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空灵的轻吟浅唱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bsoft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纯诗”这一概念,即“纯粹的诗歌”。穆木天所谓的“纯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二是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早期象征派诗人提出的“纯诗”概念,在其更深层面上,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转化: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上世纪90年代,社会群体的焦虑和个人精神的破碎让不少中国当代诗人变得过分阴郁和空虚,而著名诗人吉狄马加以一首“纯粹的诗歌”《秋天的眼睛》,给了诗坛明亮空灵的光辉——
  秋天的眼睛
  谁见过秋天的眼睛
  它的透明中含着多少未知的神秘
  时间似乎已经睡着了
  在目光所不及的地方
  只有飞鸟的影子,在瞬间
  掠过那永恒的寂静
  秋天的眼睛是纯粹的
  它的波光漂浮在现实之上
  只有梦中的小船
  才能悄然划向它那没有极限的岸边
  秋天的眼睛是空灵的
  尽管有一丝醉意爬过篱笆
  那落叶无声,独自聆听
  这个世界的最后消失
  秋天的眼睛预言着某种暗示
  它让瞩望者相信
  一切生命都因为爱而美好!
  (选自作者马其顿版同名诗集)
  吉狄马加,彝族。1961年6月生于四川凉山。中国当代著名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出版诗集《初恋的歌》《一个彝人的梦想》《罗马的太阳》《吉狄马加诗选译》等多部。多次荣获国家级文学奖,多次作为中国作家代表成员访问意大利等多国,曾任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全诗共有17行,没有分节,如果从诗意的表现上看,可分为四层。第一层(1至6行),秋天的眼睛是神秘的。第一行“谁见过秋天的眼睛”,以疑问的方式询问读者,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总领全文:秋天的眼睛可能谁也没有见过,也可能谁都见过,这要依赖于你是否有一双诗意的眼睛。请看,“它的透明中含着多少未知的神秘”,秋水从夏水的混浊中沉静下来,透明中含着众多不被认识的神秘;甚至,“时间似乎已经睡着了”,一切归于沉寂;“在目光所不及的地方/只有飞鸟的影子,在瞬间/掠过那永恒的寂静”:目光所及之处是静寂的,目光所不及之处也是寂静的,同时这种寂静是永恒的,飞鸟的影子是神秘的,只有它,试图在打破这种寂静。谁又能读懂这种寂静中的神秘呢?
  第二层(7至10行),秋天的眼睛是纯粹的。如果说神秘是秋天的眼睛的一种外在状态,那么纯粹就是秋天的眼睛的一种内在品质。请看,“它的波光漂浮在现实之上”,没有融合在污浊的现实之中,试图抚慰、疗救现实;没有梦想就没有远方,“只有梦中的小船/才能悄然划向它那没有极限的岸边”,纯粹没有边界,努力才能靠近。
  第三层(11至14行),秋天的眼睛是空灵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红红的果实挂满枝头或藤蔓,似乎平添了一分醉意;“尽管有一丝醉意爬过篱笆”,但这醉意终究是要消失的,不信,你看,“那落叶无声,独自聆听/这个世界的最后消失”。秋天的眼睛没有被现实的果实所遮蔽,它始终保持着警觉;落叶是秋天的耳朵,空灵之中,它听到了事物坠地的声音,一切重归大地、重回泥土。
  第四层(15至17行),秋天的眼睛是“暗示”的。前面说它神秘、纯粹、空灵,不管你感不感觉得到,读不读得懂,但是,“秋天的眼睛预言着某种暗示”:“它让瞩望者相信/一切生命都因为爱而美好!”“瞩望”为希望、期待之意。秋天的眼睛给了我们一种希望和期待,其实,爱就是这个世界的核心,就是生命的希望和期待,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就有了美好。至此,诗人安详恬静的内心和空旷宏阔的胸怀也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一节是全诗的归结,也是诗歌的主旨所在,有画龙点睛之妙。
  本诗是一首纯粹而空灵的诗歌佳作,有着经典的架构和意蕴,读来让人浮想联翩,荡气回肠。在艺术表现上,主要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季节里的秋天人格化,赋予秋天以人的 精神和气质;同时,这个秋天也被象征和暗示了,它已不是自然界的秋天了,它是诗人心中那个沉静下来且充满无限魅力的事物,透明而神秘,纯粹而空灵。
  吉狄马加是中国当代诗坛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他的诗歌大多表达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常常展示出历史与现代的某种冲突,并在这种冲突中寻求精神的平衡。他的創作根植于彝族文化的土壤中,却保持着一颗敏感和诚挚的诗心。他的诗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在民族里拓展,在传统里创新。他的诗歌既具有民族意识,又具有现代精神,两者合二为一。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高度评价吉狄马加的创作时说:“他以生动温婉的意象、饱蘸深情的歌唱传达着他广大的思考,带给我们感动和启迪,他的精湛而质朴、精妙而细腻的表达与技艺,与他的广博的诗意之间是相得益彰。”像《秋天的眼睛》这样“纯粹的诗歌”,在诗人的作品里并不少见,在中国当今诗坛堪称典范。吉狄马加的诗歌总是在艺术无止境的追求中不断地发生变化,但他说:“我始终认为,诗歌所表达的诗意,无论在何种状态下,都不能离开人的心灵,否则它就不是真正意义的诗,诗歌就是从人的灵魂和心脏里发出的声音。”
