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极拳是根据我国古代阴阳哲学的原理而命名的拳术,将古代健身运动的精华与中医养生理念紧密相连,有平衡阴阳、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等作用。不少老年人将其作为强身健体的首选运动。练习太极拳的人大致清楚招式,却常常困惑于拳派、拘泥于形式、忽略至关重要的习练要诀。而只有在练习过程中遵循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掌握要诀,做到科学化、生活化,才能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
领会精神:太极拳与中医学一脉相承
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开合、起落、进退、刚柔、蓄发、顺逆、虚实、曲直等,无不和谐地体现出阴阳对立与统一的辨证规律。
平衡阴阳 基于中医的阴阳理论,太极拳传承了中华武术“惜精”“养气”“凝神”的三大观念,与中医学“阴阳相济”理念一脉相承。太极拳动作注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通过身体内在的行气、调神达到阴阳的相济协调,使人的身心形成良性的互动,让精、气、神达到完美的平衡状态。
疏通经络 中医学认为,经络滞塞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气血失和疾病生,和则健身益寿。太极拳一招一式柔中寓刚,刚中寓柔,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气发于丹田,气经任、督、带、冲诸经脉上行于肩、臂、肘、腕,下行于胯、膝、踝,至于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后,气复归于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关节、四肢百骸均得到锻炼,具有活动筋骨、疏通脉络、行气活血的功效。
调节脏腑 中医思想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核心,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联系的有机整体。太极拳运动特别强调“心静体松”,用意识引导动作,使心神安静、意识集中、机体充分放松、脏腑发挥正常的功能,因而使机体各器官取得相对平衡。心神安定,不受外界的干扰,使心气运行流畅,能更好地发挥其主血脉和主神志的功能。
拳派之争:陈、杨、孙、吴、武,殊途同归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通常所说的陈、杨、孙、吴、武等式是流传较广、较有名、练习人数较多的几种流派。每种流派的太极拳又有很多的套路,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
无论何种拳派,只要在练习过程中遵循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坚持练习,就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体松心静 太极拳是一种“静中寓动、动中求静”的修炼术。练习太极拳,首先要使身体充分放松,包括头部、肩部、胸部、腰部、上肢、下肢。在运动中保持自然舒展,柔和顺畅,才能做到“心静”。
柔和缓慢 练习太极拳的动作要柔和缓慢,以柔劲为主,以意识引导动作,用意不用力。动作柔和的好处是用力少,不会使肌肉过于紧张。缓慢的好处是能使呼吸深长,增加吸氧量,这样动作才能自然舒展,感觉灵敏,步法稳健,气血调和。
连绵不绝 练习过程中,动作不能忽快忽慢、停顿或断续,要动作连贯,势势相承,动动相连,前后贯串,绵绵不断,形成有节律的连续运动。
圆活自然 人称太极拳为“圆的运动”,练习时动作要处处带有弧形。这是因为弧形动作不滞不涩,易于转化,顺乎力学原理,也符合人体各关节自然弯曲的状态。
协调完整 太极拳是一种需要身心高度协调配合的运动。无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姿势,都必须做到上下相随、协调完整、内外合一,把身体外形的动作和内在的意识完整地统一起来。
趋利避害:与科学接轨,有效不伤身
练习太极拳老少皆宜,正因为太极拳的动作缓慢,一套拳打下来要10分钟,膝关节承载着全身重量,所以练习前更要做好准备活动,达到舒筋活络的目的。
练习时要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顺应人体的生理结构。上步时重心在两腿之间移动;落步时,一定要做到膝关节与脚尖的方向相一致。做弓步、虚步等动作,膝关节与地面的垂线不要超过足尖,这样可以将重量承载到大腿上,既锻炼了肌肉,也避免了膝关节及相关韧带的劳损。
初学太极拳时,拳架应相对高一点,经过一段时间的习练,腿部力量增强,再逐步降低拳架,循序渐进才能够真正起到锻炼的效果,且不会损伤膝关节。
融“练”于“用”:不拘泥于形式,让太极拳生活化
在练拳的形式上不用太过硬性。没有空间,可以练习单式;单式打不开,可以拆开练单手;不想练套路和手法,可以练单功;不想练习刻板的功法,可以练某一种劲法和运动形式;不想练拳也不想练劲,那可以练意念。走路、坐车、吃饭、聊天等,我们都可以随时练功,而不用拘泥于形式。
要试着把“练”融入到“用”中,在生活中的每一动都遵循太极拳的练功原理,到了那时,就是太极拳的生活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处处皆练功”。不要让练功成为生活中的负担,而要让太极融入到细微的生活中,为我所用!
