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焦虑越来越普遍甚至呈无边界泛滥之势的当下,张文质老师挺身而出,呐喊“教育的勇气”,唤醒校长、教师、家长们谈教育、做教育的时候要回到生命源头,因为“回到生命源头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常识与道理,更好地扶持一个生命更正常地、更自然地发展自己”。读毕张文质老师《教育的勇气》一书,我突然明白了:在各种抢跑教育、功利教育甚嚣尘上之际,张老师能够以清醒的理智、不苟同的勇气喊出“回到生命源头”,这一切都源于他内心深处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对儿童的珍视与理解。
张文质老师是生命化教育的发起人,从21世纪初开始,他坚持生命化教育实践的三原则——“民间立场,草根情怀,田野作业”,艰难而坚韧地推行生命化教育在中国的实践。他从边远农村小学做起,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生命化教育特色道路。践行生命化教育18年来,走过了广阔的农村大地,看过了复杂的教育万象之后,张文质更清楚也更坚定地认为:“很多成人的问题,其实是童年时期的问题;很多学业问题,其实是家庭教育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一个人的问题,就要溯本正源,找到他的童年,找到他的家庭。如果教育不以家庭为核心去观照一个人的成长,那是无根基的,不负责的。”于是,在《教育的勇气》一书中,张文质老师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家庭,投向童年,投向人性——这恰是生命化教育的特质:给予生命切实的人文关怀。
《教育的勇气》一书,其完整书名是《教育的勇气:张文质和青年教师的谈话》。 乍一看书名,会以为张老师和青年教师谈得更多的应该是课堂,是教学,是学校管理、班级治理,会以为是张老师以他30多年做教育的经验在和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的“术”。其实不然。全书六个章节,竟无一章节是具体指向教学方法的,更多的是指向家庭,指向童年,指向儿童,指向生命源头。原来张老师是在与青年教师分享生命化教育的“道”啊!
在本书第一章《年轮的回声:一个教育思考者的生命叙事》里,张老师有意识地规避宏大叙事,而以一个沉静的教育思考者身份进行细致入微的生命叙事,向读者娓娓道来。这些叙事的切入点极小,事件也是极细微琐碎甚至婆婆妈妈的,但是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每一个平凡生命的关切。我没想到作者会把《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傻叔叔》作为本章第一篇,写作者的一位智力有点障碍的叔叔,写这位叔叔如何给予了作者比母亲还多的拥抱。这位叔叔于是成了作者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张老师感慨道:“跟亲人、父母之间的肌肤之亲,对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亲密的体验,其实比很多道理、比很多的教育都要重要得多,都要刻骨铭心。”张老师由此而联想到母亲之爱、母亲的怀抱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于是他说出了这样的话:“亲子成长过程中,童年成长最核心的东西,最为根本的东西,并不是他人教给你什么知识,教给你什么常识,最为深刻的是来自身体的亲密接触所形成的最为牢固的,你所不知晓但是已经建立起来的一种终生的关系。”在这教育焦虑的当下,多少父母拼命地去外求,求名校,求培训班,以为这些外在因素可以给孩子带来更多幸福。张老师警醒大家,其实你不必外求,他唤醒父母要给予孩子多一些拥抱与陪伴,或许这些才是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在本书第一章,张老师说得最多的是家庭,那么在第二章《让心灵明亮:教师健康自助的生命哲学》,他终于开始正式与青年教师谈话了。谈话竟是从“抑郁”说起,张老师依旧没有半句大话,没有任何的慷慨陈词,更没有教导青年教师如何优秀,如何卓越,他似乎更关心教师们的身心健康。他劝青年教师先要关注自身的健康,然后才能教好书,带好班,培養好学生:“其实我们始终需要有另外一种思考,那就是对生命更敏感、更在意。有更强的生命健康的意识,有指向‘身体第一’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包括处置工作、处置其他问题的方式。”这在有些人一味鼓吹教师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当下,是对教师生命的何等的尊重与呵护啊!
