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潜流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天上的眼睛眨呀眨,妈妈的心呀鲁冰花……”这是十几年前曾红透大江南北的歌曲《鲁冰花》中的歌词,这首词调简单的歌唤起了一代人的共鸣。然而,无论何时,天上都有眨眼的星星;无论何时,地上都有想妈妈的孩子。《鲁冰花》的“时代”,并没有过去。
达州是四川省有名的劳务输出大市,有130多万在外务工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劳务输出所带来的一个现象就是留守儿童激增。几十万留守儿童跟随父母中的一方、隔代亲人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
“世上只有妈妈坏,生了孩子她不带,跟着爷爷奶奶吃咸菜。爷爷奶奶说得好,成绩不好我不怪,千万不要去学坏……”这是当地流传的关于留守孩子的一段童谣。在拍摄《暖》片之初,我们第一次用镜头记录了万源市第四中学八年级三班留守学生的假期生活: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冯秀英;独自一人在家生活的邓强;和后母一起生活,15岁身高还不到130厘米的刘成波;和年迈的外婆一起生活,性格孤僻的侯大慧……一个个留守学生,一幅幅孤独的画面,定格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空巢”。
爱的残缺,甚至会造成行为的畸变。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2007年四川省发生的“九龙事件”、“欧家建事件”,都与留守学生有关,甚至犯罪主体就是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已成为热点问题。
应该说,并不是我们人为地选择这个题材创作了专题片《暖》,而是题材选择了我们,使命感促使了我们。作为媒介,它所传播的是精神产品,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成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党员教育节目作为传媒中的“个体”,更要强调其社会效益,必须担负起传媒的道德责任和精神重任。我们拍摄的专题片《暖》,正是要利用杰出“个体”的思考,来引导社会群体的主流趣味和价值观,期望通过这部片子让更多的人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形成精神上的关怀。
选择
著名诗人邹静之曾说:真实不是技巧,它不能做出来,也不能演绎和伪装。在《暖》的拍摄中,我们追求一种真实的境界,用自己主观真实的感受把镜头对准孩子们,记录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事件。我们经常会遇到偶尔发生的事情,即兴抓拍成了我们这次拍摄最常用的手法,捕捉到了大量生活化的细节:在主题班会上,班里的宣传委员胡晨曦在新学期的班会上有感而言;在篮球赛场上,身材矮小的八年级三班打赢了比他们人高马大的对手;在开学之初,两个同学和睦地同挤在一张窄窄的小床上……孩子们为着一个共同的愿景,在生活中巩固着友谊,在成长中校验着真诚。
张益菊老师顶着酷暑四处寻找上网失踪了几天的乔娇;乔娇、乔灵两姊妹为爸妈邮寄回的钱分配不均吵架时她耐心地劝解;带袁宝进城买衣服、买书、游玩;而与此同时,父母催促她快交男朋友,因为她在个人问题上的“不积极”,父母对她的抱怨、申斥,这些镜头,都是在生活的原生态中激荡的故事涟漪。
孩子们饥渴的瞳孔,触动着我们体内深藏的母性,心有戚戚的镜头开始了定格:懂事的冯秀英瞒着爷爷奶奶去割草喂牛;倔强的郑强爬上树,摇落树上的野板栗;调皮的刘成波做小动作扮怪相;善感的侯大慧接过生日蛋糕热泪长流。
虽然拍摄的时间只有半个多月,但定格在脑海里的画面却很多。我们明白了一件事:其实要传达你的爱心并不是很难,同时也决不要做作。面对留守学生那一双双饥渴的眸子,郑旭老师顾不上家庭,甚至“六亲不认”,成了“关在玻璃幕墙后边”的人。这种道德光辉,使留守儿童干涸的内心流淌出爱的源泉。郑旭老师选择了教育事业和关注留守学生,同时也就选择了一个人当一群留守孩子“妈妈”的辛苦,也就选择了放弃与家人和孩子的团聚。
