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学校作为学校教育的高层次学府,承担着培养人才和科研的使命,其效能发挥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校本身的发展与成长,更影响到整个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运行。然而,当前,高等学校效能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三个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刻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对应的策略是提高高等学校效能的当务之急。文章尝试以高等学校为视角,谈谈对高等学校效能改进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效能;科研效能;管理效能
作者简介:汪洋(1989-),男,安徽安庆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林杰(1987-),男,安徽阜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辽宁 沈阳 11003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5-0020-03
1966年“科尔曼”报告的问世揭开了学校效能研究的序幕,但真正意义上有关学校效能改进的研究始于1988年,是以国际学校效能与改进大会的成立为标志的。由此,学校效能的研究从重“效能”转向重“改进”,并产生了丰富的“改进”理论文献。如英国利兹都市大学教育管理教授哈里·托姆森等人主编的研究专集《实践校长学:声音、价值观及远景》(Living Headship:Voice,Values and Vision,1999)和美国“北卡罗来纳优异合作伙伴”(North Carolina Partnership for Excellence)机构的主任和副主任在2000年3月出版的《Common Sence.Com》。与西方如火如荼地开展学校效能改进研究相反,国内有关学校效能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改进”之理论更是很少。
“教育管理活动效率与效益的统一就是教育管理活动的效能。”[1]根据这一定义,本文将高等学校效能界定为以高等学校为主体开展的所有活动的效率和效益的统一体。高等学校效能应包括教学效能、科研效能和管理效能。笔者尝试以高等学校为视角,谈谈对高等学校效能改进的几点思考。
一、高等学校效能改进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作为学校教育的高层次学府,承担着培养人才和科研的使命,其效能发挥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校本身的发展与成长,更影响到整个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运行。
1.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整体影响力
学校的整体影响力意味着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推动高等学校效能的改进无疑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这样一来,人才的输出将会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教师的智力结构将会得到优化和提高,内部的办公效能也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伴随以上诸环节的提升,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整体影响力会以质的飞跃反馈“改进”之运动。与此同时,作为高校整体影响力提高的溢出效应:生源素质、对专家学者的吸引力、管理绩效等方面都将得以全面提高。因此,加强高等学校效能改进的研究对于高校整体影响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文化
文化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是一个组织的总体价值期望,在深层次上支配着组织成员的行动。学习型组织文化是指“通过营造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成长与发展的组织所具有的文化管理模式。”[2]学习型组织文化依存于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学习型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于营造组织的学习气氛,学习气氛强调纠错与改进,因而改进是学习型组织文化的题中之义。加大高等学校效能改进的研究,保障高等学校效能改进行动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文化,推动高校以学习型组织为价值导向持续高效地发展前进。高校学习型组织文化一旦得以构建,将在价值层面上影响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行为取向,进而推动高校的持续改进和良性运行。
3.有利于促进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或统一体。”[3]高校管理体制是教育体制的衍生概念,在此,本文将其界定为:高等学校管理机构和管理规范的有机统一体。依据这一界定,下面从机构和规范两个维度阐述高等学校效能改进对高校管理体制的影响:一方面,高校管理效能的改进必然涉及管理机构的设置、职能的重构和程序的优化,完善以上三个环节,废旧推新,就在机构维度上创新了高校管理体制;另一方面,效能改进是基于问题和偏差之上的,是一种纠偏的行动,将有效改进的措施制度化、规范化,在很大意义上也是对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切实推进高等学校效能改进活动必将有效深化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二、高等学校效能亟待改进的问题
高等学校效能包括教学效能、科研效能和管理效能。当前,高等学校效能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明确指出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改进高等学校效能的前提和基础,本文试图从教学效能、科研效能和管理效能三个维度阐明高等学校效能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教学效能问题
