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因此,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
首先,教师不以权威者的形象自居,而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课堂上,教师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当有疑问或不同的见解时,允许学生不举手就站起来发言;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问时,允许他请其他同学帮他回答。
其次,积极鼓励,并给学生以帮助。课堂上,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處,教师要先给予学生鼓励,赞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迪,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最后,可根据课堂实际,采取分组讨论方式找出问题。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由全班同学仔细听并做出回答。最后比一比,哪组同学提的问题质量最好,哪组同学回答得最好。因为学生的提问是面向全班同学的,强烈的好胜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会激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解答问题。教师还可当堂评选“最佳提问人”“最佳问题”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思多问的“问题意识”。
二、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有问”
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有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分学段目标“发展性领域”中要求“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生产中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前,教师引导学生从超市、学校及家庭进行调查,了解有关百分数的统计数据。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激起学好百分数的欲望;另一方面,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依托具体事例自然地提出各种问题:统计资料数据为什么要用百分数,而不用分数和小数?百分数的分子为什么可以是小数或比100大?百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可以约分吗?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问”。对创新学习而言,问题的提出比其被接受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时,设计“为厨房铺地砖”的教学情境。教师自报自己家厨房地面的长和宽,然后请同学设计一种最适用的正方形地砖。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积极,产生了许多问题:什么叫适用?是不是指没有边角料?地砖要正方形的,那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是什么关系呢?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有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学生是否有问题及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常常受到学生思维空间的限制。教学中,我们要消除思维定式的影响,留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并使学生形成“凡事都问个为什么”的心理习惯。例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通常是把圆转化为近似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再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我在上课时,注意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有位同学提出:“能不能利用学过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这一下,学生的思维放开了,学生又提出“能否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动手操作,很快找到了答案。
三、建构自主探索,让学生“善问”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的提出者不仅仅指教师,也包括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同时,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还要进行再创造。要使学生“善问”,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1.榜样示范。教师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教师启发学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这一关键处设问,就揭示了“平行”这一概念的实质。
2.自主探索。课堂上,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老师提问,允许学生有疑就问。对学生提出的、具有创新个性的问题要给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3.灵活调控。要保证学生提问的质量,既要拓宽知识内容、深度、广度,又要控制范围,不能漫无边际。教师在课堂上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新知的关键点上。■
(作者单位:江苏丹阳市云阳学校)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
首先,教师不以权威者的形象自居,而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课堂上,教师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当有疑问或不同的见解时,允许学生不举手就站起来发言;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问时,允许他请其他同学帮他回答。
其次,积极鼓励,并给学生以帮助。课堂上,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處,教师要先给予学生鼓励,赞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迪,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最后,可根据课堂实际,采取分组讨论方式找出问题。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由全班同学仔细听并做出回答。最后比一比,哪组同学提的问题质量最好,哪组同学回答得最好。因为学生的提问是面向全班同学的,强烈的好胜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会激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解答问题。教师还可当堂评选“最佳提问人”“最佳问题”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思多问的“问题意识”。
二、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有问”
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有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分学段目标“发展性领域”中要求“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生产中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前,教师引导学生从超市、学校及家庭进行调查,了解有关百分数的统计数据。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激起学好百分数的欲望;另一方面,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依托具体事例自然地提出各种问题:统计资料数据为什么要用百分数,而不用分数和小数?百分数的分子为什么可以是小数或比100大?百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可以约分吗?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问”。对创新学习而言,问题的提出比其被接受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时,设计“为厨房铺地砖”的教学情境。教师自报自己家厨房地面的长和宽,然后请同学设计一种最适用的正方形地砖。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积极,产生了许多问题:什么叫适用?是不是指没有边角料?地砖要正方形的,那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是什么关系呢?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有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学生是否有问题及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常常受到学生思维空间的限制。教学中,我们要消除思维定式的影响,留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并使学生形成“凡事都问个为什么”的心理习惯。例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通常是把圆转化为近似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再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我在上课时,注意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有位同学提出:“能不能利用学过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这一下,学生的思维放开了,学生又提出“能否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动手操作,很快找到了答案。
三、建构自主探索,让学生“善问”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的提出者不仅仅指教师,也包括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同时,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还要进行再创造。要使学生“善问”,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1.榜样示范。教师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教师启发学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这一关键处设问,就揭示了“平行”这一概念的实质。
2.自主探索。课堂上,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老师提问,允许学生有疑就问。对学生提出的、具有创新个性的问题要给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3.灵活调控。要保证学生提问的质量,既要拓宽知识内容、深度、广度,又要控制范围,不能漫无边际。教师在课堂上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新知的关键点上。■
(作者单位:江苏丹阳市云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