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李其芳以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成为民国时期享誉海内的一代名医,他的个人经历也与国民革命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
李其芳(1889年至1953年),字子青,广东惠阳人,一生以医为业,然医者侠心,不忘爱国,经历极富传奇色彩。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年仅22岁的李其芳参与了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的起义战事救护工作,受中华民国军政府总监察刘公的委派,利用自己医务人员的身份,出入于清军之间,劝降清兵,共劝降了清朝军官、医官、电信官等60多人,士兵1200人,被黎元洪授予功勋卓著嘉奖执照和武昌起义纪念章。又因此得到武昌起义领袖刘公赏识,任军医处处长,而后随部北伐。因南北议和,遂返沪继续学业。护法运动时,应好友李烈钧之召南下,任滇粤桂联军总部医官。期间经朱执信引荐,第一次拜谒孙中山。护法运动失败后,李氏在广东省长杨永泰的帮助下,获得官费留学资格,前往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外科医学博士,后改读内科。1924年学成回国,于广州拜谒孙中山,得孙委派,前往上海诊治张静江。李其芳大胆采用新药牛奶精注射,治愈了张静江的半身不遂之症,张感激不已,在给孙中山的回信中极力赞扬李其芳的医术。遂得张静江重谢及手书推荐信,7月,被聘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医官及黄埔军校军医部主任。1924年10月,李其芳在香港结婚,育有一子一女。
同样是学医出身的孙中山,对李其芳的医术曾多加赞赏,据李其芳之女李若梅女士言,李其芳与孙中山先生关系尤为密切,在谈论有些关于医学的问题时,孙中山先生也会听取李其芳的意见,可见其医术之高。
在他担任大元帅府大本营医官时,获批持有大本营特别出入证,凭证可以自由出入大本营,为孙中山先生及夫人宋庆龄看诊,主要是皮肤科疾病和血管瘤。除孙中山夫妇外,他还经常给蒋介石、汪精卫﹑冯玉祥﹑李烈钧﹑张发奎等人看病。1924年8月,黄埔军校发生火灾,烧伤10多名学生,李其芳奉孙中山命进行医治,学生很快痊愈。因此他被聘请兼任黄埔军校军医部主任,遂与李济深、王柏龄、叶剑英等相识。据说,李其芳当年军医部主任的任命状,是目前所知大陆地区惟一的黄埔军校第一期教官的任命状。(存世已知的仅有何应钦被任命为陆军军官学校总教官的委任状,现存台湾“国军历史博物馆”里。李其芳的委任状是第二件,文物价值非常高。)
当时,李其芳身兼孙中山大本营医官、黄埔军校军医部主任、粤军后方医院院长数职,工作十分繁忙,时常在黄埔军校留宿,蒋介石还把校长室让给他休息。几个月后,李其芳因校中人事纷扰而辞职。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病重,宋庆龄曾命胡汉民急电李氏北上,李其芳得知后,立刻在当年3月10日动身,赶往北京为他看诊,但刚行至上海,就传来了孙中山去世的噩耗。3月26日,汪精卫致函李其芳,谈及孙先生逝世后的一些事情安排。李其芳到北京后,还到中央公园吊唁孙中山先生,后到铁狮子胡同拜见了宋庆龄夫人。1937年抗战爆发,李其芳随国民政府迁到重庆,日本投降后淡出政坛,1949年回到出生地北婆罗洲开设私人诊所,一直笃信和恪守孙中山先生训导“做官不若行医”的志向和气节,一生悬壶济世,直至1953年逝世,享年64岁。作为民国名医,李其芳曾为孙中山、宋庆龄、张静江、蒋介石、谭延闿等诸多政要医治看诊,在国民党政府的圈子里极具声誉。
在2015年北京匡时迎春拍卖中,一批“其芳”上款的书画作品极赋历史与文化价值。据年款信息可知,此批同一上款作品大约创作于1945年至1951年,其中不乏当时活跃于政坛的李宗仁、何应钦、孙科、陈其采、陈立夫、张群等国民党要人的题词。亦有画坛名宿、书坛泰斗陶冷月、朱梅邨、沈尹默、谢无量等大家之作。从中,我们当可窥见这位民国名医的交游广泛与社会地位。而他与这些民国风云人物的交往和经历,在还原李其芳先生的人际网络图式之同时,也勾勒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些珍贵片断。
图1 何应钦(1890年至1987年) 隶书
纸本镜心 28厘米×18厘米
备注:李其芳上款。
何应钦,字敬之,贵州省兴义市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是黄埔军校校旗设计者和中华民国国徽的设计者。早年留学东京振武学校,辛亥时回国参与革命,历任黄埔军校总教官、浙江省主席、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等职。
图2 陶冷月(1895年至1985年) 《江畔小景》
纸本镜心 26厘米×33厘米
陶冷月,尤善画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所绘山水画偏秀润一格。此幅《江畔小景》是为他仿“元四家”之一倪瓒笔意的太湖风景写照画。陶冷月曾经创作了一批这样的画写景遣兴, 他汲取倪瓒的侧峰干笔折带皱法,意象幽淡,清远萧疏。
图3 朱梅邨(1911年至1993年) 《簇簇富贵》
纸本镜心 1948年作 26厘米×33厘米
