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将一块温、润、坚、密的古玉摆放在面前认真审视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苍凉与华美并举,精致伴温馨共存,雕磨细刻中张扬着冲天的神韵,平仆端庄里蕴含着朴拙率直。创造的激情、民族的精神、历史的沧桑、贵胄的辉煌无不毕现于眼前。这就是古玉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玉”字始于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汉字可选出从玉(王)字近500个,如理、瑛、瑾、璐、瑞等,而用玉组词更是不计其数,如玫瑰、琼瑶、琳琅、璀璨、玲珑等。汉字中描述珍宝等的文字都与玉有关,如环、璧、珍珠、玳瑁……“玉”字在古人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
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所以“古之君子必配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礼记·玉藻》),配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
君子又如何“比德于玉”呢?《礼记·聘义》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大概是有关这个问题最全面的回答:“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谦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讪然,乐也。瑕不掩瑜,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这段话从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一共11个方面对玉的道德内涵作了分析,虽未免玄了一些,但它代表了古人对于玉的认识和看法,强调了玉的可贵不在外在的美,而在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
玉被赋予如此丰富的道德内涵,因而君子必须佩带它,而且佩带以后,行走时玉佩发出声音,君子走路时就势必温文尔雅,没有邪念。由于玉佩只有在不快不慢、富有节奏的步伐下,才会发出富有韵律、悦耳动听的声音,这声音不仅集中了君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告诉周围的人们:君子来去光明正大,从不偷听偷窥别人的言谈举动。这便成为君子行动光明磊落的标志。
玉又是美丽、富贵、高尚、廉洁等一切精神美的象征,因而文人常用以比喻许多事物,使许多人、物、事、景为之增辉生色。如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称美女为玉人;牛峤《菩萨蛮》:“门外雪花飞,玉郎犹未归”,玉郎是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至于玉容、玉面、玉貌、玉手、玉体、玉肩等,都是古代文人用来赞美面容、面貌、姿态、肌肤和姿色的。此外,形容人的姿态还有“亭亭玉立”、“玉树临风”等。玉和金一样,是富贵的象征。“金玉满堂”言及财富之多。金枝玉叶是皇族和达官贵人子女的专称。玉,还是权力的象征。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助人成功也用“玉成”一词。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也常用它来比喻贞操、节义,如“守身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长期以来玉与仙的传说更是丰富多彩,“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广为流传,以至旧时文人常用“玉兔”一词指月亮,既文雅又有神秘之感。玉,并被广泛用来描写和赞美大自然的景色奇观。槐树花素洁,便有“玉树”之称。以玉龙比喻漫天大雪,也颇为壮观。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玉不琢不成器”、“小家碧玉”、“玉洁冰清”、“金玉良缘”、“锦衣玉食”、“香消玉殒”、“金口玉言”……
在中国整个历史时期和文学名著中,有关玉的奇闻逸事,更是丰富多彩。“完璧归赵”说的是与和氏璧有关的故事。战国后期,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美玉“和氏璧”。秦昭王闻之即派人送信给赵王,说愿意用十五个城池交换,赵王无奈,只好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到秦国见到秦王,将和氏璧给秦王看,秦王看到和氏璧后欣喜若狂,并把璧给左右观赏,不提交换城池之事。蔺相如从容不迫地走到秦王面前说,和氏璧上有些小瑕疵,让“我”指给你看。秦王将璧交还给蔺相如,接璧后蔺相如后退到石柱旁,突然变色,怒发冲冠,厉声说道:“赵王为送璧,斋戒五日,然后派我护送到此,是何等郑重其事。现在你得到璧,却随手将璧交给旁人,毫不庄重,我看你是无意将十五城池交换给赵王。现在玉璧在我手中,如果大王强迫我,我的头和玉璧就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说罢举璧,眼看柱子,要将璧摔碎。秦王爱璧心切,连忙表示对不起。蔺相如请秦王斋戒,另择吉日交璧。蔺相如秘密派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待秦王得知此事后也无可奈何,最后只好让蔺相如返回赵国,由此演绎了一场“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的千古美谈。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衔玉而生,视为“通灵宝玉”。此玉正面除镌“通灵宝玉”四字外,还镌八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亦十二字,为“一除邪崇,二疗冤疾,三知祸福”。从这些吉语看,此玉千能万能矣。不过有一次,这玉失灵了,害得宝玉与凤姐一齐发疯。请癞头和尚和跛脚道士一看,才知“宝玉原是灵的,只因为声色利货所迷,故此不灵了。”
古玉入土后,在地下沉睡几百年,几千年之后,会因为受地下各种化学物质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色彩、质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古人称之为“沁色”。清末民初的古玉鉴藏家刘大同在《古玉辩》中这样说过:“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接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三光之陶熔。其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测;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能动人心者,则远胜十倍矣!”既然沁色是受“阴阳二气”、“日月三光”的影响产生的,又是那么的美不胜收,于是有沁的古玉就成了人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往往一块古玉因为沁色美而身价骤增百倍,而各种沁色也成了鉴识古玉的重要手段。
