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柏拉图说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如此。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的导入,能够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相关知识间的链接,迅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竞相前往,主动获取知识。那么怎样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导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下面谈谈我个人在平常教学中的粗浅做法和见解。
一、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新知是一个知、情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知、情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248”,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2”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老师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5”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不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2、5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2、5整除,哪些数不能被2、5整除,哪些数能同时被2、5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2、5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2、5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善用旧知,创设“启而就发”的氛围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截然不同,它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就好像一条很长的铁索链,前后知识环环相扣。因此,在教学新知识时,首先要复习旧知识,以旧引新,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
如在新授“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学生学习劲头足,效果事半功倍。
三、加强教具、学具的操作,优化课堂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形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因而,新课的导入可利用实物演示,变笼统概念为具体的实物。
例如教学 “认识角”一课,我做了一个大大的五角星放在箱子里,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老师送给大家的是什么礼物,当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五角星”时,我接着问道:“能告诉老师你们为什么叫它五角星吗?”学生回答:“因为它有五个角”接着让学生找出它的五个角,接下来就很自然地进入了认识角的新授内容。
四、直观演示,化抽象为具体
直观演示生动具体,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繁难的公式浅显化。
如“简易方程”一节中,方程的概念比较抽象,讲授时就可以直观演示导入。先在天平左端放上一个10克的砝码,和一个20克的砝码,再在右端放上一个30克的砝码,天平两端平衡。启发学生写出等式10+20=30,接着把20克砝码换成一个木块,天平两端仍保持平衡,这时教师指出,如果木块的重量是x克,上面的等式应该怎样写呢?引导学生得出10+x=30教师强调指出,在这个等式中含有未知数x,像这样的等式就叫做方程。这样通过演示启发列式,既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又很自然地引入了方程的概念。
五、学生动作模拟,理解专用术语。
数学课中,很多专用术语生硬难懂,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如能让学生模拟情境,设身处地,就会降低教学难度。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创设“两个人”相遇的动像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通过指导其他的学生,观察上台表演学生的运动情况,理解“两地”、“相向”、“同时”、“相遇”等教学术语,为讲授“相遇问题”新课“铺路搭桥”,扫除学生的思想障碍,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也是十分可取的。
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多媒体的使用便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提问题》时,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的形式导入新课:“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动物,有一天,许多动物在玩游戏,小朋友们找找看,你能找到哪些数?”,电脑屏幕依次出现3只小鸟、1只鸡、3只鹿、1只象、2只狮、8只鸭等,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再乘机提问:“你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说出可以提出求和的应用题与比多比少的应用题,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提问题,这样教学,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要学、乐学,进而主动去学。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式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简单的一个设问,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总之,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新知是一个知、情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知、情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248”,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2”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老师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5”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不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2、5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2、5整除,哪些数不能被2、5整除,哪些数能同时被2、5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2、5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2、5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善用旧知,创设“启而就发”的氛围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截然不同,它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就好像一条很长的铁索链,前后知识环环相扣。因此,在教学新知识时,首先要复习旧知识,以旧引新,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
如在新授“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学生学习劲头足,效果事半功倍。
三、加强教具、学具的操作,优化课堂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形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因而,新课的导入可利用实物演示,变笼统概念为具体的实物。
例如教学 “认识角”一课,我做了一个大大的五角星放在箱子里,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老师送给大家的是什么礼物,当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五角星”时,我接着问道:“能告诉老师你们为什么叫它五角星吗?”学生回答:“因为它有五个角”接着让学生找出它的五个角,接下来就很自然地进入了认识角的新授内容。
四、直观演示,化抽象为具体
直观演示生动具体,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繁难的公式浅显化。
如“简易方程”一节中,方程的概念比较抽象,讲授时就可以直观演示导入。先在天平左端放上一个10克的砝码,和一个20克的砝码,再在右端放上一个30克的砝码,天平两端平衡。启发学生写出等式10+20=30,接着把20克砝码换成一个木块,天平两端仍保持平衡,这时教师指出,如果木块的重量是x克,上面的等式应该怎样写呢?引导学生得出10+x=30教师强调指出,在这个等式中含有未知数x,像这样的等式就叫做方程。这样通过演示启发列式,既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又很自然地引入了方程的概念。
五、学生动作模拟,理解专用术语。
数学课中,很多专用术语生硬难懂,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如能让学生模拟情境,设身处地,就会降低教学难度。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创设“两个人”相遇的动像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通过指导其他的学生,观察上台表演学生的运动情况,理解“两地”、“相向”、“同时”、“相遇”等教学术语,为讲授“相遇问题”新课“铺路搭桥”,扫除学生的思想障碍,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也是十分可取的。
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多媒体的使用便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提问题》时,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的形式导入新课:“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动物,有一天,许多动物在玩游戏,小朋友们找找看,你能找到哪些数?”,电脑屏幕依次出现3只小鸟、1只鸡、3只鹿、1只象、2只狮、8只鸭等,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再乘机提问:“你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说出可以提出求和的应用题与比多比少的应用题,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提问题,这样教学,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要学、乐学,进而主动去学。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式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简单的一个设问,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总之,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