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救人、他们突击、他们突然出现在战争需要的任何地方,他们就是特种兵;他们总是被派往执行最艰难的任务,他们总是出现在环境最极致之地,他们总是在历史大潮的最高浪尖上冲浪。所以,他们的事迹屡屡成为电影电视青睐的主题,他们也成为谋杀菲林的“罪魁祸首”,而这些反映特种部队的电视电影,最终总能轻易地赢得观众的心跳、悸动、震撼与同情。
最人性 《拯救大兵瑞恩》——战争废墟上盛开的人性之花
简介:
美国依阿华州瑞恩太太的3个儿子先后在战争中为国捐躯,小儿子瑞恩在前线又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下落不明,为了防止后方人民产生厌战情绪,美军决定派遣一支由上尉约翰米勒(汤姆·汉克斯饰)率领的特种分队深入敌后寻找瑞恩。8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一个不知生死的人,迎接他们的将是战火的洗礼和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
电影评述:
无可否认,这场以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为背景的(拯救大兵瑞恩)佑佛是一部战地记者实地拍摄的纪录片,片首大约40分钟的血腥、残忍的抢滩登陆戏,一下子把观众攫到战争本体之中。血肉横飞枪林弹雨的战斗,未被过滤粉饰的厮杀,战士面对死亡随时降临的惊恐,不断累高的尸体,殷红的海水……排山倒海般填满观众的眼睛。连导演斯皮尔伯格自己都劝告大家:“放映此片时,女士最好有男士陪伴观看!”
当然,导演的自然主义手法并非有意宣扬暴力,恰恰相反,他憎恶任何使暴力看上去有趣或者把暴力描绘成游戏的主观渲染。当镜头最后落在了一具尸体上,死者俯卧在地,背包上一个名字——彼得·瑞恩。原来这个姓瑞恩的家庭,4个兄弟中已有3个在48小时内相继阵亡,工作人员立即将这个情况向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作了汇报,看着这三纸阵亡通知书,将军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为了不再让这位英雄母亲承受丧子之痛,将军下守:派一组特种部队去将瑞恩一家唯一的希望詹姆斯·瑞恩找到,并把他从那里安全地带回来。
米勒上尉接到上级给他的这个任务后,他无法高兴,在他看来完成这项任务难如大海捞针,而要他率领一支特种部队冒死去救一个列兵的意义何在?特种小分队带着这个困惑极不情愿地上路了。诚然,被拯救的对象只有一人,但这不是简单的八比一算术问题,就算只有一人去拯救“瑞恩”,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他也会产生“值”或“不值”的疑惑,这就是人性。作家梁晓声曾经就此提出:“人的生命价值是同等的,这平等不会因人数比例的倾斜而产生孰重孰轻的偏差。探讨八个人救助一个人是否值得的问题是不道德的,而产生这样疑问的人必定具有冰冷的理念。”
当这些士兵深入到敌人的阵地,遭遇到了各种危险的情况,两个战友在与德国小股溃军的遭遇战中相继牺牲,剩下的队员开始更加疑问为什么瑞恩的生命要比他们的更有价值,尽管怨声载道,但米勒队长却始终坚持服从着上级的命令继续寻找瑞恩。
大兵瑞恩终于在一个叫雷蒙的地方被找到了,瑞恩所在的小分队在登陆前被空投到此地去保护一座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大桥。当得知兄弟战死沙场的消息后,瑞恩悲痛万分,米勒队长又向瑞恩说明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可他没想到瑞恩却说“我的兄弟没有死,他们正在和我一起在前线并肩作战,战争胜利后我会跟他们一起回家。”
电影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在真实的战争中,单个人的生命只是一个符号,是集体炮灰里的分子而已。所有人的生命都赢弱不堪,并随时可能被战争的机器碾得粉碎。战争,彰显人性中的卑鄙与崇高,懦弱与勇敢。看过本片的人可能会更多地关注那个百发百中的狙击手和他每次出击前的那个习惯动作:亲吻一下胸前的十字架。在战争废墟上,这也许是他杀人前的人性之花瞬间绽放吧。
最艰难 《太阳之泪》——如果太阳有泪
简介:
