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美学”的中国化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是二战后出现的第一个电影流派,它通过真实性的创作手法使其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真实美学”是安德烈·巴赞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的系统化概括,具有关注直接现实性主题,强调镜头段落、提倡非表演性的特点,贾樟柯在他的电影中努力践行着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为中国电影的回归树立了标尺。
  [关键词]贾樟柯 电影创作 现实主义
  
  贾樟柯这个被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尔里希·格雷戈尔称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的青年导演中的佼佼者,他在用他的整个灵魂去创作电影。在他的电影里没有高昂的调子,我们看到的是平民阶层的真善美。贾樟柯作为一位平民导演,将所谓的地下电影成功的带入了主流影院,在大片当道的今天,使得中国各种意识形态的电影类型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是“作家导演”的实践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的电影是我的表达,就跟说话和写作一样,只不过我用的是镜头”。十年前,一部被法国《电影手册》评论为:“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小武》,使人们认识了中国电影界出现的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十年后,一部《三峡好人》把威尼斯金狮再次牢牢握在中国人的手中。
  正是由于贾樟柯的出现,使得中国独立电影具有了另一种发现的可能。贾樟柯初期的作品具有非常大的同质性,除了写实风格以外,他的视角几乎是一样的,总在关注着底层人物,无论是崔明亮、郭斌斌、还是小武,贾樟柯塑造的每个小人物都掀起了极大的情感波澜,给人深深的思考。关注小人物,将镜头伸向最底层,将这一部分人物的原生态本质令人信服的展现出来,是贾樟柯初期作品的共同特点,也是他的电影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贾樟柯在谈到《三峡好人》时说道:“以前我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窒息而死,苟且的活下去,而这部电影中的人物都是狂欢而死的。”
  事实也的确是这样,那些贾樟柯电影中的人物,如崔明亮曾努力的让自己活得不一样些,终究还是随着变动年代的辙痕起伏,直至静默如尘埃;郭斌斌在《任逍遥》的歌声中消沉如末世将至;小武失去了友情爱情和亲情后,双手被铐于街道后的面色茫然……贾樟柯镜头下的主角们,总是被命运抛起抛落,在《三峡好人》中,贾樟柯站在长江边,看到那里的人们在承受生活之重时,更多的是行动力——做出选择的行动力,通过选择给自己一点幸福和自由:他们不能决定这个国家以后的发展是快还是慢,至少能决定自己的情感和归宿。
  从八年前的《小武》一路走来,贾樟柯在对待电影执著的态度上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他坚持:“电影让我们冲破自己狭小的生活圈,去关注更多的人群。电影创作不可以‘去理想’,如果为了娱乐而放弃思想,终有一天无论是整个国家还是个人,都将承受泛娱乐化的后果,在这些重要的观念上,我不能迁就观众。”贾樟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真实美学”是安德烈·巴赞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的系统化概括。据此,可以将真实美学的特点归纳为三点:首先是关注直接现实性主题,通过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遭遇反映当代社会问题;其次是强调镜头段落,注意叙事的完整性,采用“摄像机扛到街上”的拍摄原则,追求记录风格;最后一点是提倡非表演性,兼用职业演员和非职业演员。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到三十年代的《姐妹花》和《马路天使》,再到所谓“第四代”纪实美学的探索。可以说,中国电影百年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史。然而,随着九四年好莱坞大片进驻中国市场,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而贾樟柯的一系列作品则可以看做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回归。因为,我们在贾樟柯设定的故事和场景里能得以证实我们自己和当下这个时代的实在感。
  真实美学时期,意大利著名电影编剧柴伐梯尼曾经提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六个原则:“以日常生活事件取代虚构的故事;不给观众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反对编导分家;不需要职业演员;每个普通人都是英雄和采用日常用语”。这些特点在贾樟柯的作品中均有体现,却又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贾樟柯给观众提供的都是开放性的结局,郭斌斌的高歌一曲《任逍遥》,小武蹲在街头的无奈,几乎贾的所有作品都是以这种方式结束,但他的影片并不能算作是以生活事件取代虚构的故事,即使它的初期作品里都能看到导演自己的影子。