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谢初中四年里从来没踏进过学校的图书阅览室一步。在他的印象里,那扇朱红木门只开过两次。
一次是市教育局领导来视察,校长等人寸步不离地陪同。王谢的同桌不幸被老师点中,拉去阅览室当群演,回来后告诉他那里就三排书架,书目不详,阅览区窗明几净,架子上崭新的杂志至少也是一年前发行的。
另一次是在某个平凡无奇的午休时分,硬要说有什么特别,就是那天食堂大妈多打给他一个咖喱翅根。王谢回教室的路上经过二楼阅览室,发现门户大开,望进去没见到人影闪动。楼梯口就他一个人,王谢犹豫了半分钟,继续往楼上走去。后来他满怀恶意地揣测,那次应该是学校里某个被神选中的父母双亡的少年,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一把青铜钥匙,打开了图书阅览室的门,门后其实通往另一个世界,少年在那里消灭恶龙,娶了公主,又搞了婚外恋,而那扇朱红大门将在一个世纪之后再度开启。
王谢的初中同学在同学聚会时更多的是这种反应:“什么?我们学校还有个图书阅览室?”
基于这个原因,当时王谢对高中的图书馆是不抱任何希望的,他做好了每个周末在新华书城泡上两个下午、店员不来赶他绝不走人的心理准备。
但文学之神(假设他真实存在且没有死于贫血或酗酒的话)大概体察到了这个小男孩的愤懑,王谢考进的沪江高级中学在硬件上有两样玩意儿足以傲视全区其他重点中学——最先使用塑胶面的操场跑道,和最先使用磁性扫码器的图书馆。后者对学生来说是福也是祸,在其他高中图书馆还在用手写借书卡的时候,不少沪江的学生书包里装着学校图书馆的书走进区立或者市立图书馆大门时,会忽然警报大作,弄得保安一阵紧张。
图书馆让兄弟学校望尘莫及的除了电子设备,还有就是它的馆藏,倒不是说规模多大,而是成分复杂。《金庸全集》《七侠五义》、古龙系列这些会在其他学校图书馆警报大作的小说,在沪江中学图书馆里有着稳固的江湖地位,更不用提“俄南故意把精子遗在地上”的《圣经故事》,插队时和女知青敦伦的《黄金时代》,女市长找鸭子的《红树林》……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文学性勉强算是盖过了性文学,但图书馆买的那个版本,非要画蛇添足来个副标题——《一个中年男人的不伦之恋》。
高一下半學年的某一天,王谢兴高采烈地向学校话剧社的编剧同仁们宣布,图书馆新进来一个日本人的书,特别黄,叫春上村树,大家快去看呀!
话剧社副社长苏杭马上提醒他说,喂喂,人家叫村上春树好伐?村上龙的村上。
王谢不知道村上龙是何许人也,但苏杭如果说他错了,那一定是毋庸置疑的错了。苏杭和王谢同级,一个2班,一个4班,教室仅一墙之隔。她妈是沪江的化学老师,她知道的学校内幕自然也比普通学生要多得多。比方说,“你们这群小男生啊,看到一点性描写就激动得浑身打颤,丢人伐,我们学校图书馆镇馆之宝知道伐,《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北京大学出版社的1988年影印本,四函三十六册,一共也就印了一千套,里面每回都有两幅插图,是只供内部发行的,当时必须要副教授以上的文科教员才有资格买的,定价七百,相当于现在七千块!也不知道怎么的,有两册就流到我们学校图书馆来了,是足本哦,足本,不是删节版。”
小男生们听了颤得更加厉害了,问,怎么借?
苏杭一怔,说你们疯啦?别说学生,老师也借不到。随后又补了一句:“大概只有校长能借吧。”
关于镇馆之宝的传说,只能到这里戛然而止,也没人去诘问苏杭说既然老师都借不到,你是怎么知道的。以苏杭她妈为首的理科老师们仇视我校图书馆的馆藏复杂这个事实,大家都心照不宣,但到现在也没能撼动(或者说干涉)图书馆老师的审美和进书趣味,只有一个原因,管理图书馆的是常务副校长的亲戚,一个外号“左拉”的老头。
雄性激素的加速分泌和青春期的逆反心态,让王谢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对四五十岁的中老年男士们普遍缺乏好感。严苛冷酷的男老师,骑车上学路上粗鲁暴躁的助动车大叔,到电脑游戏厅抓人的教导主任,态度恶劣的某个小店老板,无一不是其典型代表。唯有卖脏肉串和盗版光碟的摊主们给这个群体加了点分。这群老男人没有母性光环可以感化男孩们,但从不缺少经验丰富的傲慢和代表无上资源垄断的父权。
人生中能让大男孩们略微重温这种心理阴影的时刻,基本要等到若干年后女友带他去见自己家长。
沪江中学图书馆管理员“左拉”年近六十,留给来借书的男生的印象不会比其他老男人们更差,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得到“左拉”这一外号纯粹是因为外观——他左脚是瘸的,走起路来,左肩头如暴风雨中艰难行进的帆船,一年四季除了夏天,都披着件洗到微微发白的黑夹克衫。只有不去图书馆的同学会对他略有怜悯之心,因为在对借书者神情阴郁、一言不发、动作粗暴这方面,他做到了男女一视同仁。
苏杭就对“左拉”满怀鄙夷,源自他的态度和他的底细:一个下岗工人,没文化没技术,会的英语大概就一句“Long life chairman Mao”(还只会说不会写),靠着裙带关系找到这份工作,搞得全世界都欠他似的,是“在棺材里沉睡千年、结果半夜里不得不起身上厕所的法老木乃伊”。
“你们从小到大上过的课,做过的题,考过的试,都是为了不让你们这代人沦落到跟他一样。”苏杭她妈如此教育女儿。即便图书馆的馆藏,大多是前任管理员的丰功伟绩。
只有王谢对“左拉”有别样的看法,那源自他一次不成功的欺骗行动。
当时图书馆的旧书堆里有本宋宜昌的小说《北极光下的幽灵》,讲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在格陵兰修间谍气象站的故事,1980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上市定价是今天看来有点惊悚的八毛钱,纸页黄如看门大爷的板牙,但王谢就是爱不释手,很想占为己有。这本书二十年来就这么一个版本,外面已经买不到了。王谢思来想去,咬咬牙,戒了一个月的美年达和炸鸡串,才攒足了罚金,因为根据图书馆的规定,1990年之前出版的图书,丢失的话要赔偿原价的50倍。
他选在下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之间的十分钟去报失,那时候去图书馆的人很少,“左拉”应该正盼着下班,不会太在意。 但少年打错了算盘,图书馆里是没其他学生,老头却对着他奉上的两张十块两张五块十个硬币看都不看,而是盯着王谢的脸大概十秒钟,从夹克衫兜里拿出个黄色的西瓜霜喷剂瓶,往左手食指肚上喷了喷,出来的却是白色粉末。
王谢气不敢喘,“左拉”径直用右鼻孔将粉末尽吸了,背一挺,肩一耸,伸出根指头,把桌上的硬币一枚枚滑过来再滑过去,一边慢吞吞开讲,嗓子是多年烟草熏陶过的味道:“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王朝在埃及建亚历山大图书馆,收着百年来古籍手稿无数,听闻雅典人有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手稿真迹,特地去借来手抄一份副本,雅典人不大放心,要了一大笔黄金做押金才肯借出,没想到对方诈骗的诚意很大,雅典人最后拿到的是手抄版本,还有那巨额的黄金,真迹一直放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可惜后来毁于罗马人的战火,但那个时候,真正是书籍最金贵的年代。”
