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在许多高校尚未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教学师资水平和教学力量匮乏、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需求多样化的现实情境下,是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尽管与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相比存在暂时性、片段化、教学效果显效慢等弊端,但校园文化建设在生命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不可替代性使其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为科学合理建设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生命教育 大学 校园文化建设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2JK0206)。
“生命教育”概念由美国人华特士(J.Donald Walters)1968年首次提出,经上世纪70年代在我国台湾地区传播后逐步进入大陆学人视野,2010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以“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为标志,生命教育成为我国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决策。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以生命教育为题目搜索,在各类期刊上2010年共发表相关文章308 篇,2011年331篇,2012年352 篇,2013年345 篇,而此前五年共发表相关文章732 篇,生命教育研究正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研究中的热点。近年来“对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开展途径的研究,成为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的发展阶段”。[1]许多研究者强调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生命教育教学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路径等观点。笔者认为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大学生命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1.高校对生命教育认识不深,生命教育开展不足
国内高校总体上呈现出对生命教育重视不够、发展较慢的局面。据调查,现有的1280所高职(专科) 院校中几乎没有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尽管有些高校开展了大学生生命教育方面的工作,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来替代生命教育课程,或通过举办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讲座等形式进行生命教育,这导致生命教育开展不足。
2.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不重视生命教育的学习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和教育功利化的影响,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副科”地位。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由于过分重视科学教育,造成了人文精神的缺失,其结果便是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仅仅会机械地背诵一些死的知识,却不懂得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尊严,丢失了应有的人文精神,同时也失去了人生的乐趣”[2]。当面临人生重大挫折的时候,学生不会从生命教育的知识出发深入思考,从而出现抱憾终生的事情。
3.国家课程体系标准还未建立,课程建设有待加强
生命教育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生命教育的国家课程体系标准还未建立。高校的生命教育课程建设出现课程体系不全面,课程建设难以保障,课时不足,授课内容松散凌乱,无法有效整合各方力量,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生命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等局面。更谈不上“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主动引导学生发展需求”[3],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4.缺乏专业教师,教学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专业课程体系还未建立,教学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水平高低不一。目前的生命教育教学的承担者,基本上是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者。这些教学者在刚刚起步的生命教育教学方面,专业性、科学性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还达不到生命教育的教学要求,因此专业教学人员有待进一步培养。
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重要性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
大学为生命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有效载体。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帮助学生的思想、审美发生变化,激发热爱和珍惜生命的思想意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因此,学校无论从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还是生命教育的需要,都要以强调生命关怀的理念为引领,营造良好的具有生命关怀的校园氛围,创造生命教育无处不在、处处皆有生命教育的教育环境。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生命教育提供多样的教育手段
首先,高校通过长期积淀的优良校风,构成良好的教育心理氛围和舆论环境,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建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其次,高校严谨的教风以及浓郁的学风,有助于学生磨炼意志,奋发向上,进而影响其生命态度。再次,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社团活动、课外文体等校园互动活动,有助于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体凝聚力,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生命教育提供坚实保障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言行,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人进步。它保证生命教育教育理念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得到贯彻,确保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顺利实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建立起的组织制度保障了生命教育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顺利开展与落实,确保了生命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
1.提升校园物质文化影响力,加快校园文化硬件建设
和有些硬件建设较好的中小学相比,高校在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宿舍生活条件,食堂饭菜质量等方面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占高校总数三分之二的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差距更明显。新生在入学后有较长的不适应期,产生失望、焦虑心态,加之对生活环境不熟悉、自理能力欠缺、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等原因,极易在生活中产生悲观厌世心理。因此,高校要在校园文化硬件建设上下工夫,改善校园环境,为生命教育创造良好的物质保障。
2.整合校园文体活动,提升生命教育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体活动的认知从简单化走向多元化,对文体活动需求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要求改变校园文体活动与教学脱节的现象,对文体教学进行“社团制”或“俱乐部制”改革。依据学生个体生理、身体状况、个人爱好情况,组建以体育项目分类以及合唱、器乐、舞蹈、绘画、书法为课程的专门化选修课程,改变以体音美为课程的教学组织模式。学生以社团或俱乐部的形式选修其中一项或几项课程,经过长期训练使选修课程成为可以终身受用的技能,达到丰富大学生闲暇生活,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教育质量的目的。 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高生命教育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重在坚持认知、体验、实践三结合的原则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谋而合。生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懂得欣赏生命、敬畏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生命教育通过课堂和实践教学互动,形成生命教育形式互动、功能互补、机制互联的教育局面。如学校开展野外生存、拓展训练,组织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提高危机公关能力,化解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在高校发生的悲剧事件层出不穷,许多院校在处理此类事件中往往采取封锁消息、尽量淡化的处理方式。这种危机处理方式使事件的缘由和处理成为“禁区”。对此,事发的高校应该加强危机公关能力,化解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将坏事变为对全校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契机,达到强化生命意识,保护学生生命的目的。
5.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活动的质量
生命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主题鲜明,内容要结合近期校内外生命教育的热点和学生中存在的重点问题设计活动,突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构建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文化教育理念。可通过向学生征集话题、开设类似《开讲了》栏目的方式,邀请各界名人开设专场讲座,利用“名人效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每个人生命的辉煌都要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经历困苦荣辱,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还可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帮助学生化解心灵困顿,正确认识生命。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在生命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使其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也为建设科学合理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雪.生命教育现状的元分析——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分析[J].科技信息,2014,(12):324-325.
[2]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24-25.
