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平心目中的萧红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mao844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萧红与萧军在1934年10月抵达上海,不久即与鲁迅先生结识,鲁迅先生给了他们很多帮助。许广平曾写过两篇关于萧红的回忆文章,通过她的文字,使我们能够从一个侧面增进对这位女作家的了解。
  很多资料上记载鲁迅与萧红、萧军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内山书店,但据许广平的回忆,双方的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在一个咖啡馆里,“大约一九三四年的某天,阴霾的天空吹送着冷寂的歌调,在一个咖啡室里我们初会着两个北方来的不甘做奴隶者。”许广平还特意用一段文字记下了她眼中的萧红“中等身材,白皙,相当健康的体格,具有满洲姑娘特殊的稍稍扁平的后脑,爱笑,无邪的天真,是她的特色。”
  自那以后,萧红便成了鲁迅家的常客,萧红经常一个人来到鲁迅家,一坐就是大半天:“但每天来一两次的不是他(指萧军)而是萧红女士,因此我不得不用最大的努力留出时间在楼下客厅陪萧红女士长谈。”在这段话里,许广平用了“不得不”三个字,可见萧红的经常到访,已经打扰了鲁迅及许广平生活的平静,虽然许广平仍在尽全力陪萧红聊天,但内心其实是很勉强的。在另一段文字中,这种“勉强”的心理就更明显了:“萧红先生无法摆脱她的伤感,每每整天的耽搁在我们寓里。为了减轻鲁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由我独自和她在客室谈话,因而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因为萧红的到访,还使鲁迅先生生了一次病:“也是陪了萧红先生大半天之后走到楼上,那时是夏天,鲁迅先生告诉我刚睡醒,他是下半天有时会睡一下中觉的,这天全部窗子都没有关,风相当的大,而我在楼下又来不及知道他睡了而从旁照料,因此受凉了,发热,害了一场病。”可贵的是,许广平和鲁迅并没有因此迁怒于萧红,并没有因此怠慢萧红,而是把这件事隐瞒了下来:“我们一直没敢把病由说出来,现在萧红先生人也死了,没什么关系,作为追忆而顺便提到,倒没什么要紧的了。只不过是从这里看到一个人生活的失调,直接马上会影响到周围朋友的生活也失去了步骤,社会上的人就是如此关连着的。”
  对于萧红在文学方面的才华,许广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为萧红坎坷的命运而叹息不已:“总之,生活的磨折,转而使她走到文化领域里大踱步起来,然而也为了生活的磨折,摧残了她在文化领域的更广大的成就。这是无可补偿的损失!到现时为止,走出象牙之塔的写作,在女作家方面,像她的造诣,现在看来也还是不可多得的。如果不是在香港,在抗战炮火之下偷活的话,给她一个比较安定的,舒适的生活,在写作上也许更有成功。或竞丢弃写作自然也不是绝不可能,这不必我们来作假定。”
  许广平还谈到了萧红作为女性的细心,鲁迅去世后的第五天,远在日本的萧红曾写信给萧军,嘱咐他说:“可怕的是许女士的悲痛,想个法子,好好的安慰着她,最好是使她不要静下来,多多的和她来往。”因为这个建议,所以鲁迅去世之后,萧军、黄源、聂绀弩夫妇、张天翼夫妇、胡风夫妇等多位朋友便时常来许广平家陪她聊天,有时也拉她去看电影,许广平因此十分感激萧红的细心,在萧红去世后,她慨然道:“鲁迅先生逝世后,蕭红女士叫人设法安慰我,但是她死了,我向什么地方去安慰呢?”