老头指头停住,人往椅背上一靠:“起码,雅典人还拿到了副本,对其他读者有个交代。”
接下去便再无话,王谢脊柱发麻,丢下一句“我再去找找看,大概忘在哪里了”,逃出图书馆,下楼梯时差点绊了一跤。第二天这本书就被奇迹般的找到了,出现在图书管理员面前。“左拉”漫不经心地扫了磁性码,却在电脑上点下“续期”,又还给王谢,说,亚历山大不用太着急。
这个连孔乙己都不如的小故事因为过于丢人,王谢跟谁都没有说,包括苏杭,但他得出两个结论:“左拉”是个胆大包天的瘾君子,并且远没有苏杭说的或者外表看着那么没文化。
他对这个老头越发好奇,开始留意起细枝末节来,比如,“左拉”从不在学校的教工食堂吃饭,总是自己带饭;他每天上午十点多钟来学校,图书馆在下午第二节课上课时关门,刮大风下大雨时会略晚离开;副校长说是他妹夫,但从没见过两人在学校里一起出现,老头唯一会经常交谈的对象是园丁(植物学意义上的),后者永远一身蓝工服,戴草帽,其浓重的外省方言对这帮学生来说不亚于一门外语,如果没有“左拉”,他大概平常只能对着花坛里的植物说话。
两个月后,《北极光下的幽灵》重上雅典人的书架,四十块钱也回到了王谢的口袋里,为了这一双赢局面,他用光了七支黑色水笔,抄写了整整十五万字,不過这个数字并没到叫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归功于《笔迹》《少年文学》《校园文艺月刊》等青少年文学杂志的普及,以及痞子蔡、成语言这些年轻的非传统作家的崛起,21世纪头几年的中学校园里阅读和写作的气氛十分强烈。一个班级四五十个人,一半以上都在看各类小说和刊物,杂志上一篇精彩的文章两天内就会被全班传一遍。若说班上有四分之一的人或明或暗在搞文字创作,也非夸大其词,具有勇气的作者往往是在课上偷偷写完,下课就交给其他人传看,等本子回到原作者手里,文末经常写满各类评语。
好文章、好段落、好句子的手抄本是那些没什么创造性的人的致敬方式,同样值得尊重,载体从课堂练习本、硬面抄,到精美的带锁的日记本,应有尽有。几年下来抄个二十万字的人有的是。这在沪江中学这种理科见长的学校里可不是什么受欢迎的风潮,英文老师因为他们抄的不是单词,语文老师因为他们抄的不是名人名言或者文言文片段,对此亦无甚好感,倒是王谢他们的地理老师委婉地表示:“有点点像回到八十年代。”
王谢他爸在出版社当编辑,故而莫名其妙地赶上了鸡犬升天的好时候,尽管他爸单位出版的书跟中学生追捧的那些属于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进高中后第一个寒假,盛情难却之下,王谢带着文学社和话剧社的同学们参观了他爸工作的地方,一栋很有可能再过五年就该被爆破作废的老楼。队伍里有个女同学很快就因为对严重的霉菌群过敏而发起了疹子,但大家都很高兴,看到了文化诞生的地方,在“20岁前最想去一探究竟的酷地儿”列表里勾掉了一项,下个选项也许是死刑执行室,或者群魔乱舞的酒吧。
王谢在学校里的地位由此得到大大提升,和苏杭也走得越来越近,虽然她就是那个过敏发疹子的女同学。
两个人当初一起进的话剧社和文学社,苏杭却先当上了话剧社副社长,王谢还只是编剧。他们正处于胆大的年纪,看了课本上的《雷雨》选段,翻几页莎士比亚,就敢自己开始写原创剧本,却不知舞台美术和灯光效果为何物,选演员也是只看身高和卖相,不论说话是不是磕磕巴巴。但剧社成员们个个胸有成竹,誓要拿下区里的高中话剧比赛。
只有王谢的竹子长势不太喜人,他是苏杭领导下的剧本创作团队的一员,却写得胆战心惊,生怕露怯,表现坍台。
苏杭不欣赏肤浅的男生,她也不会中意任何把文字作品搞砸的异性,王谢他爸的“文化人”光环反倒成了儿子的负担。苏杭可能比王谢更像一个出版社编辑的子女,自小博览群书,且速度飞快。以侦探推理小说为例,王谢在初中主要啃福尔摩斯和亚森·罗宾,初二尾声开始远征贵州人民出版社那套八十本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全集,到高一暑假才囫囵吞枣地完成目标——这些成就苏杭早已达成,连布朗神父和艾勒里·奎恩都已经看掉了。且和王谢不同,她特别讨厌莫里斯·路布朗,前者在她面前只能收起内心的真实想法。
好几个夜晚王谢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拷问自己,苏杭到底有哪些特质吸引了他,名字大概是最直观的要素,这属于文艺青年无可救药的痼疾之一;娇小纤瘦的身材里那惊人的阅读储量是要素二;对文字作品的金线要求是要素三,这点足以证明他自己是个受虐狂,因为他不但要给剧社写剧本,还在班上文学氛围的带动下写起了小说,目标读者就是苏杭。
王谢初中时在他爸的引导下(或者说裹挟下)写过不少散文随笔,可惜没能入报纸和刊物编辑的法眼,就此沉沦。论写小说,他是雏儿,是晚飞的笨鸟。可苏杭就是喜欢小说,她不止一次说过小说是文学的终极形式,因为散文达不到它的篇幅,诗歌没有它的结构和耐心。
王谢很同意这一观点,但苏杭再说起小说的文学性时,他就一脸茫然了。
《北极光下的幽灵》是王谢眼里小说的完美水准,有恢弘的历史背景,紧张的战争场面,丰富的军事知识,美妙的自然风情,惊险的生死考验,动人的牺牲精神,当然,还有德国气象学家和他侄女的不伦之情……所有这些元素有机结合,值得为之手抄一遍。 而苏杭推荐给他的那些“文学性很强”的小说,在王谢读来,就像吃一碗藏满螺丝钉的泡饭,宿醉之后坐过山车,用缝衣针扎遍全身每个汗毛孔,乳糖不耐征患者泡牛奶浴时练习屏气……女孩最推崇的卡佛,王谢看到第三页就开始头疼,看到第五页就巴不得坐时光隧道回到二战时代,把年幼的Ray给揍上一顿。
不管怎样,小说终究是要写的,而且必须要有性爱,因为(又是苏杭说的)伟大作品无一例外会有这段,《白鹿原》《废都》《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昆德拉,村上,王小波,马尔克斯……连性都没有,何谈文学性。
这句总结是他自己加的。
比起小说怎么写,更让王谢苦恼的是写到一半的小说,周末应该藏在哪儿。
以他爸的脾性,是不太允许儿子在高二这么重要的时期分心于写作,更何况写这种带颜色的玩意儿。所以他不能在家写,而是每天放学后跑到小区附近的肯德基,什么也不点,占据角落的桌子,佯装写作业,因为不是饭点,也没人来赶他。写上一个小时,这才回家,稿子就放在书包夹层里。周一到周五能这样,可周末父母全天在家,搞不好什么时候就会心血来潮翻他书包。家里就这么大点地方,别的地方也藏不住。放在课桌板里呢?也不行,他们学校时常被外面借去当考场,课桌板隔三差五就被勒令清空。
恰逢此时,王谢正追随苏杭的脚步在读布朗神父探案集,看到那句“把沙子藏在沙滩上,把树叶藏在树林里”,灵光一闪,脑海里的小人蹦出浴缸,朝学校图书馆裸奔而去。
图书馆的磁性扫描器可以防止你把馆里的书偷偷带出去,却不能阻止你把馆外的书偷偷带进来。王谢只需要选一本不太有人借阅的书,放在一个不引人注意的书架角落即可。王谢花半小时考察了古往今来的中外作家,最后选了一个日本人来担此大任,此人名叫安部公房。
日本队是图书馆的外国文学类主力军,和法国队、俄国队、英国队等欧洲老牌劲旅相比略显年轻,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川岛由纪夫、太宰治、司马辽太郎、写日本“红楼梦”的紫式部、芥川龙之介、江户川乱步、松本清张、森村诚一、黄黄的村上春树、上过《名侦探柯南》的夏目漱石,甚至有小林多喜二,就是没怎么听过安部公房。
王谢第一眼还看错了,心想公安部门牛逼啊,除了打击各类犯罪行为,还出版了一套文集?
