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有效激励策略 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激励,就是把人潜在的能量挖掘出来,促使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努力工作。将激励方法用于班级管理,实质上就是要把学校与老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行为的动机,推动学生积极自觉地行动,以达到某项目标。当该项目标实现后,经反馈又构成新的刺激,使学生产生新的需要、形成新的动机。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学生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克服障碍与困难,一步一步迈向更新更高的目标,走向成功。
  总结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认为激励教育是使学生素质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最佳教育手段之一。在班级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主要方法:
  一、目标激励
  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诚然,一个人追求的目标与自治力是成正比的。目标定位越高,自治力就越强。优秀的班集体和突出的个人,都有自治力强的特点。但制定目标不可脱离实际,要因人而异,既让学生有目标可追,又不能定位太高,要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目标,从而使他始终保持旺盛的内驱力。如果目标定位太高,学生无法实现,反而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目标定位可分为三个层次:班集体目标,小组目标,个人目标。制定班集体目标要参照执行学校教育工作的总规划,也要考虑本班的实际情况。个人目标的实现是班级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班级目标则是小组目标实现后的必然结果,可见,小组目标是多层次目标中的核心和关键。小组目标的制定要考虑优等生与后进生的互助合作是否融洽、互教互学是否胜任,从而使小组成员为了共同的利益产生“荣辱与共”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而形成统一的班集体道德行为规范和班集体舆论,即团结互助的班风。
  二、归属激励
  加强班级建设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班集体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锻炼健康人格的最好课堂。一个新组合的班集体,个体与个体之间总需要一个磨合过程。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因相互尊重而互相交流,彼此取长补短,既充满温情与友爱,又面对挑战和竞争,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关心而获得满意的归属感,进而使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学校、班级产生自豪感、荣誉感,这样就使团结互助的班级人际关系得以形成,使和谐、融洽、愉快的班级精神氛围得以产生。学生之间的理解、宽容、融洽、和谐能使他们愿意交流、敢于交流,进而在交流中逐步养成积极热情、落落大方的作风和气质。和谐的班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满足的归属感有利于铸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三、民主激励
  班主任应通过民主激励的方式,增强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教育意识。具体做法是全班参与管理,实行“轮流执政”,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参与班集体管理的机会和条件。开学伊始,班主任首先要组建班委会;其次,在班委会监督下,建立“值日班长”制度,以形成班委会“务虚”、值日班长“务实”的机制。按座次轮流,每人做一天“班长”,负责处理班务工作,并将一天的学习生活、卫生状况、“三操”情况详细记入“班级日记”。这样做,因为每个人管理与被管理的机会是均等的,管理水平的起点几乎是一致的,所以,当别人主持工作时,大家尝过管理者“得罪人”的滋味,因而不易挑剔、不愿发难,而是给予真诚合作。有心人更会细心地总结别人的得失,借鉴别人的经验,准备出色完成自己的任务。“值日班长”也很珍惜自己“做官”的机会与“政绩”,在大家的理解与宽容中使出浑身解数来协调各方面关系,处理好班级日常事务。久而久之,大家体会到宽容理解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真诚合作的重要,宽松和谐的集体氛围随之逐步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激励着学生积极为班集体献计献策,并在行动中实现自身价值;学生在班集体里既要管理别人,又被别人管理,人人感到自己是班级不可缺少的角色,这也满足了其自尊的需要。
  四、成绩激励
  班主任对于在班级工作中做出成绩、贡献突出的学生给予公正的评价和认可,并给予奖励,可以促使学生具有持久的内驱力,这同尖子生的成绩之所以往往领先直到毕业,与学校教师的表扬奖励有很大关系是一个道理。当然,在班级管理中,成绩激励不应局限于“尖子”,而应当运用于任何一个层次的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管理制度上因人而异、灵活运用。具体做法是,在班级授课时,对优等生设置难度大的题,对后进生布置简易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让后进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只要学生的主要学科考了高分,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成功了。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是不同的,如果班主任能善于发现他们某个方面的特殊才能,肯定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功,然后提出适合他们努力的目标,给予期待性的鼓励,他们将在教师的期待中获得自信、激发兴趣、激励学习动机,使他们感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让他们体验成功。这也将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感受到学习生活是很有意义的。
  五、榜样激励
  榜样激励即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榜样,学生就会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充满向上的动力。运用榜样激励,教师首先应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在榜样选择上,应注意古今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尤其要注意发挥班内优秀同学的榜样作用。在榜样的宣传上,应注意事实真实、宣传适度,把握学生的接受心理。在榜样激励中还应注意知、情、意的合谐统一,避免“听听很激动,过后没行动”的现象发生,确保榜样激励的效能性。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估算和精算相比,能更简洁、更迅速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很有意义。然而,在估算教学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况,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表现一:学生不需要估算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要想达到这样的要求,教者在日常教学中就必须针对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让课堂焕发出创新的色彩与活力,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
期刊
摘要:情感教育是历史新课改“三维目标”之一,其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不容忽视,尤其在当今物欲横流、情感缺失较严重的社会大背景下,更要积极运用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培养更多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人才。本文从历史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出发,重点探讨了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实施情感教育,实现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历史教学 情感教育 课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当前基础教育
期刊
一、背景  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里,作文教学是辛苦备至的耕耘工作。然而,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写不好作文、不爱写作文的现象却相当普遍。根源究竟在哪里呢?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恐怕是重要原因,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已经意识到:培养作文兴趣是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课强调引发学生兴趣,注重创造性思维。  二、描述  1、导入  在一次作文课上,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课前的导入我问道:“写作难不
期刊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寻找创新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着力点,将激活学生的创新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初步的实践和思考,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积极地创设轻松和谐、自主活泼的课堂教学情境,不断地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让课堂教学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肥沃土壤”。  一、在
期刊
华罗庚教授说:“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必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语文学科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人格教育
期刊
材料解析题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引导学生跳出死记硬背的狭小天地,能有效地考查学生驾驭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等,因而成为高考的主力题型。高考制胜的关键是突破材料解析题,但是在历年的高考中,大多数考生最头疼的、失分最多的恰恰是材料解析题。  根据自己多年带毕业班的经验,我认为学生在材料解析题上失分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期刊
新课标强调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以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激活思维,主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因此,巧妙设置悬念,激
期刊
教学是解决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的矛盾,也可以简单说是要学生解决问题。我国古代、当代教育学家和世界知名学者对此都很重视。张载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朱熹说:“大疑则大进。”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首诗中有两句是:“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