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看的电视新闻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gua_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播要产生效果,除了信息本身,传播的方式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电视新闻主题报道来说,传播方式的改进就是要增强可视性,做“好看的新闻”是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关键所在。
  
  通俗化
  深刻主题的浅近表达
  
  自2007年5月27日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出现了一个小板块《政策解读》,每次用一分钟左右的篇幅向观众解释党中央、国务院推出的众多惠民政策的要点、意义。尽管形式还比较简单,但这个小板块的出现还是传达出一个积极的信号:要让观众看明白易懂的新闻!
  这本是电视新闻报道最起码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尤其在一些主题报道中却经常成为一个众人皆知而又屡见不鲜的问题。
  语义模糊是造成观众难以理解新闻意义的重要原因。新闻信息的价值只有在产生效果之后才真正得以体现。换句话说,如果受众不能理解,再好的新闻也只能是一堆无效信息,是没有价值的。
  事实上,很多时候,由于缺乏对新闻素材的必要整合和解释,一些原本有价值的新闻却让观众雾里看花、望而却步。
  从记者、编辑的主观角度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没有解释。记者、编辑本身没有理解透要传播的新闻信息,只是照搬照抄些文件、报告或者有关单位发布的资料、情况介绍。以己之昏昏,又岂能使人之昭昭?
  二是不善解释。记者或编辑本身理解了所要传播的新闻信息,却无法用有效的方式给受众解释清楚,特别是不善于运用背景信息。应当说,对于利用背景解释新闻的必要性,我们的记者、编辑是明白的,但问题在于,很多报道不能将背景与主体信息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以背景解释主体信息的目的,反而陷入为背景而背景、堆砌背景的怪圈,大量背景成为信息噪声,干扰了主体信息的传播。
  三是不愿解释。新闻语义模糊的第三个原因是记者、编辑不愿解释。在他们看来,也许问题已经非常明确了,不值得再“画蛇添足”去解释一番。但他们恰恰没有考虑到新闻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作为职业传播者,记者、编辑手头掌握着大量有关某一新闻的信息,他们知道这些信息的关系、意义,而观众有多少具备这样的条件呢?
  多为观众考虑一些,少一些自说自话,主题报道自然就会获得观众更多一些的理解和接受。
  
  故事化
  刚性主题的柔性表达
  
  如何使受众对那些宏大主题产生兴趣?如何使他们不再一看到类似的节目就产生“又是宣传”的刻板印象?这需要传播的策略,需要把那些“刚性”的主题柔性化,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从而使观众产生了解的欲望。
  那么,一个好的电视新闻故事应当具备哪些特质呢?
  
  1. 好的故事是以“人”为灵魂的
  对于受众来说,“人”总是新闻报道中最富感染力的因素之一。事件由“人”而引起,并围绕“人”展开,最终对“人”产生影响。
  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今年推出的系列报道《百姓纪事》中,我们看到的正是这样一些活生生的“人”:40年间六次搬家的河北省邯郸市离休人员胡宝善(《胡宝善的六次搬家》);爱攒公交月票的北京公交集团老职工姚振平(《小月票看大公交》);15年换了三本火车驾照的沈阳铁路局火车司机李刚(《李刚的三本火车驾照》)……正是这样一些人和他们的人生故事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的变迁。比起那些空洞的概念,他们显得更加具体可感,因而也更加真实可信。
  当然,产生这种效果的前提是,他们的人生故事是本身既有、由记者发现而不是导演出来的!导演的故事只能产生虚假的反效果,真实的人生才是感动人的根本。
  