像是冥冥中有天意,这位作家的三卷本文集就放在最里面那排书架最顶端的角落里,这对某些狂热喜爱日本文学的娇小女生来说可望不可及,对身高一米八二的王谢而言毫无压力。从沾灰程度判断,这套书买进来后应该就没人动过,前任管理员买它的动机显然是个谜。他的小说写在普通练习本上,非常薄,可以轻易塞进两本文集的缝隙之间。
大功告成。
王谢现在可以专心致志写他的小说,不必再担心话剧社的剧本任务,因为指导老师把他们集体创作的剧本翻了两页,就枪毙了这部向侯孝贤《海上花》致敬的剧——让一群高中生饰演晚清妓女和恩客实在不是什么好主意,还是老老实实从语文课本里选一篇经典名著来排最保险。但话剧社似乎逃不脱性工作者的魔影,老师选中的篇目是《羊脂球》。苏杭眼看着原创话剧变成了课本剧,为了抗议,以个人名义退出这个参赛项目。王谢为表忠心紧跟其后,毕竟改编一部课本剧不需要那么多编剧。他还在自己的小说里添加了一个以话剧社老师为原型的反派角色,希望這能够给苏杭以安慰。
这个鄙俗的反派角色加进来没多久,某个星期一中午,王谢走进图书馆,刚要往书架区过去,就被烟嗓叫住了:“同学,你来。”
电脑桌后面的“左拉”这天穿着黑衣黑裤黑鞋,配上表情,活像中世纪的西班牙宗教法庭裁判长,而他接下去要做的也是对异端们的致命一击:一本边沿卷了页的练习簿被他拿出来放在桌子上,封面上没写班级姓名,不过那一小块白雪修正的液痕是男生分外眼熟的。
假如王谢是个长期和老师斗智斗勇的小痞子,他可以很老练地对着“左拉”装傻充愣,声称对此一无所知。但即便如此,“左拉”也可以拿着本子去找王谢的班主任,从他作业本上的笔迹来对比辨认。如此看来,还是他当时的反应最合适——站在原地不动,像是想光凭意念力就能让本子飞起来在空气中自行燃烧。
兴许“左拉”嫌他在怔这里有碍观瞻,便讲,“你放学后来找我。”说罢收回本子。
整个下午王谢都在惊惶不安中度过,不过数学课和物理课他本来就听不太懂,也谈不上什么损失。他一直想不通老头是怎么发现小说稿的,图书馆那么多书,谁会去看安部公房?
据说人死到临头,会飞快回忆自己一生过往片段,王谢的状况也差不太多,但他回忆的都是自己那部未完成作品里所有会惹怒老师的内容:四段,不,五段,也可能是六段左右的性描写,两次自慰,一次对班主任婚外恋的影射,三次对年级组长的人身攻击,六次对教育制度的否定,四次对学校食堂的诅咒,还有对“左拉”妹夫副校长智商上的嘲讽……似乎还不算太糟糕?
下午最后一节课结束,王谢理完书包,胸中好歹有了个计划,那就是假如“左拉”想把他绳之以法或者借机敲诈勒索,他就以对方吸食白色小粉末这件事为武器来应对,大不了,鱼死网破。他也许会被父亲揍一顿,领一张处分,而老头肯定要进戒毒所,在一堆瘾君子当中了却余生。
图书馆的门大开着,却不见“左拉”人影,王谢在借书处张望许久,才发现西面那扇小门现在是开着的(此前不亚于他初中的图书阅览室大门),地上有人影晃动。小心地挪到门口,就看到老头的背影,以撒旦之身沐浴在夕阳下。“左拉”左手拿着泡了茶叶水的雀巢咖啡伴侣玻璃瓶,右手一本书,听到异动,转身看看少年,讲,进来。
此地乃是苏杭说起过的资料室,理论上只对老师开放。唯一一扇气窗开得很高,东南北三排靠墙的书架都有玻璃防尘罩,罩子下端都有小锁,外人就算偷溜进来,也休想盗取机密。王谢料定,传说中那本没有删节过的《金瓶梅》就在某个架子上。
“左拉”把手头的书放回去,又取下另一本,摆在三排书架包围住的阅览桌上。桌上本就躺着王谢的练习簿,如果说每本练习簿的寿命是十年,那么老头新取下来的那本泛黄的东西,可以算是它的太爷爷。在对方示意下,他轻轻翻开太爷爷,其实也就十多页纸,不带网格线,每一页上都是密密麻麻的手写汉字,抄写者不拘小节,先后使用了蓝墨水、黑墨水、黑蓝墨水,一开始字迹还端正,越到后面越行文潦草像是在赶时间。 第一页上写的文章标题是《女颜之窗》,边上还有一副线条简陋的素描,是个少女的侧脸,仿佛正望着窗外。
“左拉”问他身上带笔了吗,王谢没听清楚,老头重复了一遍,王谢点点头说带了,对方便伸出一根手指在王谢的本子上敲了敲:“写得挺有意思,但床戏可笑——我一小时后闭馆,你学会多少算多少。”说罢一瘸一瘸地走了出去,顺便轻轻带上门。
这天晚上王谢回到家时,不再有鱼死网破的念头,而是沦为了龌龊和做贼心虚的同谋。他本来想在饭桌上装作有意无意地问老爹关于《女颜之窗》这本书的来历,恰好王老师今晚不回家吃饭,无意中挽救了王谢的屁股。
他退而求其次问自己老娘,当然,号称是“听某个同学说起的”。王母脸色一变,第一个反应就是这种事情你千万别去问你爸,要吃耳光的。王谢心知肚明原因,还是要问一句为何。王母说啊呀这种是黄色小说,文革的时候很流行,都是同学之间手抄本传来传去的,为了这个,当初不晓得多少人被抓被查——好了好了,小孩子不要再问这种问题,好好读书。然后又补一句:“讨论这东西的同学,你也最好离远点,不要被带坏掉。”
王谢低头扒饭,心里想,完了,要是被抓住的话,我和“左拉”要一起进派出所了。之前在学校图书馆,他心惊肉跳地读毕那本《女颜之窗》,非常肯定题目里的“窗”字其实是“床”的含蓄表达。要是说他之前在小说里的那种描写属于刚背下26个字母就开始造句,那么这个手抄本无疑是扔给了他半本英汉大词典。按照七八十年代初的标准,看了这部书却没有报警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流氓。小流氓王谢在离开的时候,老流氓“左拉”收回了手抄本和王谢的稿子,讲,你每天放学后都可以来,但不能告诉别人,也不能给其他人看你的文章。
不给别人看,这部小说就没了意义。但王谢这会儿不会跟他争辩这个,只是想知道老头为什么要帮他。对学生的这种行径不但知情不报,还传看淫秽物品(王谢也不认为这个手抄本像是学校图书馆的官方馆藏),用学校资源助纣为虐,随便哪条都可以叫老头吃不了兜着走。
“左拉”说,你不用管。
这次他关门很用力。
王谢在床戏描写方面突飞猛进之时,话剧社的野心以惨败告终。王谢没去比赛现场,但听其他人唾沫乱飞地描述了一番兄弟学校的冠军剧目《阿伊达》——他们也不知道找了哪路神仙帮忙,搞来十几套古埃及士兵的装束和塑料武器,上演了那段最负盛名的阅兵片段,配以威尔第的《凯旋进行曲》,震撼全场。
相比之下,《羊脂球》的道服化就是个笑话。普鲁士军官的军靴是下雨天用的黑色套鞋,佩剑是问某同学奶奶借来的木兰剑,还是伸縮型,军帽是周杰伦同款棒球帽上面别了一撮毽子羽毛。这个扮相一出场,评委和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无法自制,叫人搞不清楚到底台上台下谁是精神病人。最后该剧获得倒数第二的殊荣,倒数第一是因为主演腹泻而取消演出的某校社团。
经此一战,话剧社人心全散了。苏杭她们这帮《海上花》派全部退出社团,转而要和文学社的人办一本独立的文学刊物,不用说,也拉上了“对出版发行这方面应该很熟悉”的王谢,甚至打算任命他为副主编。
王副主编被大家的干劲和无知给吓坏了。他对出版发行知之甚少,但也清楚一帮中学生根本不可能申请下来刊号,印出来的东西撑死算印刷品,前提是一穷二白的学生有钱让文章下印厂。但编辑部没有人仔细听他的话,包括苏杭,她正为幻想中的创刊号封面乃至刊物名字本身而辩论得不可开交,认定王谢完全可以胜任这一职责。
一夜之间,王谢成了一队童子军的头头,他们的任务是拿着弹弓对抗蒙古铁骑的入侵。
另一个噩耗来自学校图书馆,导火索是“左拉”的妹夫副校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从沪江中学这个公立学校跳槽去了一所民办贵族学校当副校长,据说工资翻了好几倍。靠山一走,原来就对图书馆看不顺眼的老师们立刻吹响了号角,首先发难的是政教处,会同后勤部出了一个通知,打算对图书馆藏书进行盘点和调整。
这大概是文革结束以后我校首次对藏书大清洗,老师们既无经验,也缺乏行政管理条例方面的合法性,但无法阻止老师们的积极性和战斗性。“左拉”在后勤工作例会上表示反对,很快就被埋没在“学校图书馆不是任何人的独立王国”的声讨中。
历史告诉我们,重要会议一结束,就该马上动手。学校也是这么做的,理科老师为首的冲锋队员们进军“左拉”的独立王国,言语冲突之外还起了肢体冲突。先动手的那位物理老师,曾经在语文组同事们讨论邀请哪位作家来学校讲座时认真地提议“为什么不找顾城来?”
