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7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由选考改为必考,这一变化影响着整份试卷的试题结构,该部分的考查功能也随之改变。重新认识定位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功能,对基础年段的阅读教学和高三年的备考方向尤其重要。2017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Ⅰ卷显示,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以“非连续性文本”作为阅读文本,注重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分析综合能力。
关键词: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一、 取材范围广泛,文本类型有新变化
首先,文体更多样。阅读材料文体的变化与试卷的整体结构调整相关。2013-2016年8套新课标全国卷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文体均为人物传记,2017年的实用类文本试题的阅读材料则有由新闻、报告和图表组成。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由选考改为必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不必再考虑所考查的能力及题型是否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相对应,原来所担负的考查功能可部分转移到文学类文本阅读,因而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的文本类型可以更灵活些,选择更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的新闻、报告等文体。
其次,“非连续性文本”特点突出。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在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中出现了“相关链接”,由几段非连续性的文本构成阅读材料,此后几年一直延续这种方式。2017年这一特点尤其突出,围绕着“纪录片频道”从不同文章里选择了4则材料构成阅读文本,文本的信息更丰富。文本形式既有图表也有文字,把之前“语言表达与运用”部分的“图文转换”题型整合到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既丰富了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文本类型,也体现了新课标全国卷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重视。“非连续文本”确实能较有效地检测学生分析比较、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检测出学生阅读素养的高低,新课标全国卷似乎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有独钟。
二、 试题特点及答案解析
(一) 主要考查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没有涉及
第7题答案D,考查的是考生对重要句子的理解。通过寻找信息范围进行比对可见D选项中“节目制作后传送给电视观众”的不是“国家地理频道”,应是“康卡斯特电信公司”。第7题的四个选项全部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事实上也是对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检测。
第8题答案B C,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选项目的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两句话“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以主体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B、C、D主要考查对材料二图表的解读。D选项概括不准确,根据图表可知65岁以上集中度的比值下降。E选项否定不当。根据材料四,“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可见是有限制的。
第9题考查考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根据题意,信息范围在材料三和材料四,应比对分析相关信息,而后进行概括。材料三的关键信息为“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材料四的重要信息为“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通过比较分析,整合信息形成答案,尽量用原文的词语作为关键词,行文力求简洁。
(二) 只考文本内容,不涉及文本形式
文本内容指文本所含的信息、主要观点、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及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文本形式指文本的语言特点、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一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强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实用文体的语言风格、格式等特征,学生只需作基本的了解”。另一方面,以新闻报告和图表组合成的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之间在话题上有较强的关联,文体特征难以完整展现,因而在考查上更关注信息内容,文本形式的考查弱化了。
从阅读材料选材特点和试题特点中,可看出2017年全国课标Ⅰ卷的实用类文本试题的文本选择更注重实用性,考查点更倾向于考查学生的捕捉信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题型相较于过去有所改变,但难度上是降低了。
三、 教学策略及应考策略
根据最新《考试大纲》,实用类文本试题阅读材料的文体可以多样,考查的能力层级和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从文本材料的组合方式来看,“非连续性文本”还将继续存在。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应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试题?
(一) 基础年段的阅读教学中应打好基础,广泛涉猎各种文体。必修课本中的各种文体的教学都应该得到重视,应改变过去只注重文学类文本教学的做法。必修课本中的科普、传记、随笔、文艺评论、新闻、报告文学等类型的文章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这些文章应该在基础年段得到落实,让学生切实领会不同文体的特征,借助这些文本对學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二) 充分利用教材,开发“非连续性文本”资源,重视比较阅读。教材中课文的后面往往有一些补充资料,可以把它作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资源。另外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话题,补充不同类型的文本材料构成“非连续性文本”,开展以话题为中心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在基础年段的教学中拓宽文本阅读范围,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深入阅读教材中所涉及的多种类型的文本,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才有可能从容应对不断变化的试题。
(三) 把握考试动向,强化阅读方法指导及解题策略训练。
从历年试题的变化及同一年份不同试卷的比较中能看出试题的变化趋势,因此在高三的备考中,应注重解读《考试大纲》的信息,也应注重试题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住考试动向,备考时也才能有的放矢。
阅读方法指导应重点突出以下方面:一是筛选提取文本信息,二是分析整合文本信息,三是通过综合整理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读懂作者的真实意图,推导出有效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23.
