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重构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zy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各课都安排了形式多样的习题,用于巩固和深化理解新授知识,对学生习题的指导和评点也就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怎样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习题资源来丰富教学内涵,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能力,是值得数学教师研究的问题。笔者在平时听课和教研活动中,发现不少教师并没有充分发挥教材中习题应有的作用,直接抛出答案,就题解题者有之;先扶后放,嚼碎喂食者为数不少;以“参”为本,顺思而为亦是主流……缺乏深入的再理解和再设计。笔者认为,教材上的许多练习蕴含着多元的价值,如果我们能深入理解,精心重构,认真组织,巧妙引领,就能成为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重要资源,就能成为学生数学求知路上的“营养餐”。
  学校开展了“一人同课多轮”教研活动,同一教师在集体的帮助下以不同的方式多次执教同一内容。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中一道习题的教学为例:
  【案例一】 集体哑口的困顿
  师:小朋友,你们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请快速填一填。
  (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的填写。)
  师:说说你是怎样计算并完成填写的?
  生:我是这样想的,“水彩笔每盒的支数×盒数=一共的支数”,通过口算就能轻松填写了。
  师:确实如此。大家的想法和结果与这个同学是一样吗?从表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无言以对,教师只能无奈地直接自圆其说。)
  【案例二】 豁然开朗的沸腾
  出示:计算水彩笔的支数,填写下表。
  师:小朋友们,你能把这张表格填写完整吗?
  生:老师,这张表格有问题,我们没法填写!
  (同学们都齐声附和。)
  师:怎么了?
  生:我们不知道每盒的支数,所以不能填写。
  师:哦,原来是这样!这里缺少每盒的支数,所以这张表格没法填写。来,我们把漏掉的条件请回来,看:
  师:你准备怎样把这张表格填写完整呢?仔细读一读,用心想一想,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再填一填。填完后思考:从表中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走入学生中,参与学生的讨论。)
  师: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填写的?
  生:根据题目表达的意思,我是这样想的,“水彩笔每盒的支数×盒数=一共的支数”,口算就能得到结果了。
  师:都是这样想的吗?说得真好!在刚才发现的基础上,再仔细观察下表,如果你能发现隐藏在计算中的秘密,那才是最厉害的。
  生1:老师,我发现,表格中水彩笔一共的支数越来越多。
  师:你的发现可了不起!要是能把这个发现说得再完整些,就更完美了。
  生2:水彩笔盒数越来越多,一共的支数也就越来越多。
  生3:每盒水彩笔的支数不变,盒数越来越多,一共的支数也就越来越多。
  师:真精彩,应该把掌声送给自己。
  生4(主动站起来):我还有不同的发现,填写表格时,我们都是用乘法计算总支数的。每盒的支数都是10,而每格里的盒数总是前一格的两倍,所以一共的支数其实也是前面一格的两倍。
  师:呀!同学们发现了没?太了不起啦!“每盒水彩笔10支”这个条件偷偷地藏在表格的外面,观察和思考时往往被我们忽略掉。来,我们把它请进表格中来,并且把表格稍微变一变,注意观察。
  师:再次观察表格,你又发现了什么?愿意与大家分享吗?
  (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
  生1: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变大,积也变大。
  生2:他是从左向右观察的,我可以从右向左观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变小,积也变小。
  生3:我还知道,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乘几。
  生4:我还有,反过来说,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
  师:看,一道填表格的题目,我们从中发现了这么多隐藏的秘密,那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同学们课后还可以继续研究,别忘了把你的发现继续与大家分享呀!
  同样一道习题,缘何在不同的处理后却呈现两种不同的境况?在交流中,教师也深深地感叹,有经历绝地重生之感。
  教材中的习题,都是经过多维考量和多元论证而有机编排的,承载着不同的“使命”,这就需要我们从教者深入挖掘,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必要的重构。静态呈现是习题最原始的初态,正是这种原始性,常常会使习题教学走向一个极端——做完就算,很少顾及习题置于缄默静态下的动态可塑性。其实,处于静与动这一矛盾体中的习题,承载着多元的价值,观照得当,理解到位,运用适切,习题的灵性能展露无遗,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性。要促成习题静与动的无痕相融,就需要对习题进行合理的重构,处理好静与动的关系,让习题真正活起来。
  1.寻找习题生发的“源头”
  每一道习题都与一个或多个对应的知识点相关联,或者说,某些知识的运用都融进相对应的习题之中,这些知识点就是习题生发的“源头”,是每一个数学教师需要深思熟虑的。寻找习题的知识源头就成为习题教学第一要务。不难发现,正是教师寻找习题源头后的再度思考与处理,才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显然,本习题的源头之一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简单口算,计算上学生并无困难,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源头,通过填表计算发现其中的本质规律,才是本题的真实意图。寻找习题生发的源头,可以有两条路径:一是根据习题本身置于新授课时之内的知识“原点”,切准小内涵、小目标;二是关注习题处于单元序列内的知识“远点”,在大框架视野下,通汇大意图、长远目标。
  2.注入贯通内蕴的“活水”
  寻找到了习题的源头,就需要真正让习题活起来,贯以习题动态性和渐进性,做到对习题“本意”的基础性和拓展性的有效诠释。因为习题意图表达的非连续性或者说跳跃性与学生理解题意的随意性或者说表面化,形成了对立的矛盾冲突,第一次教学中出现“集体哑口的困顿”也在意料之中,可以想见,在学生填写完表格后,就抛出“从表中你能发现什么?”这样一个大框架式的问题,学生当然无所适从。而在第二次教学时,教师吸取第一次教学的教训,把同样的习题做了不同形态的呈现,内核不变,进行必要的重构,从填表时缺少条件开始,把学生的思维重心引向表格本身,关注条件的同时,从数量关系入手,聚焦表格中的数据,为后续的发现埋好伏笔;接着填写完整表格,初步发现数量变化的一般规律。如果就此驻足,那远没达到本题练习的初衷,但再想深入,似乎已经无路可循,因为学生的关注焦点已然聚在题中所具有的数与量上。值得称道的是,教师有了更为真切的关注和理性思考,经过数量抽象,把表格进行修改、完善,跳出原有习题的束缚,蜕变成乘数和积之间一般规律的研究,让习题变得丰满、鲜活,学生的思维也就不再单一、片面,而变得灵动、真实。注入贯通内蕴的“活水”,需要我们教师一改故步自封、一成不变教学姿态,观照习题,关注学情,融入思考,从知识源头出发,在纵向上“瞻前顧后”,横向上“左顾右盼”,以点带面,把习题教学引向深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数学教材中习题的组织与重构,需要我们教师循题而进,为生而行,潜心思考,独运匠心,经过深入的理解和适切的重构,真正让习题生发出无限的张力和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漕桥小学)
