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多元智能理论在国内外流行甚广,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展开了关于这方面的教改探索实验。在我国,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话理论、建构主义、活动中心、多元智能纷纷引入教育领域,并已经对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多元智能理论给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最大功绩在于更新了教育观念。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之一是以人为本,尊重人,重视人,发展人。多元智能等许多理论的核心理念被灌注到语文课改的指导思想中,进一步被丰富和深化,为新课程和新语文带来了一些清新的空气。
首先,多元智能把语言智能列为个体最重要的智能内容之一。加德纳认为,语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语言至少有四种功用,即说服、记忆、解释和反省。“它可以利用语言去说服别的个体,而使之从事某项行为的能力。”语言的记忆功用是指“使用语言作为工具,去帮助一个人记忆信息的能力。”语言还有解释功用:“许多教学内容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历史上曾有主要靠口头教导的方式,主要靠使用诗文、收集谚语或通过教学活动,而现在,语言还在促进科学上新的发展以及解释这种发展方面提供了十分关键的隐喻。”最后,语言的反省功用表现在它有解释自己活动的潜力,从事“玄妙语言学”分析能力。加德纳把文学,尤其是诗歌看作是语言智能的典范。在他看来,文学家,尤其是诗人是语言智能的卓越体现者。诗人对音韵、对文字声音及其相互作用具有的敏锐的感受性及其熟练的表达技巧,就是语言智能的高度反映。
其次,使个性化语文课程的开设成为可能。加德纳提出了一个“多元课程”项目的实施实验,在幼儿早期进行“多彩光谱式学习”,小学实行重点实验学校,初中实施“实用智能”,在高中进行“艺术推进”。实施该实验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专题作业”,一是“学徒制”。这一实验带来的启示是,语文新课改应该、也能够在课程设置上有所作为。在此基础上,语文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了,语文课程的个性更加突出了。从《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型,选修课更是给施教者提供了很大的个性空间。在“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中,《课程标准》表述为“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于是,一批校本教材纷纷问世,一批独具特色的教改实验取得成效。
其三,“对症下药”式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模式逐渐成型。由于学生在语言智能方面存在差异性,在语文学习方面,对语言智能的层级进行再划分,有针对地对其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实行专门训练,就出现了语文学习中的分层教学模式。比如,按照语言学习的表现形式划分为听话智能、说话智能、阅读智能和写作智能;按照语文知识和能力的递进特点,把语言智能划分为若干层级:识记、理解、表达、运用等。对于写作智能较强的学生进行“专题作业式”的学习来凸现“长势”智能,如兴趣特长班;而对于写作智能相对较弱的学生就要进行另一个小组的“专题作业”学习,以弥补其“短势”,如写作提高班。多元智能提出了一种叫“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大学教师带研究生的方法。其实,这种针对不同学生在语言智能方面的情况实施相应教学的教学模式与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提出的“因材施教”理念完全一致。
最后,发展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模式取代传统的评价模式。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是标准化考试。而现代考试制度将语言、数理—逻辑智能作为智能的评价核心而漠视其他智能的做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人才战略需要。所以,建立新的评价模式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加德纳提出“以个人为本”的评价模式,其中包括标准参照评价、基准、自比和真实性评价。他主张要把学生的观察记录、成果展示、录音、录像、图片、个别谈话记录、月历表现记录等放进学生的个人档案。在语文学习方面,有人尝试为学生建立一个完整时间段内的学习档案,采用档案袋模式将各方面的学习情况汇总,然后通过整体分析,描绘出一个语言智能的发展曲线。四川成都四中率先在中学引入大学学分制,语文学科有基础学分、发展学分,诸如听说读写能力都有详细的学分反映。这些关于评价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无疑给改进旧的评价模式,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陈朝霞,教师,现居江苏扬州。
首先,多元智能把语言智能列为个体最重要的智能内容之一。加德纳认为,语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语言至少有四种功用,即说服、记忆、解释和反省。“它可以利用语言去说服别的个体,而使之从事某项行为的能力。”语言的记忆功用是指“使用语言作为工具,去帮助一个人记忆信息的能力。”语言还有解释功用:“许多教学内容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历史上曾有主要靠口头教导的方式,主要靠使用诗文、收集谚语或通过教学活动,而现在,语言还在促进科学上新的发展以及解释这种发展方面提供了十分关键的隐喻。”最后,语言的反省功用表现在它有解释自己活动的潜力,从事“玄妙语言学”分析能力。加德纳把文学,尤其是诗歌看作是语言智能的典范。在他看来,文学家,尤其是诗人是语言智能的卓越体现者。诗人对音韵、对文字声音及其相互作用具有的敏锐的感受性及其熟练的表达技巧,就是语言智能的高度反映。
其次,使个性化语文课程的开设成为可能。加德纳提出了一个“多元课程”项目的实施实验,在幼儿早期进行“多彩光谱式学习”,小学实行重点实验学校,初中实施“实用智能”,在高中进行“艺术推进”。实施该实验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专题作业”,一是“学徒制”。这一实验带来的启示是,语文新课改应该、也能够在课程设置上有所作为。在此基础上,语文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了,语文课程的个性更加突出了。从《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型,选修课更是给施教者提供了很大的个性空间。在“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中,《课程标准》表述为“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于是,一批校本教材纷纷问世,一批独具特色的教改实验取得成效。
其三,“对症下药”式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模式逐渐成型。由于学生在语言智能方面存在差异性,在语文学习方面,对语言智能的层级进行再划分,有针对地对其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实行专门训练,就出现了语文学习中的分层教学模式。比如,按照语言学习的表现形式划分为听话智能、说话智能、阅读智能和写作智能;按照语文知识和能力的递进特点,把语言智能划分为若干层级:识记、理解、表达、运用等。对于写作智能较强的学生进行“专题作业式”的学习来凸现“长势”智能,如兴趣特长班;而对于写作智能相对较弱的学生就要进行另一个小组的“专题作业”学习,以弥补其“短势”,如写作提高班。多元智能提出了一种叫“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大学教师带研究生的方法。其实,这种针对不同学生在语言智能方面的情况实施相应教学的教学模式与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提出的“因材施教”理念完全一致。
最后,发展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模式取代传统的评价模式。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是标准化考试。而现代考试制度将语言、数理—逻辑智能作为智能的评价核心而漠视其他智能的做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人才战略需要。所以,建立新的评价模式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加德纳提出“以个人为本”的评价模式,其中包括标准参照评价、基准、自比和真实性评价。他主张要把学生的观察记录、成果展示、录音、录像、图片、个别谈话记录、月历表现记录等放进学生的个人档案。在语文学习方面,有人尝试为学生建立一个完整时间段内的学习档案,采用档案袋模式将各方面的学习情况汇总,然后通过整体分析,描绘出一个语言智能的发展曲线。四川成都四中率先在中学引入大学学分制,语文学科有基础学分、发展学分,诸如听说读写能力都有详细的学分反映。这些关于评价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无疑给改进旧的评价模式,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陈朝霞,教师,现居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