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喂养方式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关系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gu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婴幼儿对营养情况的反应较为敏感,科学喂养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婴幼儿的营养需求,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帮助,促进婴幼儿的脑力开发。但婴幼儿若不能获得良好的营养,则会造成其体重减轻、肌肉萎缩,甚至出现贫血。当前,贫血是婴幼儿较为常见的一类临床疾病,其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居多。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因素众多,喂养方式是其中之一。父母应明确喂养方式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二者的关系,进而预防疾病。本文通过实验与抽样调查,分析介绍婴幼儿喂养方式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关系。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症状


  轻度贫血的症状表现并不明显,婴幼儿经常表现出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无精打采或烦躁不安等情况,如果没有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加重病情,进而发生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等疾病,且这类疾病极易反复。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较为多见的是婴幼儿六个月到两岁阶段。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通常发病缓慢,在临床的表现也因病情轻重而有所区别。
  (一)一般表现
  婴幼儿皮肤黏膜苍白,其中唇、口腔黏膜最为明显。婴幼儿极易疲乏,不喜活动。年龄大一些的幼儿可自述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情况。
  (二)髓外造血表现
  因髓外造血,一些婴幼儿的肝、脾可能发生轻微肿大,患者年龄越小、病程越长,贫血情况越严重,肝、脾肿大情况越突出。
  (三)非造血系统症状
  1.消化系统。患者表现为食欲减退,一些患儿具有异食癖;患者可存在呕吐、腹泻等情况,或者出现口腔及舌苔疾病;一些重症患儿存在萎缩性胃炎与吸收不良综合征等情况。
  2.神经系统。患儿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或智力低于同龄人等。
  3.心血管系统。患儿心血管系统多表现为心率加快,严重者甚至出现心脏增大、心力衰竭等症状。
  4.其他。患儿其他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合并感染等情况,也存在上皮组织异常、反甲严重等情况。

