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三:设置兴奋点
为什么有的片子在看素材的时候兴奋不已,可是编出成片看的时候,却不过瘾?原因就在于编导不会安排故事情节的兴奋点。
对于纪录片的兴奋点的把握,是从选题开始的。一个富有矛盾、富有戏剧化冲突的选题,已经具备了作品兴奋点的雏形。
我们都知道,有矛盾才会有戏剧化冲突;有了戏剧化冲突就会有兴奋点。兴奋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看点”,有了“看点”,才会有“播点”和“卖点”。因此,一部纪录片里必须具备许多“兴奋点”,使观众觉得好看并且能看下去。
那么什么是兴奋点呢?我认为有这样几种:
一、所记录的故事中能不能形成一定的矛盾冲突。有一部叫《伴》的纪录片,记录的是大山里的一位刘老太太,饲养了一头2600斤的大猪的故事。在全片52分钟的时间里,作者下工夫揭示了刘老太一家、婆媳之间的矛盾,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刘老太内心世界的矛盾,还有人物自身的命运冲突等等。直到节目看完,观众还在为刘老太和大猪的命运担忧。
二、所拍摄的画面中有没有好看的情节或细节。兴奋点就是能引发观众在观看时产生情绪变化的情节或细节。故事和戏剧化冲突是靠兴奋点来支撑的,兴奋点是靠好看的画面情节或细节来表现的。《伴》中的刘老太养了一条看家狗,可是这条狗专门扑咬自己的儿媳妇。当观众看到这个画面情节时,都会为之一震:婆媳之间的矛盾何等激烈自在不言中。
三、编导在剪辑时有意图地形成故事兴奋点。兴奋点可以是情感的、悬念的、幽默的,也可以是深思的、富有启发性的。《伴》的编导在处理婆媳之间矛盾的时候,采用了一种“平行剪辑”的方式,调动了观众的兴奋点,使矛盾冲突更具可看性。中央电视台《纪事》栏目要求45分钟的节目至少不低于12个兴奋点,湖北电视台要求15分钟的纪录片兴奋点不低于5个。纪录片需要好看,需要有兴奋点,这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而纪录片应该如何把故事编辑得更好看、更有戏剧化冲突,则是个技巧上的问题。因此决不能忽略在“二次”(后期)创作中形成更多的兴奋点。
还有一类节目,悬念成了一个茫茫的概念,观众通过画面跟着想要看到的概念走,也能激起观众观看的兴奋点。如《寻找楼兰王国》,摄制组带着观众,走进了1500年前吞噬了楼兰王国的大沙漠,记者要寻找的是什么,而将要寻找到的又是什么,观众能看到什么,一切都处于未知的行进状态中,谁也不知道在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带着一切模糊而又随时都可能改变的悬念,把观众带入一个又一个兴奋点中。
美国有一种“钩子”(Teaser)理论,强调片子开始一分钟就要伸出“钩子”挑起观众的兴趣,而整部片子要在适当的间隔里安插“兴奋点”,这些兴奋点要像过山车一样起伏错落,富有刺激性,调动观众的收看情绪和兴趣,一直到片子结束。《女特警雷敏》这部纪录片就是这样,片子刚开始就见一名女兵(雷敏)拿着一把匕首在杀猪。这个一分半钟的情节大大吊起了观众的“胃口”。
纪录片的兴奋点,可以是人情的,也可以是人性的;可以是情节的,也可以是剪辑的;可以是画面的,也可以是言语的;可以是娱乐的,也可以是悲情的……总之,纪录片有了“兴奋点”,才能使观众振奋和激动,不但会将节目看下去,而且还能引发观众思考、调动观众参与节目的兴趣。有理论认为,纪录片不仅要告之信息,还要有娱乐性。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是一部好的纪录片。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四:提高观赏力
纪录片因为有了故事,所以日趋好看。但我们在日常中记录的题材,未必都有好看的故事:如古建筑、自然类题材,就很难拍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一目了然的矛盾冲突和好看的情节故事。这样的纪录片就必须提高节目的观赏性。
法国人拍的《微观世界》,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小宇宙》,画面之精美,视角之独特,曾使其影碟成为很多dvd制造商的首选试机碟。这部纪录片用最直接的方法,记录了蚂蚁、毛毛虫、蜗牛、螳螂、蜜蜂等昆虫的生存状态。于是我们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得以重温蜘蛛捕食弑杀蚱蜢、蜗牛恋爱缠绵耳语、刺毛虫烈日大游行、暴雨重袭昆虫王国、天牛角斗比拼等一系列经典镜头。憨态可鞠的昆虫,还时常引发观众充满惬意的欢笑。特别有意思的是一些没有看过片子的朋友,在影片昆虫横空出世时始终纳闷此为何物,当其振翅欲飞的瞬间才恍然大悟:“哦哟,原来是只蚊子!”