如果太阳有泪,那么这滴泪水将会洒向哪里?我想,它会为苦难的非洲大陆留下泪水。影片反映尼日利亚内战失控,军阀武装屠杀平民。主角沃特斯(布鲁斯·威利斯饰)说过的一句话:上帝已经遗弃了非洲。
但由于有一名支援当地医疗工作的美籍志愿医生莱娜还留在上帝遗忘之地,美军派出精锐的海军特种部队“海豹”突击队秘密潜入这片非洲丛林中营救她。这支小分队顺利地找到了莱娜,但莱娜坚持除非把她照看下的70位难民一起带出边境,否则她誓死也不会离开这里。特种部队士兵在接受训练的那一天起就得学会以任务为重的处事原则,而现在则可能要带上一批与任务无关甚至会妨碍顺利完成任务的人。这些特种兵注定要在军人的天职和道德之间做出选择。
电影评述:
当沃特斯率一支“海豹”分队按照命守营救美国医生莱娜回国时,莱娜坚持要把正在她照看下的70位难民一起带出边境,否则她誓死也不会离开这里。看着坚定地选择了和自己的病人生死与共的女医生,沃特斯不得不面对他军人生涯中第一次命令和良心的冲突,是奉命强行带走莱娜医生一个人去复命?还是让自己的部队带着这几十个老老少少身染疾病的难民走出这充满种种危险的原始丛林?沃特斯决定冒着违抗命令和违反交战法则的风险拯救难民,于是他们要穿过丛林到达喀麦隆边境才能获得拯救行动的成功,而后面又有一队全副武装的叛军为了追杀前总统的儿子而穷追猛打,步步紧逼。最后在“海豹”特种分队的浴血奋战下,女医生、总统之子以及大部分难民终于在喀麦隆的边境线上得救。
尽管你也许厌倦了布鲁斯·威利斯那严肃得像结了冰一样的表情,尽管这部电影是粉饰美国“世界警察”的高大形象的作品,可它还是让人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触动。片尾有一段话大意是“许多惨绝人寰的事情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善良人们的不作为”也正是本片所要表达的思想。
影片另一看点就是小分队在最后撤退时使用的“地狱火”(Hell Fire)战术。“地狱火”是美军特种部队侦察小队最常用的脱逃战术,当侦察小队突然遭遇到敌人时,首先发现敌人的队员会马上向敌人方向全自动扫射,打光弹匣后马上向相反方向脱离:最接近他的队员在他开火时也指向射击方向,打光弹匣后又马上脱离;紧接着另一名离他最近的队员也在做同样的事,就这样如此轮流开火和撤退,在敌人还没有从震惊中清醒过来之前逃到敌人看不到的地方。正如“海豹”队员自己的评价:“前30秒内,就像是上帝庇佑一样,世界上没有任何部队能够挡得住这种火力与震撼力;在30秒后,上帝庇佑人多枪多的一方。”
电影里面出现了许多目前“海豹”突击队所使用的装备,包括M4A1突击步枪、AN/PAQ-4激光指示器、M25猖击步枪、MK43 MOD0机枪(M6OE4)、M249伞兵型轻机枪以及其他一些武器装备。片中主要武2S的列表如下。
最强悍 《第一滴血》——一个人的战争
简介:
兰博(史泰龙饰)是后越南战争背景下的一个退伍军人,尽管在战场上是英雄,但在社会体制中却是一个有些畸形的危险分子,所以他难以被社会大众接受。他前往俄勒冈州的乡下探访战友,遭到在当地以山大王自居的乡巴佬警长布莱思的无理压迫,只好逃到山上,以他擅长的军中作战方式对警察展开一人军队式的对抗。
电影评述:
社会不容许兰博按自己的方式生存,对于他来说,家就是战场,回到丛林就算是回到了家。导演特德·科特切夫声称:“那是人们内心情绪的一种释放,因为我们可以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观看影片中的‘英雄’独自浴血奋战。”
兰博厌倦了战场,忍受了失去好友亲人的痛苦,他最大的愿望是想找一个普通的工作然后过平静的生活,以他在越南战争中负责管理上百万美元的武器装备来看,洗车实在是微不足道的要求,但就是这样一个要求他却始终没有得到。
他先是受到小镇警察的无理骚扰与侮辱,然后是肉体折磨与刑讯,直至被逼上荒山,无奈他开始了一场注定只能是失败的战斗:被杀或对抗,最后他选择了后者,开始了他一个人的战争。除此以外,该片还有很强的娱乐性,片中史泰龙敏捷的身手,惊险的场面,尤其是特种部队丛林作战手法的使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野外生存、自救、格斗、隐蔽……兰博将特种兵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最残酷 《第九突击队》——苏联历史伤口上坚硬的痂
简介:
