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来源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ongstrong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词,它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人类精神营养丰富的滋补品。千百年来,许多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所以,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古诗词教学,我总结了同事和自己的一些方法:
  一、允许“模糊解读”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每篇古诗下面都有一个醒目的作业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只要学生翻译的文章不扭曲作者当时的愿意,只要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并没有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过严。比如在《清平乐 村居》一课中对“醉”的理解,有些孩子理解为“喝醉”,有些孩子理解为“陶醉”,我并没有简单地说对与错,而是引导他们读文、看图、体会,这样,孩子基本上都能在自己原先理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作者的内心感受也了解得更深一些。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
  二、反复吟诵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视诵读。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说明了吟诵的功效。吟诵可以使鉴赏者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中特定的意境,吟诵得多了,还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像、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鱼之游于江海之中,自有无穷乐趣。对于初学者,这是最有效的审美手段,切不可弃置不用。但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小学生,随意让其反复吟诵会让他们厌烦。那短短的几个句子很快就会背了,那读还有什么意思呢?这就要求我们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 给学生设计安排一些新奇点,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三、有分寸地把握诗词背景介绍
   学诗词仅靠朗读是不够的,还要注意结合诗词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经历遭遇。诗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而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遭遇关系密切,可以说,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遭遇决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诗歌教学时,要是能让学生对诗词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例如诗中人物的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诗人的生平和思想变化等,这些对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都会有帮助。但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使学生难以自拔。我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常把它放在了最后一个环节上,这样,在前边充分了解词意、感受词的韵味之后,一个小小的、简单的介绍反而引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四、启发想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品味意境是鉴赏诗词的关键。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不过,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调动想像和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一一浮现于脑海中,再现逼真的情景,加上学生自己平日对生活的感性的体验,那么此时学生眼前的画面就不单是视觉的画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绪,他的脑海中就会增加许多诗词中并未提到的物象。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學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可见,诗歌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是何等重要,这是捕捉诗歌意境的关键。
  五、比较阅读,激活思维
  “有比较才有鉴别”,利用比较阅读法设计古诗词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易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可将学过的诗词与课内所学诗词作比较,也可将课内学习和课外自由阅读联系起来,让学生尝试用课内学到的审美方法去鉴赏新的作品。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精讲一篇古诗,而会让学生运用精讲古诗所积累的方法更自主地学习同一类型的另一首古诗。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诗词的兴趣,就定会将诗词课上得兴趣盎然、有滋有味、摇曳多姿。让古诗词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展现古诗词教学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思考,呼唤着我们每一位教师去创新!
其他文献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有效的德育管理工作,对于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初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而如何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至关重要。作为德育管理的主要力量的班主任,更是要立足实践,具体分析了当下初中德育管理工作的现状以及面临的现实问题,探讨出几点如何落实有效的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以达到优化班级德育管理的艺术。
期刊
摘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的新引导,由于语文学科兼顾了人文性和思想性,因而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的渗透,不但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人文文化水平、综合素质,使高中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文笔者立足自身的教学实践,简要探究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倾注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提升学生的精神内涵,真正在传授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期刊
摘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努力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氛围。”初中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体育兴趣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能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和激发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这也将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推进全民健身的步伐。
期刊
校园文化是一条流淌的长河,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即学校所推崇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建设班级文化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建设好了,班级文化也是一股不竭的动力。为了更好的建设班级文化,我读了一些有关方面的书籍和论文,并结合自己几年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和一些大胆的尝试,和大家分享。  一、“创新”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灵魂  班级文化建设是指教室硬件以及环境建设为主导引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教室
期刊
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产生过无数杰出的诗人,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一脉相承,而又风格迥异;它们讲究声律,却又百花齐放。因为它们的不朽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也成为我们后世引以为傲国粹精华。  诗歌是有影响力的,特别在学生的情操和高尚人格的培养上,比如读鲁迅的书,会被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打动;读李白
期刊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目前社会上的一个非常严峻的基本问题,随着毕业生总量每年递增的趋势愈演愈烈,2017年毕业生总量在795万人左右,2018年毕业生总量将近820万人,毕业生总量与社会可提供岗位的矛盾日益突出,就业焦虑普遍存在于大学生当中。以下笔者就当代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成因及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焦虑 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主要就业心态分析  (一)功利心  由于社会经济飞
期刊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前提。因为初中的数学概念,特别是八年级的数学概念,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涵盖多种形式。教师必须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概念;概念教学  一、提高概念导入效果  像数学的其他教学内容一样,有效地引入数学概念,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
期刊
摘要:初中正是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时期,此时正逐步形成价值观,是非观;因此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初中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这一阶段如果能够接受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则会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反正则会形成错误的认识,那么这不仅有可能对学生未来的成长造成危害,将来对社会也是不利的。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  引言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从小学又到了另一个成长阶段,对新的成长阶段不仅好奇,且对自
期刊
摘要:微课程是未来学习的重要学习模式,微课程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数学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进行教学活动,通过微课程教学理论与初中英语微课程实践教学结合,提出导入设计与呈现设计、情景设计与归纳总结、课程拓展等各项设计策略,进一步推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基于以下几方面分析,探讨微课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设计策略,并提出具体的设计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微课程,新课程标
期刊
摘 要:在近几年来,中国实力逐步加强,社会逐渐进步,中国的科技技术在高速发展着, 社会各个方面和企业中需要的电子科技技术人员越来越多,招收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了。而企业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学校中刚刚毕业踏入社会的人来讲,他们的就业压力是很庞大的。在实施电工电子实训教学的方法中,加强了对电子员工的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逐步适应社会或者企业中的环境,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创造出更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