命运在冥冥中对他当初的这番高见做了回应,“左拉”在推搡中抄起一把椅子朝这位园丁砸去,无奈椅子不如斧子好用,被物理老师机敏地躲过。
老头这一出手,事情性质就变了,也让反对者们更加喜上眉梢。没过几天,“左拉”就被提前退休了。图书馆封了一段时间,重新开门时,电脑桌后面换成了一个中年阿姨,似乎是招生办主任的哪个亲戚,不过,谁在乎呢。一关一开之间,道德卫士们清洗走一堆书,但据说没有那本传说中的《绣像版金瓶梅》,或者其实是有的,但有人装作没有罢了。
那段时间,王谢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左拉”一怒之下供出了自己,或者大清洗行动的老师发现了那本要命的练习簿。
他其实很安全,“左拉”走了,但也及时带走了他的小说。一起离开的还有金庸古龙温瑞安纳博科夫王小波昆德拉,外国经典文学的四大列强里日本队损失较大,只有川端康成、夏目漱石和安部公房劫后余生,印证了王谢当初的眼光独到。
图书馆恢复正常运作之后不久,王谢收到一封信,没有寄信人任何信息,里面就一张纸条,写着“谁要看安部公房”。根据这条线索,他在图书馆里重新找回了未完成的小说稿,还有当初“左拉”给他参考的那份手抄本。
他觉得,这是老天留给自己的遗产。
到了这年放寒假的时候,《雎鸠》杂志(好不容易定下来的名字)编辑部名单已经扩大到了37人,有用的没用的沽名钓誉的浑水摸鱼的都想进来共襄盛举。 在人民广场附近一家肯德基召开的第一次全体编辑会议有二十多人出席,一开始还在为杂志的发展献计献策,比如有人建议给那些著名作家写信约稿,有人号称要通过父母的关系给杂志拉十万块广告费,接下去就为了封面定稿和内容体裁开始内讧,最偏激的那几位准诗人、业余散文家、兼职影评人和二手小说家们到了几乎要用上校鸡块互掷的地步。
会开到一半,临时主编苏杭忽然想起什么,问王谢:“刊號的事情怎么样啦?”
王副主编感到二十双眼睛刷地转向自己,背后直冒冷汗,说,还在继续想办法。苏杭“唔”了一声,大会议题又转向电影观后感和书的读后感到底算不算影评书评的问题上去了。
其实王谢现在完全摸透了,他们这群要钱没钱要路子没路子的小朋友,唯一能做的就是为了杂志命名拉锯五百回合,版面内容分割讨论上三百遍,封面枪毙掉一千次,最后只消某个好人提议印刷费大家AA制(大约每人一千块),就能让这里在座的人全部望风而逃。他厌倦了这种纸上谈兵的游戏,如果不是苏杭的存在,他一点都不想再参与了。
文学之神再次感受到了王谢的心境,决定出手相救——散会的时候,王谢想跟苏杭继续交流一下杂志的事情,出了餐厅的门却发现苏杭跟一个他没见过的男生走了,对方似乎已经在外面等了一段时间。男生高她足足一个头,眼神清亮,刘海蓬松,推着一辆明黄色山地车,和苏杭肩并肩走在马路上,女孩还把她的书包放到了对方的车子上。王谢心里一沉,不死心地悄悄跟在后面。直到走过两条马路,男生翻身上马,苏杭则坐到自行车前杠上,骑士脚一蹬地,怀中有佳人,缓缓前行去,王谢才停住脚步,认定自己是永远也追不上了。
王谢骑回家这一路上没被车子撞倒,也没撞到别人,应该感谢命运没有再为难不幸的人。
在一个路口等绿灯时,东方书报亭前那个走路一瘸一拐的身影引起了他的注意,对方虽然穿着羽绒服而非夹克衫,但左肩耸动的幅度和那个泡茶水的雀巢咖啡伴侣瓶子是改不了的习惯。如果今天没有苏杭那件事,他很可能只是在车上向老头行注目礼,然后和普通路人那样去也匆匆。但既然今天全部都赶上了,他索性做一些自己平时不太会做的事情。
对于书报摊老板来说,最好的开场就是照顾生意。王谢在报亭前把车停好,说,麻烦你,买份晚报。
“左拉”遇见故人并没有任何欣喜的表现,哪怕这个故人曾经受他的庇护和恩惠,哪怕现在对方是顾客。一手交了钱,一手交了货,男学生还是不走,问:“您现在在这里上班?”
老头戴着绒线手套,看花色像是毛线衫拆散后重组的作品:“报亭老板回老家了,帮他看几天生意。”
得知前任图书馆管理员仍旧闲散着,王谢不知道该怎么接下去对话,“左拉”帮他省去了烦恼:“文章,写完了?”
男孩卷了卷晚报:“唔,哎,都没了。”
悲剧发生在期末考试前两个星期,他提前把稿子和手抄本从安部公房的文集里拿出来带回家,还想了个奇招,用玻璃胶把两个本子粘在自己书桌当中那个大抽屉的底部,只要抽屉不拉到底,是不会被发现的。这个好主意唯一的缺陷是他高估了玻璃胶的黏性。结果有天他一回到家,就发现面色阴沉的父亲,和茶几上那一老一少两本本子。父亲没有像预计的那样把他揍个半死(可能是考虑到马上要期末考),只是当着儿子的面把它们慢慢撕成条状。后来上历史课一读到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入侵苏联那段,王谢脑海里就浮现出他爸留着小胡子和斜刘海、臂缠红箍的模样。
“都没了?”老头似不死心。
“都没了……”少年悲凉作答。要是他完成了那部小说,苏杭会不会再高看自己一眼?答案成迷。
“左拉”把一个小凳子上的《每周广播》拿走,示意王谢坐下。他脱下手套,掏出那个久违的西瓜霜喷剂瓶,但这次喷在虎口上的粉末是棕红色的。王谢明白过来了,那不是什么毒品,是鼻烟,福尔摩斯和布朗神父的小说里都出现过的鼻烟。
老头打了两个少年避之不及的喷嚏,收起喷剂瓶后嗓音也清亮了些:“算了,给你讲讲我那个年代的文学小青年的故事吧。”
故事的主角生于建国那年,外祖父曾在老字号中药铺当药工,母亲毕业于护士学校,在港口的医务站工作,父亲则是个技工。家中子女除了他,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主角年幼时就爱看小人书,唯一经受的文学熏陶来自隔壁邻居,一个中学的国文老师。那老师行为怪异而狂妄自大,常对人宣讲说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说法有失偏颇,因为《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之外,还有一部《金瓶梅》,合称明代四大奇书,位于巅峰的《红楼梦》成于清代,应当单列出来才对。不过他很快就被分配去了大西北种树,再也没回来。
主角和他同时代的人一样,在中学时代上山下乡去了,但没多久一场意外让他成了瘸腿的残疾,提前返城,在街道生产小组上班。22岁那年,他在从南京探亲回来的火车上捡到一部小说手稿,两万多字,没有任何署名,内容讲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四个子女在革命浪潮中的命运和遭遇。作者胆大妄为地在里面写到了男女之间发生关系的情节,但都是略写,有些甚至在细节上是错误的。捡到手稿的主角比原作者胆子更大,他不但抄写了这部小说,还把里面若干段男女关系的描写进行了扩充和润色,因为他从小就偷看过母亲藏起来的人体卫生学手册,明白最基本的原理和最详实的细节。抄完之后他又爱又怕,不敢保留自己的那版作品,找机会将其扔在一列开往南京的列车上。
火车启动之后,他感觉自己整个人生的绝望情绪都被抽走了。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那些描写生硬、粗陋,毫无美感可言(哪怕是色情小说的美学角度),但在那个年代是不得了的事。三年后,他在外地农场的哥哥回来探亲,悄悄塞给弟弟一卷旧纸,上面正是他曾经扩写的那些情爱片段,显然还经过了其他人的添油加醋。哥哥告诉他,这本黄色小说已经在很多年轻人当中通过手抄本形式流传了。北京有权贵者发下赶尽杀绝的指令,仍旧无法禁绝,因为性和政治一样,都是人类的本能。只有主角明白,这个故事已经不是他最初看到的版本,每个抄写者都只关注性,那个年代最不能公开谈论和表达的第二种政治斗争。
一次是市教育局领导来视察,校长等人寸步不离地陪同。王谢的同桌不幸被老师点中,拉去阅览室当群演,回来后告诉他那里就三排书架,书目不详,阅览区窗明几净,架子上崭新的杂志至少也是一年前发行的。
另一次是在某个平凡无奇的午休时分,硬要说有什么特别,就是那天食堂大妈多打给他一个咖喱翅根。王谢回教室的路上经过二楼阅览室,发现门户大开,望进去没见到人影闪动。楼梯口就他一个人,王谢犹豫了半分钟,继续往楼上走去。后来他满怀恶意地揣测,那次应该是学校里某个被神选中的父母双亡的少年,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一把青铜钥匙,打开了图书阅览室的门,门后其实通往另一个世界,少年在那里消灭恶龙,娶了公主,又搞了婚外恋,而那扇朱红大门将在一个世纪之后再度开启。
王谢的初中同学在同学聚会时更多的是这种反应:“什么?我们学校还有个图书阅览室?”
