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往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宁波职院)的路上,随处可见大型集装箱。该校建立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新区,区内企业密集,拥有被誉为“东方大港”的北仑港。
作为全国首批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今年5月2日,宁波职院对外发布了该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年度报告(2010—2011学年)》,将就业率、毕业率、招生、录取、学科建设情况等一系列重要数据公开,成为全国首家对外发布这类报告的高职院校。
宁波职院本年度学生初次就业率达99.6%,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达97.11%,有3.1%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与企业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是该校在教学、就业方面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校企合作”一直是职教界的热词。几乎所有职校都在提倡校企合作,但实际情况却千差万别。校企如何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双赢?如何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完成学生的培养目标?宁波职院的试验或许可以为其它职校提供范本。
新的定位
九月正值入学,宁波职院新生的第一堂课并非开设在教室,而是搬到了企业。在企业中,他们将参观最新的产品,跟技师交流,感受未来的工作氛围。这是宁波职院的始业教育。直到“十一”后,新生们才开始正式上课。
始业教育期间,学院会组织新生进行素质拓展训练,邀请专业的人力资源公司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对于这一堂课,宁波职院党委书记苏志刚用意颇深,“他们去企业体验,看到技师有很高的收入、受人尊敬,能让他们对技术产生兴趣,知道未来是很美好的。”
“职业学院的学生在入学时大多是灰溜溜的,70%没有自信。他们从小成绩不好,很少从老师和家长那里获得肯定。但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评判。”苏志刚说,他每年开学都要做新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寻找自己新的人生定位。
苏志刚希望,从宁波职院走出去的学生都是阳光自信的,既有敬业精神也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成为企业的首选人才。
校企融合
苏志刚的另一个身份是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董事长。这个数字科技园就设在学校内,目前共引进企业198家,包括软件信息、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物流信息化、影视动漫等类别,所有企业类别都与学院的专业密切相关。
宁波职院为入驻企业提供办公场地、税收、人才等方面的支持,而企业则成为学生最便利的实训基地。一个企业往往能对应几个专业的学生,如园区内的中青影文化传媒公司,就对应摄影、导演、电子等专业的学生,公司的录音室、制作室都能提供给学生使用。海伦钢琴校内基地里,则有海伦钢琴公司派驻的乐器制作师傅,常年担任乐器制作专业学生的指导老师。
在校采访期间,记者很少看到传统模式的教学楼,其教学场所多由一个个工作室、车间组成,很难区分在科技园活动的是学校师生还是企业员工。
而海天楼、精技楼的内部设计也颇似车间。除少量教授文化课所需的教室外,大部分教学场所都是工作现场。数字科技园区办公室主任倪萍告诉记者,学校实行的是园院融合,很多教室就设在科技园区的企业里。
不仅科技园区企业成了实训基地,学院各个部门也参与了教学工作,实现“无界化”的全员育人。会计专业与财务处共建,建筑系与基建处共建,国际学院与外事处共建,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均为相关专业的技能教师,学院承接的项目也都尽量让学生参与。
宁波职院连续13次承办了商务部的援外培训项目,还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官员提供培训。培训期间,学院安排国际学院的学生担任陪同,充分锻炼他们的外事能力。“中国企业正在走向世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人员非常重要,将来要让他们去国外培训本土的工人。”苏志刚说。
双师保驾
宁波职院海天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2010级学生王建勇正在等待即将开始的顶岗实习。他在上学期结束时参加了招聘会,选择了山西的一个采矿企业。王建勇说,他现在最感兴趣的是软件设计,但还是要从基础工作做起。“先把硬件练熟了,以后再找机会做软件。”
王建勇并不担心一年后的就业问题,“大部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都能直接被企业录用;还有一些同学可能出于兴趣、工资的考虑,重新找工作。”关于薪资,王建勇告诉记者,实习期间他每月能拿到1800元,正式工作后希望月薪达到5000元,“师兄们工作一年后一般月薪能拿到6000元。”
此外,宁波职院还与很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举办顶岗实习招聘会,推荐学生去校外的企业实习。
“我们就是要办不一样的大学。”苏志刚告诉记者,“我们的人才规格跟普通教育不一样,要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端技能型人才。”基于这个定位,学校的课程也跟普通教育不一样。
“企业需要的是一去就能用的人。”苏志刚深知这一点。他对学生教育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职业精神的养成,二是职业技能的掌握。为实现这个教育目标,学校实行了产教结合。
“职业教育离开企业是搞不下去的。”苏志刚说。但他同时认为,不能把学生交给企业后就放任自流。学校必须始终对学生负责,才能完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对此,宁波职院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去企业实习后,在企业有一个师傅,在学校还有一名指导老师。校内的指导老师平均每人负责3.5个学生,与在企业实习的学生保持联系,帮助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负责学生的考核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而学生每个月需向校内的指导老师提交实习报告。
对于深度合作的企业,学校要求企业安排学生轮岗,一年之内要把几个工序都轮下来,确保学生完全掌握岗位所需要的全部操作技能。
