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用题始终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不少学生眼中的“难点”。学生之所以会认为“应用题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解题能力不足,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无法梳理问题思路,所以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容易陷入种种误区。这就需要教师以学生解题能力培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建立问题解决思维,以此提高应用题解答正确率,提高应用题教学成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
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不但需要清晰审题,同时还要厘清其中的数量关系,建立起解题逻辑,同时还要有准确的计算结果。应用题以文字来表述,需要学生“文数同思”,缺一不可,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中形成平衡,这也是一些学生认为应用题理解难度较大的原因。
一、应用题解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解题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从文字中理解题意,能够让学生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分析。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推理能力,从基本推理出发能够激发学生的应用题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文理共进。
其次,培养解题能力有利于提升应用题解题效率,为教学设计提供正确方向,提高应用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从而实现数学课堂的深度优化。
最后,解题能力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改革需求,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导,结合新课改精神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以此优化应用题教学模式,促进数学课堂提质增效。
二、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题教学与学情脱节
应用题的核心在于“应用”,是学以致用的典型教学内容。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于应用题中的逻辑、思路等缺乏正确理解,这就会导致审题和解题错误。而教师为了提高应用题教学效率,往往会进行题型总结,让学生记住这些“解题套路”,这种教学方式短时间内可能会取得明显成效,但是这些“套路”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没有太大益处,还会造成学生思维固化、解题方式僵化,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自主思考和实践探究不足
很多学生反映应用题学习“费时费力”,确实,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需要先阅读文字,完成审题,然后再思考解题步骤,找到数量关系,列出解题式,然后进行计算,写出答案。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往往无法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时间,这就造成学生难以发挥深度思维,课堂探究无法深入。教师习惯告知学生解题思路,要求学生课下思考,但是多数学生自律性较差,下课之后很难按教师要求进行深入思考,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提高。
三、小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重视审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师要关注审题环节,尤其是一些应用题会用“障眼法”干扰学生思维,稍不留神学生就可能被误导思维,最终出现解题错误。所以,审题是帮助学生找到解题方向的第一步,也是保证解题正确的关键一环。
例如这道含有“障眼法”的应用题:“小鸭和小狗一起找鞋匠做鞋子,小鸭要做2双鞋,小狗要做3双鞋,鞋匠需要制作多少只鞋子?”很多学生看到这道题后直接写成2+3=5双,但是,实际问题是“鞋匠要做多少只鞋”。有的学生能意识到“多少只”这个概念,于是写成2×2+3×2=10(只),或者(3+2)×2=10(只),很显然,学生又掉进了尝试性陷阱中,因为学生在“两只鞋子是一双”的认知惯性下,忽略了小狗有四条腿的事实,所以导致这类题型出错率很高。应对这样的习题,第一步就需要清楚审题,思考这道题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表述方式,而不是凭直觉先入为主,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正确率,同时也培养学生客观思考、多维分析的好习惯。
(二)梳理正确的应用题解题步骤
完成审题后学生就要思考如何解题,这就需要有正确的解题步骤,这一过程最能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学生思维清晰才能保持思路清晰,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解题步骤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突破,不被固化思维所局限,从多个角度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运用“一题多解”的方式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点的串联衔接,最终提升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
例如在这道应用题中:“买2本作业本需要6元,那么,全班买40本作业本需要多少钱?”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先求出一本作业本的价格,即“6÷2=3(元)”,然后再算出“40×3=120(元)”。但是,如果運用综合算式来计算,列式更加简单:“6÷2×40=3×40=120(元)”,这样的计算方法更便捷。所以,教师要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简便步骤或者简便算法,这样有利于提高解题效率。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格式、书写等是否规范,名数是否完整,这些都是提高解题正确率必不可少的步骤。
(三)应用题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应用题侧重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要注重联系生活,体现出“知识服务生活”的特点,从生活实际出发能够帮助学生从抽象思维转为具象思维,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让应用题学习更接地气。
比如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编写应用题:“三一班参加跳绳队的学生有12人,其中男生7人,问女生多少人?”学生解出问题之后会将结果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比对,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还有结合学生日常购物、打折来出题,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活计算能力。或者结合学生的校园活动、生活内容等编写应用题,能够建立起生活和解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自主编题,逆向提升应用解题能力
解答应用题需要学生具备文字、数字、逻辑思维以及问题分析能力,而采取自主编题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从“解决问题”角度延伸至“追溯问题”角度,从另一个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原理,懂得如何分析、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应用题学习视野,减少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惰性思维,进而激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例如下图是两条线段,学生通过线段图可以看到“甲比乙多4”这个数量关系,要求学生据此编写应用题。
学生经过观察思考,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其中的数量关系,以此提出问题。学生编写的基础题型有“乙篮中有10个苹果,甲篮比乙篮多4个,甲篮有多少个苹果?”进阶题有“乙路长10公里,甲路比乙路长4公里,两条路一共有多长?”还有学生编写了植树题:“甲乙两队一起种树,甲队比乙队多种了4棵树,乙队种了10棵树,求两队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来编写应用题能够赋予其更大的自主思考空间,在编题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问题逻辑,同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数学灵活思维的形成。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实际学情和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懂得如何构建解题思路,梳理解题步骤,将应用题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己编写应用题,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和应用能力,这样有利于弥合学生的理解短板,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秀林.变式练习与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20(A3):95-96.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
