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视角中的西藏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c123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尼泊尔接壤,自古以来,尼泊尔与西藏的交往和联系便十分密切、绵延不绝。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尼泊尔自然就成为了我国打通南亚地区、建设和发展南亚大通道战略的重要环节,把握尼泊尔媒体中的西藏形象也对今后正确开展中尼两国外交和维护西藏边境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共和报》是尼泊尔颇具影响力的英文媒体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选取《共和报》的推特账号(后文简称为@RepublicaNepal)进行个案研究,以@RepublicaNepal的涉藏报道为研究对象,基于“他者”视角对西藏的文本式呈现,对其发布的涉藏推文进行内容分析,同时探究文本背后的文本情境和社会背景,进一步厘清其所建构和呈现的西藏形象。
  关键词:尼泊尔;西藏形象;《共和报》;推特;涉藏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4-0081-05
  “他者”视角是基于国外媒体对特定内容报道、建构和传播的视角,由于拟态环境的影响,媒体通过其新闻报道所呈现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也形塑了他国国民对特定事物的特定形象,西藏形象亦是如此。《共和报》作为尼泊尔国内颇具影响力的英文媒体,同时致力于将其打造成最受人民拥护的国家级媒体,现如今@RepublicaNepal已拥有近27万的粉丝,可见其推特平台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RepublicaNepal基于“他者”视角对西藏进行文本式再现,从而使得西藏形象被重新建构。
  一、绪论
  (一)“他者”视角
  任何特定的形象都包含着“自我”和“他者”两种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的差异化视角,而受到两种视角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两种视角往往存在偏颇,甚至大相径庭,而国外包括尼泊尔在内对西藏的评价正是“他者”视角中的西藏形象。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而建构的拟态环境已经成为受众认知和评价外部世界的标准和工具[1]。因此,涉藏报道相当于特定的外框架,它影响和限定了尼泊尔民众对西藏客观现实的认知范围和认知程度。因此要想把握尼泊尔主流媒体的西藏形象,分析其涉藏报道的内容是关键路径。
  (二)相关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內容分析法,同时结合个案研究,选取尼泊尔《共和报》推特平台(后称@RepublicaNepal)的涉藏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特殊技术手段,凭借@RepublicaNepal平台中的搜索工具,输入“Tibet(from:RepublicaNepal)”“Tibetan(from:RepublicaNepal)”“Dalai Lama(from:RepublicaNepal)”“China(from:RepublicaNepal)”“Xizang(from:RepublicaNepal)”等关键词,其中利用“Xizang(from:RepublicaNepal)”未搜索出任何结果。搜索完成后,将搜索结果进行筛选,剔除无效结果,将有效结果进行统一收集,并分类整理到Excel表格中,最后对@RepublicaNepal的涉藏报道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内容分析。
  二、@RepublicaNepal涉藏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推文数量
  媒体对特定议题的推文数量或报道数量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媒体对于该议题的关注度,换言之,推文数量也能反映该议题在该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由表1可以看出,@RepublicaNepal从2011年注册开通至今,总共发布涉藏推文57条,相对较少,究其原因可能在于@RepublicaNepal更多地面向南亚地区,关注和发布的推文主要围绕尼泊尔国内新闻以及其它南亚国家的新闻等内容,单纯涉藏的关注度并不高,因此涉藏推文总数并不多。
  (二)推文主题
