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信息时代到来,尤其是智能手机普及以后,各種信息终端给我们带来海量的信息、更为便捷的生活方式,我们不经意间已经进入微时代。
尤其是微信,现在每个班级几乎都有微信家长群,合理利用微信家长群会让我们收获别样的欣喜。记得有一次读书征文比赛,张杰的家长以微信的方式给我传来了朱九楠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读后感,请我指点,我随即在微信上做了一些简短的点评。其他家长一致认为点评得好,让他们的孩子也受益匪浅。于是,我觉得,借助微信这个平台,关于作文,我可以多做一些事。
一、从微话题到微阅读
起先,偶尔会有几个家长主动和我聊孩子的写作问题,如“老师,我的孩子不喜欢写作怎么办?”“老师,怎样做读书笔记呢?”……我会尽可能地满足家长的要求,逐一回答他们的问题。
后来,我发现,家长们问的问题有重复,有共性的地方。于是,我有意无意地开始整理话题,如关于习作,大概可以列出一些小话题,如“如何审题”“小标点大作用”“作文修改常识”“怎样给文章拟题”等。围绕每个小主题,我尽可能地以浅显、短促的文字展现给学生和家长。以标点符号的使用为例,我结合网络上有关资料,整理编了一个标点符号歌:
“一句话说完,画个小圆圈;中间要停顿,点下尾巴转。
并列词语间,点个瓜子点;并列句子间,圆点加逗点。
命令或感叹,滴水下屋檐;引文特殊词,前点后也点。
补充或解释,前后加弯月;话没说完的,一共点六点。
两大和两小,书名刚刚好;解释或延长,两格画直线。”
上传微信没多久,就有二十几个家长或学生点赞,都说编得好。孩子们都不由自主地背过了。这比平时我枯燥地教他们怎样使用标点效果好多了。
就这样,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看到有关“阅读”“习作”等与学生学习有关的文章,就转发至班级的群内。有些有见地的家长也会转发一些此类的文章。渐渐地,我们班的同学养成了每天拿起手机看看班级的微信圈,读一读文章的习惯了。只要他们有愿意读的热情,提供内容对于我与家长来说,不是难事。遇到要教学新的习作时,我先发几篇不同写法的例文到班级微信群中。让学生先有直观的感受,为课堂上的指导埋下伏笔,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从微视频至微笔记
写景类的习作指导,一直是我们头痛的问题。以前,为了让学生学会有序表达,我在教学《参观我们的校园》这篇习作时,会带上学生排好队,由校园门口入,再由长廊经过操场,再由综合楼返回教学楼。参观一遍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去了哪些地方,看过哪些东西。这样做虽然都让学生经历了整个过程,但是由于人多,走得匆忙,即使我在参观时尽可能地扯开嗓门多讲一些观察的点等,可是仍有学生不能听清。加上游览的路线单一,欣赏到的也只能是实时的景物,所以写的时候,很难写得细致。于是,我想到了微视频。用手机把学校每一处景物都精心拍成一个60秒之内的视频。这样学校的每个部分就变成了一个个微视频:“静谧的书香亭”“藤萝摇曳的长廊”“崭新的塑胶操场”“焕然一新的教学楼”“郁郁葱葱的中心路”等。课前,我把相关微视频发到微信群中,学生们欣赏后都惊叹,他们所熟知的校园,在镜头里原来如此美丽。于是我提出倡议:课间的时候,去找找校园里你不曾发现的美丽,我再根据学生提供的线索,用手机再去记录一些意料之外的美景——“有趣的数学乐园”“权威的七彩少年公布栏”“其乐融融的办公室”等。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通过微视频多次在学生的眼前再现,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我再让学生自主选择参观校园的路径,把看到的景物串起来,这样就容易得多了。其间,我还适时地插入一些学校举办“太极文化节”“数学文化节”“读书节”等活动时的画面,供学生在写某个景点时选用。这样,表达时,学生基本都能做到言之有物,情景交融。
“生活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让我们用开放的心态去拥抱这个多彩的微时代,在生活中学会表达,让表达丰富生活。
