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并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上实行转变,由传统注入式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索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在内容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改变。
一、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
(1)教育理念的创新。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改变以往只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发现数学问题的学习活动。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以学生为中心。②由教“学问”转变为教“思创”(教学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要尽是少用一些扼杀学生个性的“标准答案”或习惯用法来“排斥异已”。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捷径,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方法,让学生去探索发现掌握,重点、难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
(2)教学内容的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的去探索。数学教师在教学时突出这个“趣”字,使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感兴趣。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重要性。
(3)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通过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引起对学习对象的动机。如投影、幻灯、录音录像设备、教具等的合理搭配使用,还可以创设逼真的合作性教学情境,这些方法都可以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动机。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新行为的策略
(1)给学生一个营造的环境。教师在教学时,态度必须和蔼可亲,鼓励学生动脑,这样学生课轻轻松松,必然勇于表达,相互激动,必可开出创新的花朵。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做到:一是爱护和保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爱护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二是能力培养。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教师要吃透和挖掘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意味唯教材,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如,在对“两位数除法笔算”的新授课时可以对教材作如下处理:“整十数笔算,接近整十数,中间数试商,商中间和末尾有零”,各一课时其中穿插适当的练习课加以巩固,这样为学生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获得充裕的时间。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人手: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深挖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
(3)努力在学生的“创新”上下功夫。教师的创新行为在教学中以发散性问题为出发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创新思维和提出创新思维的要求。课堂上,让学生动脑思索,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冲突,积极探索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
(4)开展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生主动参与探究才能有效实现建构。即使就同一数学内容的学习而言,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在创新行为中充分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个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独立探索,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化”。
(5))对学生进行实际评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适度的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创新。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要以鼓励的态度对待他们,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应注重分层次评价,从实际出发,分层要求,既负责评价,又负责指導,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及其小组有更大的进步,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达到创新的探索。
三、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1)更新教学理念,瞄准三维目标。长期以来,教师肩负的教书育人职责常都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笔者认为,在新课标视角下,教师的职责应该有更新、更丰富的阐释,在教学目标上应该有更高、更全面的认识。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2)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创新。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不断改革和创新数学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生产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给学生提供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应用数学方法。
(3)充分用好教材,发挥育人功能。应试教育下,不少教师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自主学习教材。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应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教材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但并不是惟一的资源,教师既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又是课程的建设者。新课标为教师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变提供了巨大的自由空间,这就是新课标下的教材观。教师要用新的理念分析理解新教材、创造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笔者认为,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总之,创新行为,教师充分调动自身的因素,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其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不同而是千姿百态,并随教师的素质的提高而发展,有待我们教师去探索和实践。
一、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
(1)教育理念的创新。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改变以往只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发现数学问题的学习活动。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以学生为中心。②由教“学问”转变为教“思创”(教学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要尽是少用一些扼杀学生个性的“标准答案”或习惯用法来“排斥异已”。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捷径,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方法,让学生去探索发现掌握,重点、难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
(2)教学内容的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的去探索。数学教师在教学时突出这个“趣”字,使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感兴趣。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重要性。
(3)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通过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引起对学习对象的动机。如投影、幻灯、录音录像设备、教具等的合理搭配使用,还可以创设逼真的合作性教学情境,这些方法都可以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动机。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新行为的策略
(1)给学生一个营造的环境。教师在教学时,态度必须和蔼可亲,鼓励学生动脑,这样学生课轻轻松松,必然勇于表达,相互激动,必可开出创新的花朵。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做到:一是爱护和保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爱护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二是能力培养。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教师要吃透和挖掘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意味唯教材,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如,在对“两位数除法笔算”的新授课时可以对教材作如下处理:“整十数笔算,接近整十数,中间数试商,商中间和末尾有零”,各一课时其中穿插适当的练习课加以巩固,这样为学生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获得充裕的时间。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人手: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深挖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
(3)努力在学生的“创新”上下功夫。教师的创新行为在教学中以发散性问题为出发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创新思维和提出创新思维的要求。课堂上,让学生动脑思索,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冲突,积极探索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
(4)开展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生主动参与探究才能有效实现建构。即使就同一数学内容的学习而言,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在创新行为中充分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个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独立探索,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化”。
(5))对学生进行实际评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适度的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创新。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要以鼓励的态度对待他们,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应注重分层次评价,从实际出发,分层要求,既负责评价,又负责指導,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及其小组有更大的进步,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达到创新的探索。
三、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1)更新教学理念,瞄准三维目标。长期以来,教师肩负的教书育人职责常都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笔者认为,在新课标视角下,教师的职责应该有更新、更丰富的阐释,在教学目标上应该有更高、更全面的认识。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2)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创新。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不断改革和创新数学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生产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给学生提供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应用数学方法。
(3)充分用好教材,发挥育人功能。应试教育下,不少教师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自主学习教材。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应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教材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但并不是惟一的资源,教师既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又是课程的建设者。新课标为教师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变提供了巨大的自由空间,这就是新课标下的教材观。教师要用新的理念分析理解新教材、创造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笔者认为,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总之,创新行为,教师充分调动自身的因素,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其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不同而是千姿百态,并随教师的素质的提高而发展,有待我们教师去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