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故事能丰富我们的历史课堂,开启我们的思维,拓宽我们的视野,还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启发,使我们从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历史故事;历史课堂;启发作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新型教育改革强调教师施教的民主化、师生交往的平等化。课堂教学吸引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它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青睐。历史故事恰好能起到这方面的作用。
历史故事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历史故事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通过历史故事能够启迪心灵、创新思想,使学生获得学习与生活的灵感,对做人与做事意义重大。本文将针对几则故事对生活与学习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与阐述。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你们是怎样评价曹操的?学生受电视的影响,对其褒贬不一。教师说明陈寿的《三国志》,对曹操评点得还是比较客观,说他:“成于智,胜于勇,智在识人、识策、识势”。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俗门弟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在所统治的地区内,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书。曹操不仅在政治、經济、军事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曹操的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都是当时文坛上的领袖人物。在他们提倡、带动之下,这个时期的创作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光采夺目的一章——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建安文学”。曹操这种执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 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3、《长平之战》中的联系实际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为了争夺韩国上党郡发生了“长平之战”,这场战役耗时3年,最终以秦军战胜告终,这是在战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役,其中赵括的“纸上谈兵”故事对大家印象深刻。直至今日,“纸上谈兵”仍是很多人没有克服的缺点,在学习与生活中也常遇到此类问题。在如今变幻多端的复杂社会中,任何事物都有其独有的特征,但是普遍规律仍然注重事件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体现出理论的正确性与权威性。而像赵括一样,以书本上的理论个例去解决实例,必然造成理论与实际分离、客观与主观不符等问题。以“纸上谈兵”的办法解决问题,难免会碰钉子。这就启示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实际、了解实际,以客观为出发点,解决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只有掌握了全面、丰富、系统、真实的材料,并经过科学、合理的思考与分析,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将理论落到实处,而不是空口而谈,通过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发展规律,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4、从<闻鸡起舞>中的自强不息精神
晋代的祖逖是一个拥有远大理想、心胸宽广的人,但是他小时候却是一个不懂事、不爱学习的孩子。进入青年时期后,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认识到不读书就不能成才、不能报效国家,从此开始勤奋读书,听到鸡叫声就起床读书。经过他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拥有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带兵打仗,又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被封为镇西江军,实现了他心中的远大抱负,而与他共同“闻鸡起舞”、刻苦学习的刘琨,也成为征北中郎将,发挥了自己的文才武略。在这则历史故事中,我们得以充分启发:有志之人需及时努力、早日奋起,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不断努力、突破自己。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更应心存报效祖国,从当下开始刻苦学习。
5、《大禹治水》的无私奉献
在“大禹治水”的故事中,发生很多感人事迹。大禹在治水过程中自己发明了原始的测量工具——规矩和准绳,走遍了大河上下,用他的神斧劈开了龙门及伊撅、凿通了石山与青铜峡,让河水变得畅通无阻,而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居住在外13年,其中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不能回家照顾,这种大公无私、坚定执著、不畏艰苦、身先士卒的优良品质被后人称赞。大禹带领群众,与大自然中的洪水进行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以变通的方法对洪水疏导,充分体现大禹具有带领群众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同时他也成为我国第一位成功治理黄河水患的英勇。因此,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继承大禹治水的精神,而克服当前“假公济私”等负面影响,甘于奉献,为他人着想,为他人造福。
在历史课本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我们要善于挖掘、利用,丰富我们的历史课堂,开启学生的思维,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孟宪平.历史与现实互动中的文化概念流变探析[J].北方轮丛.2010(6)
[2] 武凤娟.《今昔物语集》中的郭巨故事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2009
[3] 王福平.例谈历史故事在学生思维训练中的应用[J].物理教学探讨.2010(7)
【关键词】历史故事;历史课堂;启发作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新型教育改革强调教师施教的民主化、师生交往的平等化。课堂教学吸引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它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青睐。历史故事恰好能起到这方面的作用。
历史故事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历史故事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通过历史故事能够启迪心灵、创新思想,使学生获得学习与生活的灵感,对做人与做事意义重大。本文将针对几则故事对生活与学习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与阐述。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你们是怎样评价曹操的?学生受电视的影响,对其褒贬不一。教师说明陈寿的《三国志》,对曹操评点得还是比较客观,说他:“成于智,胜于勇,智在识人、识策、识势”。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俗门弟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在所统治的地区内,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书。曹操不仅在政治、經济、军事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曹操的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都是当时文坛上的领袖人物。在他们提倡、带动之下,这个时期的创作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光采夺目的一章——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建安文学”。曹操这种执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 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3、《长平之战》中的联系实际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为了争夺韩国上党郡发生了“长平之战”,这场战役耗时3年,最终以秦军战胜告终,这是在战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役,其中赵括的“纸上谈兵”故事对大家印象深刻。直至今日,“纸上谈兵”仍是很多人没有克服的缺点,在学习与生活中也常遇到此类问题。在如今变幻多端的复杂社会中,任何事物都有其独有的特征,但是普遍规律仍然注重事件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体现出理论的正确性与权威性。而像赵括一样,以书本上的理论个例去解决实例,必然造成理论与实际分离、客观与主观不符等问题。以“纸上谈兵”的办法解决问题,难免会碰钉子。这就启示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实际、了解实际,以客观为出发点,解决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只有掌握了全面、丰富、系统、真实的材料,并经过科学、合理的思考与分析,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将理论落到实处,而不是空口而谈,通过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发展规律,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4、从<闻鸡起舞>中的自强不息精神
晋代的祖逖是一个拥有远大理想、心胸宽广的人,但是他小时候却是一个不懂事、不爱学习的孩子。进入青年时期后,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认识到不读书就不能成才、不能报效国家,从此开始勤奋读书,听到鸡叫声就起床读书。经过他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拥有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带兵打仗,又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被封为镇西江军,实现了他心中的远大抱负,而与他共同“闻鸡起舞”、刻苦学习的刘琨,也成为征北中郎将,发挥了自己的文才武略。在这则历史故事中,我们得以充分启发:有志之人需及时努力、早日奋起,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不断努力、突破自己。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更应心存报效祖国,从当下开始刻苦学习。
5、《大禹治水》的无私奉献
在“大禹治水”的故事中,发生很多感人事迹。大禹在治水过程中自己发明了原始的测量工具——规矩和准绳,走遍了大河上下,用他的神斧劈开了龙门及伊撅、凿通了石山与青铜峡,让河水变得畅通无阻,而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居住在外13年,其中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不能回家照顾,这种大公无私、坚定执著、不畏艰苦、身先士卒的优良品质被后人称赞。大禹带领群众,与大自然中的洪水进行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以变通的方法对洪水疏导,充分体现大禹具有带领群众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同时他也成为我国第一位成功治理黄河水患的英勇。因此,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继承大禹治水的精神,而克服当前“假公济私”等负面影响,甘于奉献,为他人着想,为他人造福。
在历史课本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我们要善于挖掘、利用,丰富我们的历史课堂,开启学生的思维,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孟宪平.历史与现实互动中的文化概念流变探析[J].北方轮丛.2010(6)
[2] 武凤娟.《今昔物语集》中的郭巨故事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2009
[3] 王福平.例谈历史故事在学生思维训练中的应用[J].物理教学探讨.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