1987~1989年,在阿富汗苏联部队损兵折将,近15000名苏联士兵伤亡,苏联特别成立了“第九突击队”协助前线战斗。其中6名来自西伯利亚的小伙子接受了严格的训练,1987年末这支奇兵被派往阿富汗海拔3234米高地的战争中心,以掩护苏联士兵撤退,迎接他们的,除了“第九突击队”的前辈,还有生死茫茫的战场。
电影评述:
真实的第345空降团第九突击队的历史是这样的:1987年底,为了配合在阿富汗边境举行的“打通大动脉”战役,第九突击队从驻地费尔干纳跨过边境,被调往阿富汗霍斯特省最高的一座隘口,即影片中的3234高地,以保证苏军运输线路的畅通。由于第九突击队远离大部队,因此它不得不独自承担这一艰巨的战斗任务。整个战斗持续了两个白天和半个晚上,阿富汗人一度逼近主阵地只有60米,甚至更近。在附近苏军炮兵阵地的炮火支援下,第九突击队成功地守住了阵地,阿富汗人最后丢下了几百人的尸体退走,而坚守阵地的第九突击队39人只有6人战死、23人受伤。当然,在电影(第九突击队)中,为了表现苏联勇士们的气概,除了一名士兵幸存外,整个连队的其他人全部战死,但这在真实的阿富汗战场上是从没有发生过的事。
(第九突击队)预算600万美元,实际成本900万美元,有1500名现役士兵参与拍摄,从准备到最后拍摄完毕总共花了6年时间,是俄罗斯少有的大制作影片。电影突破苏联时代的话语禁忌,以二十多年无人敢问津的阿富汗题材为背景,讲述1987年苏联特别成立的“第九突击队”协助前线战斗的故事,对苏联时代的政治、战争和人性作了自己的阐释。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在国防部长伊万诺夫的陪同下在莫斯科市郊总统官邸与演职员们共同观看了这部电影,并称其为“天才的影片”。
这部电影反思了苏联侵略阿富汗的荒谬,尽管电影里那些年轻的小伙子们高喊着:我们是为了国际正义而采保护阿富汗的,帮助他们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然而,只有他们的民俗教官很清楚地告诉了他们:我不善于在阿富汗作战,不管是谁,在任何时候他都不善于在阿富汗作战。
这支迷茫的特种部队,这些一腔热血的年轻人,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奔赴一个自己根本不熟悉的残酷环境作战,他们尽了自己的义务。但是他们为之奋战的国家却遗忘了他们,在战争结束后两年,庞大的苏联在经过了72年的辉煌后轰然倒地。苏联对阿富汗的战争消耗了苏联的资源,将本来强壮的苏联拖得奄奄一息。
这是一部悲剧电影,尽管最后那个刺儿头说,“我们是第九突击队,我们赢得了胜利。”是的,高地没有丢失,第九突击队胜利了。但是,代价是:第九突击队,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他所有的故事,都不再会有昔日的战友们分享,他后来所有的经历,他的同伴永远也部不会知遭了。就如主人公最后一句:“生活无情地抛弃了我们”“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伟大的军队在慌乱中遗忘了我们,把我们遗忘在那遥远的高地。”
最写实 《黑鹰坠落》——摩加迪沙上空的美国直升机
简介:
1993年10月3日,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街头。由美国陆军“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部队的120名特种精英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受命深入摩加迪沙完成双重使命:为当地群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同时捉拿艾迪德——摩加迪沙最大一支部族派系武装的头目。意外发生了,由于准备不足和情报错误,美军陷入了包围。两架运送美军的“黑鹰”直升机被索马里军队击落,其中一架“黑鹰”上的全部官兵当场死亡,另一架“黑鹰”的驾驶员陷入索马里军队控制区。被隔绝在摩加迪沙街头的美军一方面焦急地等待救援部队,一方面又要想办法解救“黑鹰”上的队友。黑夜渐渐降临。在充满敌意的城市中,这一小队美军仿佛风雨飘摇中的孤舟,随时会遭遇灭顶之灾,他们与索马里军队发生了激战,结果美军有18人阵亡,73人受伤,索马里军队有上千人阵亡。一场原本计划川、时完成的突击行动,变成了15小时的漫长煎熬。“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部队官兵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弥补了彼此之间的隔阂,领悟到战友之间生死之交的兄弟情谊,也感受到战争的真实。
