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春季学期接手了一位休产假老师的班级,还没有正式上课就从其他老师口中认识了一个这样的学生:上课坐不住,屁股上像扎了刺,东倒西歪;语文老师在点评作文,他趴在课桌上呼呼睡大觉;英语作业几乎完全不写,连基础的字母都认不全;美术老师在黑板上示范画画,他在教室内乱跑;捏死了科学课上同学们养的蚕宝宝;课间休息时和同学正玩得好好的,突然就对其他同学动拳脚;不注意用语文明,经常满嘴脏话,没有同学喜欢和他一起玩。
怀着一腔教育热情的我从多种途径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父母年纪较大,物质上很溺爱,但是不重视学习,也没有能力进行学习辅导。又从教过他的老师那里了解到,他上课总是无法控制自己,不是搞小动作就是离开座位找同学说话,很少能静下心来认真听课,入学以后几乎都是在老师的批评声中度过的,得不到同学、老师的认可,对学习的兴趣也几乎为零。面对同学的告状和任课老师的指责,班主任老师也进行过苦口婆心的劝说教育,但是效果甚微,为引起老师的注意该生变得更加调皮、不断闯祸,最终成为让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却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主动帮助我这个新英语老师发书,那双主动地小手温暖了我,也驱使着我必须要做点什么来改变这个在大多数人看来已经无药可救的孩子。
案例描述
一方面,我利用他对我的亲近,主动喊他帮我一些“小忙”,比如帮我翻开要批改的作业本、给A 的作业本盖小印章等;另一方面,在单元课时备课的时候也在认真思考应该怎样给他创造一次体验到被肯定的机会真切滋味。
在《Where’s the bird》单元备课时我灵光一现想到让他表演课文中的小鸟角色,充分利用他的好动特点创设一次可能让其体验成功的机会。于是,我邀请他和我一起共同设计了一个色彩丰富的小鸟头饰,并提前告知他需要做我的小助手,演一演课文中的小鸟在教室中飞来飞去落在不同的位置。目标明确之后我开始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提前帮他学习课文内容,并帮他记住小鸟落在不同位置的先后顺序以及英语表达,那个被认为“好动”的他在我们一遍遍的练习中却表现得尤其认真。
到正式上课时,我还有点担心他会不会借着表演的机会在班里闹腾起来,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他的表演比我们提前训练时还要到位,从小鸟飞进教室,到落在不同位置,他的表演不但完美配合了我讲课的进度,准确地将behind the door, on the chair, under the chair 几个小鸟的位置表达的准确无误,而且身体动作夸张搞笑,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在他形象表演的帮助下,我的课时目标超前完成,下课时全班同学都自觉的为他热烈鼓掌,而我也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脸红的他反而有点不好意思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明显感觉到他与我更加亲近了,课间会主动跑到我跟前打招呼、会积极地帮我收发作业、英语课前都会把讲桌擦得干干净净、班里的大事小事都会时时汇报……借此机会,我安排他做我的副英语课代表,负责收发作业和课前提醒工作,将他的一些积极行为“合法化”,同时我也开始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从26个英语字母开始帮他补习上学期的基础内容,只要他有一点进步就通过QQ、课堂表扬等方式进行及时的鼓励,也在搭班老师那里帮他“说好话”,鼓励搭班老师一起对他积极鼓励。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的进步是同学和老师们都有目共睹的:各科成绩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摆脱零分和个位数的历史;科任老师的批评少了许多,和同学关系亲密了许多,尤其是英语学习兴趣高涨起来。
案例分析
一次小小的“特殊”备课真的可以改变一个学生,这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时留有“弹性”,为更多的学生“留白”,不能将教学目标仅仅局限于语言认知,更要考虑到语言背后的学生。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去设计不同难度的语言任务,调动学生积极地动口、动耳、动手、动脑去完成任务,在掌握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获得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其教育教学中所直接面对的是众多低年龄的英语初学者,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既要学着做一个“小矮人”,蹲下身子去倾听学生、尊重学生,学着从学生的视角去分析教材内容、准备教案设计,尽可能地在教案设计中预设更多帮助学生敢于表达、善于思考、乐于交流的活动,通过“特殊”的备课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和谐状态;还应该学着做一个“哆啦A梦”,能在课前尽可能地猜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可能”,能在课中深刻洞察学生的内心、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实时变化并适时调整教学进程,还能在课后抓住学生的生活、引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更应该努力做一个“太阳神阿波罗”一样的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赏识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感受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面向全体学生,多使用激励性和赏识性的评价语言给学生带去信心和希望。
教学实践告诉我: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教材背后的人,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发现学生,不一样的“意外”会带来更多的精彩。
【作者簡介】孙国萍(1989.07-),江苏南京人,南京市雨花台区金陵华兴实验学校,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