玉作为装饰品,作为礼器,作为法器,作为祥瑞,作为信物,作为礼物,都是实用的,都与人类息息相关。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相信玉不仅代表美丽,而且具有灵性,代表着崇高的品德、百折不挠的性格、风趣高雅的情操和倜傥潇洒的风韵。玉的美感源于此。玉的美学追求歌颂的是自然的象征,是中国的宇宙观念。它是精神,是意念,是理想,更是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升华。
“玉”字始于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汉字可选出从玉(王)字近500个,如理、瑛、瑾、璐、瑞等,而用玉组词更是不计其数,如玫瑰、琼瑶、琳琅、璀璨、玲珑等。汉字中描述珍宝等的文字都与玉有关,如环、璧、珍珠、玳瑁……“玉”字在古人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
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所以“古之君子必配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礼记·玉藻》),配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
君子又如何“比德于玉”呢?《礼记·聘义》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大概是有关这个问题最全面的回答:“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谦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讪然,乐也。瑕不掩瑜,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这段话从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一共11个方面对玉的道德内涵作了分析,虽未免玄了一些,但它代表了古人对于玉的认识和看法,强调了玉的可贵不在外在的美,而在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
玉被赋予如此丰富的道德内涵,因而君子必须佩带它,而且佩带以后,行走时玉佩发出声音,君子走路时就势必温文尔雅,没有邪念。由于玉佩只有在不快不慢、富有节奏的步伐下,才会发出富有韵律、悦耳动听的声音,这声音不仅集中了君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告诉周围的人们:君子来去光明正大,从不偷听偷窥别人的言谈举动。这便成为君子行动光明磊落的标志。
玉又是美丽、富贵、高尚、廉洁等一切精神美的象征,因而文人常用以比喻许多事物,使许多人、物、事、景为之增辉生色。如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称美女为玉人;牛峤《菩萨蛮》:“门外雪花飞,玉郎犹未归”,玉郎是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至于玉容、玉面、玉貌、玉手、玉体、玉肩等,都是古代文人用来赞美面容、面貌、姿态、肌肤和姿色的。此外,形容人的姿态还有“亭亭玉立”、“玉树临风”等。玉和金一样,是富贵的象征。“金玉满堂”言及财富之多。金枝玉叶是皇族和达官贵人子女的专称。玉,还是权力的象征。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助人成功也用“玉成”一词。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也常用它来比喻贞操、节义,如“守身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长期以来玉与仙的传说更是丰富多彩,“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广为流传,以至旧时文人常用“玉兔”一词指月亮,既文雅又有神秘之感。玉,并被广泛用来描写和赞美大自然的景色奇观。槐树花素洁,便有“玉树”之称。以玉龙比喻漫天大雪,也颇为壮观。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玉不琢不成器”、“小家碧玉”、“玉洁冰清”、“金玉良缘”、“锦衣玉食”、“香消玉殒”、“金口玉言”……
在中国整个历史时期和文学名著中,有关玉的奇闻逸事,更是丰富多彩。“完璧归赵”说的是与和氏璧有关的故事。战国后期,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美玉“和氏璧”。秦昭王闻之即派人送信给赵王,说愿意用十五个城池交换,赵王无奈,只好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到秦国见到秦王,将和氏璧给秦王看,秦王看到和氏璧后欣喜若狂,并把璧给左右观赏,不提交换城池之事。蔺相如从容不迫地走到秦王面前说,和氏璧上有些小瑕疵,让“我”指给你看。秦王将璧交还给蔺相如,接璧后蔺相如后退到石柱旁,突然变色,怒发冲冠,厉声说道:“赵王为送璧,斋戒五日,然后派我护送到此,是何等郑重其事。现在你得到璧,却随手将璧交给旁人,毫不庄重,我看你是无意将十五城池交换给赵王。现在玉璧在我手中,如果大王强迫我,我的头和玉璧就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说罢举璧,眼看柱子,要将璧摔碎。秦王爱璧心切,连忙表示对不起。蔺相如请秦王斋戒,另择吉日交璧。蔺相如秘密派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待秦王得知此事后也无可奈何,最后只好让蔺相如返回赵国,由此演绎了一场“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的千古美谈。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衔玉而生,视为“通灵宝玉”。此玉正面除镌“通灵宝玉”四字外,还镌八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亦十二字,为“一除邪崇,二疗冤疾,三知祸福”。从这些吉语看,此玉千能万能矣。不过有一次,这玉失灵了,害得宝玉与凤姐一齐发疯。请癞头和尚和跛脚道士一看,才知“宝玉原是灵的,只因为声色利货所迷,故此不灵了。”
古玉入土后,在地下沉睡几百年,几千年之后,会因为受地下各种化学物质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色彩、质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古人称之为“沁色”。清末民初的古玉鉴藏家刘大同在《古玉辩》中这样说过:“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接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三光之陶熔。其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测;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能动人心者,则远胜十倍矣!”既然沁色是受“阴阳二气”、“日月三光”的影响产生的,又是那么的美不胜收,于是有沁的古玉就成了人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往往一块古玉因为沁色美而身价骤增百倍,而各种沁色也成了鉴识古玉的重要手段。
玉作为装饰品,作为礼器,作为法器,作为祥瑞,作为信物,作为礼物,都是实用的,都与人类息息相关。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相信玉不仅代表美丽,而且具有灵性,代表着崇高的品德、百折不挠的性格、风趣高雅的情操和倜傥潇洒的风韵。玉的美感源于此。玉的美学追求歌颂的是自然的象征,是中国的宇宙观念。它是精神,是意念,是理想,更是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