领会精神:太极拳与中医学一脉相承
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开合、起落、进退、刚柔、蓄发、顺逆、虚实、曲直等,无不和谐地体现出阴阳对立与统一的辨证规律。
平衡阴阳 基于中医的阴阳理论,太极拳传承了中华武术“惜精”“养气”“凝神”的三大观念,与中医学“阴阳相济”理念一脉相承。太极拳动作注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通过身体内在的行气、调神达到阴阳的相济协调,使人的身心形成良性的互动,让精、气、神达到完美的平衡状态。
疏通经络 中医学认为,经络滞塞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气血失和疾病生,和则健身益寿。太极拳一招一式柔中寓刚,刚中寓柔,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气发于丹田,气经任、督、带、冲诸经脉上行于肩、臂、肘、腕,下行于胯、膝、踝,至于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后,气复归于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关节、四肢百骸均得到锻炼,具有活动筋骨、疏通脉络、行气活血的功效。
调节脏腑 中医思想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核心,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联系的有机整体。太极拳运动特别强调“心静体松”,用意识引导动作,使心神安静、意识集中、机体充分放松、脏腑发挥正常的功能,因而使机体各器官取得相对平衡。心神安定,不受外界的干扰,使心气运行流畅,能更好地发挥其主血脉和主神志的功能。
拳派之争:陈、杨、孙、吴、武,殊途同归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通常所说的陈、杨、孙、吴、武等式是流传较广、较有名、练习人数较多的几种流派。每种流派的太极拳又有很多的套路,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
无论何种拳派,只要在练习过程中遵循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坚持练习,就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体松心静 太极拳是一种“静中寓动、动中求静”的修炼术。练习太极拳,首先要使身体充分放松,包括头部、肩部、胸部、腰部、上肢、下肢。在运动中保持自然舒展,柔和顺畅,才能做到“心静”。
柔和缓慢 练习太极拳的动作要柔和缓慢,以柔劲为主,以意识引导动作,用意不用力。动作柔和的好处是用力少,不会使肌肉过于紧张。缓慢的好处是能使呼吸深长,增加吸氧量,这样动作才能自然舒展,感觉灵敏,步法稳健,气血调和。
连绵不绝 练习过程中,动作不能忽快忽慢、停顿或断续,要动作连贯,势势相承,动动相连,前后贯串,绵绵不断,形成有节律的连续运动。
圆活自然 人称太极拳为“圆的运动”,练习时动作要处处带有弧形。这是因为弧形动作不滞不涩,易于转化,顺乎力学原理,也符合人体各关节自然弯曲的状态。
协调完整 太极拳是一种需要身心高度协调配合的运动。无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姿势,都必须做到上下相随、协调完整、内外合一,把身体外形的动作和内在的意识完整地统一起来。
趋利避害:与科学接轨,有效不伤身
练习太极拳老少皆宜,正因为太极拳的动作缓慢,一套拳打下来要10分钟,膝关节承载着全身重量,所以练习前更要做好准备活动,达到舒筋活络的目的。
练习时要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顺应人体的生理结构。上步时重心在两腿之间移动;落步时,一定要做到膝关节与脚尖的方向相一致。做弓步、虚步等动作,膝关节与地面的垂线不要超过足尖,这样可以将重量承载到大腿上,既锻炼了肌肉,也避免了膝关节及相关韧带的劳损。
初学太极拳时,拳架应相对高一点,经过一段时间的习练,腿部力量增强,再逐步降低拳架,循序渐进才能够真正起到锻炼的效果,且不会损伤膝关节。
融“练”于“用”:不拘泥于形式,让太极拳生活化
在练拳的形式上不用太过硬性。没有空间,可以练习单式;单式打不开,可以拆开练单手;不想练套路和手法,可以练单功;不想练习刻板的功法,可以练某一种劲法和运动形式;不想练拳也不想练劲,那可以练意念。走路、坐车、吃饭、聊天等,我们都可以随时练功,而不用拘泥于形式。
要试着把“练”融入到“用”中,在生活中的每一动都遵循太极拳的练功原理,到了那时,就是太极拳的生活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处处皆练功”。不要让练功成为生活中的负担,而要让太极融入到细微的生活中,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