  [作者通联:湖北应城市教育局]
其他文献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而他们却留在了家里,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根据权威调查,中国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
期刊
时评类作文日趋成为高考作文中的重头戏,无不充满着驳论色彩。在写作时评类驳论文时,不妨运用“三步五段驳论注”来成就考场佳作。  第一步,树立靶子亮观点。正如“射箭要看靶子”,驳论文贵在开门见山树立靶子——对方观点,亦应在第一时间针锋相对亮明自己的观点。例如,《不知足才常乐》一文中:古人云:“知足常乐。”意思是说,一个人知道满足,他就会永远快乐。如果把这话理解为今天的青年在生活上知足,不作不切实际的追
期刊
老街的繁华冲淡了新楼的妆容,老街的光影遮盖了现代的霓虹。这就是黄山脚下的屯溪老街。  我孤陋寡闻,像这样琳琅满目且声光流溢的老街,没有见过。傍晚时分,从新街大道横穿过去,就忽地见到了一条街,如跌入光影流淌的河,让我有穿越时空的错觉。那种辉煌灯火,排成了阵势,演绎着高低错落有致、轻重缓急有韵的一支曲,那间或一盏的红灯笼就是五线谱上的一个个音符。我用脚步轻拨这古老的琴弦,去倾听老街千年不绝的跫音。  
期刊
有一种说理方式很讨人喜欢——既能让说理的人入题很方便、展开很容易,又能让阅读者(聆听者)觉得有意思、能接受,这种说理方式就是叙事说理。  叙事说理是“一事一议”的升级版,二者虽然都有“事”有“议”、先“叙”后“议”,但“一事一议”的“议”一般处在就事论事层面,而叙事说理的“议”则需要升级到就事说理层面。在叙事说理的文章中,叙事是手段,是为了给接下来的议论说理提供评议的对象,而说理是目的,需要针对所
期刊
走了很远很远  樊碧荣  电话那头  您说  屋后的桃花开了  柳树绿了  紫云英遍地都是  想起了你小时候的模样  您可知道  此刻,我内心无比的慌  怕——岁月悄悄带走了您。  虽然  走了很远很远  梦里  依旧是那个风吹柳絮飞的日子  微风中您佝偻的背  和您为我穿上的双白色胶鞋  您可知道?  那皱巴粗糙的双手是我一生的动力。  虽然,  走了很远很远  记忆里  依旧是离开家乡异地求学
期刊
【技法阐释】  改革开放40年,我们穿越风雨,战胜坎坷,收获幸福,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阔步前进。一滴水能够映照太阳的灿烂光辉。一个小物件也许就是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一朵浪花,40春秋交响曲里的美妙音符。选准反映时代变迁的物件——物真,是写好“礼赞改革开放40年”散文的前提。物件须有事件加以演绎,讲好拨动心灵琴弦的故事——事真,才能闪发时代光华。最后,打造掀起感情大潮的结尾——情真。  
期刊
入夏之后,京城热浪滚滚,人们大汗淋漓,叫苦不迭。面对酷夏,我却并无难以承受之感。  一个人生活在地球上,如同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一样,对严冬的风雪;夏日的炎阳,以及大自然种种赐予,都因各种生存境遇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承受能量。一头沙漠骆驼,在干渴的沙海之中,可以一周不喝一滴水;小小的蜗牛,能在冰冻条件下正常生存。人为自然界中的万物之灵,适应自然突变的能力,虽远远不能与许多动物相比,但也因生存状态的不同
期刊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看到作者的笔名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这句谚语。无论有意还是无心,这个笔名都是书中人物历程的真实写照。  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年代,也是一个难以叙述的年代。由于某些必须承认的错误,极“左”的红旗瞬间插遍大江南北。中国,这块多情富庶的广阔土地上,一幕幕怪诞又可悲到可笑的戏剧上演着,落幕着。面对“文革”时期,人们总有些讳莫若深。这个题材,不好写,很多人也不爱看。敢写又能写得入木三分的,
期刊
活着,只是为了活着。  ——题记  福贵,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很“旧社会”的名字。大福大贵,人们的愿望总是那么美好,现实也总是喜欢和人们开玩笑。  从抗日战争、土改、大跃进、文革到改革开放之初,福贵的一生就是不断遭遇命运玩弄的凄凉苦难史,也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史。。  身份的丢失是福贵的命运给他的第一场活着的苦难。放纵欲望的鬼,日日花红酒绿的日子,一天天的大好时光,被颓废充斥,被萎靡所荒废,这样的存
期刊
真正的友情因为不企求什么不依靠什么,总是既纯净又脆弱。世间的一切孤独者也都遭遇过友情,只是不知鉴别和维护,一一破碎了。为了防范破碎,前辈们想过很多办法。  一个比较硬的办法是捆扎友情,那就是结帮。不管仪式多么隆重,力量多么雄厚,结帮说到底仍然是出于对友情稳固性的不信任,因此要以血誓重罚来杜绝背离。结帮把友情异化为一种组织暴力,正好与友情自由自主的本义南辕北辙。我想,友情一旦被捆扎就已开始变质,因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