  推文主题的分布能够反映特定媒体的关注范围和关注领域。由表2可知,根据其推文内容的差异,@RepublicaNepal的涉藏推文主要包括政治、经济贸易(以下简称“经贸”)、文化、民生、生态和自然事件等不同的主题,其中涉及最多的是经贸领域和政治领域,均为16篇,分别为总数的28%,经贸和政治领域的主题占据了其涉藏推文的半壁江山,这得缘于尼泊尔和西藏自治区世代频繁的贸易往来,同时也与中尼两国深厚的外交关系有所关联。除了政治和经济主题,文化和民生领域位居其次,生态和突发自然事件仅占7%和11%。由此我们得知,@RepublicaNepal的涉藏推文主题分布还是比较均衡的,涉及西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使得媒体中的西藏形象更加立体、丰富和多元。
  (三)推文倾向
  透过对特定文本或符号的分析,我们可以判断隐匿于文本之后的态度和倾向。推文倾向更多地代表了该媒体对特定事物固有的、鲜明的主观立场,而这种主观印象与其所呈现和建构的形象息息相关如表3。@RepublicaNepal的57篇涉藏推文中,抛弃主题与倾向之间的相关性单纯分析推文倾向,正面和中性的数量分别为5篇和41篇,占据八成,而相关负面报道只有11篇,仅占总数的19%。在16篇政治主题的报道中,仅负面报道就占一半,且政治议题也是所有负面报道中最常见的,这与境外分裂势力和西方反华势力的刻意煽动有一定的关联,后文会对文本情境做详细的分析。
  在经贸领域,所有的推文和稿件都是中性,这也反映了中尼密切贸易往来的客观现实。2015年中国成为尼泊尔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外国游客来源地,同时也是尼泊尔最主要的发展合作伙伴之一。2017年5月,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中尼商业部门与其它60多个国家相关部门和国际组织共同发布了《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双方企业还签订了中尼友谊工业园、尼泊尔·中国西藏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合作协议[2]。中尼公平的贸易往来既影响了@RepublicaNepal对于西藏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反之,类似文本和报道的生成也为今后中尼经贸关系的持续升温创造了稳定的形象基础。比如,2017年8月26日的一篇推文题目为《廓尔喀当地人前往西藏购买食物》(英文题目为Gorkha locals head to Tibet to buy food stuff),文章主要讲的是廓尔喀居民经由恩古拉山口到西藏与藏族群众进行边境贸易的情况,这条穿越尼泊尔和西藏边境的贸易路线每年只开放一次,每次至少开通一个月,2019年开通路线后,廓尔喀北部地区的村民们正准备前往邻近的西藏市场购买食品,供家人全年食用。   除此以外,在文化领域中有6篇是正面和中性的,只有一篇呈现出明显的负面倾向。民生议题有7篇正面和中性的报道,1篇负面报道,而有关生态和突发自然事件等议题的报道没有负面倾向,均为中性,这种倾向结果一定程度上是由议题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综上所述,可见《共和报》推特平台对西藏的相关推文报道是较为客观的,所建构的西藏形象就其性质来说呈现中性,西藏形象改善的可能性仍然比较大,而受到地缘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经贸和文化领域是提升西藏形象的突破口。
  (四)稿件来源
  如表4所示,@RepublicaNepal涉藏推文的稿件来源主要是自采和引用两种。自采,即由《共和报》媒体公司发布的新闻报道在推特平台上转发;引用即原稿件由其他通讯社、媒体公司或高级记者撰写和发布的新闻报道在推特平台上转发。且由于时间原因,2016年6月之前发布的共31条推文所使用的稿件均被删除,无法查询,本文对此不做分析。剩余的26篇涉藏推文中,有14篇是自采,11篇是引用,还有一篇推文是直接以文字形式推送,没有转发稿件,因此稿件来源仍以自采为主。在这11篇引用稿件的推文报道中,有4篇来自美联社,2篇来自路透社,法新社有1篇,其他来源还包括某些学者和高级记者。
  需要注意的是,稿件来自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的推文主要涉及政治议题,且呈现出明显的负面倾向,这与西方反华媒体势力企图割裂祖国、破坏团结的初衷是契合的。比如,2019年3月10日@RepublicaNepal所转发的一篇来自美联社的推文,文章题目为《达赖喇嘛逃亡60年后,中国为其西藏政策辩护》(英文题目为60 years after Dalai Lama fled, China defends Tibet policies),篇初就提到“达赖喇嘛在反对中国控制的起义中流亡西藏60年后,中国为其经常受到批评的统治进行辩护,称那些质疑其政策的人只是存在偏见”,在这句话中的“控制”“统治”和“偏见”等词,尤其是“控制”和“统治”暗含强制性,明显地存在负面色彩;文中还提到,“由于西藏人民的抵抗如此强烈和充满活力,现在是国际社会做出与他们的勇气和信念相匹配的回应的时候了……最近,中国西部传统的藏区遭受了一系列佛教神职人员和民间人士的自焚,他们呼吁现年83岁的达赖喇嘛回归”,这些文本表述很明显是在将国际涉藏舆论向负面引导,对西藏形象的建构和传播极为不利。