[2] 同一卷·真题轨迹(高考语文6年全国卷)[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8.
作者简介:李小雅,福建省南安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一、 取材范围广泛,文本类型有新变化
首先,文体更多样。阅读材料文体的变化与试卷的整体结构调整相关。2013-2016年8套新课标全国卷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文体均为人物传记,2017年的实用类文本试题的阅读材料则有由新闻、报告和图表组成。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由选考改为必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不必再考虑所考查的能力及题型是否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相对应,原来所担负的考查功能可部分转移到文学类文本阅读,因而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的文本类型可以更灵活些,选择更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的新闻、报告等文体。
其次,“非连续性文本”特点突出。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在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中出现了“相关链接”,由几段非连续性的文本构成阅读材料,此后几年一直延续这种方式。2017年这一特点尤其突出,围绕着“纪录片频道”从不同文章里选择了4则材料构成阅读文本,文本的信息更丰富。文本形式既有图表也有文字,把之前“语言表达与运用”部分的“图文转换”题型整合到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既丰富了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文本类型,也体现了新课标全国卷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重视。“非连续文本”确实能较有效地检测学生分析比较、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检测出学生阅读素养的高低,新课标全国卷似乎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有独钟。
二、 试题特点及答案解析
(一) 主要考查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没有涉及
第7题答案D,考查的是考生对重要句子的理解。通过寻找信息范围进行比对可见D选项中“节目制作后传送给电视观众”的不是“国家地理频道”,应是“康卡斯特电信公司”。第7题的四个选项全部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事实上也是对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检测。
第8题答案B C,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选项目的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两句话“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以主体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B、C、D主要考查对材料二图表的解读。D选项概括不准确,根据图表可知65岁以上集中度的比值下降。E选项否定不当。根据材料四,“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可见是有限制的。
第9题考查考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根据题意,信息范围在材料三和材料四,应比对分析相关信息,而后进行概括。材料三的关键信息为“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材料四的重要信息为“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通过比较分析,整合信息形成答案,尽量用原文的词语作为关键词,行文力求简洁。
(二) 只考文本内容,不涉及文本形式
文本内容指文本所含的信息、主要观点、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及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文本形式指文本的语言特点、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一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强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实用文体的语言风格、格式等特征,学生只需作基本的了解”。另一方面,以新闻报告和图表组合成的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之间在话题上有较强的关联,文体特征难以完整展现,因而在考查上更关注信息内容,文本形式的考查弱化了。
从阅读材料选材特点和试题特点中,可看出2017年全国课标Ⅰ卷的实用类文本试题的文本选择更注重实用性,考查点更倾向于考查学生的捕捉信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题型相较于过去有所改变,但难度上是降低了。
三、 教学策略及应考策略
根据最新《考试大纲》,实用类文本试题阅读材料的文体可以多样,考查的能力层级和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从文本材料的组合方式来看,“非连续性文本”还将继续存在。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应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试题?
(一) 基础年段的阅读教学中应打好基础,广泛涉猎各种文体。必修课本中的各种文体的教学都应该得到重视,应改变过去只注重文学类文本教学的做法。必修课本中的科普、传记、随笔、文艺评论、新闻、报告文学等类型的文章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这些文章应该在基础年段得到落实,让学生切实领会不同文体的特征,借助这些文本对學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二) 充分利用教材,开发“非连续性文本”资源,重视比较阅读。教材中课文的后面往往有一些补充资料,可以把它作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资源。另外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话题,补充不同类型的文本材料构成“非连续性文本”,开展以话题为中心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在基础年段的教学中拓宽文本阅读范围,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深入阅读教材中所涉及的多种类型的文本,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才有可能从容应对不断变化的试题。
(三) 把握考试动向,强化阅读方法指导及解题策略训练。
从历年试题的变化及同一年份不同试卷的比较中能看出试题的变化趋势,因此在高三的备考中,应注重解读《考试大纲》的信息,也应注重试题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住考试动向,备考时也才能有的放矢。
阅读方法指导应重点突出以下方面:一是筛选提取文本信息,二是分析整合文本信息,三是通过综合整理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读懂作者的真实意图,推导出有效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23.
[2] 同一卷·真题轨迹(高考语文6年全国卷)[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8.
作者简介:李小雅,福建省南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