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而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教育管理和运行体制。30年前,为了这样的目的,为了更好地指导中小学校长办学,为了更好地探索中小学学校管理规律,当时的北京教育行政学院(后与北京教育学院合并)创立了《中小学管理》。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中小学管理》很好地实现了创立时的目标,并已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不忘初心,始终坚持服务中小学科学管理和规范办学
1985年5月,党中央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中国教育改革时代正式开启。1987年,《中小学管理》应时应势而生。
在《中小学管理》创刊号上,著名教育家、杂志首任主编、时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的陶西平先生写下了这样的发刊辞:“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要靠教师的个别劳动,更要靠科学的管理。教育已不再保持私塾式或书院式的早期形态,而是为完成使学生社会化进程的一个系统工程。教育方针的贯彻,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力量的协调,无不依靠科学的管理才能实现。因而,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已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向管理要质量’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一致呼声了”。[2]由此可知,《中小学管理》创刊的重要目的是引领学校科学管理,构建中国特色中小学学校科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陶西平先生在发刊辞中还谈到:“《中小学管理》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它既是从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不同角度研究中小学管理的学术刊物,又是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地方教育行政干部探讨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园地。愿这个刊物能成为教育改革的号角,管理干部的挚友和管理理论的宝库。”由此看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是《中小学管理》创刊时确立的办刊目标和主要特征。
30年来,这本杂志的编辑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坚持为中小学科学管理和规范办学服务,得到了广大中小学校长及管理者们的青睐,几乎成为中国中小学校长的“案头卷”和“工具书”,也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教育管理研究者与基层校长进行理论沟通的平台,成为连接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桥梁。在近些年数字媒体不断冲击纸质媒体的形势下,这本杂志依然保持着较高的订阅数量和数字阅读量。
二、砥砺前行,始终坚持引领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中小学管理》办刊的30年也是中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30年。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服务改革,引领改革,《中小学管理》坚守办刊定位,以学校实践需求为导向,以学校管理中的真实问题为着力点,进行系统化、主题化、精细化运作,对学校管理中所有领域和重要问题进行深度探讨。
雜志依据学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和教育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科学设置相关栏目。例如:基于学校管理中“人”的要素,设置“校长”(原“干部发展与管理”)、“教师”(原“教师发展与管理”)、“学生”(原“学生发展与德育管理”)、“封面”(原“人物园林”“封面人物”)等栏目。基于学校管理中“事”的要素,设立“学与教”(原“课程与教学管理”)、“法治”(原“学校法制”)、“评价”、“纵横”等栏目。杂志也深度关注教育管理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设立了“探索”(原“探索与争鸣”)、“大家论道”等栏目。“絮语”“希贵说管理”“宏启观察”“长铭关注”等名家专栏的设立,更是为杂志的内容创新注入了思想的魅力和实践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杂志形成了诸多品牌栏目,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读者作者,推出了许多宝贵的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经验。
这其中,“本刊视点”栏目的创立和实施充分体现了中小学管理人的教育追求与专业境界。2004年,《中小学管理》在全国同类教育媒体中,首创“本期视点”(后改为“本刊视点”)运作方式,每期紧紧围绕一个教育改革热点话题,深入分析其政策背景、理论本质和实践模式,为一线校长提供实践参考,为教育管理研究者提供研究阵地。“本刊视点”至今已推出168期,已经成为每一位读者的期待,成为教育政策的发布会与观察点,成为中小学管理研究领域的风向标与选题库,成为一线校长教师的智囊团与工具箱,真正成为了引领中国中小学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舆论阵地。
三、不辱使命,始终坚持为中国特色中小学办学实践搭建展示平台
《中小学管理》创刊以来,陪伴了新中国几代中小学校长的成长,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小学办学发展提供了展示舞台。纵观新中国四代中小学校长,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教育教学业务强,教育管理缺专业。[3]《中小学管理》从办刊伊始就确定了为学校管理者和理论研究者提供切磋研讨的阵地和展示交流的舞台这样的办刊目标。
30年来,《中小学管理》已发表近9000篇文章,这其中至少三分之二的文章是来自基层一线校长和管理者的实践思考和办学经验。这意味着全国至少有五六千所优秀学校的办学实践在《中小学管理》上进行了展示。这些优秀校长和他们的办学经验,对更多中小学校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近几年来,杂志日渐明确了“助推本土教育管理理论创生 陪伴中小学管理者专业成长”的核心价值追求,使得期刊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的影响力更大更强。
四、立言立新,坚持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管理学新发展
2017年深秋,注定是载入中国历史史册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建设教育强国关键是建设一支更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尤其是建设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的优秀的教育管理干部队伍。要建设这样一支队伍,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和学校管理学武装头脑。这正是《中小学管理》未来办刊的重要任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言立新,继续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管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是《中小学管理》在新时代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和学校管理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中小学管理》杂志应成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文化阵地,成为习近平教育思想的宣传阵地,成为引领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和学校管理学继续发展的理论阵地,成为引领中小学校长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科学治理生动实践的展示阵地。从而让这本进入而立之年的杂志继续发挥其独特的学术引领和实践引领作用。
站在2017,回顾1987,展望2049,《中小学管理》要在前30年辉煌发展的基础上,继续砥砺前行,为建设教育强国、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为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管理学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陶西平.发刊辞[J].中小学管理,1987,(1).