《迁徙的鸟》是《微观世界》原班人马的新作,只是此次的视角转向浩瀚天空中的候鸟天堂。影片采用大量的航拍技术,真实地记录了雁、鹅、燕、鹰、鹤等大量野生候鸟的迁徙活动。通过影片我们可以感受到候鸟迁徙的艰难:行进间需要躲避猎人的捕杀、天敌的攻击、海浪的袭击、雪崩的吞噬,偶尔的受伤还会使鸟类成为螃蟹的美食,即便是遇见狂奔的马群、呼啸的汽车、工厂的油污都会使旅途中的候鸟不慎离群失落于荒野之间……纵横上万公里的迁徙是鸟类生存的需要,同样也是其对命运的挑战。影片在讲述这种艰辛之余,还一如既往地向观众展示鸟类世界的盎然情趣。精美的画面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兴趣盎然的观赏,又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窥探欲。
国内这种大制作的纪录片不多,但近年也有些上乘之作。像《布达拉宫》、《复活军团》、《从化古民居》、《哈尔滨建筑艺术》等。这些节目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要么影像特别清晰,要么画面构图特别工整,要么制作特别精良,要么音乐画面效果结合得特别和谐……“探索亚洲”电视网制作总监维克兰·夏纳,去年在广州的一次影展活动中,带来一部纪录中国的短片参展,虽然它只有15分钟,却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古老、神秘、风景秀美和发展迅速的中国。在这个短片里,出现了悬棺、水墨画和昆曲,展示了“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上海、北京和“数百年来一直如此”的丽江古城和雪域西藏,在讲述功夫巨星成龙艰辛的奋斗历程的同时,也记述了那些为自己选购寿衣寿鞋的普通香港老人和一辈子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剪纸艺术大师”。这个节目的观赏性是很高的,而评委们一致看好的就是精美工整的画面舒缓有致的节奏,以及通过剪辑组接形成的“音乐”情节。
我们应当记住:观赏性不是故事所独有。在审美界,任何能给人们带来愉悦的都有其观赏价值;在观赏界,观众永远都有不同的口味;在影视界,观众永远都是对的。
为什么有的片子在看素材的时候兴奋不已,可是编出成片看的时候,却不过瘾?原因就在于编导不会安排故事情节的兴奋点。
对于纪录片的兴奋点的把握,是从选题开始的。一个富有矛盾、富有戏剧化冲突的选题,已经具备了作品兴奋点的雏形。
我们都知道,有矛盾才会有戏剧化冲突;有了戏剧化冲突就会有兴奋点。兴奋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看点”,有了“看点”,才会有“播点”和“卖点”。因此,一部纪录片里必须具备许多“兴奋点”,使观众觉得好看并且能看下去。
那么什么是兴奋点呢?我认为有这样几种:
一、所记录的故事中能不能形成一定的矛盾冲突。有一部叫《伴》的纪录片,记录的是大山里的一位刘老太太,饲养了一头2600斤的大猪的故事。在全片52分钟的时间里,作者下工夫揭示了刘老太一家、婆媳之间的矛盾,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刘老太内心世界的矛盾,还有人物自身的命运冲突等等。直到节目看完,观众还在为刘老太和大猪的命运担忧。
二、所拍摄的画面中有没有好看的情节或细节。兴奋点就是能引发观众在观看时产生情绪变化的情节或细节。故事和戏剧化冲突是靠兴奋点来支撑的,兴奋点是靠好看的画面情节或细节来表现的。《伴》中的刘老太养了一条看家狗,可是这条狗专门扑咬自己的儿媳妇。当观众看到这个画面情节时,都会为之一震:婆媳之间的矛盾何等激烈自在不言中。
三、编导在剪辑时有意图地形成故事兴奋点。兴奋点可以是情感的、悬念的、幽默的,也可以是深思的、富有启发性的。《伴》的编导在处理婆媳之间矛盾的时候,采用了一种“平行剪辑”的方式,调动了观众的兴奋点,使矛盾冲突更具可看性。中央电视台《纪事》栏目要求45分钟的节目至少不低于12个兴奋点,湖北电视台要求15分钟的纪录片兴奋点不低于5个。纪录片需要好看,需要有兴奋点,这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而纪录片应该如何把故事编辑得更好看、更有戏剧化冲突,则是个技巧上的问题。因此决不能忽略在“二次”(后期)创作中形成更多的兴奋点。
还有一类节目,悬念成了一个茫茫的概念,观众通过画面跟着想要看到的概念走,也能激起观众观看的兴奋点。如《寻找楼兰王国》,摄制组带着观众,走进了1500年前吞噬了楼兰王国的大沙漠,记者要寻找的是什么,而将要寻找到的又是什么,观众能看到什么,一切都处于未知的行进状态中,谁也不知道在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带着一切模糊而又随时都可能改变的悬念,把观众带入一个又一个兴奋点中。