基于这个原因,当时王谢对高中的图书馆是不抱任何希望的,他做好了每个周末在新华书城泡上两个下午、店员不来赶他绝不走人的心理准备。
但文学之神(假设他真实存在且没有死于贫血或酗酒的话)大概体察到了这个小男孩的愤懑,王谢考进的沪江高级中学在硬件上有两样玩意儿足以傲视全区其他重点中学——最先使用塑胶面的操场跑道,和最先使用磁性扫码器的图书馆。后者对学生来说是福也是祸,在其他高中图书馆还在用手写借书卡的时候,不少沪江的学生书包里装着学校图书馆的书走进区立或者市立图书馆大门时,会忽然警报大作,弄得保安一阵紧张。
图书馆让兄弟学校望尘莫及的除了电子设备,还有就是它的馆藏,倒不是说规模多大,而是成分复杂。《金庸全集》《七侠五义》、古龙系列这些会在其他学校图书馆警报大作的小说,在沪江中学图书馆里有着稳固的江湖地位,更不用提“俄南故意把精子遗在地上”的《圣经故事》,插队时和女知青敦伦的《黄金时代》,女市长找鸭子的《红树林》……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文学性勉强算是盖过了性文学,但图书馆买的那个版本,非要画蛇添足来个副标题——《一个中年男人的不伦之恋》。
高一下半學年的某一天,王谢兴高采烈地向学校话剧社的编剧同仁们宣布,图书馆新进来一个日本人的书,特别黄,叫春上村树,大家快去看呀!
话剧社副社长苏杭马上提醒他说,喂喂,人家叫村上春树好伐?村上龙的村上。
王谢不知道村上龙是何许人也,但苏杭如果说他错了,那一定是毋庸置疑的错了。苏杭和王谢同级,一个2班,一个4班,教室仅一墙之隔。她妈是沪江的化学老师,她知道的学校内幕自然也比普通学生要多得多。比方说,“你们这群小男生啊,看到一点性描写就激动得浑身打颤,丢人伐,我们学校图书馆镇馆之宝知道伐,《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北京大学出版社的1988年影印本,四函三十六册,一共也就印了一千套,里面每回都有两幅插图,是只供内部发行的,当时必须要副教授以上的文科教员才有资格买的,定价七百,相当于现在七千块!也不知道怎么的,有两册就流到我们学校图书馆来了,是足本哦,足本,不是删节版。”
小男生们听了颤得更加厉害了,问,怎么借?
苏杭一怔,说你们疯啦?别说学生,老师也借不到。随后又补了一句:“大概只有校长能借吧。”
关于镇馆之宝的传说,只能到这里戛然而止,也没人去诘问苏杭说既然老师都借不到,你是怎么知道的。以苏杭她妈为首的理科老师们仇视我校图书馆的馆藏复杂这个事实,大家都心照不宣,但到现在也没能撼动(或者说干涉)图书馆老师的审美和进书趣味,只有一个原因,管理图书馆的是常务副校长的亲戚,一个外号“左拉”的老头。
雄性激素的加速分泌和青春期的逆反心态,让王谢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对四五十岁的中老年男士们普遍缺乏好感。严苛冷酷的男老师,骑车上学路上粗鲁暴躁的助动车大叔,到电脑游戏厅抓人的教导主任,态度恶劣的某个小店老板,无一不是其典型代表。唯有卖脏肉串和盗版光碟的摊主们给这个群体加了点分。这群老男人没有母性光环可以感化男孩们,但从不缺少经验丰富的傲慢和代表无上资源垄断的父权。
人生中能让大男孩们略微重温这种心理阴影的时刻,基本要等到若干年后女友带他去见自己家长。
沪江中学图书馆管理员“左拉”年近六十,留给来借书的男生的印象不会比其他老男人们更差,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得到“左拉”这一外号纯粹是因为外观——他左脚是瘸的,走起路来,左肩头如暴风雨中艰难行进的帆船,一年四季除了夏天,都披着件洗到微微发白的黑夹克衫。只有不去图书馆的同学会对他略有怜悯之心,因为在对借书者神情阴郁、一言不发、动作粗暴这方面,他做到了男女一视同仁。
苏杭就对“左拉”满怀鄙夷,源自他的态度和他的底细:一个下岗工人,没文化没技术,会的英语大概就一句“Long life chairman Mao”(还只会说不会写),靠着裙带关系找到这份工作,搞得全世界都欠他似的,是“在棺材里沉睡千年、结果半夜里不得不起身上厕所的法老木乃伊”。
“你们从小到大上过的课,做过的题,考过的试,都是为了不让你们这代人沦落到跟他一样。”苏杭她妈如此教育女儿。即便图书馆的馆藏,大多是前任管理员的丰功伟绩。
只有王谢对“左拉”有别样的看法,那源自他一次不成功的欺骗行动。
当时图书馆的旧书堆里有本宋宜昌的小说《北极光下的幽灵》,讲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在格陵兰修间谍气象站的故事,1980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上市定价是今天看来有点惊悚的八毛钱,纸页黄如看门大爷的板牙,但王谢就是爱不释手,很想占为己有。这本书二十年来就这么一个版本,外面已经买不到了。王谢思来想去,咬咬牙,戒了一个月的美年达和炸鸡串,才攒足了罚金,因为根据图书馆的规定,1990年之前出版的图书,丢失的话要赔偿原价的50倍。
他选在下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之间的十分钟去报失,那时候去图书馆的人很少,“左拉”应该正盼着下班,不会太在意。 但少年打错了算盘,图书馆里是没其他学生,老头却对着他奉上的两张十块两张五块十个硬币看都不看,而是盯着王谢的脸大概十秒钟,从夹克衫兜里拿出个黄色的西瓜霜喷剂瓶,往左手食指肚上喷了喷,出来的却是白色粉末。
王谢气不敢喘,“左拉”径直用右鼻孔将粉末尽吸了,背一挺,肩一耸,伸出根指头,把桌上的硬币一枚枚滑过来再滑过去,一边慢吞吞开讲,嗓子是多年烟草熏陶过的味道:“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王朝在埃及建亚历山大图书馆,收着百年来古籍手稿无数,听闻雅典人有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手稿真迹,特地去借来手抄一份副本,雅典人不大放心,要了一大笔黄金做押金才肯借出,没想到对方诈骗的诚意很大,雅典人最后拿到的是手抄版本,还有那巨额的黄金,真迹一直放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可惜后来毁于罗马人的战火,但那个时候,真正是书籍最金贵的年代。”
老头指头停住,人往椅背上一靠:“起码,雅典人还拿到了副本,对其他读者有个交代。”
接下去便再无话,王谢脊柱发麻,丢下一句“我再去找找看,大概忘在哪里了”,逃出图书馆,下楼梯时差点绊了一跤。第二天这本书就被奇迹般的找到了,出现在图书管理员面前。“左拉”漫不经心地扫了磁性码,却在电脑上点下“续期”,又还给王谢,说,亚历山大不用太着急。
这个连孔乙己都不如的小故事因为过于丢人,王谢跟谁都没有说,包括苏杭,但他得出两个结论:“左拉”是个胆大包天的瘾君子,并且远没有苏杭说的或者外表看着那么没文化。
