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身之本力 究太极拳点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u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习太极拳技击之术,不能不研究力点。而修炼太极拳的过程,就是退身之本力的过程。如何练太极拳并不重要,因为退身之本力的过程才是太极拳之途径,是习拳者必经之路,才是其中之重。
  
  静
  
  笔者在拙著《太极解秘十三篇》中曾极言太极拳是心神意气的“静,极静”,躯干四肢则应“净、极净”。
  太极拳习练者在技艺交流中都在说心神意气的静,可是,如何会“静”呢?似乎很模糊,难以言传。那么怎样能达到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心静体静呢?回答这个问题,有很多太极拳师会异口同声“练拳”,“太极功夫是拳里出来的。”甚至有的练家说:静、净是练拳的预备式,原地站立视线平远视,周身放松,处于无极状态即是。其实,这种说法仅仅是静与净的开始,是预备式的“清源洁流”。关要则是练拳的过程,一套拳几十个式到一百多式,功夫是一秒一分、一招一式的积累,这种积累应该是一个“长征”过程,不可能短期一蹴而就。长过程有多长,太极先贤说“太极十年不出门”。然而,这个“十年”并非数字,而是说太极练家在苦苦追求功夫的积累,也是体悟功夫上身。太极拳博大精深,用十年只不过是说修炼之不易,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已。以时间而论,得因人之颖悟,用功勤勉而异。
  人在娘胎中是一个松柔体(先天),降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松柔渐因用力而成实体(后天)。这个实体不是表现在自身外表,而是连内在的心神意气也变得坚刚起来。现代社会人类活动需要智慧,体实硬后,则显得笨拙,而当看到猫或猿猴之灵活,人又时时向往先天之柔软。于是人便学会了“放松”。学生考试虽说紧张,可也要放松;医生手术动刀虽责任重大,也要放松;把握方向盘系于安全,亦要放松;演员上台表演万人瞩目,更得放松。虽然人的活动有张有弛,但以放松为主。我们太极拳人练的就是更好地在运动中放松,但放松的方法不同,是通过太极拳修炼,退去本力,各个大小关节都松开,心神意气舒展开,改变了人体结构,全身内外、上下更为协调灵活,动静都符合太极拳的体能要求,则为最好的放松。
  太极拳人对于放松的理念则与众不同,因为这是太极拳特性所决定的。那么,太极拳特性又是什么呢?请听太极前贤是怎么说的:
  王宗岳:“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舍己从人。”
  武禹襄:“其根在脚,形于手指。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李亦:“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全是用意,不是用劲。”
  看罢前人的明示之后,明明白白知道了阴阳、舍己从人,太极脚、空手、轻灵、虚实、不丢不顶、用意不是用力等等,通通是太极拳之特性。先贤杨澄甫,曾给高文化品味的太极拳下过定论,他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笔者对杨公的定论又延伸论述,太极拳是阴阳变化中的松柔、松空、松无,动态运行之艺术。因为太极拳为动静相兼,外静内动,内静外动,原地站立不动易静,这仅仅是小乘功夫,贵就贵在动态中有静,此静可称为上乘功夫。所以太极拳人追求静功,是在修炼的长过程来完成。但何时功成,能够很自然的静下来,要靠明师指点,加上自身的悟性,才可说时间之长短。
  静难求,而又不难求,只要执着追求,长练太极拳不辍,安下心来,循太极之规律,心神意气会自然静下来。
  
  轻灵
  
  先求心神意气之静后,才可以退身上本力,也就是说退去后天之拙力,太极功夫方可上身。这一阶段要求躯体“松净”。只要内松静,外形方可干净,拙力之点自然退去。相反,修炼有悖拳理,不按阴阳学说行功,身上本力则难退,脚下两根柱子,后腰一块板,上肢两根棍,身上又僵又紧,就不是躯体局部的柔力之点,因为你还没有走进解决僵紧的太极工程。