贾樟柯反对编导分家,他自己身兼二职,同时他也基本不使用职业演员,赵涛是一名舞蹈教师,韩三明是他的表弟,真名就是韩三明,就连影片中透露的手机号码也是他本人真实的电话,他是一个具有14年工龄的挖矿工人,在《三峡好人》中他也可以算作是本色演出,但贾樟柯并不是完全排斥职业演员,他的各部影片中均多多少少的出现了一些专业性质的表演,也许这种运作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来自于初期创作时期的资金短缺,也透露出独立制片人的一丝无奈。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还有一个特点并没有广为人知,这在贾樟柯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那就是地方方言的运用。这一点在译制出来的影片当中是听不到的,但这却是新现实主义追求记录和写实主义的一部分,是受到了爱德华多·德·菲利普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影响。同时,也是民族电影追求声音效果表现的极为突出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方言的处理上,新现实主义制作者是很注重分寸的,他们既保持了地方方言的特色,又尽可能地使人们听得懂。
  回顾贾樟柯的数部作品,除《世界》以外。故乡三部曲和新作《三峡好人》中的主人公都是操着一口山西口音,这一方面来源于贾樟柯的演员们都是身边亲近的人,而这些人和贾樟柯一样均出自山西;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导演所要表现出的乡土气息。
  中国电影产业化运作模式是经济全球化这一背景下的大势所趋,从九四年的第一部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引入中国市场以来,国内的电影工作者们就不得不面对“与狼共舞”的现实境遇,九十年代末期,中国已经处于“全球化”的背景中,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冲击越来越剧烈,由于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中国电影是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下被置于全球化的语境当中的。电影毕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功能的消费品,而是一种负载着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的载体,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东方文化的逐渐繁荣,中国电影正在寻找自己的出路。在面对“人世”后好莱坞大片可能对中国电影产生的毁灭性冲击时,中国电影人提出“以票房拯救中国电影工业”的思路。
  历经十余年的经验摸索。中国拥有了诸如《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贴上“Madein china”标签的商业大片,把大批观众又重新拉回影院,这对于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每年的商业大片只占全年影片总产量的极小 部分,可就是这一小部分大片,却蚕食了国内几乎所有的大小院线,同时每年仍有许多质量水准很高的低成本作品无法与国内的广大观众见面,甚至到了无人问津、难以收回成本的地步。在低成本影片的运作方面,贾樟柯带给了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
  首先,国际的资金及人力支持。贾樟柯自第一部录像片《小山回家》获得九六年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故事片金奖以后,他的拍摄计划就一直得益于日本北野武事务所的援助,这不仅减轻了贾樟柯的经济风险,也有利于作品完成后的海外发行。可以看到,贾樟柯最初的故乡三部曲都是通过DVD的发行来和广大观众见面的,转型之作《世界》入选了东京电影节后初步走进了日本的电影院线。在运作的过程中,北野武事务所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贾樟柯作品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即走先国际获奖后国内宣传的路线。当然,这种运作方式已不是贾的首创,《红高粱》、《霸王别姬》等影片都可以归于此类,只是在这一条道路上,贾樟柯走的似乎更为艰辛一些。影响美学的一代似乎已经把欧洲的大小奖项捧回的差不多了,贾的时代已经鲜有一炮而红的神话,唯有脚踏实地、厚积薄发。《三峡好人》的影院上映可以说是低成本影片的运作的一声号角,在与《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同台大战中宣告了现实主义题材的回归,也为诸多低成本影片的发行工作指明了方向。
  最后一点也是贾樟柯所有作品运作手段中最具特色的一点,即他把自己的作品带进大学校园,在学生群体中颇具口碑后从而不断扩大影响力。这便是贾樟柯的过人之处。寻找到合适的受众对媒介是否能够合理、广泛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贾樟柯镜头语言所传递的对象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而大学生则是密度集中的这一类受众群。事实证明,贾樟柯的举措是成功的,他的每部作品都在大学校园里颇受好评,以至于出现某高校学生将其高举欢呼的状况,“黄金甲”的年代里“好人”分到了一杯羹,这与贾樟柯的宣传手段是密不可分的。
  总之,贾樟柯是一个胜利者,也是一位引路人,在“强者”如云的年代里他上演了一出四两拨千斤的神话,他给广大的电影工作者树立了一个榜样:即使在没有雄厚资金和豪华明星阵容的情况下,只要用心去揣摩,用自己的灵魂坚守电影事业就会终究会有所得:摄影机面对物质却审视精神。
其他文献
摘要 电影《赤壁》的服装设计,以历史原型为基础,兼顾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相关文字描述,在古典的基调里,灵活融入时尚元素,最终呈现于观众视野中的三国服装,在造型上具有浓郁的复古主义气息,色彩上则带有强烈的表现主义特征。  关键词 《赤壁》 电影服装 设计手法 复古主义 表现主义    由吴宇森执导、叶锦添担任美术设计的电影《赤壁》(上、下),是近期备受关注的一部上下续集的杰出影片,上映以来已有多人