教学效能是指师生互动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益的有机结合体。目前,国内学者对高等学校效能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一领域。教学效能凸显的主要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师每一次走上讲台并不是纯粹地上完一节课、完成教学任务。在师生授受活动中,教师的传授活动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接受。目前,高校教师的传授活动大多停滞于理论知识的灌输上,仅仅告诉了学生理论的内容是什么,至于理论是怎么来的、理论是怎样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却很少被重视。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思维视角单一,创新能力薄弱,更谈不上理论思辨能力了。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的另外一个方面在于忽视实践教学,这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通病。理论最终是要走向实践的,就理论谈理论是没有任何的现实价值和意义的,理论只有联系实践,也必须联系实践才能发挥其效力和价值。
(2)师资结构有待优化。师资结构是衡量高等学校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古语说:教者,智者。教者不智,何以育智。因而,师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效能的提高。师资结构应包括智力结构、年龄结构和来源结构。首先,在智力结构方面,高校片面追求高职称。高职称并不意味着高智力和高能力,并不一定就能带来高效能。怎样协调高智力、高职称、高效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其次,就年龄结构来讲,目前高校的师资年龄结构趋于两级分化,中年知名学者相对较少。再次,在来源结构方面,校内教师占绝对的主导,校外实践型教师较少。
2.科研效能问题
科研效能是高等学校效能的必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的科研效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大批科研著作相继问世,但仍然存在着阻碍科研效能进一步提高的障碍。
(1)盲目追踪社会热点。社会热点本应该是高校科研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追踪热点问题不仅可以提高科研成果的现实价值,而且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热点层出不穷,与之相关的科研著作和论文也进入了高产期,但其中缺乏理论深度和学理意识的不在少数。一位教育前辈就曾发出感叹:“为趋热,仓促草成者有之,穿凿附会者有之,‘引进’抄袭者有之”。“虽然从表面看来研究成绩不斐,实则存在不少科研的假冒伪劣产品,同时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也停留于低水平重复研究,对改革热点的指导作用不大,又浪费了精力和资源。”[4]
(2)缺乏学术成果的反思意识。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学术成果反思是指在科学价值观的指导下对已经完成的学术成果产生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进行分析。加强学术成果反思有利于明确成果所产生的实际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有积极意义的成果应该加以拓展,产生消极意义的成果我们要分析其原因、后果及对策。从目前来看,这种反思意识尚未引起高校科研界的重视,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学者在发表论文之后不会去分析成果的积极意义或消极意义,这就造成了不少著作和论文对现实是毫无价值的。因此,对此问题我们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3.管理效能问题
“随着组织和管理科学的进步以及工商管理的成功发展,人们开始相信,如果想要提高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将着眼点由课堂层面转向组织层面,并着力改善学校系统和学校管理。”[5]这一观点其实并不是否认教学效能改进的必要性,而是突出强调管理效能的重要地位。高校机关是高校内外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协调者,其效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整体效能的发挥。当今世界,管理知识日新月异,然而高校机关却一直信奉科层制的管理价值观,这势必会影响高校管理效能的提高。
(1)缺乏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指基于组织远期愿景和使命而制定的组织长期发展政策。战略目标具有宏观性、长期性、相对稳定性、全面性和可分性。当前,许多高校虽然已经为自己设定了战略目标,但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商榷。如一所普通的省属二流师范类本科院校将其战略目标定位于:成为国内外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类大学。高校战略目标设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欠科学的战略目标不但不会发挥其价值作用,而且会误导高校的发展轨迹。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扩建新校区导致学校负债累累就是其恶果之一。
(2)缺乏标准量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是一切组织追求的核心价值。作为衡量组织质量的质量管理体系对高校整体效能的提高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然而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尚未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这一巨大缺陷制约着高校管理效能进一步的提高。在一些高校已经建立的有关质量管理的规范也只是原则性上的指导语,对管理效能的衡量不具有实际操作性。深刻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校管理效能质量管理体系显得很有必要。
三、高等学校效能改进的策略
在阐明高等学校效能所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之后,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改进高等学校效能的策略。
1.优化师资结构,丰富教学内容
(1)就师资结构方面来讲,首先要加强高校一线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使教师们自觉树立起自主发展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思辨能力,从而优化高校教师的智力结构。其次,高等学校应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吸纳有潜力的年轻学者、知名的中年学者以及有威望的学术前辈,从而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再次,切实落实产学结合的教学政策,努力聘请在企事业单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使得在教师的来源结构上多元化,进而为学生传授与理论相适应的实践知识。