  笔者虽然强调,太极拳最高境界——上下四肢筋骨皮肉要净,但这并不难求。但太极拳练家,要知道修炼是为静为净。只要学有目的,练有目标,其过程则是退自身之本力、拙力,明白了这个道理,循规蹈矩,就不会走弯路。而不走弯路的条件,是要把握太极拳的特点,像阴阳、开合,用意不用力,轻灵等等诸多特性。如果一时难以运用,先从轻灵开始,其余慢追求,不能丢下。拳论云:“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可以说,在太极拳规范中,有诸多要求可暂时不练,但轻灵不可放下。轻灵,反映太极拳的本质,轻灵比较阴阳变动便于把握。先贤在实践中体验到,练太极拳不能用力,不能笨拙,不能意大。在不断的实践、探索、再实践、再探索中,最后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太极拳要举动轻灵。这是真实的传承,没有丝毫的保守,没有一滴水份,是科学的拳道,其理是真。我们后来学子要遵循而练,就不易出错。
  在太极拳发展的进程中,有不少勇敢的先行者,由于奉行正确的练功法,从而将太极拳推到了极至。习练太极拳者,是不是都老老实实、不折不扣接受了正确练功方法了呢?不是,像双重,老祖宗说双重为病,至今在不少太极拳群练中,仍以双重行拳,这样练太极拳是不是很怪。双重是明显的毛病,与太极拳理相悖,却仍有人在传授,能说不怪吗?那么,是否退掉本力也更难了?其实,轻灵是太极拳入门最便于把握的功法,简单说,你练时不要用力,像吃饭用筷子,似穿衣服系钮扣,松松虚虚般轻灵,看上去都舒服,没见哪位拿筷子时跟筷子叫劲,以千百斤之力去持一双小竹筷。那练拳时空手连双小小竹筷都没有,为什么用那么大的力气呢?没有必要这样僵紧用拙。
  净,并不难求,心神意气静下来之后,关要是行功举动轻灵。轻手轻脚举动轻灵是人之本能,
  不过,人类的轻灵与太极拳阴阳学说规范的轻灵有些不同,而且是质的不同。老子说:“行于大道,道法自然。”太极拳轻灵是大道,是自然轻灵,是阴阳变化中的轻灵,是太极开合的轻灵,是松空虚实的轻灵,是展指舒腕的轻灵,是空腰松胯的轻灵……总之,是太极拳功理功法规律的轻灵。操作时,脚下双轻,空手,按正确的理解去空手,食指轻轻扶着拳路线,如此行功,这时,周身都松满,周身轻灵便显现出来了。这种功法操作并不难求。其实修炼太极拳并不难,只要方法对,自然行功,皆可功成。太极拳习练要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适应高科技的发展,再也不能十年二十载练来练去不成一套传统太极拳法,如果这样下去,太极拳不是要被时代淘汰了吗?不要因为达不到具有太极拳松空功夫的少数几位老拳师而望尘莫及,不要迷信,也不要盲从,只要静下心来,循规范行功,退身之本力,向高层次修炼皆可成功。
  坚信“道法自然”,笔者练的是传统吴式太极拳,只知道吴式太极拳家都是遵循太极拳功理功法,规范行功,用意不用力,练出一身太极阴阳变化的神奇功夫,没有听说过他们靠打沙包,练硬功、刚劲,求得上乘功理功法的。后来学子只要有脱胎换骨、百折不回的毅力,假以时日,退身之拙力,隐身之力点,也可以求到太极拳真功夫的。□
其他文献
这套古传三回九转功主练人体筋骨皮,可练就演义小说中那位天下第一条好汉“恨天无把,恨地无环”李元霸所具有的“牛筋板肋”,既可增加人体的抗击能力,又可以增加臂、腿打击力量,还可有益人体康健,是一种一举三得的三面双修功夫。《精武》于2001年介绍太极梅花螳螂拳师杨八楞深厚的抗击功夫,任铁棍加身,而浑然不觉,或许很多人被杨八楞老前辈的抗击能力所折服。然而,这正是当年太极梅花螳螂拳前辈们所传下来的三回九转功
期刊
2003首届香港国际武术节,引起了海内外武术团体和武术同仁的广泛关注,经过半年多筹备,各项工作已基本就绪,截至2002年11月底,已有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38个武术代表队及个人报名参赛。就参赛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大会筹委会主要负责人。  问:2003年首届香港国际武术节设有哪些比赛项目?  答:为了比赛的全面性与公平性,本届武术节武术比赛共设拳术、器械、对练与集体项目等四十余个比赛项目,
期刊
