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介绍了走罐法治疗腰脊肌筋膜炎患者78例的临床疗效情况。
关键词:腰背肌筋膜炎;拔罐法;走罐
腰背肌筋膜炎临床较常见,主要表现为腰背肌肉僵硬、疼痛,甚至出现条索状结节等阳性反应点,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本病治疗方法多样,笔者采用祖国传统医学拔罐法中的走罐治疗78例患者,疗效颇佳,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包括1998年~2004年收治的78例患者,其中男56例,女22例;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63岁;病程最长者28年,最短者8月。其中,合并颈部退行性变29例,腰部退行性变36例。
2 治疗方法
保持治疗室内温暖无风。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背腰部皮肤充分暴露。将冬青膏或凡士林膏均匀抹在腰背部,然后用闪火法将4号玻璃罐拔于腰或背部,等待10~15秒钟后,医者左手扶住患者肩部,右手握住火罐,缓慢沿病变部位推行或拉回。走罐手法宜缓慢、柔和,推时右手掌根稍用力向下压,使罐前缘相对后缘微微上翘;拉时,右手指稍用力向下压,使罐后缘微微上抬,如此往返推拉10~15次,待皮肤呈紫红甚至出现轻度瘀斑即可。每隔2天治疗一次,5次为一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腰背部疼痛完全消失,未扪及压痛点或条索状结节,随访3个月后无复发;显效:疼痛基本消失,但劳累或受凉后,腰背部可扪及压痛点,或有肌紧张;好转:疼痛减轻,肌肉僵硬缓解,但可扪及结节、压痛等反应点;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本组78例,经1~2个疗程治疗,痊愈59例,占75.6%;显效13例,占16.7%;好转6例,占7.7%;无效0例。痊显率达到92.3%。
4 讨论
腰背部筋膜包绕住腰背部肌肉,不仅可约束肌肉活动,减少肌肉舒缩时的摩擦,而且对肌腱也有支持作用。当筋膜由于寒冷、劳累、外伤等因素出现炎性水肿时,穿过这些筋膜的神经就会受到刺激,导致腰背部疼痛,日久则会出现肌肉粘连或纤维性变,即肌肉板硬或隆起条索状结节。采用走罐法治疗本病,不仅使局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促进了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使组织的营养得到充分供给,而且反复走罐后,局部皮肤和皮下毛细血管会充血甚至破裂,形成皮下瘀血,产生了组胺类物质,对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可产生趋化作用,反射性地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有助于组织恢复。另外,在反复走罐过程中,又起到了类似于刮痧的治疗作用,即可使局部血管舒缩功能的调整反应增强,增加组织的灌流量,活化细胞,改善微循环,促进致痛物质的排出[1]。这样,通过反复刺激腰背部皮肤,既加速了血液和淋巴液循环,促进炎性水肿的吸收,改善了神经刺激症状,又可解除肌肉痉挛,纠正腰背部不协调的力学关系,从而达到传统医学舒筋活血、软坚散结、通络止痛的作用,故可收到很好的疗效。
本法简单、易学,又具有安全可靠、疗效好的特点,适合向广大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闻溪,刘国平.腰背疼痛的多种疗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杜 靖)
关键词:腰背肌筋膜炎;拔罐法;走罐
腰背肌筋膜炎临床较常见,主要表现为腰背肌肉僵硬、疼痛,甚至出现条索状结节等阳性反应点,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本病治疗方法多样,笔者采用祖国传统医学拔罐法中的走罐治疗78例患者,疗效颇佳,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包括1998年~2004年收治的78例患者,其中男56例,女22例;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63岁;病程最长者28年,最短者8月。其中,合并颈部退行性变29例,腰部退行性变36例。
2 治疗方法
保持治疗室内温暖无风。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背腰部皮肤充分暴露。将冬青膏或凡士林膏均匀抹在腰背部,然后用闪火法将4号玻璃罐拔于腰或背部,等待10~15秒钟后,医者左手扶住患者肩部,右手握住火罐,缓慢沿病变部位推行或拉回。走罐手法宜缓慢、柔和,推时右手掌根稍用力向下压,使罐前缘相对后缘微微上翘;拉时,右手指稍用力向下压,使罐后缘微微上抬,如此往返推拉10~15次,待皮肤呈紫红甚至出现轻度瘀斑即可。每隔2天治疗一次,5次为一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腰背部疼痛完全消失,未扪及压痛点或条索状结节,随访3个月后无复发;显效:疼痛基本消失,但劳累或受凉后,腰背部可扪及压痛点,或有肌紧张;好转:疼痛减轻,肌肉僵硬缓解,但可扪及结节、压痛等反应点;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本组78例,经1~2个疗程治疗,痊愈59例,占75.6%;显效13例,占16.7%;好转6例,占7.7%;无效0例。痊显率达到92.3%。
4 讨论
腰背部筋膜包绕住腰背部肌肉,不仅可约束肌肉活动,减少肌肉舒缩时的摩擦,而且对肌腱也有支持作用。当筋膜由于寒冷、劳累、外伤等因素出现炎性水肿时,穿过这些筋膜的神经就会受到刺激,导致腰背部疼痛,日久则会出现肌肉粘连或纤维性变,即肌肉板硬或隆起条索状结节。采用走罐法治疗本病,不仅使局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促进了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使组织的营养得到充分供给,而且反复走罐后,局部皮肤和皮下毛细血管会充血甚至破裂,形成皮下瘀血,产生了组胺类物质,对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可产生趋化作用,反射性地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有助于组织恢复。另外,在反复走罐过程中,又起到了类似于刮痧的治疗作用,即可使局部血管舒缩功能的调整反应增强,增加组织的灌流量,活化细胞,改善微循环,促进致痛物质的排出[1]。这样,通过反复刺激腰背部皮肤,既加速了血液和淋巴液循环,促进炎性水肿的吸收,改善了神经刺激症状,又可解除肌肉痉挛,纠正腰背部不协调的力学关系,从而达到传统医学舒筋活血、软坚散结、通络止痛的作用,故可收到很好的疗效。
本法简单、易学,又具有安全可靠、疗效好的特点,适合向广大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闻溪,刘国平.腰背疼痛的多种疗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杜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