  2. 好的故事是以“情节”为主体的
  如果说“人”是新闻故事的主角的话,那么,“情节”就是新闻故事的剧本。“人”演绎并推动“情节”,而“情节”给“人”提供行动的载体。“情节”的形成源于两方面的因素及其互动:一方面是作为新闻事件主体的“人”;另一方面是“人”所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环境”。在新闻故事中,“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最终以“情节”的方式表现出来。
  因此,好的情节一般具有如下特质:新闻主角的代表性言语和行动;典型的时空环境;新闻主角的言行与典型环境之间的戏剧冲突。
  在中央电视台为配合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拍摄的系列专题《岩松看香港》中,有一期节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重返十年前直播点》。1997年,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中央电视台进行了72小时的直播,主持人白岩松曾经参与其中。十年后,他重走当年的直播点,重访当年见证了那一重要历史时刻的关键地标,以历史画面和现实画面相对,展现香港回归十年来的变化。这种典型的时空环境、人与环境的戏剧冲突非常好地承载了“十年记忆”这样一个主题。
  
  3. 好的故事是以“细节”为血肉的
  如果说情节搭建了故事的骨架,细节则为这些骨架附上了血肉,使其生动、鲜活。
  一个精彩感人的新闻细节,胜过一大堆没有灵魂的事实和一长串空洞的形容词。那些乍看起来不引人注意的细微信息往往和新闻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通过象征、隐喻、暗示,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对新闻进行解读。没有了细节,故事就只能是漂亮文字的堆砌。
  在一个电视新闻故事中,什么是合格的“细节”呢?
  细节首先是可视的形象:细节不是概念,必须是直观可感的。细节折射事件的本质:细节虽然是一些微观信息,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好的细节能令人“见微知著”,从一个侧面窥见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新闻故事中,细节的出现往往对主题起到暗示与折射的作用。细节往往是情节中的兴奋点,细节还表现为事件过程中的兴奋点,它们往往能够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视觉化
  抽象主题的具象表达
  
  视觉是电视传播的优势。与突发新闻事件相比,主题报道的事实性材料往往比较静态,情节冲突、场景气氛相对比较平淡,这就更要求我们在报道中善于构造视觉元素,用视觉化的表达方式来吸引观众。
  
  1. 以现场为中心营造视觉冲击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来自现场的原生态信息无疑是最可信也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在现场”也往往成为电视媒体竞争的焦点。突发性新闻事件如此,主题报道更是如此!
  在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岩松看日本》系列节目中,摄制组深入日本社会,通过实地采访拍摄给中国观众展示出一个具体、真实的日本。以《多元交织的二战史观》这期节目为例,记者分别在靖国神社、立命馆大学国际和平博物馆、鹿儿岛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进行采访,而这三个地点恰恰代表了日本社会对二战那段历史的不同态度,从而具体地展示出中日历史问题争端的复杂性。
  