其他文献
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倡导“应当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能够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刻、更合理”。这里的四个“更”,直指“数学理解”。在倡导深度学习的当下,“更深刻”应成为“数学理解”的核心。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设计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在江苏省“百师万课”教学展评活动中获得好评,现整理如下,供教育同仁指正。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用字母表示数”第1课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高年级收录了20来篇中外经典小说文本。短篇小说,有冯骥才的《刷子李》、托尔斯泰的《跳水》《穷人》等。长篇小说囿于篇幅,一般以片段节选的形式出现。比如,五年级下册有《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两茎灯草》等几个节选文本,六年级上册有节选自鲁迅先生作品《故乡》的《少年闰土》,六年级下册有《鲁滨孙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这些小说文本该如何细
期刊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正所谓“文如其人”,写作总是反映着一个人的人品、学养和听说读写能力。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通过有效的习作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习作评价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以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是两次习作
期刊
评改是习作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提倡作文教学“多改重于多写”“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的评改方法单一、陈旧,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无序性,使得评改流于形式,一些教师甚至只重习作指导而忽视评改。为使作文评改真正落实到习作教学中,我们结合滚动快速作文教学法,确立了“滚动快速作文学生分工点评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旨在站在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
期刊
以前只知道丰子恺是个有名的大画家,让人肃然起敬,当与他的文字亲密接触时,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形象跃入眼帘,我读到了家的味道,读到了他对孩子们的理解和包容,更读到了他的那颗童心。《我们这些大人》是丰子恺谈孩子教育的一本书,语言朴素得像是一位老者在讲故事,于是书中的画面放大:冬日的午后,阳光斜斜地照进日月楼,一群孩子簇拥着他们的外祖父,听他讲画、讲理、讲故事,这个孩子摸摸外祖父的胡須,那个孩子半坐在外祖
期刊
“滚动快速作文学生分工点评”是我们正在开展研究的一项课题。它是在深入领会新课标中关于习作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作文评改标准精细化,由学生分工合作,从不同角度完成一篇作文点评的一种作文评改方式。  学生分工点评作为每一次习作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使其扎实、高效,正是我们实践、研究的重点。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结果到自主分工点评作文,是有难度的。要达到目标,教
期刊
一、 关注一种背景,凸显统计的需要  百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分数的意义基础之上,它与分数的意义之一“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同属于一个含义。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强调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而纪老师通过解决“三所学校哪所学校视力情况好一些?”这个问题,从统计的背景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要统计整个青岛市,或者山东省,乃至全国学校的视力情况”用通分方法怎么样,选择这样的一种背景更多地关注了百分数统计意义的
期刊
作者简介  沙华中,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姜堰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科部副主任,泰州学院兼职教授,泰州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是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在《人民教育》《江西教育》期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多篇。  导 读:  中国美学重“气”,重视的其实是生命。文以气为主,呼唤阅读教学要采取与之相匹配的方式。气韵生动,是阅读教学的理想样态。在教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精选了《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课文语言自然优美,涵味隽永,富有诗意,适合孩子们反复朗读、品味。鉴于此,教学本单元内容时,适宜将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品语言之美,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生成”。具体到不同的课文,教学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一、品味关键词语,激发诗意想象  小学三年级第二单元的语文教学要素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
期刊
温儒敏教授“1+X”语文教学法告诉我们,必须在群文阅读的基础上,把这些零碎的文本组合起来,提取、整合有效信息,形成一个思维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以课文为依托,在课文中寻找好的范本,帮助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知识,在课内与课外的徜徉中总结归纳它们本质上相同的地方,然后运用到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学生怕写作文,写作一直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