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习太极拳技击之术,不能不研究力点。而修炼太极拳的过程,就是退身之本力的过程。如何练太极拳并不重要,因为退身之本力的过程才是太极拳之途径,是习拳者必经之路,才是其中之重。
静
笔者在拙著《太极解秘十三篇》中曾极言太极拳是心神意气的“静,极静”,躯干四肢则应“净、极净”。
太极拳习练者在技艺交流中都在说心神意气的静,可是,如何会“静”呢?似乎很模糊,难以言传。那么怎样能达到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心静体静呢?回答这个问题,有很多太极拳师会异口同声“练拳”,“太极功夫是拳里出来的。”甚至有的练家说:静、净是练拳的预备式,原地站立视线平远视,周身放松,处于无极状态即是。其实,这种说法仅仅是静与净的开始,是预备式的“清源洁流”。关要则是练拳的过程,一套拳几十个式到一百多式,功夫是一秒一分、一招一式的积累,这种积累应该是一个“长征”过程,不可能短期一蹴而就。长过程有多长,太极先贤说“太极十年不出门”。然而,这个“十年”并非数字,而是说太极练家在苦苦追求功夫的积累,也是体悟功夫上身。太极拳博大精深,用十年只不过是说修炼之不易,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已。以时间而论,得因人之颖悟,用功勤勉而异。
人在娘胎中是一个松柔体(先天),降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松柔渐因用力而成实体(后天)。这个实体不是表现在自身外表,而是连内在的心神意气也变得坚刚起来。现代社会人类活动需要智慧,体实硬后,则显得笨拙,而当看到猫或猿猴之灵活,人又时时向往先天之柔软。于是人便学会了“放松”。学生考试虽说紧张,可也要放松;医生手术动刀虽责任重大,也要放松;把握方向盘系于安全,亦要放松;演员上台表演万人瞩目,更得放松。虽然人的活动有张有弛,但以放松为主。我们太极拳人练的就是更好地在运动中放松,但放松的方法不同,是通过太极拳修炼,退去本力,各个大小关节都松开,心神意气舒展开,改变了人体结构,全身内外、上下更为协调灵活,动静都符合太极拳的体能要求,则为最好的放松。
太极拳人对于放松的理念则与众不同,因为这是太极拳特性所决定的。那么,太极拳特性又是什么呢?请听太极前贤是怎么说的:
王宗岳:“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舍己从人。”
武禹襄:“其根在脚,形于手指。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李亦:“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全是用意,不是用劲。”
看罢前人的明示之后,明明白白知道了阴阳、舍己从人,太极脚、空手、轻灵、虚实、不丢不顶、用意不是用力等等,通通是太极拳之特性。先贤杨澄甫,曾给高文化品味的太极拳下过定论,他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笔者对杨公的定论又延伸论述,太极拳是阴阳变化中的松柔、松空、松无,动态运行之艺术。因为太极拳为动静相兼,外静内动,内静外动,原地站立不动易静,这仅仅是小乘功夫,贵就贵在动态中有静,此静可称为上乘功夫。所以太极拳人追求静功,是在修炼的长过程来完成。但何时功成,能够很自然的静下来,要靠明师指点,加上自身的悟性,才可说时间之长短。
静难求,而又不难求,只要执着追求,长练太极拳不辍,安下心来,循太极之规律,心神意气会自然静下来。
轻灵
先求心神意气之静后,才可以退身上本力,也就是说退去后天之拙力,太极功夫方可上身。这一阶段要求躯体“松净”。只要内松静,外形方可干净,拙力之点自然退去。相反,修炼有悖拳理,不按阴阳学说行功,身上本力则难退,脚下两根柱子,后腰一块板,上肢两根棍,身上又僵又紧,就不是躯体局部的柔力之点,因为你还没有走进解决僵紧的太极工程。
笔者虽然强调,太极拳最高境界——上下四肢筋骨皮肉要净,但这并不难求。但太极拳练家,要知道修炼是为静为净。只要学有目的,练有目标,其过程则是退自身之本力、拙力,明白了这个道理,循规蹈矩,就不会走弯路。而不走弯路的条件,是要把握太极拳的特点,像阴阳、开合,用意不用力,轻灵等等诸多特性。如果一时难以运用,先从轻灵开始,其余慢追求,不能丢下。拳论云:“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可以说,在太极拳规范中,有诸多要求可暂时不练,但轻灵不可放下。轻灵,反映太极拳的本质,轻灵比较阴阳变动便于把握。先贤在实践中体验到,练太极拳不能用力,不能笨拙,不能意大。在不断的实践、探索、再实践、再探索中,最后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太极拳要举动轻灵。这是真实的传承,没有丝毫的保守,没有一滴水份,是科学的拳道,其理是真。我们后来学子要遵循而练,就不易出错。