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不但需要清晰审题,同时还要厘清其中的数量关系,建立起解题逻辑,同时还要有准确的计算结果。应用题以文字来表述,需要学生“文数同思”,缺一不可,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中形成平衡,这也是一些学生认为应用题理解难度较大的原因。
一、应用题解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解题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从文字中理解题意,能够让学生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分析。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推理能力,从基本推理出发能够激发学生的应用题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文理共进。
其次,培养解题能力有利于提升应用题解题效率,为教学设计提供正确方向,提高应用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从而实现数学课堂的深度优化。
最后,解题能力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改革需求,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导,结合新课改精神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以此优化应用题教学模式,促进数学课堂提质增效。
二、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题教学与学情脱节
应用题的核心在于“应用”,是学以致用的典型教学内容。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于应用题中的逻辑、思路等缺乏正确理解,这就会导致审题和解题错误。而教师为了提高应用题教学效率,往往会进行题型总结,让学生记住这些“解题套路”,这种教学方式短时间内可能会取得明显成效,但是这些“套路”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没有太大益处,还会造成学生思维固化、解题方式僵化,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自主思考和实践探究不足
很多学生反映应用题学习“费时费力”,确实,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需要先阅读文字,完成审题,然后再思考解题步骤,找到数量关系,列出解题式,然后进行计算,写出答案。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往往无法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时间,这就造成学生难以发挥深度思维,课堂探究无法深入。教师习惯告知学生解题思路,要求学生课下思考,但是多数学生自律性较差,下课之后很难按教师要求进行深入思考,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提高。
三、小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重视审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师要关注审题环节,尤其是一些应用题会用“障眼法”干扰学生思维,稍不留神学生就可能被误导思维,最终出现解题错误。所以,审题是帮助学生找到解题方向的第一步,也是保证解题正确的关键一环。
例如这道含有“障眼法”的应用题:“小鸭和小狗一起找鞋匠做鞋子,小鸭要做2双鞋,小狗要做3双鞋,鞋匠需要制作多少只鞋子?”很多学生看到这道题后直接写成2+3=5双,但是,实际问题是“鞋匠要做多少只鞋”。有的学生能意识到“多少只”这个概念,于是写成2×2+3×2=10(只),或者(3+2)×2=10(只),很显然,学生又掉进了尝试性陷阱中,因为学生在“两只鞋子是一双”的认知惯性下,忽略了小狗有四条腿的事实,所以导致这类题型出错率很高。应对这样的习题,第一步就需要清楚审题,思考这道题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表述方式,而不是凭直觉先入为主,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正确率,同时也培养学生客观思考、多维分析的好习惯。
(二)梳理正确的应用题解题步骤
完成审题后学生就要思考如何解题,这就需要有正确的解题步骤,这一过程最能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学生思维清晰才能保持思路清晰,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解题步骤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突破,不被固化思维所局限,从多个角度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运用“一题多解”的方式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点的串联衔接,最终提升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
例如在这道应用题中:“买2本作业本需要6元,那么,全班买40本作业本需要多少钱?”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先求出一本作业本的价格,即“6÷2=3(元)”,然后再算出“40×3=120(元)”。但是,如果運用综合算式来计算,列式更加简单:“6÷2×40=3×40=120(元)”,这样的计算方法更便捷。所以,教师要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简便步骤或者简便算法,这样有利于提高解题效率。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格式、书写等是否规范,名数是否完整,这些都是提高解题正确率必不可少的步骤。
(三)应用题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应用题侧重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要注重联系生活,体现出“知识服务生活”的特点,从生活实际出发能够帮助学生从抽象思维转为具象思维,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让应用题学习更接地气。
比如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编写应用题:“三一班参加跳绳队的学生有12人,其中男生7人,问女生多少人?”学生解出问题之后会将结果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比对,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还有结合学生日常购物、打折来出题,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活计算能力。或者结合学生的校园活动、生活内容等编写应用题,能够建立起生活和解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自主编题,逆向提升应用解题能力
解答应用题需要学生具备文字、数字、逻辑思维以及问题分析能力,而采取自主编题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从“解决问题”角度延伸至“追溯问题”角度,从另一个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原理,懂得如何分析、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应用题学习视野,减少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惰性思维,进而激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例如下图是两条线段,学生通过线段图可以看到“甲比乙多4”这个数量关系,要求学生据此编写应用题。
学生经过观察思考,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其中的数量关系,以此提出问题。学生编写的基础题型有“乙篮中有10个苹果,甲篮比乙篮多4个,甲篮有多少个苹果?”进阶题有“乙路长10公里,甲路比乙路长4公里,两条路一共有多长?”还有学生编写了植树题:“甲乙两队一起种树,甲队比乙队多种了4棵树,乙队种了10棵树,求两队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来编写应用题能够赋予其更大的自主思考空间,在编题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问题逻辑,同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数学灵活思维的形成。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实际学情和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懂得如何构建解题思路,梳理解题步骤,将应用题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己编写应用题,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和应用能力,这样有利于弥合学生的理解短板,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秀林.变式练习与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20(A3):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