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我国粮食贸易的现状,从中发现我国在粮食贸易中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贸易 现状 问题及对策
一、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粮食是一种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特殊产品。粮食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在现今粮食价格上涨,全球粮食供应量出现短缺的情况下,研究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粮食贸易的总量态势
(1 )从粮食贸易总量上看,中国在2004 年前的20 年间,是粮食净进口国,其进口粮食远远多于出口粮食。
(2)从时间上看,中国粮食贸易量越来越大,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存度明显上升。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粮食贸易数量增加迅速。
(3)从贸易结构上来看,玉米出口大幅减少,大豆进口增加。近年来,中国玉米出口大幅度减少,大豆进口持续增加。2000— —2005 年,中国玉米年出口数量平均达到925 万吨左右,2006 年玉米出口数量从上一年的861万吨减少至307万吨。
2、加入WTO后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和新特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员国于1994 年达成的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标志着新的国际农业生产贸易政策框架形成,对世界各国的农业政策和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之一,中国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包括粮食贸易,都受到《农业协定》中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的制约。中国政府履行当时入世的承诺,逐渐降低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及出口补贴,增加粮食进口的关税配额,使中国粮食进口逐年增加。
二、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中出现的问题
1、中国粮食缺乏国际竞争力。中国粮食产品成本高,质量差。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虽然具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优势,但是粮食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都不高,粮食加工水平也低。由于人口众多,生产粮食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因此许多粮食产品质量都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并且由于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下降,越来越不能满足我国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量,从而进口粮食量上升。
2、我国粮食生产环境日益恶劣。由于以前中国在生产粮食时候不科学的施肥及过度使用,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相比上个世纪有了明显的下降,并且淡水资源日益紧缺及分布不均,更加剧了粮食生产产量增加的困难。与此同时,气候环境的变化更是对粮食的生产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使得国家政策对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的激励作用不断的下降,粮食生产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3、面临各国的各种贸易壁垒。我国在农产品出口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由于存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国家卫生安全和检疫要求等有较大差距的问题,使我国出口产品因卫生,检疫等安全问题屡屡受阻。加入WTO以来,随着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快速增长,中国频繁遭遇各种贸易摩擦和纠纷,农产品出口增长面临较大挑战。
4、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我国的粮食价格与国际粮食价格差距过大。实行价格监控虽然有利于抑制过快上涨的价格,减轻居民生活压力,减小通货膨胀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粮食价格过低不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即使国家已经关注“三农”问题,一些惠农利农的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一部分负担,但是过低的粮价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得这些优惠政策取得的效果不是那么明显,农民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在加入WTO过后,我国经济逐渐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国际国内粮价差距过大,不利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整体协调,也增加了国际粮价冲击国内的压力。
三、对策及建议
1、发展农业科技
(1)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我们要充分利用科技来发展我们的农业,用科技的力量来增加我们的粮食产量。并且,我们要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提高我国农作物的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实施现代化农机装备推进工程,提高技术集成能力,把我们的农业从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同时可以利用高新技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粮食单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益。
(2)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粮食生产企业要加快粮食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加快我国粮食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是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封杀和国际粮食贸易挑战的当务之急和重要战略选择。
2、政府政策继续扶持农业
(1)政府应继续加强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坚持惠农利农政策,加大实施力度,使政策效果真正地在农民身上体现。在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的现在,政府可以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国外经验和中国近两年来的实践表明,直接补贴政策对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明显作用。
(2)从财政、信贷、生产资料价格等方面给农业部门提供帮助,改善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力发展中国粮食生产;政府应严格打击违规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改革我国农村土地,使政策性的效益真正地在农民的身上体现。
(3)政府可以适当地放松对粮食价格的控制力度,可以适当地让市场来决定粮食的价格。在我国国内粮食价格与国际价格差距日益明显的今天,放松对粮食价格的干预,对于提高粮食的市场自我调节,减轻国际粮食价格对国内粮食价格造成的压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从另一个层面适当地稳定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张国安.WTO框架对我国粮食贸易的影响及政策选择[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年3月
[3].张兵.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状况及其提升策略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06