在太极拳发展的进程中,有不少勇敢的先行者,由于奉行正确的练功法,从而将太极拳推到了极至。习练太极拳者,是不是都老老实实、不折不扣接受了正确练功方法了呢?不是,像双重,老祖宗说双重为病,至今在不少太极拳群练中,仍以双重行拳,这样练太极拳是不是很怪。双重是明显的毛病,与太极拳理相悖,却仍有人在传授,能说不怪吗?那么,是否退掉本力也更难了?其实,轻灵是太极拳入门最便于把握的功法,简单说,你练时不要用力,像吃饭用筷子,似穿衣服系钮扣,松松虚虚般轻灵,看上去都舒服,没见哪位拿筷子时跟筷子叫劲,以千百斤之力去持一双小竹筷。那练拳时空手连双小小竹筷都没有,为什么用那么大的力气呢?没有必要这样僵紧用拙。
净,并不难求,心神意气静下来之后,关要是行功举动轻灵。轻手轻脚举动轻灵是人之本能,
不过,人类的轻灵与太极拳阴阳学说规范的轻灵有些不同,而且是质的不同。老子说:“行于大道,道法自然。”太极拳轻灵是大道,是自然轻灵,是阴阳变化中的轻灵,是太极开合的轻灵,是松空虚实的轻灵,是展指舒腕的轻灵,是空腰松胯的轻灵……总之,是太极拳功理功法规律的轻灵。操作时,脚下双轻,空手,按正确的理解去空手,食指轻轻扶着拳路线,如此行功,这时,周身都松满,周身轻灵便显现出来了。这种功法操作并不难求。其实修炼太极拳并不难,只要方法对,自然行功,皆可功成。太极拳习练要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适应高科技的发展,再也不能十年二十载练来练去不成一套传统太极拳法,如果这样下去,太极拳不是要被时代淘汰了吗?不要因为达不到具有太极拳松空功夫的少数几位老拳师而望尘莫及,不要迷信,也不要盲从,只要静下心来,循规范行功,退身之本力,向高层次修炼皆可成功。
坚信“道法自然”,笔者练的是传统吴式太极拳,只知道吴式太极拳家都是遵循太极拳功理功法,规范行功,用意不用力,练出一身太极阴阳变化的神奇功夫,没有听说过他们靠打沙包,练硬功、刚劲,求得上乘功理功法的。后来学子只要有脱胎换骨、百折不回的毅力,假以时日,退身之拙力,隐身之力点,也可以求到太极拳真功夫的。□
静
笔者在拙著《太极解秘十三篇》中曾极言太极拳是心神意气的“静,极静”,躯干四肢则应“净、极净”。
太极拳习练者在技艺交流中都在说心神意气的静,可是,如何会“静”呢?似乎很模糊,难以言传。那么怎样能达到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心静体静呢?回答这个问题,有很多太极拳师会异口同声“练拳”,“太极功夫是拳里出来的。”甚至有的练家说:静、净是练拳的预备式,原地站立视线平远视,周身放松,处于无极状态即是。其实,这种说法仅仅是静与净的开始,是预备式的“清源洁流”。关要则是练拳的过程,一套拳几十个式到一百多式,功夫是一秒一分、一招一式的积累,这种积累应该是一个“长征”过程,不可能短期一蹴而就。长过程有多长,太极先贤说“太极十年不出门”。然而,这个“十年”并非数字,而是说太极练家在苦苦追求功夫的积累,也是体悟功夫上身。太极拳博大精深,用十年只不过是说修炼之不易,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已。以时间而论,得因人之颖悟,用功勤勉而异。
人在娘胎中是一个松柔体(先天),降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松柔渐因用力而成实体(后天)。这个实体不是表现在自身外表,而是连内在的心神意气也变得坚刚起来。现代社会人类活动需要智慧,体实硬后,则显得笨拙,而当看到猫或猿猴之灵活,人又时时向往先天之柔软。于是人便学会了“放松”。学生考试虽说紧张,可也要放松;医生手术动刀虽责任重大,也要放松;把握方向盘系于安全,亦要放松;演员上台表演万人瞩目,更得放松。虽然人的活动有张有弛,但以放松为主。我们太极拳人练的就是更好地在运动中放松,但放松的方法不同,是通过太极拳修炼,退去本力,各个大小关节都松开,心神意气舒展开,改变了人体结构,全身内外、上下更为协调灵活,动静都符合太极拳的体能要求,则为最好的放松。
太极拳人对于放松的理念则与众不同,因为这是太极拳特性所决定的。那么,太极拳特性又是什么呢?请听太极前贤是怎么说的:
王宗岳:“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舍己从人。”