喂养方式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关系


  为了探究婴幼儿喂养方式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间的关系,笔者进行了相关试验与调查。
  (一)实验对象
  在某中心儿保门诊选择定期进行体检的年龄在0~3岁之间的婴幼儿共411例,其中,男性和女性幼儿分别224例和187例。实验对象排除妊娠周期不足、出生体重过低、患有先天性疾病及存在先天性畸形的婴幼儿。
  (二)常规资料
  将符合实验要求的411例婴幼儿的健康检查记录纳入本次实验。并按照接受体检时的年龄,将这411名婴幼儿划分为0~1岁组和1~3岁组。截至本次实验前,所有选定为实验研究对象的婴幼儿全部完成1周岁内的体检,纳入0~1岁组;184例婴幼儿完成2周岁体检,81例婴幼儿完成3周岁体检,共计265例纳入1~3岁组。
  (三)实验方法
  1.血常规检测。采集实验对象婴幼儿左手无名指末梢血,使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
  2.血常规检测时间节点。在计算贫血发生率时,0~1岁年龄段的贫血发病率以6月龄血常规检测结果计算;1~3岁年龄段的贫血发病率则以2岁以及3岁时化验血常规的结果计算。6月龄时已经发生贫血的婴幼儿不再计入1~3岁组。
  3.贫血筛查。按照当地妇幼保健部门下发的婴幼儿贫血筛查标准,血常规检测结果中,血红蛋白低于110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小于27pg,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小于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1%或310g/L,白细胞与血小板总数正常,则认定为贫血。
  4.喂养方式调查。目前,较为常见的婴幼儿喂养方式包括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三种。具体来说,纯母乳喂养是指除母乳以外不给予婴幼儿任何辅食。混合喂养是指在舍弃部分母乳或母乳供给不足的条件下,根据婴幼儿年龄与体质给予适量的乳类或代乳类辅食。人工喂养则是指用乳类或代乳类食物完全替代母乳。针对所有实验对象的喂养方式的调查,全部参考验血前24小时内的喂养情况。对于1~3岁患有贫血的婴幼儿来说,参照前一次体检时的喂养情况问询结果,将两次问询调查都存在挑食、偏食现象的婴幼儿纳入本次实验。
  5.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法对各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
  两组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出情况为:0~1岁组,共411例,贫血发病62例,发病率15.09%;1~3岁组,共265例,贫血发病24例,发病率9.06%。
  不同月龄婴幼儿喂养方式及饮食习惯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的关系表现为:
  1.0~1岁组婴幼儿喂养方式与缺铁性贫血发病率的关系。纯母乳喂养107例,贫血发病30例,发病率28.03%;混合喂养222例,贫血发病23例,发病率10.36%;人工喂养82例,贫血发病9例,发病率10.98%。
  2.添加辅食月龄段与缺铁性贫血发病率的关系。0~1岁组的62名缺铁性贫血患儿中,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4月龄及时添加辅食后,其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6.85%)明显低于5、6月龄再添加辅食的婴儿(分别为38.46%和46.95%)。此外,采用混合喂养方式和人工喂养方式的婴儿在不同月龄添加辅食的贫血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
  3.婴幼儿饮食习惯与缺铁性贫血发病率的关系。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1~3岁年龄段的婴幼儿中抽取265例实验对象。存在不良饮食习惯的共46例,贫血发病15例,发病率32.61%;无不良饮食习惯219例,贫血发病9例,发病率4.11%。
  (五)分析与讨论
  1.婴幼儿喂养方式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在本次调查实验中,0~1岁组纯母乳喂养的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为28.03%,明显高于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的婴幼儿。由此可知,尽管妇幼保健方面提倡纯母乳喂养,但是随着婴幼儿月龄的增长,纯母乳喂养无法保证婴幼儿对铁元素的需求,导致婴幼儿出现缺铁性贫血。与此同时,随着配方奶粉工艺的日益成熟,各类配方奶粉中的铁元素含量基本能够满足婴幼儿的成长需求,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也隨之降低。   另外,通过本次调查实验可知,纯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在不同月龄及时添加辅食,也可以有效降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由此可知,纯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应在4月龄及时添加富含铁元素的辅食,确保婴幼儿机体的均衡发育。
  2.婴幼儿饮食习惯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根据本次调查实验研究可知,1~3岁婴幼儿如果存在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其发生营养性缺鐵性贫血的概率会大幅度提升。为此,父母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指导婴幼儿的饮食,促使婴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总体来说,喂养指导具有直接性、简便性、经济性等优势特征,对于预防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具有重要意义。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父母应做好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预防,减少婴幼儿患病概率,从源头避免此疾病的发生,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以母乳喂养为主。母乳中含有多种婴幼儿成长所需元素,借助母体很容易被婴幼儿吸收,与此同时,母乳中含有大量的抗体及乳铁蛋白等营养物质,可以有效提升婴幼儿的免疫力,减少患病可能。
  2.扩大疾病预防知识宣传范围,加大疾病预防工作宣传力度。相关部门应举办健康教育活动,向产妇及家属普及辅食知识,使其懂得辅食的必要性及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3.定期体检。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应定期去社区或儿童保健门诊体检,检测其生长发育状况,发现营养元素缺乏情况,以及时获得有效治疗,确保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4.给予体重偏低婴幼儿及早产儿特别关注。婴儿出生时体重偏低或早产儿的机体发育相对于足月或正常体重婴儿要差一些,父母应重视其营养的补充,可以在婴幼儿2个月后开始补充铁元素,以预防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5.其他预防措施。父母应帮助婴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其定期接种育苗,适当增加婴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增强其身体抵抗力,提升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效果,有效减少婴幼儿发生缺铁性贫血的概率。
  总而言之,婴幼儿的喂养方式、饮食习惯,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父母应根据喂养方式的不同,给予婴幼儿适量的、营养均衡的辅食。通过加强饮食指导,且定期体检,父母可以有效预防婴幼儿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保证婴幼儿的良好发育。
  (作者单位: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育德是育人的前提和基础,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各学科教育的核心内容,幼儿教育亦是如此。如何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创新德育教育,成为幼儿园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德育教育对幼儿的潜意识发展、身心健康、言行举止规范具有积极作用,可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正处于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和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要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指导,作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与创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本文主要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血管性疾病,表现为动脉内血液压力过高,动脉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血压逐渐升高,据流行病学统计,老年高血压患者患病率达49%,常并发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甚至出现脑梗死、脑出血等并发症,严重危害老年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老年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降低患者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由此可见,针对
关心特殊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办好特殊教育,这些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特殊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儿童特殊教育是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龄前儿童的特殊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如何做好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则是重中之重,做好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要以人为本,以父母为基础,努力让每一名特殊儿童享受平等
幼儿时期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和正确为人处世态度的重要时期,因此,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十分重要。目前幼儿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家长作为幼儿家庭教育的主导者,要以积极的态度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这样才能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突出问题  1.家庭教育观念问题。目前的幼儿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过分重视幼儿智力教育,却忽视了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对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幼儿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那么该如何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呢?习惯一:讲卫生  卫生习惯关系到幼儿能否健康生活、学习、成长。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是保证幼儿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玩沙活动对于幼儿的卫生要求很高,整理工具,整理玩沙服装,注意自己的手眼卫生。在玩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疲劳、呼吸困难、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等。慢性心力衰竭不能完全治愈,容易复发和加重,但在规律、合理用药情况下可控制心力衰竭症状。很多心衰患者不了解此病,更不知如何用药。下面就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知识作简单叙述。如何避免心力衰竭加重  1.避免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是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每年冬季和春
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生长发育较为迅速,使得儿童的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数量与常人有很大差异。通常情况下,新生儿的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红细胞水平较高,新生儿每升血中的血红蛋白水平为150~230克,每立方毫米血中的红细胞数目为500万以上。随着新生儿的成长,其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红细胞水平会逐渐下降,通常情况下下降幅度为20%左右。部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营养等因素,容易患上小儿贫血。本文具体讲述判断小
现阶段治疗胆结石的方法,除了传统的手术治疗还有新型的碎石治疗,但是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参考医生的建议,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身体状况。胆结石的概念  胆结石,又称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其主要发病原因与患者的胆汁、胆囊密切相关,因胆汁的理化因素发生改变以及胆囊功能因某些原因产生了变化,从而导致胆汁内的胆固醇、胆盐、胆色素沉积在胆囊里面,日积月累后沉积物就会形成胆泥,进而导致结石的发生。结石
瓣膜性心脏病是常见的心脏病之一。是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及肺动脉瓣受到风湿热、黏液变性、退行性改变、先天性畸形、缺血性坏死以及感染或创伤等七个方面出现病变,造成心脏瓣膜随心内压和动脉压的周期性变化而活动。瓣膜性心脏病由于其中功能不全或狭窄,导致心脏排出的血液在肺脉循环及冠脉循环等运行中引起异常现象,造成心力衰竭的单瓣膜或多瓣膜的病变。  风湿热膜导致的瓣膜性心脏病最为常见,是急性风湿热侵犯心脏后
绘画是幼儿非常喜欢的艺术活动,是他们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活动,能够体验他们的不同个性,幼儿通过绘画活动,能有效提高想象力、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幼儿绘画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会受到其年龄特点的影响,所以如何进行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评价环节,一般教师说得多,幼儿则缺少表达。这样的评价方式带有较多教师的主观意见,不能体现评价环节应有的价值。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才能在美术活动中更好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