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习的关键,而预习又是提高学习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为预习。预习不仅锻炼自学能力,而且有益于语文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浅析预习策略;首先写预习的设计,然后写预习的方法,最后阐述预习的检查。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语文 预习设计 预习方法 预习检查
《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豫,亦作“预”。可见,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前,学生没有进行事先预习,是比较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首先,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其次,不断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独立的探究新的科学领域,探索新的知识,为创新技术和知识做出贡献。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方法就是如何做好预习,这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预习的设计
1.根据学生差异分层设计预习内容
同一个班的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素质等都存在着差异,也存在着共同的弱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详细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情况,了解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在理解事物的时候,往往是独立的看问题,不会注意内部联系,尤其是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的时候,这样的问题更加明显。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安排,尽量让他们去体会每篇文章的词、句、段、篇与中心内容的联系。教师在布置预习安排的时候,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然后给予学生不同的预习目标。例如,在讲述一篇课文的时候,对于阅读基础差的一些同学要求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把课文通读,尽量避免读错、添加、颠倒等,遇到不会的生字生词,自己要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查阅理解,为理解文章打基础;而针对基础较好的同学,理解生字生词不是问题,那么他们需要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尽量去理解文章的主旨,或者设立一些问题,带着问题听讲,找出自己理解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不断的提高,反复的训练。教师也要针对学生设置一些预习如:这篇文章讲述了几件事?主要说了哪件?利于把握文章脉络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渐完成第一层复习后,要进行第二层预习的训练,使之能尽快地达到基础好的阶段,缩短全班的距离,到达一个相近的水平。
2.围绕重点,循序渐进,抓住特点,灵活安排
基于文本的体裁不尽相同,侧重点互不相同,训练培养的能力也不同,教师在安排预习的时候应该注意结合文章的特点和培养方向。偏离重点设置的预习起不到预习的实际效果,甚至可能误导学生。从教材三维目标出发,确定教学重难点开展预习,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有意识地将重点设成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围绕重难点训练项目理解学习,独立进行课前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为理解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预习的方法
该年龄段学生的自主反思能力和自主调节能力都相对较弱,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需要交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包括预习策略。经过总结归纳了以下几个预习方法:(1)读。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阅读这篇文章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喜好来安排的。如速读、默读、朗读、精读等,又或者教师出示要求。(2)标。在进行预习之前,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养成的良好习惯,对文章进行标注,例如:標生字生词用横线,标关键词语用着重号,标含义深刻、表达整篇文章主旨的句子用波浪线,标重点的段落尤其是主旨段落用括弧,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等,这些符号的标志是根据自己的习惯而定的,只要自己明白每一个符号的含义即可。(3)查。预习的过程肯定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如生字生词等,这时需要利用我们周围的资源如:字典、词典等,或者问家长同学解决这些生字生词,争取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初步理解每个生词的意思,为理解课文做铺垫同时增加自己的词汇量。读课文的时候也可以借助身边的资料区查阅相关的背景和相关的课外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面。(4)记。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把自己认为重点的或者值得学习借鉴的词语、句子记录下来,积累自己的表达词库用于以后的写作。(5)想。这是一个看似可有可无但是至关重要的方法。通过前面的几个预习步骤,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和特点等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能就算已经完成的预习任务,一定要坐下来静静的思考一下:我预习的这篇课文自己理解的内容有哪些?自己感觉模糊不清的内容有哪些?而自己觉得完全不能理解的内容又有哪些?带着问题学习,不仅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学习效率更高。
三、预习的检查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了,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和培养。教师需要起到监督引导的作用,首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自觉运用预习提示;其次,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布置的任务是否按时完成,如:看是否阅读流利,看书上是否有标记等都可以作为检查的手段;最后,教师针对检查的情况,给予学生评价,对积极预习并且积极完成任务的同学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对那些懒惰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批评同时指导督促他们完成任务,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发挥预习的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预习的良好习惯自然养成,自学能力随之得到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逐渐增强,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做好铺垫,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前预习,将预习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田应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J].中华少年之区域教育,2011,12(11):78-80.
[2]李玲.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J].考试周刊,2013,03(60):56-58.
[3]高玉贤.小学语文教学课前预习之我见[J].经验交流,2011,09(05):34-36.