武禹襄:“其根在脚,形于手指。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李亦:“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全是用意,不是用劲。”
看罢前人的明示之后,明明白白知道了阴阳、舍己从人,太极脚、空手、轻灵、虚实、不丢不顶、用意不是用力等等,通通是太极拳之特性。先贤杨澄甫,曾给高文化品味的太极拳下过定论,他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笔者对杨公的定论又延伸论述,太极拳是阴阳变化中的松柔、松空、松无,动态运行之艺术。因为太极拳为动静相兼,外静内动,内静外动,原地站立不动易静,这仅仅是小乘功夫,贵就贵在动态中有静,此静可称为上乘功夫。所以太极拳人追求静功,是在修炼的长过程来完成。但何时功成,能够很自然的静下来,要靠明师指点,加上自身的悟性,才可说时间之长短。
静难求,而又不难求,只要执着追求,长练太极拳不辍,安下心来,循太极之规律,心神意气会自然静下来。
轻灵
先求心神意气之静后,才可以退身上本力,也就是说退去后天之拙力,太极功夫方可上身。这一阶段要求躯体“松净”。只要内松静,外形方可干净,拙力之点自然退去。相反,修炼有悖拳理,不按阴阳学说行功,身上本力则难退,脚下两根柱子,后腰一块板,上肢两根棍,身上又僵又紧,就不是躯体局部的柔力之点,因为你还没有走进解决僵紧的太极工程。
笔者虽然强调,太极拳最高境界——上下四肢筋骨皮肉要净,但这并不难求。但太极拳练家,要知道修炼是为静为净。只要学有目的,练有目标,其过程则是退自身之本力、拙力,明白了这个道理,循规蹈矩,就不会走弯路。而不走弯路的条件,是要把握太极拳的特点,像阴阳、开合,用意不用力,轻灵等等诸多特性。如果一时难以运用,先从轻灵开始,其余慢追求,不能丢下。拳论云:“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可以说,在太极拳规范中,有诸多要求可暂时不练,但轻灵不可放下。轻灵,反映太极拳的本质,轻灵比较阴阳变动便于把握。先贤在实践中体验到,练太极拳不能用力,不能笨拙,不能意大。在不断的实践、探索、再实践、再探索中,最后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太极拳要举动轻灵。这是真实的传承,没有丝毫的保守,没有一滴水份,是科学的拳道,其理是真。我们后来学子要遵循而练,就不易出错。
在太极拳发展的进程中,有不少勇敢的先行者,由于奉行正确的练功法,从而将太极拳推到了极至。习练太极拳者,是不是都老老实实、不折不扣接受了正确练功方法了呢?不是,像双重,老祖宗说双重为病,至今在不少太极拳群练中,仍以双重行拳,这样练太极拳是不是很怪。双重是明显的毛病,与太极拳理相悖,却仍有人在传授,能说不怪吗?那么,是否退掉本力也更难了?其实,轻灵是太极拳入门最便于把握的功法,简单说,你练时不要用力,像吃饭用筷子,似穿衣服系钮扣,松松虚虚般轻灵,看上去都舒服,没见哪位拿筷子时跟筷子叫劲,以千百斤之力去持一双小竹筷。那练拳时空手连双小小竹筷都没有,为什么用那么大的力气呢?没有必要这样僵紧用拙。
净,并不难求,心神意气静下来之后,关要是行功举动轻灵。轻手轻脚举动轻灵是人之本能,
不过,人类的轻灵与太极拳阴阳学说规范的轻灵有些不同,而且是质的不同。老子说:“行于大道,道法自然。”太极拳轻灵是大道,是自然轻灵,是阴阳变化中的轻灵,是太极开合的轻灵,是松空虚实的轻灵,是展指舒腕的轻灵,是空腰松胯的轻灵……总之,是太极拳功理功法规律的轻灵。操作时,脚下双轻,空手,按正确的理解去空手,食指轻轻扶着拳路线,如此行功,这时,周身都松满,周身轻灵便显现出来了。这种功法操作并不难求。其实修炼太极拳并不难,只要方法对,自然行功,皆可功成。太极拳习练要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适应高科技的发展,再也不能十年二十载练来练去不成一套传统太极拳法,如果这样下去,太极拳不是要被时代淘汰了吗?不要因为达不到具有太极拳松空功夫的少数几位老拳师而望尘莫及,不要迷信,也不要盲从,只要静下心来,循规范行功,退身之本力,向高层次修炼皆可成功。
坚信“道法自然”,笔者练的是传统吴式太极拳,只知道吴式太极拳家都是遵循太极拳功理功法,规范行功,用意不用力,练出一身太极阴阳变化的神奇功夫,没有听说过他们靠打沙包,练硬功、刚劲,求得上乘功理功法的。后来学子只要有脱胎换骨、百折不回的毅力,假以时日,退身之拙力,隐身之力点,也可以求到太极拳真功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