我花了一晚上一口气读完张文质老师《教育的勇气:张文质和青年教师的谈话》一书,深深感受到其践行生命化教育18年来对教育的深刻思考与对人性的深切体察。难怪张老师说他走的是一条“不断退守”的道路:从成人教育退守到小学教育,从学校教育退守到家庭教育。其实,在我看来,这退守是智慧也是放手,是冷峻也是温暖。这退守丝毫不是退步,不是逃避,相反,这退守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地看清楚教育的本质,是退回到生命原点上怀着更多的关爱在思考在探索教育。正如张文质老师在本书中所说的那样,“作为一个工匠,他需要专注力,需要持续地做一件他所擅长、所喜爱的事,需要长期的,甚至一生就做这件事”。他本人就是这样一位工匠,以敢于退守、乐于退守的勇气,在用一生做这件事。
至于充斥时代的教育焦虑,张文质老师温和而坚定地说:“我们不要轻易简单地就把我们的麻烦归因于这个时代,归因于体制局限。作为生命个体,它仍然可以有独处、自律、反省的能力,可以决断一切。我们要更多地思考:对得起教育,对得起自己读的书,对得起自己那颗高贵的心。”
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有勇气觉醒并付诸行动,那么,未来可期,春天不远。
张文质老师是生命化教育的发起人,从21世纪初开始,他坚持生命化教育实践的三原则——“民间立场,草根情怀,田野作业”,艰难而坚韧地推行生命化教育在中国的实践。他从边远农村小学做起,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生命化教育特色道路。践行生命化教育18年来,走过了广阔的农村大地,看过了复杂的教育万象之后,张文质更清楚也更坚定地认为:“很多成人的问题,其实是童年时期的问题;很多学业问题,其实是家庭教育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一个人的问题,就要溯本正源,找到他的童年,找到他的家庭。如果教育不以家庭为核心去观照一个人的成长,那是无根基的,不负责的。”于是,在《教育的勇气》一书中,张文质老师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家庭,投向童年,投向人性——这恰是生命化教育的特质:给予生命切实的人文关怀。
《教育的勇气》一书,其完整书名是《教育的勇气:张文质和青年教师的谈话》。 乍一看书名,会以为张老师和青年教师谈得更多的应该是课堂,是教学,是学校管理、班级治理,会以为是张老师以他30多年做教育的经验在和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的“术”。其实不然。全书六个章节,竟无一章节是具体指向教学方法的,更多的是指向家庭,指向童年,指向儿童,指向生命源头。原来张老师是在与青年教师分享生命化教育的“道”啊!
在本书第一章《年轮的回声:一个教育思考者的生命叙事》里,张老师有意识地规避宏大叙事,而以一个沉静的教育思考者身份进行细致入微的生命叙事,向读者娓娓道来。这些叙事的切入点极小,事件也是极细微琐碎甚至婆婆妈妈的,但是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每一个平凡生命的关切。我没想到作者会把《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傻叔叔》作为本章第一篇,写作者的一位智力有点障碍的叔叔,写这位叔叔如何给予了作者比母亲还多的拥抱。这位叔叔于是成了作者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张老师感慨道:“跟亲人、父母之间的肌肤之亲,对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亲密的体验,其实比很多道理、比很多的教育都要重要得多,都要刻骨铭心。”张老师由此而联想到母亲之爱、母亲的怀抱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于是他说出了这样的话:“亲子成长过程中,童年成长最核心的东西,最为根本的东西,并不是他人教给你什么知识,教给你什么常识,最为深刻的是来自身体的亲密接触所形成的最为牢固的,你所不知晓但是已经建立起来的一种终生的关系。”在这教育焦虑的当下,多少父母拼命地去外求,求名校,求培训班,以为这些外在因素可以给孩子带来更多幸福。张老师警醒大家,其实你不必外求,他唤醒父母要给予孩子多一些拥抱与陪伴,或许这些才是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在本书第一章,张老师说得最多的是家庭,那么在第二章《让心灵明亮:教师健康自助的生命哲学》,他终于开始正式与青年教师谈话了。谈话竟是从“抑郁”说起,张老师依旧没有半句大话,没有任何的慷慨陈词,更没有教导青年教师如何优秀,如何卓越,他似乎更关心教师们的身心健康。他劝青年教师先要关注自身的健康,然后才能教好书,带好班,培養好学生:“其实我们始终需要有另外一种思考,那就是对生命更敏感、更在意。有更强的生命健康的意识,有指向‘身体第一’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包括处置工作、处置其他问题的方式。”这在有些人一味鼓吹教师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当下,是对教师生命的何等的尊重与呵护啊!
我花了一晚上一口气读完张文质老师《教育的勇气:张文质和青年教师的谈话》一书,深深感受到其践行生命化教育18年来对教育的深刻思考与对人性的深切体察。难怪张老师说他走的是一条“不断退守”的道路:从成人教育退守到小学教育,从学校教育退守到家庭教育。其实,在我看来,这退守是智慧也是放手,是冷峻也是温暖。这退守丝毫不是退步,不是逃避,相反,这退守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地看清楚教育的本质,是退回到生命原点上怀着更多的关爱在思考在探索教育。正如张文质老师在本书中所说的那样,“作为一个工匠,他需要专注力,需要持续地做一件他所擅长、所喜爱的事,需要长期的,甚至一生就做这件事”。他本人就是这样一位工匠,以敢于退守、乐于退守的勇气,在用一生做这件事。
至于充斥时代的教育焦虑,张文质老师温和而坚定地说:“我们不要轻易简单地就把我们的麻烦归因于这个时代,归因于体制局限。作为生命个体,它仍然可以有独处、自律、反省的能力,可以决断一切。我们要更多地思考:对得起教育,对得起自己读的书,对得起自己那颗高贵的心。”
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有勇气觉醒并付诸行动,那么,未来可期,春天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