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形态,最能看出画家的气质、修养与胸怀。因为笔墨中的山水意象,不是自然主义的再现,而是画家心灵和情怀的外化,承载着以技达境、由表及里的审美法则。
四川籍山水画家张娴婷,以女性的视角和浓郁的笔墨语言,在作品中尽显苍茫深邃的自然生机。在她的一幅幅作品中,生命带来灵性与诗意,一切都在自然中孕育而生。她的山水画是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显示出她对自然界的领悟和升华。
我认识张娴婷是在六年前,经《中国美术》编辑部主编、艺术评论家徐恩存先生介绍。徐老说,张娴婷住在风景秀丽的四川青城山下,其父是原国民党一位将军,因掩护过中共地下组织,解放后仍在部队任职,还有丈夫和孩子们都支持她画画,张娴婷痴情画笔,异常勤奋,将来准有造化!
尔后几年间,张娴婷参加了一次次全国画展并多次获奖,成为一名知名山水画家。她也在探索中,找到了一种适合她的方法:用笔繁密,构图饱满,画面葱郁,苍茫秀润,充满四川籍画家的地域特色。
大凡行家都知道,作为一名山水画家,不管你怎样学古仿今,最终都得找到一种突破的方法。有些人在追求中变来变去,临摹别人而无定式,殊不知,把自觉萌发的意识,经过提炼而诉诸于艺术表达,才难能可贵。张娴婷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坚持在自然中获得创作灵感,以自己的笔墨语言,破译山水的自然之谜与变化之道,挖掘古老新意中的永恒精神。
自幼生活在蜀山迭翠的自然环境中,厚重的蜀汉文化和良好的家风,启悟了张娴婷的灵性,巴蜀山水的秀丽与清雅,构成了她的作品中的鲜明个性,正像郭沫若为四川画家吴一峰题诗所记“山灵点点酬知己,云白峰青一望中。”她曾经以四川著名女画家姚思敏为师,终成山林茂密繁杂,又不失笔墨情韵;既贴近传统精髓,又别具个人画风。
在张娴婷的作品中,可以领略一位中年画家的坚韧追求。从不断写生到经年创作,经历了从“物”到“诗”的提升过程,也完成了从内心言说,到外部主题形态的纯化过程。她的画以“巨幛”式山水为标志,呈现山高水长、林木繁茂、峰回路转、烟锁云断……营造出了幽深虚幻的多样性,使画面气势恢宏,又不失局部精微,笔墨氤氲,而浑然整体。在有气势、重意境的同时,她还汲取画面空间构成的法则,在干、湿、浓、淡中,兼顾开阔聚散与繁简疏密的关系,山水气息与林木灵气,自然之韵与生命诗意,在此应运而生。
近年来,中国书画界鱼龙混杂,充满浮华和躁动,污染和淹没了许多有才华的人。张娴婷宁静恬淡,潜心艺术,不虑其余,正如她丈夫所说“不以画求名”,只求在巴蜀文化的滋养中,在对艺术的追求和向往中,使作品表达的境界逐步走向高远。
艺术家其实都是社会活动家,一个只注重绘画技艺,而疏于思考的画家,是难成大势的。当代画坛的时尚与弊病正在于此。张娴婷能耐住寂寞,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保持了画作内容和形式的纯洁。但她又是一位保持了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时,张娴婷正在北京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国画高级研修创作班。灾区军民抗震救灾的动人情景,让她深受感动,她连续几天创作了一幅以都江堰为主题的山水画,展示了在全国人民支援下,灾区将会展现的美丽新姿。在京学习结束后,她赶回家乡,即投身到为抗震救灾部队捐赠绘画活动中。她以激情命笔,冒着炎热,先后为部队指战员画了三十多幅纸扇。后来,又参加了四川省委、省政府和省文联组织的“慰问·感恩·采风·创作”活动,向援建灾区的兄弟省市捐赠多幅绘画作品。
(作者为新华社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
四川籍山水画家张娴婷,以女性的视角和浓郁的笔墨语言,在作品中尽显苍茫深邃的自然生机。在她的一幅幅作品中,生命带来灵性与诗意,一切都在自然中孕育而生。她的山水画是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显示出她对自然界的领悟和升华。
我认识张娴婷是在六年前,经《中国美术》编辑部主编、艺术评论家徐恩存先生介绍。徐老说,张娴婷住在风景秀丽的四川青城山下,其父是原国民党一位将军,因掩护过中共地下组织,解放后仍在部队任职,还有丈夫和孩子们都支持她画画,张娴婷痴情画笔,异常勤奋,将来准有造化!
尔后几年间,张娴婷参加了一次次全国画展并多次获奖,成为一名知名山水画家。她也在探索中,找到了一种适合她的方法:用笔繁密,构图饱满,画面葱郁,苍茫秀润,充满四川籍画家的地域特色。
大凡行家都知道,作为一名山水画家,不管你怎样学古仿今,最终都得找到一种突破的方法。有些人在追求中变来变去,临摹别人而无定式,殊不知,把自觉萌发的意识,经过提炼而诉诸于艺术表达,才难能可贵。张娴婷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坚持在自然中获得创作灵感,以自己的笔墨语言,破译山水的自然之谜与变化之道,挖掘古老新意中的永恒精神。
自幼生活在蜀山迭翠的自然环境中,厚重的蜀汉文化和良好的家风,启悟了张娴婷的灵性,巴蜀山水的秀丽与清雅,构成了她的作品中的鲜明个性,正像郭沫若为四川画家吴一峰题诗所记“山灵点点酬知己,云白峰青一望中。”她曾经以四川著名女画家姚思敏为师,终成山林茂密繁杂,又不失笔墨情韵;既贴近传统精髓,又别具个人画风。
在张娴婷的作品中,可以领略一位中年画家的坚韧追求。从不断写生到经年创作,经历了从“物”到“诗”的提升过程,也完成了从内心言说,到外部主题形态的纯化过程。她的画以“巨幛”式山水为标志,呈现山高水长、林木繁茂、峰回路转、烟锁云断……营造出了幽深虚幻的多样性,使画面气势恢宏,又不失局部精微,笔墨氤氲,而浑然整体。在有气势、重意境的同时,她还汲取画面空间构成的法则,在干、湿、浓、淡中,兼顾开阔聚散与繁简疏密的关系,山水气息与林木灵气,自然之韵与生命诗意,在此应运而生。
近年来,中国书画界鱼龙混杂,充满浮华和躁动,污染和淹没了许多有才华的人。张娴婷宁静恬淡,潜心艺术,不虑其余,正如她丈夫所说“不以画求名”,只求在巴蜀文化的滋养中,在对艺术的追求和向往中,使作品表达的境界逐步走向高远。
艺术家其实都是社会活动家,一个只注重绘画技艺,而疏于思考的画家,是难成大势的。当代画坛的时尚与弊病正在于此。张娴婷能耐住寂寞,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保持了画作内容和形式的纯洁。但她又是一位保持了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时,张娴婷正在北京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国画高级研修创作班。灾区军民抗震救灾的动人情景,让她深受感动,她连续几天创作了一幅以都江堰为主题的山水画,展示了在全国人民支援下,灾区将会展现的美丽新姿。在京学习结束后,她赶回家乡,即投身到为抗震救灾部队捐赠绘画活动中。她以激情命笔,冒着炎热,先后为部队指战员画了三十多幅纸扇。后来,又参加了四川省委、省政府和省文联组织的“慰问·感恩·采风·创作”活动,向援建灾区的兄弟省市捐赠多幅绘画作品。
(作者为新华社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