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追求的是平等、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主要体现为师生互动。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生人际观念,由权威服从型向民主、融洽的朋友式转变,将知识的传播融入亲情氛围之中,同时自始至终保证“真实、信任和移情性理解”,指导学生对学习态度和结果的正确认识,促进其学习动机的内化。
【关键词】 思想政治;师生互动;改进评价
为了将互动的观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我认为,在课堂实践中可采取如下策略:
一、言语交流
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通过明文规定的形式对班级进行显性控制,教师让全班学生保持沉默。在这种课堂情境中,教师充当“演讲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了“沉默的羔羊”,只能被动地吸收信息。课堂要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状态,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这种言语交流不仅在老师和学生之间,而且还应该在老师和学生群体、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之间展开。只有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言语交流,师生的良好互动的形成才有了前提。
在新课程课堂实践中,师生的交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的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如我在讲授初一思想政治第一课第二框“道德良好、心理健康,利于成长”时,我在课堂上,提了三个问题:(1)你同意“道德良好、心理健康,能使我们充分地感受生活的美好”这一观点吗?(2)你有没有这方面的体会?(3)如果有切身体会,能否说出其中的一条原因来?在学生充分讨论(分四人小组讨论)基础上,教师帮助梳理,使学生真正理解教材。通过师生的对话,不仅可以使教学难点化解,还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效果。
老师让学生去想,去思考,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师切不可“包办一切”,让学生有新发现,新认识,进而提出新见解。如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有一个材料是“马谡失街亭”的故事,我讲到这个材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诸葛亮派马谡镇守街亭,由于马谡骄傲自负,导致街亭失守,那么诸葛亮是否有过错?诸葛亮是否真正了解马谡?”我觉得这位学生提得很好,并表扬了他,从此以后这个学生上课特别认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另一方面,我从“马谡失街亭”的故事中,我提了一个疑问: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也是否有过错?因而,师生互动可以使课堂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进行下去,事实上,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偶发情况。
二、合理的教师期望
合理的教师期望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促进师生的良好互动。作为教师对学生要有乐观的态度,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及时地鼓励学生。实践表明,对学生抱有乐观态度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更多地发出支持性的非言语信息,如给予更多的视线接触、更多的微笑和友好表示;而对学生抱有悲观态度的教师,在课堂上则较少发出支持性的非言语信息,相反经常批评、指责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之于学生扮演着重要他人的角色,他对学生的评价和态度(包括赞扬、批评、友好、疏远等),是学生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为其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提供了基本线索。这是因为学生的自我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权威人士对他们的评价和态度,他们的自尊在一定程度上靠权威人士的积极评价和态度来维持。课堂中,教师一个温和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动力,从而能够在愉悦的心境中接受知识,接受教育,师生之间能够建立起融洽合作的关系。如课堂里,老师提问思维比较慢的学生,在教师严肃冷峻的目光逼视下,很可能结结巴巴,本来想发挥的内容,头脑一下子变得一片空白,此时,教师能用温和的微笑,用鼓励的目光,善意的提示,就可使学生紧张情绪趋于平衡并顺利回答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所以,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充满爱心与感情,教师施以爱的情感,会在学生身上产生内在的促进其发展的巨大力量。
三、情绪调节
教师是富于知识、情感与耐心的促进者,是认知的辅助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采取策略来诱发、调节学生的情绪,创设一种和谐、友好的教学心理气氛,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通过探究解疑使学生产生适度的焦虑和兴趣,进行积极的认知活动,获得新知识并诱导创新;通过适度的检测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满足感和自豪感并体会学习听艰苦和乐趣。
教师还应该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观察其内心世界与思考方式,这是富于感情与人情味的理解,各教学环节都在诚恳、开放、自由的气氛中进行,学生在教师信任的目光里安全、继而自由地表达,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责任,并激发学生内在兴趣。
四、改进评价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预定的、明确的,注重学习结果,在教学开始之前,预先设定好目标,然后通过学科和教材的形式,再根据目标所设计要求,“克隆”到学生身上。分数成为了强化这种“克隆式”评价的催化剂,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灌输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并在学习结束时给学生打个分数,以证明其占有了多少知识。这样的评价方式直接地造成了课堂教学中老师“一言堂”的局面。
近年来在西方较为流行的“头脑风暴法”对我国的课堂实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即在教学中通过暂缓做出判断和评价,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许多解答。利用这一教学方法应遵循的规则是:禁止批评,鼓励畅所欲言,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欢迎进行综合和提出改进意见。
在教育评价中,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外在评价,同时也要推崇一种促进性的内部评价方法,即自我评价法。自我评价法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对照自己进行纵向的比较,看出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起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
