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必须从抓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材着手。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高度责任感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悉心开展创新教育。
一、热爱学生、关注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数学教师要在个性教育上创新,应当把学生的个性作为一种创新的资源来开发,尤其是要关心学生、摒弃差生概念。通过“问题—猜想—尝试—成功—领会—顿悟—思想方法”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自尊和自信,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例如:有这样一道辨析题,七十二个苹果,九个盒子来装,只能装单,不能装双,问如何装。一个有一定数学经验的人可立即领悟到这是把一个偶数表示成奇数个奇数之和的数学问题,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这样一个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的勇气,这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的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就需要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创造意识就一定能培养起来。课堂教学是一个启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不能满足于具体的学科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极快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三、启迪激励、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教师要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性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四、突破常规、灵活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要重视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灵活性思维能力。突破常规,一题多解,使学生认识到创新思维的重要,从而使学生学会自觉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考虑问题,克服思维的单一性,做到思维灵活多变,达到扩展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已知直线过点(0、4)、(-3、0),求直线的方程。方法一:先求直线斜率、再代入点斜式公式。方法二:先求直线斜率、再代入斜截式公式。方法三:直接代入截距式公式。方法四:直接代入两点式公式。
其次要重视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开放性问题具有答案不固定,多样性特点,因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造的空间。因此教师要主动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把开放性问题引进课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以探索者姿态出现,去体验创造成功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点D、E分别在△ABC的AB、AC边上,在什么样条件下,△ADE与△ABC相似?方法一:从角考虑满足的条件是:∠AED=∠B或∠C、∠ADE=∠B或∠C。方法二:从边考虑满足的条件是:AB AE=AC AD或AB AD=AC AE。方法三:从平行考虑满足的条件是:DE∥BC。
五、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数学教学从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变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包括数学游戏、数学模型制作、数学调查、数学板报、数学竟赛等。数学教师要善于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活动,促使学生认识数学,积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分析,学会归纳、猜想与转化,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多样性,必将增强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思维的出发点,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教育要求数学教师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带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比如书上有一题,求过圆X2+Y2=4上一点M(-1,√3)的切线方程。我在讲解该题时又补充了三个问题:(1)求过点A(-3,4)与已知圆相切的直线方程。(2)求点A(-3,4)到已知圆的切线长。(3)过点B(-4,0)的直线被已知圆所截弦的中点横坐标为-1/2,求直线的方程。通过对课本上例题、习题的改编,提供了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有效地利用教材,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必然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一、热爱学生、关注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数学教师要在个性教育上创新,应当把学生的个性作为一种创新的资源来开发,尤其是要关心学生、摒弃差生概念。通过“问题—猜想—尝试—成功—领会—顿悟—思想方法”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自尊和自信,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例如:有这样一道辨析题,七十二个苹果,九个盒子来装,只能装单,不能装双,问如何装。一个有一定数学经验的人可立即领悟到这是把一个偶数表示成奇数个奇数之和的数学问题,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这样一个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的勇气,这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的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就需要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创造意识就一定能培养起来。课堂教学是一个启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不能满足于具体的学科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极快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三、启迪激励、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教师要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性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四、突破常规、灵活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要重视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灵活性思维能力。突破常规,一题多解,使学生认识到创新思维的重要,从而使学生学会自觉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考虑问题,克服思维的单一性,做到思维灵活多变,达到扩展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已知直线过点(0、4)、(-3、0),求直线的方程。方法一:先求直线斜率、再代入点斜式公式。方法二:先求直线斜率、再代入斜截式公式。方法三:直接代入截距式公式。方法四:直接代入两点式公式。
其次要重视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开放性问题具有答案不固定,多样性特点,因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造的空间。因此教师要主动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把开放性问题引进课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以探索者姿态出现,去体验创造成功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点D、E分别在△ABC的AB、AC边上,在什么样条件下,△ADE与△ABC相似?方法一:从角考虑满足的条件是:∠AED=∠B或∠C、∠ADE=∠B或∠C。方法二:从边考虑满足的条件是:AB AE=AC AD或AB AD=AC AE。方法三:从平行考虑满足的条件是:DE∥BC。
五、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数学教学从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变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包括数学游戏、数学模型制作、数学调查、数学板报、数学竟赛等。数学教师要善于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活动,促使学生认识数学,积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分析,学会归纳、猜想与转化,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多样性,必将增强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思维的出发点,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教育要求数学教师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带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比如书上有一题,求过圆X2+Y2=4上一点M(-1,√3)的切线方程。我在讲解该题时又补充了三个问题:(1)求过点A(-3,4)与已知圆相切的直线方程。(2)求点A(-3,4)到已知圆的切线长。(3)过点B(-4,0)的直线被已知圆所截弦的中点横坐标为-1/2,求直线的方程。通过对课本上例题、习题的改编,提供了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有效地利用教材,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必然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