摘要 影片《红河》,讲述了一个有恋父情结的越南少女阿桃在中越边境的特殊境遇。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分析学理论为工具,可以更好地解读影片所讲述的美好但凄婉的人性。  关键词 恋童 恋父 红河 人性    澜沧江,流经中、缅、老挝、泰、柬和越南,在东南亚叫“湄公河”,在云南有些河段被称为“红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  影片《红河》精美的海报用“中国情人”、“异国怀缘”、“爱情浩劫”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摘要 1949-1966年间,伴随着中国人民的独立和民族的复兴,电影语境也逐渐从自主走入了政治集中的意识体制,使得电影作品更多地与时代、政治、社会和国家强大的政治意志交融于一体。在不断解放与不断纠正中,与其说一部分电影题材给国家体制和意志带来许多风暴,不如说它更充分表露了当时人民在政权独立下的对生活的强烈憧憬。十七年的电影发展为中国电影界带来了力所能及的话语权,并逐渐走入中国电影中第一个先锋时期。
【摘要】 中和贯彻于中国文化的始终,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对中国古典美学发生了深刻影响,使中国古典美学在追求和谐的同时,形成了适度包容和善于吸纳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中和 背景 特征 美学精神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也是最原初的审美状态。中和原本是节制人的行为和感情的原则,要求人们自觉避免过于激烈的感情和行为方式。随着人们行为方式的规范,中和成为人们一种自觉、主动的人生实践活动,由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女性主义理论在电影《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中所展现的对男性中心意识下父权制社会的冲击和由此带来的困境,指出女性主体身份在影片乃至当下社会中的两难;主动地拒绝与被动地退让,这使建立在,性别基础之上,以自主为旗帜的女性主义理论,滑落进主体“在场”与“缺席”的二元对立与延搁之中,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对影片中女性主体身份进行宽泛性阐释
【摘要】本片根据上海女作家须兰短篇小说《银杏银杏》改编而成,极度忠实于原作。这部影片要比原作来得震撼,因为电影多了些渲染,添了些煽情,再加上凄美的背景乐,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观感神经。  【关键词】《爱有来生》阿九 阿明    好久没有一部电影能让我如此感动了。看完《爱有来生》之后,我哭红了眼睛,心里像是缺了一块什么似的无比失落。对于今生来世我向来想得甚少,无论是爱还是恨,我都想在今生了结,那样的人
[摘要] 将电影引入高职英语课堂益处颇多,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提高学生英语听说水平。把影视与英语课堂结合,不仅在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听说训练,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去充分了解英语世界里的风俗民情、人生哲理。把DVD电影引入英语课堂,是现在EFL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尝试,教师  [关键词] DVD英语电影 英语教学    人类记忆持久性的实验显示:学生
[摘要]文学与影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文学名著改编为电视剧也成为一种趋势,时下,四大名著的新一轮改编成为当今电视荧屏上的一大热点。由于编导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受众需求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四大名著的改编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但是被称为我国古代小说之典范的四大名著的改编更应该慎重严肃地去对待,既不能不顾艺术现实的需求呆板的忠于原著,更不能以“时代要求”为幌子进行无原则的恶搞。  [关键词]四大名著 
[摘要]《投名状》有别于传统电影文学结义题材而将结义放在一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历史背景下,通过三人的情感与理想矛盾所展现的张力突出人性的弱点,官场的黑暗以及制度的变迁,进而使得电影从一个单纯的暴力美学上升到了对人性的关怀。  [关键词]《投名状》 潜规则 博弈    中国的文学电影作品当中,关于结义的题材,往往不乏经典之作,古有如《三国演义》之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港产电影诸如《喋
摘要 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启示》是其鼎盛时期的一部作品,显示了奥康纳作品的典型特点:暴力突然降临与暴力后获得新生,根据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特平太太实际上是以《圣经·约伯记》中的约伯为原型。特平太太突遭打击后意识到自己罪行进而悔改获得灵魂拯救的过程就是约伯故事的翻版。  关键词 约伯 原型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流派。加拿大文艺批评家弗莱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