他对这个老头越发好奇,开始留意起细枝末节来,比如,“左拉”从不在学校的教工食堂吃饭,总是自己带饭;他每天上午十点多钟来学校,图书馆在下午第二节课上课时关门,刮大风下大雨时会略晚离开;副校长说是他妹夫,但从没见过两人在学校里一起出现,老头唯一会经常交谈的对象是园丁(植物学意义上的),后者永远一身蓝工服,戴草帽,其浓重的外省方言对这帮学生来说不亚于一门外语,如果没有“左拉”,他大概平常只能对着花坛里的植物说话。
两个月后,《北极光下的幽灵》重上雅典人的书架,四十块钱也回到了王谢的口袋里,为了这一双赢局面,他用光了七支黑色水笔,抄写了整整十五万字,不過这个数字并没到叫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归功于《笔迹》《少年文学》《校园文艺月刊》等青少年文学杂志的普及,以及痞子蔡、成语言这些年轻的非传统作家的崛起,21世纪头几年的中学校园里阅读和写作的气氛十分强烈。一个班级四五十个人,一半以上都在看各类小说和刊物,杂志上一篇精彩的文章两天内就会被全班传一遍。若说班上有四分之一的人或明或暗在搞文字创作,也非夸大其词,具有勇气的作者往往是在课上偷偷写完,下课就交给其他人传看,等本子回到原作者手里,文末经常写满各类评语。
好文章、好段落、好句子的手抄本是那些没什么创造性的人的致敬方式,同样值得尊重,载体从课堂练习本、硬面抄,到精美的带锁的日记本,应有尽有。几年下来抄个二十万字的人有的是。这在沪江中学这种理科见长的学校里可不是什么受欢迎的风潮,英文老师因为他们抄的不是单词,语文老师因为他们抄的不是名人名言或者文言文片段,对此亦无甚好感,倒是王谢他们的地理老师委婉地表示:“有点点像回到八十年代。”
王谢他爸在出版社当编辑,故而莫名其妙地赶上了鸡犬升天的好时候,尽管他爸单位出版的书跟中学生追捧的那些属于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进高中后第一个寒假,盛情难却之下,王谢带着文学社和话剧社的同学们参观了他爸工作的地方,一栋很有可能再过五年就该被爆破作废的老楼。队伍里有个女同学很快就因为对严重的霉菌群过敏而发起了疹子,但大家都很高兴,看到了文化诞生的地方,在“20岁前最想去一探究竟的酷地儿”列表里勾掉了一项,下个选项也许是死刑执行室,或者群魔乱舞的酒吧。
王谢在学校里的地位由此得到大大提升,和苏杭也走得越来越近,虽然她就是那个过敏发疹子的女同学。
两个人当初一起进的话剧社和文学社,苏杭却先当上了话剧社副社长,王谢还只是编剧。他们正处于胆大的年纪,看了课本上的《雷雨》选段,翻几页莎士比亚,就敢自己开始写原创剧本,却不知舞台美术和灯光效果为何物,选演员也是只看身高和卖相,不论说话是不是磕磕巴巴。但剧社成员们个个胸有成竹,誓要拿下区里的高中话剧比赛。
只有王谢的竹子长势不太喜人,他是苏杭领导下的剧本创作团队的一员,却写得胆战心惊,生怕露怯,表现坍台。
苏杭不欣赏肤浅的男生,她也不会中意任何把文字作品搞砸的异性,王谢他爸的“文化人”光环反倒成了儿子的负担。苏杭可能比王谢更像一个出版社编辑的子女,自小博览群书,且速度飞快。以侦探推理小说为例,王谢在初中主要啃福尔摩斯和亚森·罗宾,初二尾声开始远征贵州人民出版社那套八十本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全集,到高一暑假才囫囵吞枣地完成目标——这些成就苏杭早已达成,连布朗神父和艾勒里·奎恩都已经看掉了。且和王谢不同,她特别讨厌莫里斯·路布朗,前者在她面前只能收起内心的真实想法。
好几个夜晚王谢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拷问自己,苏杭到底有哪些特质吸引了他,名字大概是最直观的要素,这属于文艺青年无可救药的痼疾之一;娇小纤瘦的身材里那惊人的阅读储量是要素二;对文字作品的金线要求是要素三,这点足以证明他自己是个受虐狂,因为他不但要给剧社写剧本,还在班上文学氛围的带动下写起了小说,目标读者就是苏杭。
王谢初中时在他爸的引导下(或者说裹挟下)写过不少散文随笔,可惜没能入报纸和刊物编辑的法眼,就此沉沦。论写小说,他是雏儿,是晚飞的笨鸟。可苏杭就是喜欢小说,她不止一次说过小说是文学的终极形式,因为散文达不到它的篇幅,诗歌没有它的结构和耐心。
王谢很同意这一观点,但苏杭再说起小说的文学性时,他就一脸茫然了。
《北极光下的幽灵》是王谢眼里小说的完美水准,有恢弘的历史背景,紧张的战争场面,丰富的军事知识,美妙的自然风情,惊险的生死考验,动人的牺牲精神,当然,还有德国气象学家和他侄女的不伦之情……所有这些元素有机结合,值得为之手抄一遍。 而苏杭推荐给他的那些“文学性很强”的小说,在王谢读来,就像吃一碗藏满螺丝钉的泡饭,宿醉之后坐过山车,用缝衣针扎遍全身每个汗毛孔,乳糖不耐征患者泡牛奶浴时练习屏气……女孩最推崇的卡佛,王谢看到第三页就开始头疼,看到第五页就巴不得坐时光隧道回到二战时代,把年幼的Ray给揍上一顿。
不管怎样,小说终究是要写的,而且必须要有性爱,因为(又是苏杭说的)伟大作品无一例外会有这段,《白鹿原》《废都》《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昆德拉,村上,王小波,马尔克斯……连性都没有,何谈文学性。
这句总结是他自己加的。
比起小说怎么写,更让王谢苦恼的是写到一半的小说,周末应该藏在哪儿。
以他爸的脾性,是不太允许儿子在高二这么重要的时期分心于写作,更何况写这种带颜色的玩意儿。所以他不能在家写,而是每天放学后跑到小区附近的肯德基,什么也不点,占据角落的桌子,佯装写作业,因为不是饭点,也没人来赶他。写上一个小时,这才回家,稿子就放在书包夹层里。周一到周五能这样,可周末父母全天在家,搞不好什么时候就会心血来潮翻他书包。家里就这么大点地方,别的地方也藏不住。放在课桌板里呢?也不行,他们学校时常被外面借去当考场,课桌板隔三差五就被勒令清空。
恰逢此时,王谢正追随苏杭的脚步在读布朗神父探案集,看到那句“把沙子藏在沙滩上,把树叶藏在树林里”,灵光一闪,脑海里的小人蹦出浴缸,朝学校图书馆裸奔而去。
图书馆的磁性扫描器可以防止你把馆里的书偷偷带出去,却不能阻止你把馆外的书偷偷带进来。王谢只需要选一本不太有人借阅的书,放在一个不引人注意的书架角落即可。王谢花半小时考察了古往今来的中外作家,最后选了一个日本人来担此大任,此人名叫安部公房。
日本队是图书馆的外国文学类主力军,和法国队、俄国队、英国队等欧洲老牌劲旅相比略显年轻,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川岛由纪夫、太宰治、司马辽太郎、写日本“红楼梦”的紫式部、芥川龙之介、江户川乱步、松本清张、森村诚一、黄黄的村上春树、上过《名侦探柯南》的夏目漱石,甚至有小林多喜二,就是没怎么听过安部公房。
王谢第一眼还看错了,心想公安部门牛逼啊,除了打击各类犯罪行为,还出版了一套文集?