  2. 以品牌主持人和记者树立视觉标识
  在电视传播中,主持人和记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一方面,他们是传播者;另一方面,他们自身的形象又成为传播内容的一部分。对品牌主持人和记者而言,他们的亲和力是提高节目可视性的重要因素,很多时候他们甚至成为节目的视觉标识。加大这种品牌效应可以有效地提升节目的影响力。以中央电视台为例,过去一 年多时间里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以名主持人、名记者为标识的节目,比如:崔永元——《我的长征》、《小崔会客》;白岩松——《岩松看日本》、《岩松看香港》;张泉灵——《重大直播前方记者》;柴静——《柴静“两会”观察》;李小萌——《小萌探维和》……这些符号性极强的节目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其他文献
有一类英雄,没有伟绩丰功,单是那份执著的坚守就令人肃然起敬。有一种感动,无须惊泣鬼神,只消追寻自然的足迹便将心底的柔软触碰。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公安局郊区分局四丰派出所民警王江,就是这样一位在不经意间感动你我的英雄。  1994年,王江被派往松木河,成为这里唯一的片警。133平方公里的警务区地广人稀,500多户居民散居山野,信息封闭,一辆破旧的脚踏车就是王江日常巡片的交通工具。  在他家门口,始终
期刊
主持人在电视片和电视节目中大量出现是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电视传播面对社会和公众最为直接、迅速和形象,主持人的亮相一方面把传播的媒体与传播的对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沟通,便于理解;一方面从“官话”、“套话”或公文、书面式的解说语言中跳出来。主持人口语化的叙述、评论、讲解都有个性,其智慧、风格蕴藏在通俗的话语里,使人感到亲切,能调动人们的观赏兴趣,满足人的好
期刊
他外表清瘦,但却独自背负起全乡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重担。他不善言辞,但只要提及农村建设、农民致富的话题总能够侃侃而谈。在山东省章丘市辛寨乡,李长波几乎是最忙碌的一个。他整天地跑基层、蹲地头,闲下来又开始钻研业务、制订计划。别人说他的心里只装着工作,然而人正因为有了追求,生命才被赋予完整的内涵。    飞车取片      1996年3月,李长波被调到乡党委组织办公室。由于人手有限,主要负责宣传工作的他
期刊
深秋的苏北大地,麦穗飘香,天空澄碧。微风拂过沃野,庄稼舞动起丰满的身姿。当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大幕在江苏省金湖县徐徐开启,高邮湖畔的金湖人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因地制宜,创新进取,不断求索新的学用模式。一股宣传远程教育、推进远程教育的热潮正在这秀美的水乡奔涌澎湃。    乡土小戏进农家      2007年11月2日,一段轻松活泼的快板书打破了戴楼镇衡阳村往日的宁静。村头的场院上村民们热闹地
期刊
2. 发挥信息交流平台功能。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及时发布市场供求、农业科技等方面信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通过提供信息咨询和信息交流,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成为农村信息化的示范点。  3. 发挥工作服务平台功能。要引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展科普教育、计划生育、卫生健康、普法宣传等业务工作,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供政策、
期刊
编辑同志:  近日,我们当阳市委组织部组织人员,采取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深入全市10个镇36个村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对现代远程教育有“六盼”。  一盼终端站点延伸到户。如果每个村只建一个终端站点,集中学习十分不便,基层党员群众盼望终端站点能逐步延伸到户,让老百姓坐在家里就能看,随时随地都能学。  二盼乡土教材通俗易懂。基层党员群众希望,远程教育要多提供一些群众看得懂、
期刊
小王子:大家好,我叫小王子,是梅花鹿家族中的一员。我们不但温顺秀美,而且全身都是宝。所以呢,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古代传说里,我们有时是神仙的坐骑,腾云驾雾,到处救苦救难;有时是南极仙翁的贴身鹿童,象征着福寿吉祥。这些充满神奇的传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片名:“小王子”的自述——梅花鹿养殖技术      字幕:仔鹿期  小王子:我出生在一个阳光和煦万物复苏的午后,在刚刚吃了妈妈一二
期刊
潜流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天上的眼睛眨呀眨,妈妈的心呀鲁冰花……”这是十几年前曾红透大江南北的歌曲《鲁冰花》中的歌词,这首词调简单的歌唤起了一代人的共鸣。然而,无论何时,天上都有眨眼的星星;无论何时,地上都有想妈妈的孩子。《鲁冰花》的“时代”,并没有过去。  达州是四川省有名的劳务输出大市,有130多万在外务工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劳务输出所带来的一个现象就是留
期刊
江苏如东,古为海中沙洲,从东晋义熙七年设置如皋县至1940年建立县治,历一千五百余年,滨江临海,物阜民丰,自古就有江海福地、扶海神州的美誉;而今又因洋口港——一个前景无限的东方大港而魅力四射。如东党建工作就像一艘枕在南黄海波涛之上的大船,正昂首驶出历史,奔向未来。《扶海红帆》党建电视栏目就是大船上那迎风招展的风帆,与如东党建工作一起劈波斩浪,奋勇向前。    应运而生红帆启航    如东县委组织部
期刊
根据中央提出的“2010年底,在全国基本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东部地区可适当加快建设步伐”的要求,省委决定,2008年底全面建成我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比中央规定的时间提前两年完成。  目前,我们面临五大建设任务:一是要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平台。主要包括前端播出平台、资源库和辅助网站。通过省、市、县教学平台实现与中央、地方资源库的互联互通,实现优质资源的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