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解释“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编演历史小剧,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培养表达、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小组讨论评价孝文帝,形成对历史人物正确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华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难点:北魏孝文帝迁都原因和改革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小故事:“文明太后”与北魏孝文帝。(学生自己读)
(在北魏时期有位著名的冯太后,她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那时皇帝年幼,她临朝听政,执掌北魏大权20多年,小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这位太皇太后的称号是“文明太后”,小皇帝叫拓跋宏,就是北魏孝文帝。孝文帝将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了“元宏”,在北魏大胆推行改革,成为我国历史上又一著名的改革家。)教师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文帝是哪个朝代的?他干了啥事那么出名?
二、学与导:
1、明确该课学习内容及知识目标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包括三个子目:一、少数民族内迁;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三、北方民族大融合展示本课学习目标。1)知道内迁“五胡”名称;2)了解改革背景,掌握改革的主要内容(主要措施);3)理解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请同学们心中装着这个目标,自主学习,完成知识梳理:(5分钟)
2、活动一:自主学习,完成知识梳理:(5分钟)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
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2、从东汉末起,()、()、()、( )、( )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 )的影响最大。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北魏孝文帝的名字: ( ),后改名叫()。
(2)原因: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融合的趋势明显增强。但()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位时,北魏进行了改革。
(3)内容:①借鉴汉族的()制度和()制度,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的管理。②迁移都城。()年,孝文帝把都城从()迁至()。③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改用汉姓、改穿()、与汉()、学说()、书写()。④完善()制度,让更多的鲜卑贵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
3.影响:(改革的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胡人汉服,汉人胡食”?3、5分钟后学生展示答案(好班不看书回答)
4、老师重点点拨,师生合作完成:
(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学习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2、迁都洛阳;3、学习汉族文化风俗;4、还完善了学校教育制度。(在书上勾画作好笔记)想想:在这4点中,你认为改革的核心是哪一点?: 推行“汉化”政策,包括改汉姓、穿汉服、与汉通婚,说汉语等。(在书上勾画作好笔记)
(二)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为了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整理在书上P94第一段
过渡:同学们,我们知道,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孝文帝改革改革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阻力。你知道吗?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 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
494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多万,从平城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洛阳。在这儿,为了迁都,孝文帝和他的大臣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请看,他们已经来到了我们面前。
活动二:历史剧表演孝文帝迁都
想想回答: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生答在书上做好笔记。)
过渡:孝文帝迁都就是为了更好地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在他改革之后,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我想提示的第三点就是民族融合
(三)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孝文帝的改革就促进了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具体表现在(见课件展示)
小结: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我们在学习昨天历史的同时,也在书写着将来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应该和其他民族友好往来。有一首歌唱到:今天我们的56个民族是一家。
三、练学以致用
探究(一)从东汉末年起,内迁的5个少数民族,历史上称为“五胡”,他们是哪5个民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经过长期的发展,他们中很多完全融入了汉族这个大家庭中,其中有一个民族现在仍然存在,是?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分别反映了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项具体措施?
(三)合作探究:我看孝文帝。
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了,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分组讨论,(2分钟)然后展示答案)提示:我们应该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夸大和否定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判断的标准: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四、最后我们用一首歌诀来记住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巧记歌诀)
北魏有个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大计。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学汉礼,卑汉联姻受鼓励。采用汉制学律令,民族融合大统一。
五、课后思考比较:孝文帝改革与我们已学过的商鞅变法的异同
思考:他们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改革是强国之路!)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比较。
相同点: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促进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不同点: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移风易俗(汉化政策);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编演历史小剧,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培养表达、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小组讨论评价孝文帝,形成对历史人物正确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华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难点:北魏孝文帝迁都原因和改革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小故事:“文明太后”与北魏孝文帝。(学生自己读)
(在北魏时期有位著名的冯太后,她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那时皇帝年幼,她临朝听政,执掌北魏大权20多年,小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这位太皇太后的称号是“文明太后”,小皇帝叫拓跋宏,就是北魏孝文帝。孝文帝将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了“元宏”,在北魏大胆推行改革,成为我国历史上又一著名的改革家。)教师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文帝是哪个朝代的?他干了啥事那么出名?
二、学与导:
1、明确该课学习内容及知识目标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包括三个子目:一、少数民族内迁;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三、北方民族大融合展示本课学习目标。1)知道内迁“五胡”名称;2)了解改革背景,掌握改革的主要内容(主要措施);3)理解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请同学们心中装着这个目标,自主学习,完成知识梳理:(5分钟)
2、活动一:自主学习,完成知识梳理:(5分钟)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
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2、从东汉末起,()、()、()、( )、( )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 )的影响最大。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北魏孝文帝的名字: ( ),后改名叫()。
(2)原因: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融合的趋势明显增强。但()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位时,北魏进行了改革。
(3)内容:①借鉴汉族的()制度和()制度,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的管理。②迁移都城。()年,孝文帝把都城从()迁至()。③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改用汉姓、改穿()、与汉()、学说()、书写()。④完善()制度,让更多的鲜卑贵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
3.影响:(改革的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胡人汉服,汉人胡食”?3、5分钟后学生展示答案(好班不看书回答)
4、老师重点点拨,师生合作完成:
(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学习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2、迁都洛阳;3、学习汉族文化风俗;4、还完善了学校教育制度。(在书上勾画作好笔记)想想:在这4点中,你认为改革的核心是哪一点?: 推行“汉化”政策,包括改汉姓、穿汉服、与汉通婚,说汉语等。(在书上勾画作好笔记)
(二)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为了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整理在书上P94第一段
过渡:同学们,我们知道,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孝文帝改革改革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阻力。你知道吗?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 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
494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多万,从平城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洛阳。在这儿,为了迁都,孝文帝和他的大臣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请看,他们已经来到了我们面前。
活动二:历史剧表演孝文帝迁都
想想回答: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生答在书上做好笔记。)
过渡:孝文帝迁都就是为了更好地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在他改革之后,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我想提示的第三点就是民族融合
(三)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孝文帝的改革就促进了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具体表现在(见课件展示)
小结: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我们在学习昨天历史的同时,也在书写着将来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应该和其他民族友好往来。有一首歌唱到:今天我们的56个民族是一家。
三、练学以致用
探究(一)从东汉末年起,内迁的5个少数民族,历史上称为“五胡”,他们是哪5个民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经过长期的发展,他们中很多完全融入了汉族这个大家庭中,其中有一个民族现在仍然存在,是?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分别反映了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项具体措施?
(三)合作探究:我看孝文帝。
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了,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分组讨论,(2分钟)然后展示答案)提示:我们应该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夸大和否定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判断的标准: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四、最后我们用一首歌诀来记住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巧记歌诀)
北魏有个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大计。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学汉礼,卑汉联姻受鼓励。采用汉制学律令,民族融合大统一。
五、课后思考比较:孝文帝改革与我们已学过的商鞅变法的异同
思考:他们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改革是强国之路!)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比较。
相同点: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促进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不同点: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移风易俗(汉化政策);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