像是冥冥中有天意,这位作家的三卷本文集就放在最里面那排书架最顶端的角落里,这对某些狂热喜爱日本文学的娇小女生来说可望不可及,对身高一米八二的王谢而言毫无压力。从沾灰程度判断,这套书买进来后应该就没人动过,前任管理员买它的动机显然是个谜。他的小说写在普通练习本上,非常薄,可以轻易塞进两本文集的缝隙之间。
大功告成。
王谢现在可以专心致志写他的小说,不必再担心话剧社的剧本任务,因为指导老师把他们集体创作的剧本翻了两页,就枪毙了这部向侯孝贤《海上花》致敬的剧——让一群高中生饰演晚清妓女和恩客实在不是什么好主意,还是老老实实从语文课本里选一篇经典名著来排最保险。但话剧社似乎逃不脱性工作者的魔影,老师选中的篇目是《羊脂球》。苏杭眼看着原创话剧变成了课本剧,为了抗议,以个人名义退出这个参赛项目。王谢为表忠心紧跟其后,毕竟改编一部课本剧不需要那么多编剧。他还在自己的小说里添加了一个以话剧社老师为原型的反派角色,希望這能够给苏杭以安慰。
这个鄙俗的反派角色加进来没多久,某个星期一中午,王谢走进图书馆,刚要往书架区过去,就被烟嗓叫住了:“同学,你来。”
电脑桌后面的“左拉”这天穿着黑衣黑裤黑鞋,配上表情,活像中世纪的西班牙宗教法庭裁判长,而他接下去要做的也是对异端们的致命一击:一本边沿卷了页的练习簿被他拿出来放在桌子上,封面上没写班级姓名,不过那一小块白雪修正的液痕是男生分外眼熟的。
假如王谢是个长期和老师斗智斗勇的小痞子,他可以很老练地对着“左拉”装傻充愣,声称对此一无所知。但即便如此,“左拉”也可以拿着本子去找王谢的班主任,从他作业本上的笔迹来对比辨认。如此看来,还是他当时的反应最合适——站在原地不动,像是想光凭意念力就能让本子飞起来在空气中自行燃烧。
兴许“左拉”嫌他在怔这里有碍观瞻,便讲,“你放学后来找我。”说罢收回本子。
整个下午王谢都在惊惶不安中度过,不过数学课和物理课他本来就听不太懂,也谈不上什么损失。他一直想不通老头是怎么发现小说稿的,图书馆那么多书,谁会去看安部公房?
据说人死到临头,会飞快回忆自己一生过往片段,王谢的状况也差不太多,但他回忆的都是自己那部未完成作品里所有会惹怒老师的内容:四段,不,五段,也可能是六段左右的性描写,两次自慰,一次对班主任婚外恋的影射,三次对年级组长的人身攻击,六次对教育制度的否定,四次对学校食堂的诅咒,还有对“左拉”妹夫副校长智商上的嘲讽……似乎还不算太糟糕?
下午最后一节课结束,王谢理完书包,胸中好歹有了个计划,那就是假如“左拉”想把他绳之以法或者借机敲诈勒索,他就以对方吸食白色小粉末这件事为武器来应对,大不了,鱼死网破。他也许会被父亲揍一顿,领一张处分,而老头肯定要进戒毒所,在一堆瘾君子当中了却余生。
图书馆的门大开着,却不见“左拉”人影,王谢在借书处张望许久,才发现西面那扇小门现在是开着的(此前不亚于他初中的图书阅览室大门),地上有人影晃动。小心地挪到门口,就看到老头的背影,以撒旦之身沐浴在夕阳下。“左拉”左手拿着泡了茶叶水的雀巢咖啡伴侣玻璃瓶,右手一本书,听到异动,转身看看少年,讲,进来。
此地乃是苏杭说起过的资料室,理论上只对老师开放。唯一一扇气窗开得很高,东南北三排靠墙的书架都有玻璃防尘罩,罩子下端都有小锁,外人就算偷溜进来,也休想盗取机密。王谢料定,传说中那本没有删节过的《金瓶梅》就在某个架子上。
“左拉”把手头的书放回去,又取下另一本,摆在三排书架包围住的阅览桌上。桌上本就躺着王谢的练习簿,如果说每本练习簿的寿命是十年,那么老头新取下来的那本泛黄的东西,可以算是它的太爷爷。在对方示意下,他轻轻翻开太爷爷,其实也就十多页纸,不带网格线,每一页上都是密密麻麻的手写汉字,抄写者不拘小节,先后使用了蓝墨水、黑墨水、黑蓝墨水,一开始字迹还端正,越到后面越行文潦草像是在赶时间。 第一页上写的文章标题是《女颜之窗》,边上还有一副线条简陋的素描,是个少女的侧脸,仿佛正望着窗外。
“左拉”问他身上带笔了吗,王谢没听清楚,老头重复了一遍,王谢点点头说带了,对方便伸出一根手指在王谢的本子上敲了敲:“写得挺有意思,但床戏可笑——我一小时后闭馆,你学会多少算多少。”说罢一瘸一瘸地走了出去,顺便轻轻带上门。
这天晚上王谢回到家时,不再有鱼死网破的念头,而是沦为了龌龊和做贼心虚的同谋。他本来想在饭桌上装作有意无意地问老爹关于《女颜之窗》这本书的来历,恰好王老师今晚不回家吃饭,无意中挽救了王谢的屁股。
他退而求其次问自己老娘,当然,号称是“听某个同学说起的”。王母脸色一变,第一个反应就是这种事情你千万别去问你爸,要吃耳光的。王谢心知肚明原因,还是要问一句为何。王母说啊呀这种是黄色小说,文革的时候很流行,都是同学之间手抄本传来传去的,为了这个,当初不晓得多少人被抓被查——好了好了,小孩子不要再问这种问题,好好读书。然后又补一句:“讨论这东西的同学,你也最好离远点,不要被带坏掉。”
王谢低头扒饭,心里想,完了,要是被抓住的话,我和“左拉”要一起进派出所了。之前在学校图书馆,他心惊肉跳地读毕那本《女颜之窗》,非常肯定题目里的“窗”字其实是“床”的含蓄表达。要是说他之前在小说里的那种描写属于刚背下26个字母就开始造句,那么这个手抄本无疑是扔给了他半本英汉大词典。按照七八十年代初的标准,看了这部书却没有报警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流氓。小流氓王谢在离开的时候,老流氓“左拉”收回了手抄本和王谢的稿子,讲,你每天放学后都可以来,但不能告诉别人,也不能给其他人看你的文章。
不给别人看,这部小说就没了意义。但王谢这会儿不会跟他争辩这个,只是想知道老头为什么要帮他。对学生的这种行径不但知情不报,还传看淫秽物品(王谢也不认为这个手抄本像是学校图书馆的官方馆藏),用学校资源助纣为虐,随便哪条都可以叫老头吃不了兜着走。
“左拉”说,你不用管。
这次他关门很用力。
王谢在床戏描写方面突飞猛进之时,话剧社的野心以惨败告终。王谢没去比赛现场,但听其他人唾沫乱飞地描述了一番兄弟学校的冠军剧目《阿伊达》——他们也不知道找了哪路神仙帮忙,搞来十几套古埃及士兵的装束和塑料武器,上演了那段最负盛名的阅兵片段,配以威尔第的《凯旋进行曲》,震撼全场。
相比之下,《羊脂球》的道服化就是个笑话。普鲁士军官的军靴是下雨天用的黑色套鞋,佩剑是问某同学奶奶借来的木兰剑,还是伸縮型,军帽是周杰伦同款棒球帽上面别了一撮毽子羽毛。这个扮相一出场,评委和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无法自制,叫人搞不清楚到底台上台下谁是精神病人。最后该剧获得倒数第二的殊荣,倒数第一是因为主演腹泻而取消演出的某校社团。
经此一战,话剧社人心全散了。苏杭她们这帮《海上花》派全部退出社团,转而要和文学社的人办一本独立的文学刊物,不用说,也拉上了“对出版发行这方面应该很熟悉”的王谢,甚至打算任命他为副主编。
王副主编被大家的干劲和无知给吓坏了。他对出版发行知之甚少,但也清楚一帮中学生根本不可能申请下来刊号,印出来的东西撑死算印刷品,前提是一穷二白的学生有钱让文章下印厂。但编辑部没有人仔细听他的话,包括苏杭,她正为幻想中的创刊号封面乃至刊物名字本身而辩论得不可开交,认定王谢完全可以胜任这一职责。
一夜之间,王谢成了一队童子军的头头,他们的任务是拿着弹弓对抗蒙古铁骑的入侵。
另一个噩耗来自学校图书馆,导火索是“左拉”的妹夫副校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从沪江中学这个公立学校跳槽去了一所民办贵族学校当副校长,据说工资翻了好几倍。靠山一走,原来就对图书馆看不顺眼的老师们立刻吹响了号角,首先发难的是政教处,会同后勤部出了一个通知,打算对图书馆藏书进行盘点和调整。
这大概是文革结束以后我校首次对藏书大清洗,老师们既无经验,也缺乏行政管理条例方面的合法性,但无法阻止老师们的积极性和战斗性。“左拉”在后勤工作例会上表示反对,很快就被埋没在“学校图书馆不是任何人的独立王国”的声讨中。
历史告诉我们,重要会议一结束,就该马上动手。学校也是这么做的,理科老师为首的冲锋队员们进军“左拉”的独立王国,言语冲突之外还起了肢体冲突。先动手的那位物理老师,曾经在语文组同事们讨论邀请哪位作家来学校讲座时认真地提议“为什么不找顾城来?”