  虽然这篇稿件是由美联社发出,且@RepublicaNepal并未对其表态,只是单纯转发,表面上并不存在任何直接倾向,但是这种推送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原稿件的传播范围,助推了不利舆论的发展,实则隐藏着某些间接的态度和立场,这种立场不是媒体自觉的,而是由媒体行为所携带的,这种隐性、间接的立场伴随着媒体行为的发生而出现。
  (五)互动情况
  社交媒体的互动情况主要分为特定推文的点赞量、评论量和转发量,如表5所示,@RepublicaNepal涉藏推文无论是点赞,还是评论和转发,其整体的互动情况并不乐观。在点赞量方面,大于10的推文只有6篇,小于等于10的推文有51篇,占比接近九成,评论量和转发量也是如此。
  综合来看,@RepublicaNepal的涉藏推文所建构和传播的西藏形象,按其性质来说仍然呈现中性,报道整体上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但在客观的立场背后仍然存在少许的负面倾向,对携带负面倾向的稿件进行转发,助推了不利舆论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媒介行为本身也是对负面态度的一种传递。因此,@RepublicaNepal中所呈现的西藏形象仍需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而经贸领域和文化领域恰是最合适的切入点。
  三、@RepublicaNepal涉藏报道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贸易的密切往来
  经贸领域作为@RepublicaNepal涉藏推文的主流议题更多的是基于中尼双方日益密切的经贸关系以及两国长远战略利益的现实。2015年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将西藏重新定位为中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西藏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中面向尼泊尔等周边国家的关键枢纽[3],真正凸显了尼泊尔与西藏在我国南亚大通道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无论是我国的南亚大通道战略,还是尼泊尔的转口经济体战略,都离不开西藏这个必经之地,西藏业已成为两大经济战略的对接点。因此,尼泊尔与西藏地区密切的贸易往来使得经贸领域成为@RepublicaNepal涉藏推文的主流议题之一。
  (二)政治关系的平等互利
  首先,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一直坚持和奉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尼泊尔政府也一直奉行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两国之间相近的外交诉求为中尼关系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我国平等互利的外交政策为尼泊尔寻求国际地位、提高尼泊尔在国际舞台中的威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其次,当前尼泊尔政府由尼共(联合马列)掌权,其总理奥利对中国的态度比较友好,恪守“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国关系一直比较稳定;最后在政党合作方面,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尼泊尔左派政治联盟的合并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由于相近的政治信仰,中国共产党与尼泊尔共产党也经常开展交流合作。因此,两国之间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国家关系也使得政治领域成为@RepublicaNepal涉藏推文的主要议题。
  (三)西方势力的竭力渗透
  政治领域虽然是@RepublicaNepal涉藏推文的主流议题之一,但从推文倾向上来看,有近半数政治议题是负面的,这与西方反华势力对尼泊尔政府的施压有很大关联。统一尼泊尔的普里特维国王曾将尼泊尔比喻为“身处中国和印度这两块巨石夹缝之间的番薯”[4],由于尼泊尔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尼泊尔在发展尼中关系时不得不考虑印度的立场,尼中关系和尼印关系都是尼泊尔在大国关系的夹缝中寻求平衡的支点。出于遏制和抵御中国的借辞,西方反华势力将尼泊尔作为抵御中国的第一条防线,由此利用尼泊尔国内的政党和媒体,全面介入尼国内事务,妄图使尼泊尔成为“第二个锡金”。在涉及西藏的问题上,大批流亡藏人滞留在尼泊尔,也成为印度遏制中国的挡箭牌,其经常利用流亡藏人煽动民族分裂。除外,某些西方势力自“9·11”事件以来,借反恐为由,将魔爪伸向尼泊尔国内,不断加强在尼泊尔国内的政治存在,与印度勾结,对残存的流亡藏人暗中扶植[4],使得西藏问题由中国的国内问题扩张为国际问题,以此助长尼泊尔国内反华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因此,呈现在@RepublicaNepal上涉藏报道的负面倾向也不足为奇。   四、@RepublicaNepal中西藏形象的建构