宁波职院为工科学生开设了现场管理课程,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对文科学生则进行一些工程训练,让他们知道产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苏志刚坚持,即便是偏重技能的教育,也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作为全国首批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今年5月2日,宁波职院对外发布了该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年度报告(2010—2011学年)》,将就业率、毕业率、招生、录取、学科建设情况等一系列重要数据公开,成为全国首家对外发布这类报告的高职院校。
宁波职院本年度学生初次就业率达99.6%,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达97.11%,有3.1%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与企业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是该校在教学、就业方面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校企合作”一直是职教界的热词。几乎所有职校都在提倡校企合作,但实际情况却千差万别。校企如何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双赢?如何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完成学生的培养目标?宁波职院的试验或许可以为其它职校提供范本。
新的定位
九月正值入学,宁波职院新生的第一堂课并非开设在教室,而是搬到了企业。在企业中,他们将参观最新的产品,跟技师交流,感受未来的工作氛围。这是宁波职院的始业教育。直到“十一”后,新生们才开始正式上课。
始业教育期间,学院会组织新生进行素质拓展训练,邀请专业的人力资源公司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对于这一堂课,宁波职院党委书记苏志刚用意颇深,“他们去企业体验,看到技师有很高的收入、受人尊敬,能让他们对技术产生兴趣,知道未来是很美好的。”
“职业学院的学生在入学时大多是灰溜溜的,70%没有自信。他们从小成绩不好,很少从老师和家长那里获得肯定。但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评判。”苏志刚说,他每年开学都要做新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寻找自己新的人生定位。
苏志刚希望,从宁波职院走出去的学生都是阳光自信的,既有敬业精神也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成为企业的首选人才。
校企融合
苏志刚的另一个身份是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董事长。这个数字科技园就设在学校内,目前共引进企业198家,包括软件信息、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物流信息化、影视动漫等类别,所有企业类别都与学院的专业密切相关。
宁波职院为入驻企业提供办公场地、税收、人才等方面的支持,而企业则成为学生最便利的实训基地。一个企业往往能对应几个专业的学生,如园区内的中青影文化传媒公司,就对应摄影、导演、电子等专业的学生,公司的录音室、制作室都能提供给学生使用。海伦钢琴校内基地里,则有海伦钢琴公司派驻的乐器制作师傅,常年担任乐器制作专业学生的指导老师。
在校采访期间,记者很少看到传统模式的教学楼,其教学场所多由一个个工作室、车间组成,很难区分在科技园活动的是学校师生还是企业员工。
而海天楼、精技楼的内部设计也颇似车间。除少量教授文化课所需的教室外,大部分教学场所都是工作现场。数字科技园区办公室主任倪萍告诉记者,学校实行的是园院融合,很多教室就设在科技园区的企业里。
不仅科技园区企业成了实训基地,学院各个部门也参与了教学工作,实现“无界化”的全员育人。会计专业与财务处共建,建筑系与基建处共建,国际学院与外事处共建,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均为相关专业的技能教师,学院承接的项目也都尽量让学生参与。
宁波职院连续13次承办了商务部的援外培训项目,还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官员提供培训。培训期间,学院安排国际学院的学生担任陪同,充分锻炼他们的外事能力。“中国企业正在走向世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人员非常重要,将来要让他们去国外培训本土的工人。”苏志刚说。
双师保驾
宁波职院海天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2010级学生王建勇正在等待即将开始的顶岗实习。他在上学期结束时参加了招聘会,选择了山西的一个采矿企业。王建勇说,他现在最感兴趣的是软件设计,但还是要从基础工作做起。“先把硬件练熟了,以后再找机会做软件。”
王建勇并不担心一年后的就业问题,“大部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都能直接被企业录用;还有一些同学可能出于兴趣、工资的考虑,重新找工作。”关于薪资,王建勇告诉记者,实习期间他每月能拿到1800元,正式工作后希望月薪达到5000元,“师兄们工作一年后一般月薪能拿到6000元。”
此外,宁波职院还与很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举办顶岗实习招聘会,推荐学生去校外的企业实习。
“我们就是要办不一样的大学。”苏志刚告诉记者,“我们的人才规格跟普通教育不一样,要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端技能型人才。”基于这个定位,学校的课程也跟普通教育不一样。
“企业需要的是一去就能用的人。”苏志刚深知这一点。他对学生教育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职业精神的养成,二是职业技能的掌握。为实现这个教育目标,学校实行了产教结合。
“职业教育离开企业是搞不下去的。”苏志刚说。但他同时认为,不能把学生交给企业后就放任自流。学校必须始终对学生负责,才能完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对此,宁波职院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去企业实习后,在企业有一个师傅,在学校还有一名指导老师。校内的指导老师平均每人负责3.5个学生,与在企业实习的学生保持联系,帮助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负责学生的考核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而学生每个月需向校内的指导老师提交实习报告。
对于深度合作的企业,学校要求企业安排学生轮岗,一年之内要把几个工序都轮下来,确保学生完全掌握岗位所需要的全部操作技能。
宁波职院为工科学生开设了现场管理课程,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对文科学生则进行一些工程训练,让他们知道产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苏志刚坚持,即便是偏重技能的教育,也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