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当前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忽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这与课标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具体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上,常常表现为教师讲解分析多,引导学生自己读的少。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散文教学的一些成功范例,初步探索出一种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读悟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操作程序及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读悟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基础的阅读教学模式,是致力于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悟,圈点批注,读悟结合,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读悟能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将这一模式的操作程序确定为以下几个环节。
基本操作程序: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悟的前提和基础) →紧扣重点、精读批注(悟的呈现和核心)→洋溢情感、美读品悟(悟的再现)→熟读迁移、拓展延伸(悟的升华)。
1.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悟的前提和基础
初读感悟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这也是学生在读中生成问题,并努力尝试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这一环节里,一是要求学生能读通、初步读懂文本,整体感悟文本。二是让学生明白这样做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基础,要学会初读的方法,养成习惯,培养初读感悟的能力。
如在《春》的教学中,上课时,先通过课堂激趣,教师设疑,学生带着这一问题看视频、听朗读,随着优美的画面走进春天,去赏析春天的美景。然后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梳理,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结构,同时进行朗读指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一环节重视的是朗读和整体感悟。
2.紧扣重点,精读批注——悟的呈现和核心
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把握之后,教师紧扣文本重难点展开教学,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沉潜到文本构建的意境中去,亲历阅读历程,走进文本深处,去用“心”触摸语言,体验情感,领会表达,并将阅读发现与心得体会批注在文本空白处。对于重点词语、句段的领悟,还应根据学生悟的结果,引导学生再读再悟,促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提高悟的质量。教师对学生的说“悟”要进行梳理、归类,对学生思维的疑惑点进行点拨、指导,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3.洋溢情感、美读品悟——悟的再现
诵读是学生自己对文本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如果学生进入文本所描写的境界,读起来自然能够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刘勰曾说“夫缀文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朗读指导中,要使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必须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文章有所感悟,在情感的作用下,主动投入阅读,才能读出形象,读出意蕴,读出情趣。
如在《春》的教学中,如果说示范朗读为学生敲开了春天的大门,圈点批注让学生在探讨中先入为主,体验了春天的美景,那么,理解透彻后的朗读就把学生带入到春天美的境界中去了。这不也是“悟”的再现吗?
4.熟读迁移、拓展延伸——悟的升华
我们在平时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要经过迁移性的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内化。熟读迁移阶段的引导感悟,主要是通过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逐步地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悟性。有了这种悟性,必将迁移于表达,使学生懂得分辨语言中的优劣高下,逐步达到准确、得体、生动地运用语言。
如在《春》的教学中,主要有两环节:一是让学生积累成语、诗词、歌曲中的“春”。如引入新课时联系描写春天的诗词,在学习绘春部分拓展相关的诗词与散文,从而形成与文本的互相补充映照;二是通过课外作业进行拓展,课堂上学法(写景方法),课外用法,让学生走进大自然。通过再观察再感悟,唤起自己对春天的记忆,去描写春天,讴歌春天,从语言训练与情感陶冶方面达到一个新的升华。
二、对“读悟批注式”模式的再思考
在“读悟批注式”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的批注是多变、多角度的,是发散的、有个性、有创意的,教师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挖掘,没有对学生领悟能力的充分了解,是很难驾驭课堂的。因此,“读悟批注式”教学无形中给教师的备课增加了难度,教师的教案,要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不断变化更新。“读悟批注式”是阅读的方法之一,只要在平日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总之,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更不是问懂的。采用“读悟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模式的操作程序及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读悟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基础的阅读教学模式,是致力于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悟,圈点批注,读悟结合,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读悟能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将这一模式的操作程序确定为以下几个环节。
基本操作程序: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悟的前提和基础) →紧扣重点、精读批注(悟的呈现和核心)→洋溢情感、美读品悟(悟的再现)→熟读迁移、拓展延伸(悟的升华)。
1.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悟的前提和基础
初读感悟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这也是学生在读中生成问题,并努力尝试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这一环节里,一是要求学生能读通、初步读懂文本,整体感悟文本。二是让学生明白这样做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基础,要学会初读的方法,养成习惯,培养初读感悟的能力。
如在《春》的教学中,上课时,先通过课堂激趣,教师设疑,学生带着这一问题看视频、听朗读,随着优美的画面走进春天,去赏析春天的美景。然后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梳理,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结构,同时进行朗读指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一环节重视的是朗读和整体感悟。
2.紧扣重点,精读批注——悟的呈现和核心
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把握之后,教师紧扣文本重难点展开教学,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沉潜到文本构建的意境中去,亲历阅读历程,走进文本深处,去用“心”触摸语言,体验情感,领会表达,并将阅读发现与心得体会批注在文本空白处。对于重点词语、句段的领悟,还应根据学生悟的结果,引导学生再读再悟,促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提高悟的质量。教师对学生的说“悟”要进行梳理、归类,对学生思维的疑惑点进行点拨、指导,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3.洋溢情感、美读品悟——悟的再现
诵读是学生自己对文本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如果学生进入文本所描写的境界,读起来自然能够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刘勰曾说“夫缀文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朗读指导中,要使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必须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文章有所感悟,在情感的作用下,主动投入阅读,才能读出形象,读出意蕴,读出情趣。
如在《春》的教学中,如果说示范朗读为学生敲开了春天的大门,圈点批注让学生在探讨中先入为主,体验了春天的美景,那么,理解透彻后的朗读就把学生带入到春天美的境界中去了。这不也是“悟”的再现吗?
4.熟读迁移、拓展延伸——悟的升华
我们在平时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要经过迁移性的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内化。熟读迁移阶段的引导感悟,主要是通过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逐步地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悟性。有了这种悟性,必将迁移于表达,使学生懂得分辨语言中的优劣高下,逐步达到准确、得体、生动地运用语言。
如在《春》的教学中,主要有两环节:一是让学生积累成语、诗词、歌曲中的“春”。如引入新课时联系描写春天的诗词,在学习绘春部分拓展相关的诗词与散文,从而形成与文本的互相补充映照;二是通过课外作业进行拓展,课堂上学法(写景方法),课外用法,让学生走进大自然。通过再观察再感悟,唤起自己对春天的记忆,去描写春天,讴歌春天,从语言训练与情感陶冶方面达到一个新的升华。
二、对“读悟批注式”模式的再思考
在“读悟批注式”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的批注是多变、多角度的,是发散的、有个性、有创意的,教师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挖掘,没有对学生领悟能力的充分了解,是很难驾驭课堂的。因此,“读悟批注式”教学无形中给教师的备课增加了难度,教师的教案,要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不断变化更新。“读悟批注式”是阅读的方法之一,只要在平日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总之,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更不是问懂的。采用“读悟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