命运在冥冥中对他当初的这番高见做了回应,“左拉”在推搡中抄起一把椅子朝这位园丁砸去,无奈椅子不如斧子好用,被物理老师机敏地躲过。
老头这一出手,事情性质就变了,也让反对者们更加喜上眉梢。没过几天,“左拉”就被提前退休了。图书馆封了一段时间,重新开门时,电脑桌后面换成了一个中年阿姨,似乎是招生办主任的哪个亲戚,不过,谁在乎呢。一关一开之间,道德卫士们清洗走一堆书,但据说没有那本传说中的《绣像版金瓶梅》,或者其实是有的,但有人装作没有罢了。
那段时间,王谢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左拉”一怒之下供出了自己,或者大清洗行动的老师发现了那本要命的练习簿。
他其实很安全,“左拉”走了,但也及时带走了他的小说。一起离开的还有金庸古龙温瑞安纳博科夫王小波昆德拉,外国经典文学的四大列强里日本队损失较大,只有川端康成、夏目漱石和安部公房劫后余生,印证了王谢当初的眼光独到。
图书馆恢复正常运作之后不久,王谢收到一封信,没有寄信人任何信息,里面就一张纸条,写着“谁要看安部公房”。根据这条线索,他在图书馆里重新找回了未完成的小说稿,还有当初“左拉”给他参考的那份手抄本。
他觉得,这是老天留给自己的遗产。
到了这年放寒假的时候,《雎鸠》杂志(好不容易定下来的名字)编辑部名单已经扩大到了37人,有用的没用的沽名钓誉的浑水摸鱼的都想进来共襄盛举。 在人民广场附近一家肯德基召开的第一次全体编辑会议有二十多人出席,一开始还在为杂志的发展献计献策,比如有人建议给那些著名作家写信约稿,有人号称要通过父母的关系给杂志拉十万块广告费,接下去就为了封面定稿和内容体裁开始内讧,最偏激的那几位准诗人、业余散文家、兼职影评人和二手小说家们到了几乎要用上校鸡块互掷的地步。
会开到一半,临时主编苏杭忽然想起什么,问王谢:“刊號的事情怎么样啦?”
王副主编感到二十双眼睛刷地转向自己,背后直冒冷汗,说,还在继续想办法。苏杭“唔”了一声,大会议题又转向电影观后感和书的读后感到底算不算影评书评的问题上去了。
其实王谢现在完全摸透了,他们这群要钱没钱要路子没路子的小朋友,唯一能做的就是为了杂志命名拉锯五百回合,版面内容分割讨论上三百遍,封面枪毙掉一千次,最后只消某个好人提议印刷费大家AA制(大约每人一千块),就能让这里在座的人全部望风而逃。他厌倦了这种纸上谈兵的游戏,如果不是苏杭的存在,他一点都不想再参与了。
文学之神再次感受到了王谢的心境,决定出手相救——散会的时候,王谢想跟苏杭继续交流一下杂志的事情,出了餐厅的门却发现苏杭跟一个他没见过的男生走了,对方似乎已经在外面等了一段时间。男生高她足足一个头,眼神清亮,刘海蓬松,推着一辆明黄色山地车,和苏杭肩并肩走在马路上,女孩还把她的书包放到了对方的车子上。王谢心里一沉,不死心地悄悄跟在后面。直到走过两条马路,男生翻身上马,苏杭则坐到自行车前杠上,骑士脚一蹬地,怀中有佳人,缓缓前行去,王谢才停住脚步,认定自己是永远也追不上了。
王谢骑回家这一路上没被车子撞倒,也没撞到别人,应该感谢命运没有再为难不幸的人。
在一个路口等绿灯时,东方书报亭前那个走路一瘸一拐的身影引起了他的注意,对方虽然穿着羽绒服而非夹克衫,但左肩耸动的幅度和那个泡茶水的雀巢咖啡伴侣瓶子是改不了的习惯。如果今天没有苏杭那件事,他很可能只是在车上向老头行注目礼,然后和普通路人那样去也匆匆。但既然今天全部都赶上了,他索性做一些自己平时不太会做的事情。
对于书报摊老板来说,最好的开场就是照顾生意。王谢在报亭前把车停好,说,麻烦你,买份晚报。
“左拉”遇见故人并没有任何欣喜的表现,哪怕这个故人曾经受他的庇护和恩惠,哪怕现在对方是顾客。一手交了钱,一手交了货,男学生还是不走,问:“您现在在这里上班?”
老头戴着绒线手套,看花色像是毛线衫拆散后重组的作品:“报亭老板回老家了,帮他看几天生意。”
得知前任图书馆管理员仍旧闲散着,王谢不知道该怎么接下去对话,“左拉”帮他省去了烦恼:“文章,写完了?”
男孩卷了卷晚报:“唔,哎,都没了。”
悲剧发生在期末考试前两个星期,他提前把稿子和手抄本从安部公房的文集里拿出来带回家,还想了个奇招,用玻璃胶把两个本子粘在自己书桌当中那个大抽屉的底部,只要抽屉不拉到底,是不会被发现的。这个好主意唯一的缺陷是他高估了玻璃胶的黏性。结果有天他一回到家,就发现面色阴沉的父亲,和茶几上那一老一少两本本子。父亲没有像预计的那样把他揍个半死(可能是考虑到马上要期末考),只是当着儿子的面把它们慢慢撕成条状。后来上历史课一读到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入侵苏联那段,王谢脑海里就浮现出他爸留着小胡子和斜刘海、臂缠红箍的模样。
“都没了?”老头似不死心。
“都没了……”少年悲凉作答。要是他完成了那部小说,苏杭会不会再高看自己一眼?答案成迷。
“左拉”把一个小凳子上的《每周广播》拿走,示意王谢坐下。他脱下手套,掏出那个久违的西瓜霜喷剂瓶,但这次喷在虎口上的粉末是棕红色的。王谢明白过来了,那不是什么毒品,是鼻烟,福尔摩斯和布朗神父的小说里都出现过的鼻烟。
老头打了两个少年避之不及的喷嚏,收起喷剂瓶后嗓音也清亮了些:“算了,给你讲讲我那个年代的文学小青年的故事吧。”
故事的主角生于建国那年,外祖父曾在老字号中药铺当药工,母亲毕业于护士学校,在港口的医务站工作,父亲则是个技工。家中子女除了他,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主角年幼时就爱看小人书,唯一经受的文学熏陶来自隔壁邻居,一个中学的国文老师。那老师行为怪异而狂妄自大,常对人宣讲说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说法有失偏颇,因为《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之外,还有一部《金瓶梅》,合称明代四大奇书,位于巅峰的《红楼梦》成于清代,应当单列出来才对。不过他很快就被分配去了大西北种树,再也没回来。
主角和他同时代的人一样,在中学时代上山下乡去了,但没多久一场意外让他成了瘸腿的残疾,提前返城,在街道生产小组上班。22岁那年,他在从南京探亲回来的火车上捡到一部小说手稿,两万多字,没有任何署名,内容讲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四个子女在革命浪潮中的命运和遭遇。作者胆大妄为地在里面写到了男女之间发生关系的情节,但都是略写,有些甚至在细节上是错误的。捡到手稿的主角比原作者胆子更大,他不但抄写了这部小说,还把里面若干段男女关系的描写进行了扩充和润色,因为他从小就偷看过母亲藏起来的人体卫生学手册,明白最基本的原理和最详实的细节。抄完之后他又爱又怕,不敢保留自己的那版作品,找机会将其扔在一列开往南京的列车上。
火车启动之后,他感觉自己整个人生的绝望情绪都被抽走了。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那些描写生硬、粗陋,毫无美感可言(哪怕是色情小说的美学角度),但在那个年代是不得了的事。三年后,他在外地农场的哥哥回来探亲,悄悄塞给弟弟一卷旧纸,上面正是他曾经扩写的那些情爱片段,显然还经过了其他人的添油加醋。哥哥告诉他,这本黄色小说已经在很多年轻人当中通过手抄本形式流传了。北京有权贵者发下赶尽杀绝的指令,仍旧无法禁绝,因为性和政治一样,都是人类的本能。只有主角明白,这个故事已经不是他最初看到的版本,每个抄写者都只关注性,那个年代最不能公开谈论和表达的第二种政治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