(2)就教学内容上看,我们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改进:1)设计有效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单单是教教材、读教材,高校教师应该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并以此为逻辑发散点,引导学生去问“为什么”,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2)转变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能具有特定的功效。高校教师努力转变自己业已形成的“讲授法”,积极拓展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使学生从语言方式、直观方式和实训方式等多种途径获得经验和知识。
2.树立科学的科研价值观
科研价值观是科研工作者在进行科研活动中必须遵从的价值规范。在新时期,树立和践行科学的科研价值观是保证科研工作创新发展的前提。针对制约科研效能的两大因素,我们应从以下两个维度检讨和完善自己的科研价值观:(1)追踪社会热点应树立正确的意识,在正确价值导向下进行研究可行性分析,把握热点问题的本质与价值、产生与发展以及基本要素组成,占有丰富的经验材料和实证材料,通过运用科学的范式方法论把对社会热点的认识不断深入,切实为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提供决策咨询。(2)加强学术成果反思。无论是对理论的探究还是对实践的研究,我们都必须对科研的结果保持清醒的认识。既要看到研究成果的积极意义,也要察觉其带来的不足。在对研究结论进行深刻的分析后,我们应以此为基点展望未来,将结论的弊端降到最低程度,只有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科研成果才符合科学的科研价值观。
3.建立基于战略目标的质量管理体系
(1)制定符合组织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高校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基于高校本身的信仰和价值的,在此基础上输出学校的战略政策并对政策进行内外部分析,从而找出差距,进而提取关于高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再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最终上升为高校的战略目标,如图1所示。
高校信仰是对高校根本原则的正式表达,它将指导高校的一切决策和行动。对高校的信仰的表述,始于高校价值审视,高校价值审视既要求仔细考察高校当前的价值观、高校运作的指导思想,也要求价值审视的执行者反省自己的价值观。
高校使命陈述是对高校职能的简明表达,如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大学生。高校使命应当具有灵活性,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的独特性。
内外部分析是对高校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其中,内部分析包含对高校内部的优势和弱点进行全面的审核和评估。而外部分析的目的是评估高校外部环境现状,既要分析鉴别外来威胁,也要把握住外部的发展机会。
差距分析是将内外部分析的结果与组织的使命相对照,发现差距。对差距进行分析就会显现出高校欲实现其使命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甄别关键问题要着眼于首要的威胁和机遇,而不是一般的细琐问题。
战略目标是对高校实现其使命和实践其信仰所必须要达成的最终结果,这种最终结果应当是具体的和可度量的。
(2)引入并内化ISO9000族标准。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化标准组织(ISO)于1987年制定的,后经不断修改完善而形成的国际通用系列标准。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知名质量管理专家对质量管理普遍规律的高度概括,他们将这一基本规律归纳为著名的八项管理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引进并内化ISO9000族标准对于提升高等学校效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ISO9000族标准模式的操作策略是通过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来推行质量管理,基本精神是‘写你该做的,做你该做的,记录你所做的,检查你所做的,改进不符合的’。通常,学校教育质量体系文件包括四个层次:教育教学质量手册、教育教学管理程序文件、工作和学习规范、教育教学质量记录。”[7]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将其应用到科研效能和管理效能上。这样以来,科研质量体系文件包括四个层次:科研质量手册、科研管理程序文件、科研工作规范、科研质量记录。管理质量体系文件也包括四个层次:管理质量手册、机关管理程序文件、管理工作规范、管理行为质量记录。综上所述,通过建立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的文件化质量管理体系就能有效地将ISO9000族标准内化为高校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且具有实践上的操作性。
四、结语
学校效能的研究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本文尝试以高等学校为视角,浅略地分析了高等学校效能改进的必要性、凸显的问题并提出了配套的改进策略。高等学校效能改进的研究是教育效能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高等学校效能研究,推动我国高校持续健康的向前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尤其要加强“改进策略”研究,提出切实、有效、可行的改进方法,为高等学校整体效能的改进提供多元化的渠道。笔者也将本文为新的起点,与广大科研工作者一道把高等学校效能改进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孙绵涛.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02.
[2]孙建.从三个视角看适应性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差异[J].中国行政管理,2006,(9):102-103.
[3]孙绵涛.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18.
[4]刘俊纯.提高教育科研效能:面向今天的教育改革[J].现代教育论丛,1999,(1):55.
[5]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24.