  (一)经济:互联互通的伙伴
  基于两国日益密切的贸易往来和西藏重要的战略位置,西藏已经成为了连接和沟通中国与尼泊尔经济合作的重要桥梁。中国为尼泊尔提供物质经济援助,经由西藏地区向尼泊尔国内的欠发达地区运送粮食、药品和重型建筑材料,大幅削减了尼泊尔向其北部多山地区运输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的成本[4]。与此同时,一旦青藏铁路与尼泊尔国内铁路相连并轨,未来尼中贸易会更加凸显西藏区位的重要性,再加上尼泊尔与西藏民间贸易的频繁性,西藏已经成为尼泊尔发展经济贸易不可或缺的对象,呈现在@RepublicaNepal中的西藏更多地倾向于互联互通、不可分割的贸易伙伴的形象。同时,在这种主流形象中,还夹杂着少数矛盾情绪,一方面,尼泊尔重视本国与西藏地区的边境贸易;另一方面,贸易逆差使得@RepublicaNepal在对西藏经济形象进行刻画时,会存在些许不满的态度,但这并不影响宏观层面的形象建构。
  (二)政治:寻求平衡的杠杆
  自西藏和平解放和实行民主改革以来,一些西方势力出于遏制中国的考虑,经常暗中煽动和扶植流亡藏人开展民族分裂活动和反华游行示威活动,某些西方媒体也时常向尼泊尔媒体施压,使得尼泊尔国内涉藏主流舆论无法完全向中国倾斜,造成在涉及西藏问题上尼泊尔媒体摇摆不定的政治取向。为了平衡尼中关系与尼印关系,政府始终将西藏问题模糊化处理,一方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向中国表示友好;另一方面,对境内流亡藏人采取不完全打压政策,只是严密监控,对这些分裂势力的非法活动实施一定的管制,并没有完全对其进行强制驱逐。由此,反映在国内媒体上的涉藏舆论更倾向于利用西藏问题与中印两个大国之间寻求政治和外交上的平衡。
  (三)文化:交流互鉴的友邻
  由于尼泊尔与西藏的地缘关系,二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伴随着经贸往来绵延不绝。在古代,尼泊尔的许多古老民族都是由西藏迁徙过去的,民族交融也促使民族文化之间的重构。公元7世纪,尼泊尔墀尊公主远嫁吐蕃,与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和亲,并将尼泊尔佛教传入西藏,促进了藏传佛教的兴起。随着藏尼宗教关系的日益密切,尼泊尔发达的绘画、雕刻、建筑、历法文化也传入西藏[5],对西藏地区宗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二者在文化方面至今仍有许多相似之处。藏民族文化与尼泊尔民族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影响,这种双向的跨文化交际使西藏体现在@RepublicaNepal中更多的是交流互鉴的友邻的形象。
  五、结语
  综上所述,国外媒体的涉藏报道正是基于“他者”视角对西藏形象的文本式再现,而这种文本呈现由特定的文本情境所决定,包括媒体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等。@RepublicaNepal的涉藏推文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国家关系等客观现实的影响,整体上保持着客观中立的倾向,文本所建构和传播的西藏形象呈现出多元立体的维度,主要包括经济上是一种互联互通、不可分割的贸易伙伴,政治和外交上成为尼泊尔谋求国家关系平衡的杠杆,文化上二者交流互鑒,除此以外还夹杂着些许负面形象。可见,@RepublicaNepal中的西藏形象仍有提升的可能性,而经贸领域和文化领域是最合适的切口,且西藏形象的改善对今后巩固和发展中尼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4-115.
  [2]王学梅,李玲.“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西藏与尼泊尔经贸合作机制研究[J].金融经济,2019(4):5-6.
  [3]国际在线.“两会”热议南亚大通道建设,期待中尼合作新未来[EB/OL].http://k.sina.com.cn/article_1645705403_621778bb0200050dr.html?from=news&subch=onews,2018-03-16.
  [4]蓝建学.21世纪的中国-尼泊尔关系:国家利益的视角[J].南亚研究,2009(4):29-32.
  [5]董莉英.中国西藏与尼泊尔关系探微[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9.
