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和一种生活方式。本人尝试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用于指导古诗文教学,建构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内外生本、生生、师生间的互动,课内外知识的相互补充来促进学生进行更有效学习的互动学习模式。
关键词:合作;互动教学;学为中心;高效课堂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通过阅读了解诗词的意境,品味诗词中蕴涵的哲理和思想感情,学生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观念。
但是,古诗文中精炼的语言,深远的意境,让学生学习起来倍感困难。如何使他们做到理解并熟练运用古诗文,如何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如何科学的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如何构建最适合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教学模式,是我在教学中一直努力探究的问题。
一、现阶段古诗文教学模式分析
传统的古诗文阅读教学模式大致为“介紹作者讲解关键词义、概括诗文大意带领学生有感情朗读朗诵”。这种流水线式的模式,虽然易操作,容量大,效率高,但学习基本属于呈现性的知识,学生体会不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自身价值。因而,大多数学生流露出的是一种无奈、迷惑、反感的心态,甚至因此否定整个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和精髓。
二、古诗文互动教学模式
本人尝试着转变学生学习的策略,改变师生互动的常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其古诗文互动教学模式如下。
(一)生本互动
本环节最为基本的目标是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但生本互动的根本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上,更深层次的要求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如读罢《(论语)六则》,学生豁然而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以此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之名言。背诵《(孟子)二章》时学生们神情肃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本互动包括三个环节。
1.学生课前自学──包括课前自学和堂上接受教师检查两步。其内容包括:掌握生字词的形、音、义,整体感知课文,对预习提示中提到的重点难点有大致的了解。
2.了解学习目标──每节课都应当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意义建构(即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而明确的目标及提示新旧知识间联系的线索,能让学生明确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3.构建特定的情境──建构主义强调情境的作用,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学生可以充分运用生活中的经验或者在同学或老师的帮助下构建符合文本需求的情境,从而达到同化的目的。
(二)生生互动
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对诗文会有不同的解读,教师要鼓励他们在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中了解、品味、感悟,使认识不断趋于完善,启发他们认识自身的局限与不足,从而激发赏析的深层需要。
生生互动包括二个环节。
1.首先为确定中心议题──在特定的情境下,应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议题作为讨论中心。
2.其次是协作互动学习──现在通行的有小组协作互动、大班协作互动。一般来说方法是讨论、交流、辩论,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使每个学生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其间,学生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
(三)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包括二个环节。
1.接受群体帮助──教师应尽量运用学生讨论发言中的词语,充分肯定学生的首创精神,不要将教师的个人意见强加于学生。教师力求全面清晰地归纳,帮助学生在发散思维后进行必要的聚合思维,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对本课的学习主题有明确的再建构。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黄鹤楼》一诗时有同学说:“我为大家朗诵的是崔颢的‘黄鹤楼’,在读完这首诗之后,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这样一副画面:仙人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远离故乡,沦落天涯,此情此景,令人不胜唏嘘!”
2.内容延伸互动──设置合理的课后作业,丰富课后练习内容,通过课内知识的延伸,拓展学习空间,达成学生最终的意义建构。
互动式古诗文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讨论,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亲近感,从而高效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多种多样的互动形式去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于漪文集[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李克东,谢幼如.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2.
关键词:合作;互动教学;学为中心;高效课堂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通过阅读了解诗词的意境,品味诗词中蕴涵的哲理和思想感情,学生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观念。
但是,古诗文中精炼的语言,深远的意境,让学生学习起来倍感困难。如何使他们做到理解并熟练运用古诗文,如何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如何科学的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如何构建最适合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教学模式,是我在教学中一直努力探究的问题。
一、现阶段古诗文教学模式分析
传统的古诗文阅读教学模式大致为“介紹作者讲解关键词义、概括诗文大意带领学生有感情朗读朗诵”。这种流水线式的模式,虽然易操作,容量大,效率高,但学习基本属于呈现性的知识,学生体会不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自身价值。因而,大多数学生流露出的是一种无奈、迷惑、反感的心态,甚至因此否定整个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和精髓。
二、古诗文互动教学模式
本人尝试着转变学生学习的策略,改变师生互动的常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其古诗文互动教学模式如下。
(一)生本互动
本环节最为基本的目标是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但生本互动的根本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上,更深层次的要求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如读罢《(论语)六则》,学生豁然而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以此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之名言。背诵《(孟子)二章》时学生们神情肃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本互动包括三个环节。
1.学生课前自学──包括课前自学和堂上接受教师检查两步。其内容包括:掌握生字词的形、音、义,整体感知课文,对预习提示中提到的重点难点有大致的了解。
2.了解学习目标──每节课都应当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意义建构(即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而明确的目标及提示新旧知识间联系的线索,能让学生明确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3.构建特定的情境──建构主义强调情境的作用,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学生可以充分运用生活中的经验或者在同学或老师的帮助下构建符合文本需求的情境,从而达到同化的目的。
(二)生生互动
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对诗文会有不同的解读,教师要鼓励他们在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中了解、品味、感悟,使认识不断趋于完善,启发他们认识自身的局限与不足,从而激发赏析的深层需要。
生生互动包括二个环节。
1.首先为确定中心议题──在特定的情境下,应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议题作为讨论中心。
2.其次是协作互动学习──现在通行的有小组协作互动、大班协作互动。一般来说方法是讨论、交流、辩论,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使每个学生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其间,学生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
(三)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包括二个环节。
1.接受群体帮助──教师应尽量运用学生讨论发言中的词语,充分肯定学生的首创精神,不要将教师的个人意见强加于学生。教师力求全面清晰地归纳,帮助学生在发散思维后进行必要的聚合思维,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对本课的学习主题有明确的再建构。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黄鹤楼》一诗时有同学说:“我为大家朗诵的是崔颢的‘黄鹤楼’,在读完这首诗之后,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这样一副画面:仙人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远离故乡,沦落天涯,此情此景,令人不胜唏嘘!”
2.内容延伸互动──设置合理的课后作业,丰富课后练习内容,通过课内知识的延伸,拓展学习空间,达成学生最终的意义建构。
互动式古诗文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讨论,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亲近感,从而高效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多种多样的互动形式去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于漪文集[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李克东,谢幼如.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