【关键词】:粮食贸易 现状 问题及对策
一、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粮食是一种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特殊产品。粮食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在现今粮食价格上涨,全球粮食供应量出现短缺的情况下,研究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粮食贸易的总量态势
(1 )从粮食贸易总量上看,中国在2004 年前的20 年间,是粮食净进口国,其进口粮食远远多于出口粮食。
(2)从时间上看,中国粮食贸易量越来越大,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存度明显上升。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粮食贸易数量增加迅速。
(3)从贸易结构上来看,玉米出口大幅减少,大豆进口增加。近年来,中国玉米出口大幅度减少,大豆进口持续增加。2000— —2005 年,中国玉米年出口数量平均达到925 万吨左右,2006 年玉米出口数量从上一年的861万吨减少至307万吨。
2、加入WTO后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和新特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员国于1994 年达成的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标志着新的国际农业生产贸易政策框架形成,对世界各国的农业政策和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之一,中国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包括粮食贸易,都受到《农业协定》中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的制约。中国政府履行当时入世的承诺,逐渐降低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及出口补贴,增加粮食进口的关税配额,使中国粮食进口逐年增加。
二、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中出现的问题
1、中国粮食缺乏国际竞争力。中国粮食产品成本高,质量差。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虽然具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优势,但是粮食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都不高,粮食加工水平也低。由于人口众多,生产粮食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因此许多粮食产品质量都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并且由于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下降,越来越不能满足我国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量,从而进口粮食量上升。
2、我国粮食生产环境日益恶劣。由于以前中国在生产粮食时候不科学的施肥及过度使用,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相比上个世纪有了明显的下降,并且淡水资源日益紧缺及分布不均,更加剧了粮食生产产量增加的困难。与此同时,气候环境的变化更是对粮食的生产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使得国家政策对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的激励作用不断的下降,粮食生产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3、面临各国的各种贸易壁垒。我国在农产品出口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由于存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国家卫生安全和检疫要求等有较大差距的问题,使我国出口产品因卫生,检疫等安全问题屡屡受阻。加入WTO以来,随着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快速增长,中国频繁遭遇各种贸易摩擦和纠纷,农产品出口增长面临较大挑战。
4、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我国的粮食价格与国际粮食价格差距过大。实行价格监控虽然有利于抑制过快上涨的价格,减轻居民生活压力,减小通货膨胀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粮食价格过低不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即使国家已经关注“三农”问题,一些惠农利农的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一部分负担,但是过低的粮价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得这些优惠政策取得的效果不是那么明显,农民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在加入WTO过后,我国经济逐渐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国际国内粮价差距过大,不利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整体协调,也增加了国际粮价冲击国内的压力。
三、对策及建议
1、发展农业科技
(1)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我们要充分利用科技来发展我们的农业,用科技的力量来增加我们的粮食产量。并且,我们要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提高我国农作物的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实施现代化农机装备推进工程,提高技术集成能力,把我们的农业从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同时可以利用高新技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粮食单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益。
(2)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粮食生产企业要加快粮食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加快我国粮食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是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封杀和国际粮食贸易挑战的当务之急和重要战略选择。
2、政府政策继续扶持农业
(1)政府应继续加强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坚持惠农利农政策,加大实施力度,使政策效果真正地在农民身上体现。在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的现在,政府可以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国外经验和中国近两年来的实践表明,直接补贴政策对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明显作用。
(2)从财政、信贷、生产资料价格等方面给农业部门提供帮助,改善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力发展中国粮食生产;政府应严格打击违规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改革我国农村土地,使政策性的效益真正地在农民的身上体现。
(3)政府可以适当地放松对粮食价格的控制力度,可以适当地让市场来决定粮食的价格。在我国国内粮食价格与国际价格差距日益明显的今天,放松对粮食价格的干预,对于提高粮食的市场自我调节,减轻国际粮食价格对国内粮食价格造成的压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从另一个层面适当地稳定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张国安.WTO框架对我国粮食贸易的影响及政策选择[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年3月
[3].张兵.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状况及其提升策略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