[3] 杨志成.构建适合新中国第四代校长发展的培训体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2).
一、不忘初心,始终坚持服务中小学科学管理和规范办学
1985年5月,党中央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中国教育改革时代正式开启。1987年,《中小学管理》应时应势而生。
在《中小学管理》创刊号上,著名教育家、杂志首任主编、时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的陶西平先生写下了这样的发刊辞:“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要靠教师的个别劳动,更要靠科学的管理。教育已不再保持私塾式或书院式的早期形态,而是为完成使学生社会化进程的一个系统工程。教育方针的贯彻,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力量的协调,无不依靠科学的管理才能实现。因而,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已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向管理要质量’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一致呼声了”。[2]由此可知,《中小学管理》创刊的重要目的是引领学校科学管理,构建中国特色中小学学校科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陶西平先生在发刊辞中还谈到:“《中小学管理》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它既是从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不同角度研究中小学管理的学术刊物,又是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地方教育行政干部探讨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园地。愿这个刊物能成为教育改革的号角,管理干部的挚友和管理理论的宝库。”由此看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是《中小学管理》创刊时确立的办刊目标和主要特征。
30年来,这本杂志的编辑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坚持为中小学科学管理和规范办学服务,得到了广大中小学校长及管理者们的青睐,几乎成为中国中小学校长的“案头卷”和“工具书”,也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教育管理研究者与基层校长进行理论沟通的平台,成为连接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桥梁。在近些年数字媒体不断冲击纸质媒体的形势下,这本杂志依然保持着较高的订阅数量和数字阅读量。
二、砥砺前行,始终坚持引领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中小学管理》办刊的30年也是中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30年。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服务改革,引领改革,《中小学管理》坚守办刊定位,以学校实践需求为导向,以学校管理中的真实问题为着力点,进行系统化、主题化、精细化运作,对学校管理中所有领域和重要问题进行深度探讨。
雜志依据学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和教育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科学设置相关栏目。例如:基于学校管理中“人”的要素,设置“校长”(原“干部发展与管理”)、“教师”(原“教师发展与管理”)、“学生”(原“学生发展与德育管理”)、“封面”(原“人物园林”“封面人物”)等栏目。基于学校管理中“事”的要素,设立“学与教”(原“课程与教学管理”)、“法治”(原“学校法制”)、“评价”、“纵横”等栏目。杂志也深度关注教育管理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设立了“探索”(原“探索与争鸣”)、“大家论道”等栏目。“絮语”“希贵说管理”“宏启观察”“长铭关注”等名家专栏的设立,更是为杂志的内容创新注入了思想的魅力和实践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杂志形成了诸多品牌栏目,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读者作者,推出了许多宝贵的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经验。
这其中,“本刊视点”栏目的创立和实施充分体现了中小学管理人的教育追求与专业境界。2004年,《中小学管理》在全国同类教育媒体中,首创“本期视点”(后改为“本刊视点”)运作方式,每期紧紧围绕一个教育改革热点话题,深入分析其政策背景、理论本质和实践模式,为一线校长提供实践参考,为教育管理研究者提供研究阵地。“本刊视点”至今已推出168期,已经成为每一位读者的期待,成为教育政策的发布会与观察点,成为中小学管理研究领域的风向标与选题库,成为一线校长教师的智囊团与工具箱,真正成为了引领中国中小学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舆论阵地。
三、不辱使命,始终坚持为中国特色中小学办学实践搭建展示平台
《中小学管理》创刊以来,陪伴了新中国几代中小学校长的成长,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小学办学发展提供了展示舞台。纵观新中国四代中小学校长,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教育教学业务强,教育管理缺专业。[3]《中小学管理》从办刊伊始就确定了为学校管理者和理论研究者提供切磋研讨的阵地和展示交流的舞台这样的办刊目标。
30年来,《中小学管理》已发表近9000篇文章,这其中至少三分之二的文章是来自基层一线校长和管理者的实践思考和办学经验。这意味着全国至少有五六千所优秀学校的办学实践在《中小学管理》上进行了展示。这些优秀校长和他们的办学经验,对更多中小学校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近几年来,杂志日渐明确了“助推本土教育管理理论创生 陪伴中小学管理者专业成长”的核心价值追求,使得期刊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的影响力更大更强。
四、立言立新,坚持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管理学新发展
2017年深秋,注定是载入中国历史史册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建设教育强国关键是建设一支更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尤其是建设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的优秀的教育管理干部队伍。要建设这样一支队伍,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和学校管理学武装头脑。这正是《中小学管理》未来办刊的重要任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言立新,继续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管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是《中小学管理》在新时代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和学校管理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中小学管理》杂志应成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文化阵地,成为习近平教育思想的宣传阵地,成为引领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和学校管理学继续发展的理论阵地,成为引领中小学校长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科学治理生动实践的展示阵地。从而让这本进入而立之年的杂志继续发挥其独特的学术引领和实践引领作用。
站在2017,回顾1987,展望2049,《中小学管理》要在前30年辉煌发展的基础上,继续砥砺前行,为建设教育强国、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为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管理学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陶西平.发刊辞[J].中小学管理,1987,(1).
[3] 杨志成.构建适合新中国第四代校长发展的培训体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