[4]韦昌剑.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策略[J].科海故事博览,2013,06(07):23-25.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语文 预习设计 预习方法 预习检查
《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豫,亦作“预”。可见,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前,学生没有进行事先预习,是比较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首先,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其次,不断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独立的探究新的科学领域,探索新的知识,为创新技术和知识做出贡献。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方法就是如何做好预习,这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预习的设计
1.根据学生差异分层设计预习内容
同一个班的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素质等都存在着差异,也存在着共同的弱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详细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情况,了解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在理解事物的时候,往往是独立的看问题,不会注意内部联系,尤其是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的时候,这样的问题更加明显。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安排,尽量让他们去体会每篇文章的词、句、段、篇与中心内容的联系。教师在布置预习安排的时候,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然后给予学生不同的预习目标。例如,在讲述一篇课文的时候,对于阅读基础差的一些同学要求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把课文通读,尽量避免读错、添加、颠倒等,遇到不会的生字生词,自己要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查阅理解,为理解文章打基础;而针对基础较好的同学,理解生字生词不是问题,那么他们需要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尽量去理解文章的主旨,或者设立一些问题,带着问题听讲,找出自己理解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不断的提高,反复的训练。教师也要针对学生设置一些预习如:这篇文章讲述了几件事?主要说了哪件?利于把握文章脉络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渐完成第一层复习后,要进行第二层预习的训练,使之能尽快地达到基础好的阶段,缩短全班的距离,到达一个相近的水平。
2.围绕重点,循序渐进,抓住特点,灵活安排
基于文本的体裁不尽相同,侧重点互不相同,训练培养的能力也不同,教师在安排预习的时候应该注意结合文章的特点和培养方向。偏离重点设置的预习起不到预习的实际效果,甚至可能误导学生。从教材三维目标出发,确定教学重难点开展预习,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有意识地将重点设成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围绕重难点训练项目理解学习,独立进行课前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为理解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预习的方法
该年龄段学生的自主反思能力和自主调节能力都相对较弱,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需要交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包括预习策略。经过总结归纳了以下几个预习方法:(1)读。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阅读这篇文章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喜好来安排的。如速读、默读、朗读、精读等,又或者教师出示要求。(2)标。在进行预习之前,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养成的良好习惯,对文章进行标注,例如:標生字生词用横线,标关键词语用着重号,标含义深刻、表达整篇文章主旨的句子用波浪线,标重点的段落尤其是主旨段落用括弧,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等,这些符号的标志是根据自己的习惯而定的,只要自己明白每一个符号的含义即可。(3)查。预习的过程肯定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如生字生词等,这时需要利用我们周围的资源如:字典、词典等,或者问家长同学解决这些生字生词,争取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初步理解每个生词的意思,为理解课文做铺垫同时增加自己的词汇量。读课文的时候也可以借助身边的资料区查阅相关的背景和相关的课外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面。(4)记。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把自己认为重点的或者值得学习借鉴的词语、句子记录下来,积累自己的表达词库用于以后的写作。(5)想。这是一个看似可有可无但是至关重要的方法。通过前面的几个预习步骤,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和特点等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能就算已经完成的预习任务,一定要坐下来静静的思考一下:我预习的这篇课文自己理解的内容有哪些?自己感觉模糊不清的内容有哪些?而自己觉得完全不能理解的内容又有哪些?带着问题学习,不仅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学习效率更高。
三、预习的检查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了,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和培养。教师需要起到监督引导的作用,首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自觉运用预习提示;其次,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布置的任务是否按时完成,如:看是否阅读流利,看书上是否有标记等都可以作为检查的手段;最后,教师针对检查的情况,给予学生评价,对积极预习并且积极完成任务的同学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对那些懒惰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批评同时指导督促他们完成任务,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发挥预习的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预习的良好习惯自然养成,自学能力随之得到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逐渐增强,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做好铺垫,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前预习,将预习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田应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J].中华少年之区域教育,2011,12(11):78-80.
[2]李玲.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J].考试周刊,2013,03(60):56-58.
[3]高玉贤.小学语文教学课前预习之我见[J].经验交流,2011,09(05):34-36.
[4]韦昌剑.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策略[J].科海故事博览,2013,06(07):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