[6]Razik,T.A.and Swanson.A.D.Fundamental Concepts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M].Prentice Hall,1995:354.
[7]孙绵涛.教育效能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72.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效能;科研效能;管理效能
作者简介:汪洋(1989-),男,安徽安庆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林杰(1987-),男,安徽阜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辽宁 沈阳 11003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5-0020-03
1966年“科尔曼”报告的问世揭开了学校效能研究的序幕,但真正意义上有关学校效能改进的研究始于1988年,是以国际学校效能与改进大会的成立为标志的。由此,学校效能的研究从重“效能”转向重“改进”,并产生了丰富的“改进”理论文献。如英国利兹都市大学教育管理教授哈里·托姆森等人主编的研究专集《实践校长学:声音、价值观及远景》(Living Headship:Voice,Values and Vision,1999)和美国“北卡罗来纳优异合作伙伴”(North Carolina Partnership for Excellence)机构的主任和副主任在2000年3月出版的《Common Sence.Com》。与西方如火如荼地开展学校效能改进研究相反,国内有关学校效能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改进”之理论更是很少。
“教育管理活动效率与效益的统一就是教育管理活动的效能。”[1]根据这一定义,本文将高等学校效能界定为以高等学校为主体开展的所有活动的效率和效益的统一体。高等学校效能应包括教学效能、科研效能和管理效能。笔者尝试以高等学校为视角,谈谈对高等学校效能改进的几点思考。
一、高等学校效能改进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作为学校教育的高层次学府,承担着培养人才和科研的使命,其效能发挥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校本身的发展与成长,更影响到整个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运行。
1.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整体影响力
学校的整体影响力意味着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推动高等学校效能的改进无疑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这样一来,人才的输出将会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教师的智力结构将会得到优化和提高,内部的办公效能也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伴随以上诸环节的提升,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整体影响力会以质的飞跃反馈“改进”之运动。与此同时,作为高校整体影响力提高的溢出效应:生源素质、对专家学者的吸引力、管理绩效等方面都将得以全面提高。因此,加强高等学校效能改进的研究对于高校整体影响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文化
文化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是一个组织的总体价值期望,在深层次上支配着组织成员的行动。学习型组织文化是指“通过营造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成长与发展的组织所具有的文化管理模式。”[2]学习型组织文化依存于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学习型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于营造组织的学习气氛,学习气氛强调纠错与改进,因而改进是学习型组织文化的题中之义。加大高等学校效能改进的研究,保障高等学校效能改进行动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文化,推动高校以学习型组织为价值导向持续高效地发展前进。高校学习型组织文化一旦得以构建,将在价值层面上影响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行为取向,进而推动高校的持续改进和良性运行。
3.有利于促进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或统一体。”[3]高校管理体制是教育体制的衍生概念,在此,本文将其界定为:高等学校管理机构和管理规范的有机统一体。依据这一界定,下面从机构和规范两个维度阐述高等学校效能改进对高校管理体制的影响:一方面,高校管理效能的改进必然涉及管理机构的设置、职能的重构和程序的优化,完善以上三个环节,废旧推新,就在机构维度上创新了高校管理体制;另一方面,效能改进是基于问题和偏差之上的,是一种纠偏的行动,将有效改进的措施制度化、规范化,在很大意义上也是对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切实推进高等学校效能改进活动必将有效深化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二、高等学校效能亟待改进的问题
高等学校效能包括教学效能、科研效能和管理效能。当前,高等学校效能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明确指出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改进高等学校效能的前提和基础,本文试图从教学效能、科研效能和管理效能三个维度阐明高等学校效能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教学效能问题
教学效能是指师生互动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益的有机结合体。目前,国内学者对高等学校效能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一领域。教学效能凸显的主要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师每一次走上讲台并不是纯粹地上完一节课、完成教学任务。在师生授受活动中,教师的传授活动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接受。目前,高校教师的传授活动大多停滞于理论知识的灌输上,仅仅告诉了学生理论的内容是什么,至于理论是怎么来的、理论是怎样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却很少被重视。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思维视角单一,创新能力薄弱,更谈不上理论思辨能力了。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的另外一个方面在于忽视实践教学,这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通病。理论最终是要走向实践的,就理论谈理论是没有任何的现实价值和意义的,理论只有联系实践,也必须联系实践才能发挥其效力和价值。