在拍摄《暖》的那段日子里,我脑海里回旋的最重要的一个意念,就是“选择”。整个社会,整个生活,原来就是由这个词构成的,从而衍生出无限可能性。然而在无限的可能性中具有现实性的选择,最终只有一种。我们在拍摄此与拍摄彼之间选择,郑老师在关爱此与关爱彼之间选择,留守学生们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然而爱的眼睛有着共同的焦距,所以我们会走到一起,所以我们构成了这个世界。
暖爱
创作是充满激情的,创作也是满怀痛苦的。因为你在创作中,不知不觉地就会代入主人公们的生存状态,从而感受到他们的生存所面对的压力,内心为他们命运的起伏而上下。
每一个留守学生心中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死角,那个地方很脆弱,那个地方有伤痕,那个地方不能碰触。而我们片中的主人公勇敢地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为爱的定义作出了更深的诠释。回首他们的点点滴滴,几多难忘,几多感慨。但我们最欣慰的是,看着一群群稚气的少年带着梦想和自信在阳光下快乐地成长。
受到那些神秘的吸引力感召的我们,也别无选择,只有在创作之路上飞奔,去凸显主人公们的高尚品格,从而完成作品本身的高尚品格。
在拍摄“留守学生”袁宝时,随行的一名怀孕的女电教干部在我们一再劝说下仍然坚持上山,在摄氏零上39度的高温下,翻山越岭走了三十多里山路到袁宝的家,随后展开了持续一下午的采访。当夜,乡场停电了,她点上蜡烛和同事们一起策划第二天的拍摄内容。午夜两点,这位女电教干部因过度疲劳流产了自己的孩子。为了呼吁社会来帮助袁宝及像袁宝一样孤独无助的留守学生,她付出了太多,太多。回想起这件事,我们十分悲痛,十分内疚,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能在这里,用文字聊表我们至诚至深的歉意与敬意,以及对一个匆匆逝去的小生命最纯真的祭奠。
我不知道这部片子播出后观众是否会落泪。“若你流泪,打湿的是我的脸;若你悲戚,苦的是我的心。”拜伦的诗句,像一块燧石,点燃了“留守儿童”的希望,同时也点燃了我们的希望。作为推动人们向前的最大动力,同时也是生命最原始激素的希望,此时此刻就像一轮温暖的太阳,柔和地照耀着留守孩子们的少年时光。透过一张张笑脸,我似乎能看见他们那灿烂的未来。
(注:作者为四川省达州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干部,《暖》片已获四川省第十届党员电教观摩评比一等奖第一名)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天上的眼睛眨呀眨,妈妈的心呀鲁冰花……”这是十几年前曾红透大江南北的歌曲《鲁冰花》中的歌词,这首词调简单的歌唤起了一代人的共鸣。然而,无论何时,天上都有眨眼的星星;无论何时,地上都有想妈妈的孩子。《鲁冰花》的“时代”,并没有过去。
达州是四川省有名的劳务输出大市,有130多万在外务工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劳务输出所带来的一个现象就是留守儿童激增。几十万留守儿童跟随父母中的一方、隔代亲人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
“世上只有妈妈坏,生了孩子她不带,跟着爷爷奶奶吃咸菜。爷爷奶奶说得好,成绩不好我不怪,千万不要去学坏……”这是当地流传的关于留守孩子的一段童谣。在拍摄《暖》片之初,我们第一次用镜头记录了万源市第四中学八年级三班留守学生的假期生活: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冯秀英;独自一人在家生活的邓强;和后母一起生活,15岁身高还不到130厘米的刘成波;和年迈的外婆一起生活,性格孤僻的侯大慧……一个个留守学生,一幅幅孤独的画面,定格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空巢”。
爱的残缺,甚至会造成行为的畸变。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2007年四川省发生的“九龙事件”、“欧家建事件”,都与留守学生有关,甚至犯罪主体就是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已成为热点问题。
应该说,并不是我们人为地选择这个题材创作了专题片《暖》,而是题材选择了我们,使命感促使了我们。作为媒介,它所传播的是精神产品,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成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党员教育节目作为传媒中的“个体”,更要强调其社会效益,必须担负起传媒的道德责任和精神重任。我们拍摄的专题片《暖》,正是要利用杰出“个体”的思考,来引导社会群体的主流趣味和价值观,期望通过这部片子让更多的人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形成精神上的关怀。
