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6-0201-01
摘要:创造快乐的小学数学课堂,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唤醒学生;提供材料,鼓舞学生;证实困难,帮助学生;营造情境,感染学生;创造成功,激励学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快乐课堂;构建策略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本应是学校教育中内容最丰富、最有情趣的课程之一,但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学生感到数学乏味而难学。伴随着知识的增加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逐渐衰减,于是数学成了学生的负担,逐渐讨厌数学、冷漠数学课。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不得不反思教学过程、研究教学策略,创造快乐数学课堂,使数学课不再枯燥下去。
一、精心设计导语,唤醒学生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堂课的开始,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对未知的渴望,这种渴望情绪既强烈又短暂,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设法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唤起求知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教学中若能运用生动活泼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方法,通过趣味性、新颖性、好奇性、参与性、挑战性的导入,寻求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找准教学知识的切入点,就能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控到最佳状态,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愿意接近数学,为数学所感,为数学所动,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以便尽快进入学习的角色。
二、提供材料,鼓舞学生
学生学习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数学应用的例子无处不在,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数学材料,创设数学活动,努力创造一个没有“教”的学习空间,设法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通过较多地向学生提供信息资源和思维材料,提出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又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合理诱导学生的思维流向,使学生不断地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由学生构建知识,使学生不断地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新思考、体验领悟和加工制作,通过学生“最近发展区”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主动获得具有新生性的内容,揭示抽象概念、命题的来龙去脉和其本质,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受生动的数学,使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积极探索者、思考者。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概念、公定理的聚集,学习数学是在做有意义的探索,是以信息资源为中心,通过全体感官参与学习,独立地、数学地思考。
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并鼓励学生把学习成果以多种形式展示交流,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使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而是使新问题与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过程中的新知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更新,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形成“我的数学”。
三、证实困难,帮助学生
传统数学教学中偏重教的研究,对于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怎样安排等问津较少,导致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障碍不能及时解决,使学生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和帮助,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地思考、数学地交流,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兴趣、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通过批作业、提问、测验等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针对性的矫正,从而使学生改进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对自己的数学能力充满自信心。
四、营造情境,感染学生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是不应伴随任何心理负担的。学生以学为乐的心理状态,除了自身的素质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环境的熏陶。课堂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质疑、比较、判断、选择及分析、综合、概括的场所,只有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教师应通过自己和蔼的态度,有感召力、鼓动性的语言,亲切的眼光表现出对学生的期待、信任和鼓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老师的信任和热爱,并会由喜欢老师进而热爱数学学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是引起学生兴趣的直接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分析、挖掘数学知识的有趣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在引出知识的背景上,人为地创造一种渴求学习新知识的气氛,能提高教学效率。当然课堂上能否脱稿讲课甚至即兴发挥是学习气氛热烈和谐的基础,只有教师占有丰富的数学信息和完善的表达能力,才能做到幽默的讲解、巧妙的点拨、灵活的搭桥,用良好的精神状态、开放的教育理念和聪明智慧感染学生。
五、创造成功,激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学生都希望周围人对自己的尊重,向往师长对自己的肯定和赞扬,成功会给学生带来喜悦,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实际出发设计问题,以激起他们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成功,使其在各自已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和发展。相反,如果学生经常地体验过多过强的失败,会使他们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学习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进而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丧失学习兴趣。
学习数学应当是积极的、愉快的和富于想象的过程,教师要鼓励、重视学生创新,对求新、求异的学生大加赞赏,对于不成功的思路,也应客观分析,充分肯定其智慧的火花,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成功时的兴奋、喜悦,可以成为学生继续创新的加速器,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跳一跳”去探究新知识,可增加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學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数学的过程再不是令学生望而生畏的过程。
摘要:创造快乐的小学数学课堂,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唤醒学生;提供材料,鼓舞学生;证实困难,帮助学生;营造情境,感染学生;创造成功,激励学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快乐课堂;构建策略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本应是学校教育中内容最丰富、最有情趣的课程之一,但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学生感到数学乏味而难学。伴随着知识的增加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逐渐衰减,于是数学成了学生的负担,逐渐讨厌数学、冷漠数学课。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不得不反思教学过程、研究教学策略,创造快乐数学课堂,使数学课不再枯燥下去。
一、精心设计导语,唤醒学生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堂课的开始,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对未知的渴望,这种渴望情绪既强烈又短暂,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设法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唤起求知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教学中若能运用生动活泼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方法,通过趣味性、新颖性、好奇性、参与性、挑战性的导入,寻求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找准教学知识的切入点,就能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控到最佳状态,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愿意接近数学,为数学所感,为数学所动,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以便尽快进入学习的角色。
二、提供材料,鼓舞学生
学生学习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数学应用的例子无处不在,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数学材料,创设数学活动,努力创造一个没有“教”的学习空间,设法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通过较多地向学生提供信息资源和思维材料,提出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又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合理诱导学生的思维流向,使学生不断地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由学生构建知识,使学生不断地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新思考、体验领悟和加工制作,通过学生“最近发展区”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主动获得具有新生性的内容,揭示抽象概念、命题的来龙去脉和其本质,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受生动的数学,使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积极探索者、思考者。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概念、公定理的聚集,学习数学是在做有意义的探索,是以信息资源为中心,通过全体感官参与学习,独立地、数学地思考。
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并鼓励学生把学习成果以多种形式展示交流,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使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而是使新问题与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过程中的新知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更新,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形成“我的数学”。
三、证实困难,帮助学生
传统数学教学中偏重教的研究,对于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怎样安排等问津较少,导致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障碍不能及时解决,使学生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和帮助,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地思考、数学地交流,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兴趣、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通过批作业、提问、测验等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针对性的矫正,从而使学生改进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对自己的数学能力充满自信心。
四、营造情境,感染学生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是不应伴随任何心理负担的。学生以学为乐的心理状态,除了自身的素质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环境的熏陶。课堂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质疑、比较、判断、选择及分析、综合、概括的场所,只有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教师应通过自己和蔼的态度,有感召力、鼓动性的语言,亲切的眼光表现出对学生的期待、信任和鼓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老师的信任和热爱,并会由喜欢老师进而热爱数学学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是引起学生兴趣的直接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分析、挖掘数学知识的有趣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在引出知识的背景上,人为地创造一种渴求学习新知识的气氛,能提高教学效率。当然课堂上能否脱稿讲课甚至即兴发挥是学习气氛热烈和谐的基础,只有教师占有丰富的数学信息和完善的表达能力,才能做到幽默的讲解、巧妙的点拨、灵活的搭桥,用良好的精神状态、开放的教育理念和聪明智慧感染学生。
五、创造成功,激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学生都希望周围人对自己的尊重,向往师长对自己的肯定和赞扬,成功会给学生带来喜悦,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实际出发设计问题,以激起他们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成功,使其在各自已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和发展。相反,如果学生经常地体验过多过强的失败,会使他们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学习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进而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丧失学习兴趣。
学习数学应当是积极的、愉快的和富于想象的过程,教师要鼓励、重视学生创新,对求新、求异的学生大加赞赏,对于不成功的思路,也应客观分析,充分肯定其智慧的火花,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成功时的兴奋、喜悦,可以成为学生继续创新的加速器,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跳一跳”去探究新知识,可增加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學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数学的过程再不是令学生望而生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