朱梅邨,13岁起随舅父吴湖帆习画,被称为梅景书屋(吴湖帆之书斋)弟子第一人。此件作品以没骨法描绘而成,描绘的是花团锦簇的菊花。从技法上看,可以追溯到清代初期的恽寿平。朱梅邨在用色与用粉方面尤得恽南田的真传,近代学没骨花卉一路的画家恐无几人能够达到这种淡雅清新、超凡脱俗的境界。
图4 沈尹默(1883年至1971年) 行书节临《观林诗话》
纸本镜心
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据说沈老遍临晋、唐、宋名贤剧迹及六朝碑版,融会贯通,以实践证明其笔法足资解析、演绎传统书法正脉,是学书津梁,是“无言良师”。
图5 陈其采(1880年至1954年) 行书
纸本镜心 26厘米×33厘米
陈其采,字霭士,别号涵庐,浙江吴兴人,民国时期陆军少将陈其美之胞弟,陈立夫、陈果夫之叔父。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浙江省财政厅厅长、江海关监督、中央银行常务理事等职。该卷题识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次韵李子永见访》之一,用笔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笔墨跌宕起伏,浓淡相间,有欧阳询之神韵,带赵孟 之骨肌,深受众多文人墨客的赏识。
图6 吴铁城(1888年至1953年) 行书
纸本镜心 1948年作 26厘米×33厘米
吴铁城,号子增,广东香山人,生于江西九江。1913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法律。先后出任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区司令、广东省主席,抗战期间主持港澳党务,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长等职。抗战胜利后曾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长。
图7 李烈钧(1882年至1946年) 行书
纸本镜心 1945年作 29厘米×20厘米
李烈钧,字侠如,号侠黄,江西九江人。青年时期便追随孙中山革命,后历任江西都督府参谋长、海陆军总司令、江西都督、江西省政府主席,南京国民政府常委兼军事委员会常委等职。题识“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趋人之急,甚己之私。”歌颂李其芳低调、宽厚的为人。
图8 甘乃光(1897年至1956年) 行书
纸本镜心 28厘米×18厘米
甘乃光,字自明,广西岑溪人。国民党元老甘绍相之子。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毕业,曾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任职,是廖仲恺的英文秘书。抗战后历任外交部次长、驻澳大利亚大使等职。晚年定居澳洲。
李其芳(1889年至1953年),字子青,广东惠阳人,一生以医为业,然医者侠心,不忘爱国,经历极富传奇色彩。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年仅22岁的李其芳参与了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的起义战事救护工作,受中华民国军政府总监察刘公的委派,利用自己医务人员的身份,出入于清军之间,劝降清兵,共劝降了清朝军官、医官、电信官等60多人,士兵1200人,被黎元洪授予功勋卓著嘉奖执照和武昌起义纪念章。又因此得到武昌起义领袖刘公赏识,任军医处处长,而后随部北伐。因南北议和,遂返沪继续学业。护法运动时,应好友李烈钧之召南下,任滇粤桂联军总部医官。期间经朱执信引荐,第一次拜谒孙中山。护法运动失败后,李氏在广东省长杨永泰的帮助下,获得官费留学资格,前往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外科医学博士,后改读内科。1924年学成回国,于广州拜谒孙中山,得孙委派,前往上海诊治张静江。李其芳大胆采用新药牛奶精注射,治愈了张静江的半身不遂之症,张感激不已,在给孙中山的回信中极力赞扬李其芳的医术。遂得张静江重谢及手书推荐信,7月,被聘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医官及黄埔军校军医部主任。1924年10月,李其芳在香港结婚,育有一子一女。
同样是学医出身的孙中山,对李其芳的医术曾多加赞赏,据李其芳之女李若梅女士言,李其芳与孙中山先生关系尤为密切,在谈论有些关于医学的问题时,孙中山先生也会听取李其芳的意见,可见其医术之高。
在他担任大元帅府大本营医官时,获批持有大本营特别出入证,凭证可以自由出入大本营,为孙中山先生及夫人宋庆龄看诊,主要是皮肤科疾病和血管瘤。除孙中山夫妇外,他还经常给蒋介石、汪精卫﹑冯玉祥﹑李烈钧﹑张发奎等人看病。1924年8月,黄埔军校发生火灾,烧伤10多名学生,李其芳奉孙中山命进行医治,学生很快痊愈。因此他被聘请兼任黄埔军校军医部主任,遂与李济深、王柏龄、叶剑英等相识。据说,李其芳当年军医部主任的任命状,是目前所知大陆地区惟一的黄埔军校第一期教官的任命状。(存世已知的仅有何应钦被任命为陆军军官学校总教官的委任状,现存台湾“国军历史博物馆”里。李其芳的委任状是第二件,文物价值非常高。)