  许广平在回忆中,还写到了萧红具有侠义精神的一面:鹿地亘是日本作家,因为左倾嫌疑而被日本当局拘捕,释放后来到中国,从事文学翻译工作。1937年8月以后,中日两国间的关系非常紧张,鹿地夫妇住在旅馆中,周围全是监视的人,差不多所有友人都不敢与他们见面了,但萧红却依然冒着风险去探视鹿地亘,“这时候,唯一敢于探视的就是萧红和刘军(即萧军)两先生,尤以萧先生是女性,出入更较方便,这样使得鹿地先生们方便许多。也就是说,在患难生死险头之际,萧红先生是置之度外的为朋友奔走,超乎利害之外的正义感弥漫着她的心头,在这里我们看到她却并不软弱,而益见其坚毅不拔,是极端发扬中国固有道德,为朋友急难的弥足珍贵的精神。”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普通消费者如何在市场上找到货真价实的古树茶,恐怕是无数古树茶爱好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一个成熟的、公开透明的理想市场环境下,这或许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但是我们当下所面对的普洱茶市场、古树茶市场就是这样一个较为混乱的初级阶段。希望通过从业者的自律与规范,快速净化市场环境,短期内恐怕是不现实的。但是,面对这一困惑,却并非没有解决之道。  修炼品鉴内功  面对一款
期刊
编者按:《易经》之理来于自然,是人们在生活中认识,住宅重精、气、神。住宅的首要功能:阻隔外界,包容自我,静默养气,安身立命,使个人的私密生活与精神气质有所依托。那么家居中天花板、玄关、鞋柜及客厅的布置该如何把握呢?  天花板宜高不宜低  玄关顶上的天花板若是太低,具有压迫感,天花板高,则玄关空气流通舒畅,天花板色调宜轻不宜重:玄关顶上的天花板的颜色不宜太深,如果天花板的颜色比地板深,这便形成上重下
期刊
编者按:一个女子在花季的时候,接触到了茶,接触久了,便深深的喜欢上了茶承载的中国文化。在她的内心深处,一直渴望找到一个喜茶之人为友,缘分的指引下遇见了她,仿佛我一直在寻找她,而她也一直在等着我。  茶之体验  最初接触茶时,最喜喝绿茶,绿茶有着春天的气息,像娇嫩、正值青春的姑娘,如当时17岁的我,懵懂而富有活力。年纪大一些再品红茶时,又有了新的评判,她是婀娜而富有韵味的女子,茶汤里有说不完的柔情,
期刊
四月中旬,易武。清明下了一天的暴雨。  09:40,起床挑黄片,最近春茶发芽爆发,所有人都去采茶了,没有人愿意挑黄片。  街上传来一个女人的叫卖声:“卖馒头了,北方馒头。”声音苍老而疲惫。  我几乎每天遇见她。出门的时候遇见人,不出门的时候遇见声音。  她的声音里有故乡,也有母亲。  我在想,她是否还记得自己故乡的模样。  记得,小时候下大雪,田问、路面、树上、河里,都是白色,大地白茫茫一片,整个
期刊
金庸离开我们时,九月茶花满路开。  如今雪里风前,茶花依旧,真红耐久。  “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岂徒丹砂红,千古英雄血。”是茶花,也是金庸。  金庸堪称当代文豪,被誉为湘江第一才子,然而他创作的小说数量却不是很多,但是金庸小说的影响力却是其他作家望尘莫及的。究其原因,是因为金庸小说构建的虽然是一个看似脱离凡尘的武侠世界,但其中的情感和道理确是在现实世界中可以找到的。而且在金庸的小说中,你可以看
期刊
1984年的1月,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小村庄我出生了。從小就渴望有朝一日离开农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2012年,28岁的我开始创业,走进了茶叶领域。一开始我并不了解自己是否真的想要做茶,但如今回忆起来,不禁觉得一切也许正如那句老话所说:冥冥之中,自有天定。  创业之初很是艰难,因为是对茶叶的优劣没有概念。两年后,我独自一人来到云南,著名的普洱茶之乡,在这里,我重新认识了茶。在清迈山,
期刊
纵观历史,中国人对于茶的依赖贯穿始终,且不说将茶分享到列国的大度,国人自己将对茶的热爱也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诗词便可见一斑。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代才子纳兰容若取了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来怀念自己与妻子间的深情,读来令人感伤。茶在此词、此典故中也成为一个风雅的意向,成了古往今来情侣、爱人间表情达意的寄托。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期刊
“酒阑更喜团茶苦”,随着岁月的沉淀,我慢慢地喜欢上茶。茶于我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在茶里我学着静思,让浮躁的心安定下来。以前我的性格极度开放,现在已经慢慢收敛,沉淀心神。  喜欢素雅空间,中式的茶台上摆放着精致的茶具,拿起与放下之间萦绕着茶的香气。茶本身的魅力不必多言,更令人欣喜的是,爱上茶以后,不仅仅是心灵得到了慰藉,我也感受到了茶之美,茶器之美,一碗茶汤泡就之时仿佛人与茶相互成就,令人十分惊喜。 
期刊
如果有一天,你想起了一个人,以及和他在一起吃的食物。那个时候你就知道,孤独的味道尝起来是如何的。  随着村上隆的这句话,开启温哥华之旅,温哥华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温哥华在19世纪初时还是一片荒野,在19世纪时,随著近代工业的兴起及新的矿产资源的发现,使得加拿大的经济从此开始进入发展时期。1792年,英国人乔治·温哥华海军上校的探险船航海到巴拉德湾一带,继而在1862年时欧洲移民在海湾沿岸定居,建
期刊
《论语·阳货》第一则,记载的是阳货和孔子之间的一次交锋:阳货希望孔子出山,帮助自己;但孔子自小讨厌阳货,长大后看到阳货陪臣执国命,更是厌恶他。  阳货是有架子的,他不会亲自登门拜见孔子。他也知道,孔子是看不上他的,不会主动投怀送抱。但阳货毕竟是阳货,他是有手段的。他先放出风声,要孔子去见他。但孔子装傻,不去见。阳货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条计他乘孔子不在家,派人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  按孟子的说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