春季学期接手了一位休产假老师的班级,还没有正式上课就从其他老师口中认识了一个这样的学生:上课坐不住,屁股上像扎了刺,东倒西歪;语文老师在点评作文,他趴在课桌上呼呼睡大觉;英语作业几乎完全不写,连基础的字母都认不全;美术老师在黑板上示范画画,他在教室内乱跑;捏死了科学课上同学们养的蚕宝宝;课间休息时和同学正玩得好好的,突然就对其他同学动拳脚;不注意用语文明,经常满嘴脏话,没有同学喜欢和他一起玩。
怀着一腔教育热情的我从多种途径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父母年纪较大,物质上很溺爱,但是不重视学习,也没有能力进行学习辅导。又从教过他的老师那里了解到,他上课总是无法控制自己,不是搞小动作就是离开座位找同学说话,很少能静下心来认真听课,入学以后几乎都是在老师的批评声中度过的,得不到同学、老师的认可,对学习的兴趣也几乎为零。面对同学的告状和任课老师的指责,班主任老师也进行过苦口婆心的劝说教育,但是效果甚微,为引起老师的注意该生变得更加调皮、不断闯祸,最终成为让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却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主动帮助我这个新英语老师发书,那双主动地小手温暖了我,也驱使着我必须要做点什么来改变这个在大多数人看来已经无药可救的孩子。
案例描述
一方面,我利用他对我的亲近,主动喊他帮我一些“小忙”,比如帮我翻开要批改的作业本、给A 的作业本盖小印章等;另一方面,在单元课时备课的时候也在认真思考应该怎样给他创造一次体验到被肯定的机会真切滋味。
在《Where’s the bird》单元备课时我灵光一现想到让他表演课文中的小鸟角色,充分利用他的好动特点创设一次可能让其体验成功的机会。于是,我邀请他和我一起共同设计了一个色彩丰富的小鸟头饰,并提前告知他需要做我的小助手,演一演课文中的小鸟在教室中飞来飞去落在不同的位置。目标明确之后我开始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提前帮他学习课文内容,并帮他记住小鸟落在不同位置的先后顺序以及英语表达,那个被认为“好动”的他在我们一遍遍的练习中却表现得尤其认真。
到正式上课时,我还有点担心他会不会借着表演的机会在班里闹腾起来,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他的表演比我们提前训练时还要到位,从小鸟飞进教室,到落在不同位置,他的表演不但完美配合了我讲课的进度,准确地将behind the door, on the chair, under the chair 几个小鸟的位置表达的准确无误,而且身体动作夸张搞笑,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在他形象表演的帮助下,我的课时目标超前完成,下课时全班同学都自觉的为他热烈鼓掌,而我也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脸红的他反而有点不好意思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明显感觉到他与我更加亲近了,课间会主动跑到我跟前打招呼、会积极地帮我收发作业、英语课前都会把讲桌擦得干干净净、班里的大事小事都会时时汇报……借此机会,我安排他做我的副英语课代表,负责收发作业和课前提醒工作,将他的一些积极行为“合法化”,同时我也开始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从26个英语字母开始帮他补习上学期的基础内容,只要他有一点进步就通过QQ、课堂表扬等方式进行及时的鼓励,也在搭班老师那里帮他“说好话”,鼓励搭班老师一起对他积极鼓励。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的进步是同学和老师们都有目共睹的:各科成绩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摆脱零分和个位数的历史;科任老师的批评少了许多,和同学关系亲密了许多,尤其是英语学习兴趣高涨起来。
案例分析
一次小小的“特殊”备课真的可以改变一个学生,这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时留有“弹性”,为更多的学生“留白”,不能将教学目标仅仅局限于语言认知,更要考虑到语言背后的学生。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去设计不同难度的语言任务,调动学生积极地动口、动耳、动手、动脑去完成任务,在掌握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获得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其教育教学中所直接面对的是众多低年龄的英语初学者,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既要学着做一个“小矮人”,蹲下身子去倾听学生、尊重学生,学着从学生的视角去分析教材内容、准备教案设计,尽可能地在教案设计中预设更多帮助学生敢于表达、善于思考、乐于交流的活动,通过“特殊”的备课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和谐状态;还应该学着做一个“哆啦A梦”,能在课前尽可能地猜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可能”,能在课中深刻洞察学生的内心、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实时变化并适时调整教学进程,还能在课后抓住学生的生活、引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更应该努力做一个“太阳神阿波罗”一样的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赏识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感受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面向全体学生,多使用激励性和赏识性的评价语言给学生带去信心和希望。
教学实践告诉我: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教材背后的人,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发现学生,不一样的“意外”会带来更多的精彩。
【作者簡介】孙国萍(1989.07-),江苏南京人,南京市雨花台区金陵华兴实验学校,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