  [责任编辑:艾涓]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与媒体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选秀节目历经了萌芽、盛放、凋零、复苏、新盛的颠簸起伏,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和争议性。在选秀节目发展中当节目所使用的传播手段违背了传播的基本伦理,则可以说该类节目出现了伦理失范问题。本文主要对我国选秀节目伦理失范问题的演进过程进行研究,探究其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变化,分析其原因并寻求应对措施。  关键词:选秀节目;伦理失范;娱乐化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改编自同名小说的48集历史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在网络播出后便成为暑期档的热播剧,它体现着美国编写的反恐类型叙事与中国主体文化诉求的冲突,在既定的“反恐”故事范式下,制作者力图“还原”大唐生活风貌,而观众也通过对“盛唐气象”的想象与认同来寻找身份——此后支撑的是全球化意识下中国主体面对美国的复杂心态。《长安十二时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将民族文化诉求与美国建立的既有娱乐范式相结合,融合了全球化意
期刊
摘要:面对重大纪念年份,媒体推出重大主题报道展示区域社会发展的成就。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是新闻媒体的职责使命,地方电视台面对重大主题报道,不断实践创新。本文以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为研究样本,以地方发展变化、普通人物报道、贴近民众生活这三个创新点作为切入,深入分析地方电视台在重大主题报道方面的创新。  关键词:重大主题报道;地方电视台;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
期刊
摘要: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问世的媒介延伸理论专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不仅奠定了媒介在理论上的全新定位,还极其富有预见性地以超现代化的视野重构了媒介的属性和类型。在新媒体时代,麦克卢汉理论的重要性尤为凸显,转变媒介认识、重新理解媒介是做好传媒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理解媒介》;人的延伸;新媒体时代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4-0078-03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以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期间《湖北日报》和财新网的涉医报道为样本,通过新闻文本的框架分析,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务人员的媒介形象特征。研究发现,两家媒体遵循不同的新闻框架,疫情期间医务人员的集体形象有“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型与“专业严谨、精益求精”型,个体形象有“先锋党员模范”型与“平民草根英雄”型,《湖北日报》采用散点铺陈的叙事方式营造积极乐观的语境,财新网则偏重焦点透视的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城市景观如何作为一种可视形式向接收者传达反映城市性格与本质的信息;随后概述东亚大都市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人口数量、政治体制与经济模式等复杂因素作用下,在受到当代消费主义观念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后所呈现出的奇异城市景观的“自下而上”的可视形式,列举并分析其中位于上海的三个典型案例,探究这些作为可视形式的特殊城市景观传递出的信息对进一步认识研究上海这一东亚大都市的意义。  
期刊
摘要: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电影理论的不断丰富,受众对于电影的认识从起初单纯将其视为“视觉艺术”转为兼具画面空间和听觉空间的“视听艺术”。声音不再是电影语言中的“附属品”,或是“辅助性”元素,它影响着电影情节的叙事建构。本文以高口碑印度悬疑类电影《调音师》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音乐元素、音响元素、语言元素对电影情节的叙事建构。  关键词:隐喻;互文性;想象性;叙事建构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中国是一个充满诗性文化的国度,传统诗词是中国诗性文化的结晶,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诗性文化影响力非同凡响。而诗词学习无论对国内学生还是国外汉语学习者而言都是感受中国诗性文化进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经,充分体现出诗词教育的使命和深远意义。鉴于此,在汉语教材编写中,应当树立诗词教育的理念,弘扬中华诗教传统;由浅入深逐级增加诗词数量,提高詩词感性认知能力;以史为纲,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诗史意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業战略布局进程的不断加快,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大我国影视作品的对外传播力度,已成为展现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影视作品的“走出去”战略获得显著成效,部分作品不但被国外受众所认可,甚至引发了现象级传播。但也有一批优秀作品在海外受到冷遇。本文基于框架理论,从比较视野出发,通过对《甄嬛传》和《陈情令》在海外传播所产生的不同状况进行探索分析,从而
期刊
摘要:创刊于1948年的《大众医学》,至今已经走过七十年的历程,作为我国创办历史最悠久的健康类科普期刊,它对于我国人民健康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大众医学》七十年发展历史的梳理,包括创办溯源、读者目标群体变化以及栏目设置变迁等,以期对《大众医学》创刊以来的发展做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全貌式说明,展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健康科普之路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健康传播;健康科普期刊;《大众医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