尤其是微信,现在每个班级几乎都有微信家长群,合理利用微信家长群会让我们收获别样的欣喜。记得有一次读书征文比赛,张杰的家长以微信的方式给我传来了朱九楠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读后感,请我指点,我随即在微信上做了一些简短的点评。其他家长一致认为点评得好,让他们的孩子也受益匪浅。于是,我觉得,借助微信这个平台,关于作文,我可以多做一些事。
一、从微话题到微阅读
起先,偶尔会有几个家长主动和我聊孩子的写作问题,如“老师,我的孩子不喜欢写作怎么办?”“老师,怎样做读书笔记呢?”……我会尽可能地满足家长的要求,逐一回答他们的问题。
后来,我发现,家长们问的问题有重复,有共性的地方。于是,我有意无意地开始整理话题,如关于习作,大概可以列出一些小话题,如“如何审题”“小标点大作用”“作文修改常识”“怎样给文章拟题”等。围绕每个小主题,我尽可能地以浅显、短促的文字展现给学生和家长。以标点符号的使用为例,我结合网络上有关资料,整理编了一个标点符号歌:
“一句话说完,画个小圆圈;中间要停顿,点下尾巴转。
并列词语间,点个瓜子点;并列句子间,圆点加逗点。
命令或感叹,滴水下屋檐;引文特殊词,前点后也点。
补充或解释,前后加弯月;话没说完的,一共点六点。
两大和两小,书名刚刚好;解释或延长,两格画直线。”
上传微信没多久,就有二十几个家长或学生点赞,都说编得好。孩子们都不由自主地背过了。这比平时我枯燥地教他们怎样使用标点效果好多了。
就这样,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看到有关“阅读”“习作”等与学生学习有关的文章,就转发至班级的群内。有些有见地的家长也会转发一些此类的文章。渐渐地,我们班的同学养成了每天拿起手机看看班级的微信圈,读一读文章的习惯了。只要他们有愿意读的热情,提供内容对于我与家长来说,不是难事。遇到要教学新的习作时,我先发几篇不同写法的例文到班级微信群中。让学生先有直观的感受,为课堂上的指导埋下伏笔,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从微视频至微笔记
写景类的习作指导,一直是我们头痛的问题。以前,为了让学生学会有序表达,我在教学《参观我们的校园》这篇习作时,会带上学生排好队,由校园门口入,再由长廊经过操场,再由综合楼返回教学楼。参观一遍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去了哪些地方,看过哪些东西。这样做虽然都让学生经历了整个过程,但是由于人多,走得匆忙,即使我在参观时尽可能地扯开嗓门多讲一些观察的点等,可是仍有学生不能听清。加上游览的路线单一,欣赏到的也只能是实时的景物,所以写的时候,很难写得细致。于是,我想到了微视频。用手机把学校每一处景物都精心拍成一个60秒之内的视频。这样学校的每个部分就变成了一个个微视频:“静谧的书香亭”“藤萝摇曳的长廊”“崭新的塑胶操场”“焕然一新的教学楼”“郁郁葱葱的中心路”等。课前,我把相关微视频发到微信群中,学生们欣赏后都惊叹,他们所熟知的校园,在镜头里原来如此美丽。于是我提出倡议:课间的时候,去找找校园里你不曾发现的美丽,我再根据学生提供的线索,用手机再去记录一些意料之外的美景——“有趣的数学乐园”“权威的七彩少年公布栏”“其乐融融的办公室”等。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通过微视频多次在学生的眼前再现,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我再让学生自主选择参观校园的路径,把看到的景物串起来,这样就容易得多了。其间,我还适时地插入一些学校举办“太极文化节”“数学文化节”“读书节”等活动时的画面,供学生在写某个景点时选用。这样,表达时,学生基本都能做到言之有物,情景交融。
“生活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让我们用开放的心态去拥抱这个多彩的微时代,在生活中学会表达,让表达丰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