当时,李其芳身兼孙中山大本营医官、黄埔军校军医部主任、粤军后方医院院长数职,工作十分繁忙,时常在黄埔军校留宿,蒋介石还把校长室让给他休息。几个月后,李其芳因校中人事纷扰而辞职。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病重,宋庆龄曾命胡汉民急电李氏北上,李其芳得知后,立刻在当年3月10日动身,赶往北京为他看诊,但刚行至上海,就传来了孙中山去世的噩耗。3月26日,汪精卫致函李其芳,谈及孙先生逝世后的一些事情安排。李其芳到北京后,还到中央公园吊唁孙中山先生,后到铁狮子胡同拜见了宋庆龄夫人。1937年抗战爆发,李其芳随国民政府迁到重庆,日本投降后淡出政坛,1949年回到出生地北婆罗洲开设私人诊所,一直笃信和恪守孙中山先生训导“做官不若行医”的志向和气节,一生悬壶济世,直至1953年逝世,享年64岁。作为民国名医,李其芳曾为孙中山、宋庆龄、张静江、蒋介石、谭延闿等诸多政要医治看诊,在国民党政府的圈子里极具声誉。
在2015年北京匡时迎春拍卖中,一批“其芳”上款的书画作品极赋历史与文化价值。据年款信息可知,此批同一上款作品大约创作于1945年至1951年,其中不乏当时活跃于政坛的李宗仁、何应钦、孙科、陈其采、陈立夫、张群等国民党要人的题词。亦有画坛名宿、书坛泰斗陶冷月、朱梅邨、沈尹默、谢无量等大家之作。从中,我们当可窥见这位民国名医的交游广泛与社会地位。而他与这些民国风云人物的交往和经历,在还原李其芳先生的人际网络图式之同时,也勾勒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些珍贵片断。
图1 何应钦(1890年至1987年) 隶书
纸本镜心 28厘米×18厘米
备注:李其芳上款。
何应钦,字敬之,贵州省兴义市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是黄埔军校校旗设计者和中华民国国徽的设计者。早年留学东京振武学校,辛亥时回国参与革命,历任黄埔军校总教官、浙江省主席、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等职。
图2 陶冷月(1895年至1985年) 《江畔小景》
纸本镜心 26厘米×33厘米
陶冷月,尤善画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所绘山水画偏秀润一格。此幅《江畔小景》是为他仿“元四家”之一倪瓒笔意的太湖风景写照画。陶冷月曾经创作了一批这样的画写景遣兴, 他汲取倪瓒的侧峰干笔折带皱法,意象幽淡,清远萧疏。
图3 朱梅邨(1911年至1993年) 《簇簇富贵》
纸本镜心 1948年作 26厘米×33厘米
朱梅邨,13岁起随舅父吴湖帆习画,被称为梅景书屋(吴湖帆之书斋)弟子第一人。此件作品以没骨法描绘而成,描绘的是花团锦簇的菊花。从技法上看,可以追溯到清代初期的恽寿平。朱梅邨在用色与用粉方面尤得恽南田的真传,近代学没骨花卉一路的画家恐无几人能够达到这种淡雅清新、超凡脱俗的境界。
图4 沈尹默(1883年至1971年) 行书节临《观林诗话》
纸本镜心
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据说沈老遍临晋、唐、宋名贤剧迹及六朝碑版,融会贯通,以实践证明其笔法足资解析、演绎传统书法正脉,是学书津梁,是“无言良师”。
图5 陈其采(1880年至1954年) 行书
纸本镜心 26厘米×33厘米
陈其采,字霭士,别号涵庐,浙江吴兴人,民国时期陆军少将陈其美之胞弟,陈立夫、陈果夫之叔父。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浙江省财政厅厅长、江海关监督、中央银行常务理事等职。该卷题识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次韵李子永见访》之一,用笔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笔墨跌宕起伏,浓淡相间,有欧阳询之神韵,带赵孟 之骨肌,深受众多文人墨客的赏识。
图6 吴铁城(1888年至1953年) 行书
纸本镜心 1948年作 26厘米×33厘米
吴铁城,号子增,广东香山人,生于江西九江。1913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法律。先后出任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区司令、广东省主席,抗战期间主持港澳党务,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长等职。抗战胜利后曾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长。
图7 李烈钧(1882年至1946年) 行书
纸本镜心 1945年作 29厘米×20厘米
李烈钧,字侠如,号侠黄,江西九江人。青年时期便追随孙中山革命,后历任江西都督府参谋长、海陆军总司令、江西都督、江西省政府主席,南京国民政府常委兼军事委员会常委等职。题识“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趋人之急,甚己之私。”歌颂李其芳低调、宽厚的为人。
图8 甘乃光(1897年至1956年) 行书
纸本镜心 28厘米×18厘米
甘乃光,字自明,广西岑溪人。国民党元老甘绍相之子。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毕业,曾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任职,是廖仲恺的英文秘书。抗战后历任外交部次长、驻澳大利亚大使等职。晚年定居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