美国有一种“钩子”(Teaser)理论,强调片子开始一分钟就要伸出“钩子”挑起观众的兴趣,而整部片子要在适当的间隔里安插“兴奋点”,这些兴奋点要像过山车一样起伏错落,富有刺激性,调动观众的收看情绪和兴趣,一直到片子结束。《女特警雷敏》这部纪录片就是这样,片子刚开始就见一名女兵(雷敏)拿着一把匕首在杀猪。这个一分半钟的情节大大吊起了观众的“胃口”。
纪录片的兴奋点,可以是人情的,也可以是人性的;可以是情节的,也可以是剪辑的;可以是画面的,也可以是言语的;可以是娱乐的,也可以是悲情的……总之,纪录片有了“兴奋点”,才能使观众振奋和激动,不但会将节目看下去,而且还能引发观众思考、调动观众参与节目的兴趣。有理论认为,纪录片不仅要告之信息,还要有娱乐性。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是一部好的纪录片。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四:提高观赏力
纪录片因为有了故事,所以日趋好看。但我们在日常中记录的题材,未必都有好看的故事:如古建筑、自然类题材,就很难拍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一目了然的矛盾冲突和好看的情节故事。这样的纪录片就必须提高节目的观赏性。
法国人拍的《微观世界》,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小宇宙》,画面之精美,视角之独特,曾使其影碟成为很多dvd制造商的首选试机碟。这部纪录片用最直接的方法,记录了蚂蚁、毛毛虫、蜗牛、螳螂、蜜蜂等昆虫的生存状态。于是我们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得以重温蜘蛛捕食弑杀蚱蜢、蜗牛恋爱缠绵耳语、刺毛虫烈日大游行、暴雨重袭昆虫王国、天牛角斗比拼等一系列经典镜头。憨态可鞠的昆虫,还时常引发观众充满惬意的欢笑。特别有意思的是一些没有看过片子的朋友,在影片昆虫横空出世时始终纳闷此为何物,当其振翅欲飞的瞬间才恍然大悟:“哦哟,原来是只蚊子!”
《迁徙的鸟》是《微观世界》原班人马的新作,只是此次的视角转向浩瀚天空中的候鸟天堂。影片采用大量的航拍技术,真实地记录了雁、鹅、燕、鹰、鹤等大量野生候鸟的迁徙活动。通过影片我们可以感受到候鸟迁徙的艰难:行进间需要躲避猎人的捕杀、天敌的攻击、海浪的袭击、雪崩的吞噬,偶尔的受伤还会使鸟类成为螃蟹的美食,即便是遇见狂奔的马群、呼啸的汽车、工厂的油污都会使旅途中的候鸟不慎离群失落于荒野之间……纵横上万公里的迁徙是鸟类生存的需要,同样也是其对命运的挑战。影片在讲述这种艰辛之余,还一如既往地向观众展示鸟类世界的盎然情趣。精美的画面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兴趣盎然的观赏,又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窥探欲。
国内这种大制作的纪录片不多,但近年也有些上乘之作。像《布达拉宫》、《复活军团》、《从化古民居》、《哈尔滨建筑艺术》等。这些节目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要么影像特别清晰,要么画面构图特别工整,要么制作特别精良,要么音乐画面效果结合得特别和谐……“探索亚洲”电视网制作总监维克兰·夏纳,去年在广州的一次影展活动中,带来一部纪录中国的短片参展,虽然它只有15分钟,却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古老、神秘、风景秀美和发展迅速的中国。在这个短片里,出现了悬棺、水墨画和昆曲,展示了“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上海、北京和“数百年来一直如此”的丽江古城和雪域西藏,在讲述功夫巨星成龙艰辛的奋斗历程的同时,也记述了那些为自己选购寿衣寿鞋的普通香港老人和一辈子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剪纸艺术大师”。这个节目的观赏性是很高的,而评委们一致看好的就是精美工整的画面舒缓有致的节奏,以及通过剪辑组接形成的“音乐”情节。
我们应当记住:观赏性不是故事所独有。在审美界,任何能给人们带来愉悦的都有其观赏价值;在观赏界,观众永远都有不同的口味;在影视界,观众永远都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