选择
著名诗人邹静之曾说:真实不是技巧,它不能做出来,也不能演绎和伪装。在《暖》的拍摄中,我们追求一种真实的境界,用自己主观真实的感受把镜头对准孩子们,记录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事件。我们经常会遇到偶尔发生的事情,即兴抓拍成了我们这次拍摄最常用的手法,捕捉到了大量生活化的细节:在主题班会上,班里的宣传委员胡晨曦在新学期的班会上有感而言;在篮球赛场上,身材矮小的八年级三班打赢了比他们人高马大的对手;在开学之初,两个同学和睦地同挤在一张窄窄的小床上……孩子们为着一个共同的愿景,在生活中巩固着友谊,在成长中校验着真诚。
张益菊老师顶着酷暑四处寻找上网失踪了几天的乔娇;乔娇、乔灵两姊妹为爸妈邮寄回的钱分配不均吵架时她耐心地劝解;带袁宝进城买衣服、买书、游玩;而与此同时,父母催促她快交男朋友,因为她在个人问题上的“不积极”,父母对她的抱怨、申斥,这些镜头,都是在生活的原生态中激荡的故事涟漪。
孩子们饥渴的瞳孔,触动着我们体内深藏的母性,心有戚戚的镜头开始了定格:懂事的冯秀英瞒着爷爷奶奶去割草喂牛;倔强的郑强爬上树,摇落树上的野板栗;调皮的刘成波做小动作扮怪相;善感的侯大慧接过生日蛋糕热泪长流。
虽然拍摄的时间只有半个多月,但定格在脑海里的画面却很多。我们明白了一件事:其实要传达你的爱心并不是很难,同时也决不要做作。面对留守学生那一双双饥渴的眸子,郑旭老师顾不上家庭,甚至“六亲不认”,成了“关在玻璃幕墙后边”的人。这种道德光辉,使留守儿童干涸的内心流淌出爱的源泉。郑旭老师选择了教育事业和关注留守学生,同时也就选择了一个人当一群留守孩子“妈妈”的辛苦,也就选择了放弃与家人和孩子的团聚。
在拍摄《暖》的那段日子里,我脑海里回旋的最重要的一个意念,就是“选择”。整个社会,整个生活,原来就是由这个词构成的,从而衍生出无限可能性。然而在无限的可能性中具有现实性的选择,最终只有一种。我们在拍摄此与拍摄彼之间选择,郑老师在关爱此与关爱彼之间选择,留守学生们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然而爱的眼睛有着共同的焦距,所以我们会走到一起,所以我们构成了这个世界。
暖爱
创作是充满激情的,创作也是满怀痛苦的。因为你在创作中,不知不觉地就会代入主人公们的生存状态,从而感受到他们的生存所面对的压力,内心为他们命运的起伏而上下。
每一个留守学生心中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死角,那个地方很脆弱,那个地方有伤痕,那个地方不能碰触。而我们片中的主人公勇敢地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为爱的定义作出了更深的诠释。回首他们的点点滴滴,几多难忘,几多感慨。但我们最欣慰的是,看着一群群稚气的少年带着梦想和自信在阳光下快乐地成长。
受到那些神秘的吸引力感召的我们,也别无选择,只有在创作之路上飞奔,去凸显主人公们的高尚品格,从而完成作品本身的高尚品格。
在拍摄“留守学生”袁宝时,随行的一名怀孕的女电教干部在我们一再劝说下仍然坚持上山,在摄氏零上39度的高温下,翻山越岭走了三十多里山路到袁宝的家,随后展开了持续一下午的采访。当夜,乡场停电了,她点上蜡烛和同事们一起策划第二天的拍摄内容。午夜两点,这位女电教干部因过度疲劳流产了自己的孩子。为了呼吁社会来帮助袁宝及像袁宝一样孤独无助的留守学生,她付出了太多,太多。回想起这件事,我们十分悲痛,十分内疚,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能在这里,用文字聊表我们至诚至深的歉意与敬意,以及对一个匆匆逝去的小生命最纯真的祭奠。
我不知道这部片子播出后观众是否会落泪。“若你流泪,打湿的是我的脸;若你悲戚,苦的是我的心。”拜伦的诗句,像一块燧石,点燃了“留守儿童”的希望,同时也点燃了我们的希望。作为推动人们向前的最大动力,同时也是生命最原始激素的希望,此时此刻就像一轮温暖的太阳,柔和地照耀着留守孩子们的少年时光。透过一张张笑脸,我似乎能看见他们那灿烂的未来。
(注:作者为四川省达州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干部,《暖》片已获四川省第十届党员电教观摩评比一等奖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