(2)师资结构有待优化。师资结构是衡量高等学校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古语说:教者,智者。教者不智,何以育智。因而,师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效能的提高。师资结构应包括智力结构、年龄结构和来源结构。首先,在智力结构方面,高校片面追求高职称。高职称并不意味着高智力和高能力,并不一定就能带来高效能。怎样协调高智力、高职称、高效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其次,就年龄结构来讲,目前高校的师资年龄结构趋于两级分化,中年知名学者相对较少。再次,在来源结构方面,校内教师占绝对的主导,校外实践型教师较少。
2.科研效能问题
科研效能是高等学校效能的必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的科研效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大批科研著作相继问世,但仍然存在着阻碍科研效能进一步提高的障碍。
(1)盲目追踪社会热点。社会热点本应该是高校科研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追踪热点问题不仅可以提高科研成果的现实价值,而且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热点层出不穷,与之相关的科研著作和论文也进入了高产期,但其中缺乏理论深度和学理意识的不在少数。一位教育前辈就曾发出感叹:“为趋热,仓促草成者有之,穿凿附会者有之,‘引进’抄袭者有之”。“虽然从表面看来研究成绩不斐,实则存在不少科研的假冒伪劣产品,同时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也停留于低水平重复研究,对改革热点的指导作用不大,又浪费了精力和资源。”[4]
(2)缺乏学术成果的反思意识。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学术成果反思是指在科学价值观的指导下对已经完成的学术成果产生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进行分析。加强学术成果反思有利于明确成果所产生的实际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有积极意义的成果应该加以拓展,产生消极意义的成果我们要分析其原因、后果及对策。从目前来看,这种反思意识尚未引起高校科研界的重视,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学者在发表论文之后不会去分析成果的积极意义或消极意义,这就造成了不少著作和论文对现实是毫无价值的。因此,对此问题我们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3.管理效能问题
“随着组织和管理科学的进步以及工商管理的成功发展,人们开始相信,如果想要提高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将着眼点由课堂层面转向组织层面,并着力改善学校系统和学校管理。”[5]这一观点其实并不是否认教学效能改进的必要性,而是突出强调管理效能的重要地位。高校机关是高校内外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协调者,其效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整体效能的发挥。当今世界,管理知识日新月异,然而高校机关却一直信奉科层制的管理价值观,这势必会影响高校管理效能的提高。
(1)缺乏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指基于组织远期愿景和使命而制定的组织长期发展政策。战略目标具有宏观性、长期性、相对稳定性、全面性和可分性。当前,许多高校虽然已经为自己设定了战略目标,但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商榷。如一所普通的省属二流师范类本科院校将其战略目标定位于:成为国内外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类大学。高校战略目标设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欠科学的战略目标不但不会发挥其价值作用,而且会误导高校的发展轨迹。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扩建新校区导致学校负债累累就是其恶果之一。
(2)缺乏标准量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是一切组织追求的核心价值。作为衡量组织质量的质量管理体系对高校整体效能的提高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然而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尚未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这一巨大缺陷制约着高校管理效能进一步的提高。在一些高校已经建立的有关质量管理的规范也只是原则性上的指导语,对管理效能的衡量不具有实际操作性。深刻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校管理效能质量管理体系显得很有必要。
三、高等学校效能改进的策略
在阐明高等学校效能所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之后,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改进高等学校效能的策略。
1.优化师资结构,丰富教学内容
(1)就师资结构方面来讲,首先要加强高校一线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使教师们自觉树立起自主发展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思辨能力,从而优化高校教师的智力结构。其次,高等学校应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吸纳有潜力的年轻学者、知名的中年学者以及有威望的学术前辈,从而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再次,切实落实产学结合的教学政策,努力聘请在企事业单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使得在教师的来源结构上多元化,进而为学生传授与理论相适应的实践知识。