【关键词】 思想政治;师生互动;改进评价
为了将互动的观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我认为,在课堂实践中可采取如下策略:
一、言语交流
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通过明文规定的形式对班级进行显性控制,教师让全班学生保持沉默。在这种课堂情境中,教师充当“演讲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了“沉默的羔羊”,只能被动地吸收信息。课堂要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状态,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这种言语交流不仅在老师和学生之间,而且还应该在老师和学生群体、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之间展开。只有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言语交流,师生的良好互动的形成才有了前提。
在新课程课堂实践中,师生的交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的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如我在讲授初一思想政治第一课第二框“道德良好、心理健康,利于成长”时,我在课堂上,提了三个问题:(1)你同意“道德良好、心理健康,能使我们充分地感受生活的美好”这一观点吗?(2)你有没有这方面的体会?(3)如果有切身体会,能否说出其中的一条原因来?在学生充分讨论(分四人小组讨论)基础上,教师帮助梳理,使学生真正理解教材。通过师生的对话,不仅可以使教学难点化解,还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效果。
老师让学生去想,去思考,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师切不可“包办一切”,让学生有新发现,新认识,进而提出新见解。如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有一个材料是“马谡失街亭”的故事,我讲到这个材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诸葛亮派马谡镇守街亭,由于马谡骄傲自负,导致街亭失守,那么诸葛亮是否有过错?诸葛亮是否真正了解马谡?”我觉得这位学生提得很好,并表扬了他,从此以后这个学生上课特别认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另一方面,我从“马谡失街亭”的故事中,我提了一个疑问: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也是否有过错?因而,师生互动可以使课堂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进行下去,事实上,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偶发情况。
二、合理的教师期望
合理的教师期望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促进师生的良好互动。作为教师对学生要有乐观的态度,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及时地鼓励学生。实践表明,对学生抱有乐观态度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更多地发出支持性的非言语信息,如给予更多的视线接触、更多的微笑和友好表示;而对学生抱有悲观态度的教师,在课堂上则较少发出支持性的非言语信息,相反经常批评、指责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之于学生扮演着重要他人的角色,他对学生的评价和态度(包括赞扬、批评、友好、疏远等),是学生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为其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提供了基本线索。这是因为学生的自我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权威人士对他们的评价和态度,他们的自尊在一定程度上靠权威人士的积极评价和态度来维持。课堂中,教师一个温和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动力,从而能够在愉悦的心境中接受知识,接受教育,师生之间能够建立起融洽合作的关系。如课堂里,老师提问思维比较慢的学生,在教师严肃冷峻的目光逼视下,很可能结结巴巴,本来想发挥的内容,头脑一下子变得一片空白,此时,教师能用温和的微笑,用鼓励的目光,善意的提示,就可使学生紧张情绪趋于平衡并顺利回答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所以,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充满爱心与感情,教师施以爱的情感,会在学生身上产生内在的促进其发展的巨大力量。
三、情绪调节
教师是富于知识、情感与耐心的促进者,是认知的辅助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采取策略来诱发、调节学生的情绪,创设一种和谐、友好的教学心理气氛,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通过探究解疑使学生产生适度的焦虑和兴趣,进行积极的认知活动,获得新知识并诱导创新;通过适度的检测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满足感和自豪感并体会学习听艰苦和乐趣。
教师还应该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观察其内心世界与思考方式,这是富于感情与人情味的理解,各教学环节都在诚恳、开放、自由的气氛中进行,学生在教师信任的目光里安全、继而自由地表达,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责任,并激发学生内在兴趣。
四、改进评价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预定的、明确的,注重学习结果,在教学开始之前,预先设定好目标,然后通过学科和教材的形式,再根据目标所设计要求,“克隆”到学生身上。分数成为了强化这种“克隆式”评价的催化剂,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灌输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并在学习结束时给学生打个分数,以证明其占有了多少知识。这样的评价方式直接地造成了课堂教学中老师“一言堂”的局面。
近年来在西方较为流行的“头脑风暴法”对我国的课堂实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即在教学中通过暂缓做出判断和评价,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许多解答。利用这一教学方法应遵循的规则是:禁止批评,鼓励畅所欲言,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欢迎进行综合和提出改进意见。
在教育评价中,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外在评价,同时也要推崇一种促进性的内部评价方法,即自我评价法。自我评价法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对照自己进行纵向的比较,看出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起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