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自主选择确定主题,主动进行研究和学习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便是解放了教师,倡导教师的素质发展带动学生的素质发展。作为一名教师要敢于破除陈规陋习,敢于张扬个性,敢于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来诠释知识,敢于把自己对历史、对生活的真实想法、真实理解讲出了,用教师的个性色彩来铺就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灵活处理教材、教参和自己的思想认识,不必向以往一样看权威的眼色、看考试的风向教学,要实事求是地表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教师教学的转变中,观念是最关键的,它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方式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生发出来的。要通过集中课程的培训和教师自学各种方式,使广大历史教师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课程标准,使教师深入了解历史学科改革的突破点,增加历史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感。
作为一种科学主动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能够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地学习和独立探究提供广阔空间,在“动口”“动脑”又“动手”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均衡发展,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积极投入到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改革浪潮中,从校情、学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努力做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课堂内外的和谐统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贯彻到日常的教学生活中。
一、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具有教育意义。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和积极表达欲望,能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分析。学生参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创造性和探究性,因此教师首先要具有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意识。教师要科学整合开发课程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分层次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研究,不断创新。
同时,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该是学习的促进着、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爱护和尊重学生,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教师成就了学生的同时,学生也成就了教师。师生之间密切加强相互交流合作,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二、立足课堂,多样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锤炼思维、提高能力的主阵地。历史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既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又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搭建研究平台,指导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
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中,体味探究快乐,发掘自身潜能,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升了合作学习能力与逻辑思辩能力。
1.创建展示平台,彰显个性风采。举办主题讲座,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专题,由学生独立或分组研究,形成完整的认识,用多样的形式展示、讲解给大家。这种活动既可以集中进行,也可拿出相关课堂上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展示。如学习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前,学生反映对邓小平爷爷十分敬仰。笔者借机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引导学生归纳整合一代伟人在不同时期的革命活动,结合自己的观感制作演示文稿,课上由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演示。课件图文并茂,配上学生生动地讲演,比教师亲自讲述的效果更好,不但解决了教学难题,而且提高了学生搜集整理史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还给了学生一个深入研究的空间,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2.构建竞争平台,凸显人文色彩。针对史学争鸣的观点采用历史辩论赛的形式。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进步说”还是“灾难说”,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双重性问题等。还可以设计一些细节,增强趣味性,如由学生事先自行制作获胜方和最佳辩手的象征性奖品。这些纸做的幸运花环、泡沫雕刻等,在无形中鼓励了学生的竞争,每次课堂辩论都十分激烈,得奖的备加珍惜,没得到的立志下次夺回。这样的活动与简单的提问相比可以说是“事半功倍”,既落实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公平竞争的意识。
三、课外实践,探究学习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进行课题研究,更加突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亲身体验。作为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时,要贯彻“世界大教材,社会大课堂”的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发掘资源。注重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今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学生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环境和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有利于学生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敏锐地把握历史脉搏,深刻地理解各种历史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同时,教师要本着“自主发展、自主评价”的原则,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研究。由学生推选,成立课题研究评定小组,注重加强各个课题研究过程与结果的评定。评定的对象既有学生个体,又有研究小组群体;评定的内容既有学生的参与态度、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有合作精神和成果的表述。评定时,先各课题研究小组结合研究过程和取得的成果进行自评;然后小组与小组之间互评;最后由研究评定小组进行总评,得出科学鉴定,并对每个学生最闪光的一面给予恰如其分的定位,如“调查能手”、“创新大王”、“研究新星”、“探究勇士”等。课外活动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激起了学生的自信和创新,使学生们时时刻刻洋溢着幸福的成就感,再次奔向成功的彼岸。
作为一种科学主动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能够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地学习和独立探究提供广阔空间,在“动口”“动脑”又“动手”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均衡发展,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积极投入到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改革浪潮中,从校情、学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努力做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课堂内外的和谐统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贯彻到日常的教学生活中。
一、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具有教育意义。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和积极表达欲望,能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分析。学生参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创造性和探究性,因此教师首先要具有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意识。教师要科学整合开发课程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分层次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研究,不断创新。
同时,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该是学习的促进着、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爱护和尊重学生,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教师成就了学生的同时,学生也成就了教师。师生之间密切加强相互交流合作,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二、立足课堂,多样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锤炼思维、提高能力的主阵地。历史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既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又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搭建研究平台,指导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
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中,体味探究快乐,发掘自身潜能,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升了合作学习能力与逻辑思辩能力。
1.创建展示平台,彰显个性风采。举办主题讲座,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专题,由学生独立或分组研究,形成完整的认识,用多样的形式展示、讲解给大家。这种活动既可以集中进行,也可拿出相关课堂上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展示。如学习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前,学生反映对邓小平爷爷十分敬仰。笔者借机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引导学生归纳整合一代伟人在不同时期的革命活动,结合自己的观感制作演示文稿,课上由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演示。课件图文并茂,配上学生生动地讲演,比教师亲自讲述的效果更好,不但解决了教学难题,而且提高了学生搜集整理史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还给了学生一个深入研究的空间,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2.构建竞争平台,凸显人文色彩。针对史学争鸣的观点采用历史辩论赛的形式。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进步说”还是“灾难说”,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双重性问题等。还可以设计一些细节,增强趣味性,如由学生事先自行制作获胜方和最佳辩手的象征性奖品。这些纸做的幸运花环、泡沫雕刻等,在无形中鼓励了学生的竞争,每次课堂辩论都十分激烈,得奖的备加珍惜,没得到的立志下次夺回。这样的活动与简单的提问相比可以说是“事半功倍”,既落实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公平竞争的意识。
三、课外实践,探究学习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进行课题研究,更加突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亲身体验。作为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时,要贯彻“世界大教材,社会大课堂”的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发掘资源。注重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今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学生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环境和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有利于学生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敏锐地把握历史脉搏,深刻地理解各种历史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同时,教师要本着“自主发展、自主评价”的原则,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研究。由学生推选,成立课题研究评定小组,注重加强各个课题研究过程与结果的评定。评定的对象既有学生个体,又有研究小组群体;评定的内容既有学生的参与态度、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有合作精神和成果的表述。评定时,先各课题研究小组结合研究过程和取得的成果进行自评;然后小组与小组之间互评;最后由研究评定小组进行总评,得出科学鉴定,并对每个学生最闪光的一面给予恰如其分的定位,如“调查能手”、“创新大王”、“研究新星”、“探究勇士”等。课外活动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激起了学生的自信和创新,使学生们时时刻刻洋溢着幸福的成就感,再次奔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