(2)就教学内容上看,我们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改进:1)设计有效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单单是教教材、读教材,高校教师应该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并以此为逻辑发散点,引导学生去问“为什么”,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2)转变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能具有特定的功效。高校教师努力转变自己业已形成的“讲授法”,积极拓展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使学生从语言方式、直观方式和实训方式等多种途径获得经验和知识。
2.树立科学的科研价值观
科研价值观是科研工作者在进行科研活动中必须遵从的价值规范。在新时期,树立和践行科学的科研价值观是保证科研工作创新发展的前提。针对制约科研效能的两大因素,我们应从以下两个维度检讨和完善自己的科研价值观:(1)追踪社会热点应树立正确的意识,在正确价值导向下进行研究可行性分析,把握热点问题的本质与价值、产生与发展以及基本要素组成,占有丰富的经验材料和实证材料,通过运用科学的范式方法论把对社会热点的认识不断深入,切实为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提供决策咨询。(2)加强学术成果反思。无论是对理论的探究还是对实践的研究,我们都必须对科研的结果保持清醒的认识。既要看到研究成果的积极意义,也要察觉其带来的不足。在对研究结论进行深刻的分析后,我们应以此为基点展望未来,将结论的弊端降到最低程度,只有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科研成果才符合科学的科研价值观。
3.建立基于战略目标的质量管理体系
(1)制定符合组织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高校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基于高校本身的信仰和价值的,在此基础上输出学校的战略政策并对政策进行内外部分析,从而找出差距,进而提取关于高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再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最终上升为高校的战略目标,如图1所示。
高校信仰是对高校根本原则的正式表达,它将指导高校的一切决策和行动。对高校的信仰的表述,始于高校价值审视,高校价值审视既要求仔细考察高校当前的价值观、高校运作的指导思想,也要求价值审视的执行者反省自己的价值观。
高校使命陈述是对高校职能的简明表达,如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大学生。高校使命应当具有灵活性,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的独特性。
内外部分析是对高校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其中,内部分析包含对高校内部的优势和弱点进行全面的审核和评估。而外部分析的目的是评估高校外部环境现状,既要分析鉴别外来威胁,也要把握住外部的发展机会。
差距分析是将内外部分析的结果与组织的使命相对照,发现差距。对差距进行分析就会显现出高校欲实现其使命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甄别关键问题要着眼于首要的威胁和机遇,而不是一般的细琐问题。
战略目标是对高校实现其使命和实践其信仰所必须要达成的最终结果,这种最终结果应当是具体的和可度量的。
(2)引入并内化ISO9000族标准。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化标准组织(ISO)于1987年制定的,后经不断修改完善而形成的国际通用系列标准。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知名质量管理专家对质量管理普遍规律的高度概括,他们将这一基本规律归纳为著名的八项管理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引进并内化ISO9000族标准对于提升高等学校效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ISO9000族标准模式的操作策略是通过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来推行质量管理,基本精神是‘写你该做的,做你该做的,记录你所做的,检查你所做的,改进不符合的’。通常,学校教育质量体系文件包括四个层次:教育教学质量手册、教育教学管理程序文件、工作和学习规范、教育教学质量记录。”[7]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将其应用到科研效能和管理效能上。这样以来,科研质量体系文件包括四个层次:科研质量手册、科研管理程序文件、科研工作规范、科研质量记录。管理质量体系文件也包括四个层次:管理质量手册、机关管理程序文件、管理工作规范、管理行为质量记录。综上所述,通过建立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的文件化质量管理体系就能有效地将ISO9000族标准内化为高校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且具有实践上的操作性。
四、结语
学校效能的研究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本文尝试以高等学校为视角,浅略地分析了高等学校效能改进的必要性、凸显的问题并提出了配套的改进策略。高等学校效能改进的研究是教育效能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高等学校效能研究,推动我国高校持续健康的向前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尤其要加强“改进策略”研究,提出切实、有效、可行的改进方法,为高等学校整体效能的改进提供多元化的渠道。笔者也将本文为新的起点,与广大科研工作者一道把高等学校效能改进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孙绵涛.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02.
[2]孙建.从三个视角看适应性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差异[J].中国行政管理,2006,(9):102-103.
[3]孙绵涛.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18.
[4]刘俊纯.提高教育科研效能:面向今天的教育改革[J].现代教育论丛,1999,(1):55.
[5]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24.
[6]Razik,T.A.and Swanson.A.D.Fundamental Concepts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M].Prentice Hall,1995:354.
[7]孙绵涛.教育效能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72.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