武术,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力学运动,如果我们将运用体能和技巧来战胜对手也看作生存的话,那么劳动也是生存手段之一,如将劳作中所运用的技巧移于此,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我们的武林前辈们也的确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譬如挑担时,如果挺起胸膛站着不动,是不是感到担子的分量很重?反之,含胸拔背,利用步法的行进,身形的超落,你可以感觉轻快很多,减少了体能的消耗。所以,五行拳经云:“行如槐虫,起挑担。”  不知大
期刊
弗雷德·韦特劳伯见过李小龙很多次,甚至早在李小龙住在香港时就认识他。他回忆说,“我认识的李小龙是一个安静、谨慎的人。我记得有一次我过生日,李小龙跑了整条唐人街为我买礼物。我发现他很有趣——实际上,每个人都对他的东方武艺技术而着迷。他的妻子琳达也特别与众不同——很安静,但很严厉。李小龙那个时候是个好人。”近来,弗雷德发现他的密友身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关于《猛龙过江》这部影片,李小龙无疑很紧张,但同
期刊
武当赵堡太极拳关键练法,主要是调动裆胯的作用,因此,赵堡架人把裆胯的运用作为主要修炼方法,也是赵堡太极拳至关重要之特点。虽然有许多其它特点,但它贯统整个太极拳内劲,所以这个特点尤为重要,也是其它太极拳中所没有的,罕见这种说法、练法。鄙人也学过其它太极拳,但从无此法提及,有的只是表面之谈,或涉及不深。作为赵堡太极拳“以裆代手”为主要的练法,而且是练功的关键,是入门之捷径。因此,必须学会裆胯的运调,没
期刊
我看过很多武术杂志中有关习武经验的文章,有的深奥难懂、有的未吐真言,好文章较少。因此,我写这篇文章,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认为习武的要旨是怎样训练胆、力和技巧。  一、胆的训练。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平时练习时虎虎生风、得心应手,但在碰到歹徒真正要用时,却什么都使不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关键问题就是缺乏胆量。有胆心静,平时练熟的招式自然应手而出;无胆心慌,当然
期刊
近年来,我国努力向外推广武术,美洲、欧洲及亚洲不论,就连非洲国家,也都一再派遣团队前去,表演、访问、示范、教学。无可否认,这种新编出来的“样板武术”,已获得了极大的欢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美、日诸国及港澳等东南亚地区,或个别、或团体,前往我国北京、南京、上海、广州、合肥、武汉等地专程学习、求教的外国人士、本国侨胞,已愈来愈多,而地区性、国家性的组织团体也正在纷纷成立。  近来,更有使用“样板武
期刊
削掌是大成拳的主要掌法,它具有极强的实战性,常常击敌于出奇不意之中。追本溯源,削掌是从八卦掌中衍化而来,但却具有更深奥的内涵和大成拳赋予它的实战心法。在神、意、形、气、力的练习中,更是讲究神由意发,意到力到,力到掌到。在练习与变化中修炼身心克敌制胜。削掌以执简驭繁、切实有用、灵活简洁而著称。  我曾习过梅花桩、八卦掌等各种拳法,后又得王健民先生精心释教。王师早年多次到天津得赵道新先生心法而归,且为
期刊
八卦掌创始人董公海川,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冬逝世后,由尹福等弟子,葬于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村南,先后共建碑四座,记载其生平事迹。奈日久年深,受风雨剥蚀,又遭“文化大革命”破坏,碑文已受损坏。  1981年,由八卦掌三代名家李子鸣先生等后人,将董公坟墓及四座碑迁至北京西郊万安公墓后,考虑碑文的历史价值,故拓碑文珍藏。  今天,为研究董公历史,介绍碑文如下:  第一块碑,为清光绪九年(1883年)
期刊
曹井田(1819年~1905年),河北省沧县程家林人。以出神入化、精妙绝伦的大枪技艺称雄,为晚清沧州武林之佼佼者。  曹井田家中殷实,拥地六百多亩,牛羊成群,乃当地首富。曹井田身高体健,力大臂长,从少年即受到良好的教育,文武并进。他幼时随父学劈挂拳,从舅父习“梨花大枪”六载,从而名闻乡里。  曹井田由于功夫勇猛精进而眼空四海。  一日,八极拳重要传人王长锡前来探望好友曹井田之父,王长锡是八极始祖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