[3]裴娣娜,柯爱红,朱克美.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国德育,2008,(01):51-58.
作者单位:李三岗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陕西渭南
陈小红 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陕西渭南
【关键词】生命教育 大学 校园文化建设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2JK0206)。
“生命教育”概念由美国人华特士(J.Donald Walters)1968年首次提出,经上世纪70年代在我国台湾地区传播后逐步进入大陆学人视野,2010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以“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为标志,生命教育成为我国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决策。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以生命教育为题目搜索,在各类期刊上2010年共发表相关文章308 篇,2011年331篇,2012年352 篇,2013年345 篇,而此前五年共发表相关文章732 篇,生命教育研究正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研究中的热点。近年来“对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开展途径的研究,成为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的发展阶段”。[1]许多研究者强调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生命教育教学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路径等观点。笔者认为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大学生命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1.高校对生命教育认识不深,生命教育开展不足
国内高校总体上呈现出对生命教育重视不够、发展较慢的局面。据调查,现有的1280所高职(专科) 院校中几乎没有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尽管有些高校开展了大学生生命教育方面的工作,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来替代生命教育课程,或通过举办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讲座等形式进行生命教育,这导致生命教育开展不足。
2.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不重视生命教育的学习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和教育功利化的影响,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副科”地位。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由于过分重视科学教育,造成了人文精神的缺失,其结果便是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仅仅会机械地背诵一些死的知识,却不懂得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尊严,丢失了应有的人文精神,同时也失去了人生的乐趣”[2]。当面临人生重大挫折的时候,学生不会从生命教育的知识出发深入思考,从而出现抱憾终生的事情。
3.国家课程体系标准还未建立,课程建设有待加强
生命教育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生命教育的国家课程体系标准还未建立。高校的生命教育课程建设出现课程体系不全面,课程建设难以保障,课时不足,授课内容松散凌乱,无法有效整合各方力量,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生命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等局面。更谈不上“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主动引导学生发展需求”[3],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4.缺乏专业教师,教学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专业课程体系还未建立,教学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水平高低不一。目前的生命教育教学的承担者,基本上是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者。这些教学者在刚刚起步的生命教育教学方面,专业性、科学性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还达不到生命教育的教学要求,因此专业教学人员有待进一步培养。
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重要性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
大学为生命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有效载体。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帮助学生的思想、审美发生变化,激发热爱和珍惜生命的思想意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因此,学校无论从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还是生命教育的需要,都要以强调生命关怀的理念为引领,营造良好的具有生命关怀的校园氛围,创造生命教育无处不在、处处皆有生命教育的教育环境。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生命教育提供多样的教育手段
首先,高校通过长期积淀的优良校风,构成良好的教育心理氛围和舆论环境,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建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其次,高校严谨的教风以及浓郁的学风,有助于学生磨炼意志,奋发向上,进而影响其生命态度。再次,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社团活动、课外文体等校园互动活动,有助于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体凝聚力,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生命教育提供坚实保障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言行,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人进步。它保证生命教育教育理念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得到贯彻,确保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顺利实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建立起的组织制度保障了生命教育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顺利开展与落实,确保了生命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
1.提升校园物质文化影响力,加快校园文化硬件建设
和有些硬件建设较好的中小学相比,高校在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宿舍生活条件,食堂饭菜质量等方面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占高校总数三分之二的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差距更明显。新生在入学后有较长的不适应期,产生失望、焦虑心态,加之对生活环境不熟悉、自理能力欠缺、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等原因,极易在生活中产生悲观厌世心理。因此,高校要在校园文化硬件建设上下工夫,改善校园环境,为生命教育创造良好的物质保障。
2.整合校园文体活动,提升生命教育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体活动的认知从简单化走向多元化,对文体活动需求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要求改变校园文体活动与教学脱节的现象,对文体教学进行“社团制”或“俱乐部制”改革。依据学生个体生理、身体状况、个人爱好情况,组建以体育项目分类以及合唱、器乐、舞蹈、绘画、书法为课程的专门化选修课程,改变以体音美为课程的教学组织模式。学生以社团或俱乐部的形式选修其中一项或几项课程,经过长期训练使选修课程成为可以终身受用的技能,达到丰富大学生闲暇生活,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教育质量的目的。 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高生命教育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重在坚持认知、体验、实践三结合的原则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谋而合。生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懂得欣赏生命、敬畏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生命教育通过课堂和实践教学互动,形成生命教育形式互动、功能互补、机制互联的教育局面。如学校开展野外生存、拓展训练,组织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提高危机公关能力,化解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在高校发生的悲剧事件层出不穷,许多院校在处理此类事件中往往采取封锁消息、尽量淡化的处理方式。这种危机处理方式使事件的缘由和处理成为“禁区”。对此,事发的高校应该加强危机公关能力,化解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将坏事变为对全校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契机,达到强化生命意识,保护学生生命的目的。
5.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活动的质量
生命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主题鲜明,内容要结合近期校内外生命教育的热点和学生中存在的重点问题设计活动,突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构建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文化教育理念。可通过向学生征集话题、开设类似《开讲了》栏目的方式,邀请各界名人开设专场讲座,利用“名人效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每个人生命的辉煌都要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经历困苦荣辱,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还可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帮助学生化解心灵困顿,正确认识生命。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在生命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使其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也为建设科学合理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雪.生命教育现状的元分析——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分析[J].科技信息,2014,(12):324-325.
[2]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24-25.
[3]裴娣娜,柯爱红,朱克美.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国德育,2008,(01):51-58.
作者单位:李三岗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陕西渭南
陈小红 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陕西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