电影评述:
影片取材于1993年美军在索马里的一次军事行动。从某种意义讲,(黑鹰坠落)可以说是为美国国防部定做的一部跟进美军全球化战略的军教片。一方面,美国军队用他们的大兵在世界各地展现他们如入无人之境的风采,另一方面,好莱坞的电影也乐此不疲地举着他们的摄影机,即时捕捉冲锋陷阵的美国军人的喜忧参半的所谓英雄壮举。
在正式开拍前,全体演员连同只有几个镜头的小角色都分成三拨分别在美军的“三角洲”部队、“游骑兵”部队和“黑鹰”直升机基地参加5天的军训,除学习部队生活、武器操作和团队精神外,他们还和摩加迪沙之战中阵亡者的战友和亲友交谈,对自己所扮演角色有更感性的了解。由于无法在索马里实地拍摄,全片是在摩洛哥完成的,得到了摩洛哥政府和美国国防部的全力支持,也使得这部影片能尽可能地完整再现当时的事件真相,连剧中人物的姓名除目前仍在美军服役并付有特殊使命的队员外,都 采用了真实姓名。有的影评家甚至建议历史频道用此片代替有关历史记录片,因为相比之下,《黑鹰坠落》的描述更加准确、更加翔实。
当然,电影的视角完全是美国大兵的,这种强烈的主观镜头,使得影片始终聚焦的是美国军队中的各层次军人。他们每一个士兵的死亡,都有一段英雄的故事,而且那种危难关头相濡以沫的相助精神,那种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甚至美国大兵的人情味,也得到了不失时机的表现。如一个美国大兵对指挥官说:“转告我的父母,我一直爱着他们,我的表现及格吗?”指挥官作激动状:“非常好。”而敌人——就是那些黑皮肤的被妖魔化的敌人,则是模糊不清的,没有感情,没有生命,没有思考,他们就像是电脑游戏中层出不穷的应声而倒的敌人,纷纷在美国大兵的枪口下倒毙丧命。
影片佯装站在中性立场上,也适可而止地表现了一点土人军阀们的不满,如影片中表现索马里的地方武装抱怨美匠人这是我们的内战,意思是用不着美国人插手。但在全片具有丑化倾向的镜头中,只能衬托出他们的愚昧,对救世主般的美国大兵的英雄行径视而不见,以达到好莱坞强加给他们的愚民的头衔目的。
影片中出现的美国特种部队武器有M16A2突击步枪、M727突击步枪、MP5冲锋枪、M14自动步枪、AimpointComp反射式瞄准镜、M249轻机枪、M60通用机枪、M2HB重机枪、M9手枪、M1911A1手枪等等。电影中刻意表现的一个细节,“游骑兵”只能抵右肩射击,而“三角洲”队员则左右手都能射击。俄国制的RPG-7火箭筒是索马里武装最主要的“大杀伤力武器”,索马里人发射了大量的火箭,构成严密的火网,打中了4架直升机(2架坠毁,2架返回基地迫降成功)。
如同其他好莱坞影片一样,《黑鹰坠落》成功地将美国精神与价值理念,镐嵌于影像的符号结构,并遁身于文化工业产品的形式当中,不仅向全球各地行销获利,也成功地取得关于这次战争的历史定义权。
最亲情 《史弟连》——战争寒夜中的生死亲情
简介:
1942年第二次大战期间,美军101空降部队506团E连在美国乔治亚州接受了严格的训练,这支精英步枪连在第二次大战盟军诺曼底登陆的首日早晨(1944年6月6日)跳伞进入法国,不但参加了“阿登战役”,还围剿了希特勒位于贝希特斯加登的大本营。其中许多人物原型仍健在,并被安排在每集的片头接受采访以印证片中的内容。然而,这并不能改变其内容的实质,那就是,它不可避免地是对好莱坞神话的又一次精巧重述,仍然在为当今的“美国梦”输血充电,在“反战”和伸张正义的外衣包装下,它仍然是一个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扬声器。
电影评述:
HBO剧集(兄弟连)捕捉的是二战中一个重要的历史片段,它讲述了二战爆发初期,一群自愿参军接受训练的平民百姓如何在中尉索博魔鬼般的训练下,从毫无经验的毛头小子变成了美军最精锐的部队,并在1944年6月5日登上飞机,奔赴法国参与“诺曼底登陆”这一在二战中改变了世界格局的历史事件。由于这段经历改编自二战史专家史蒂芬·安布罗斯根据老兵莱斯特的回忆录所撰写的同名故事,因此它本身就具备了极尽真实的质地。而导演斯皮尔伯格那力求再现当年场景的拍摄目的更赋予了这部电视电影纪实性的风格,把银幕前的我们也带进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每集选取一名战士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分别以他们的视点回忆E连的前史后传、冒险故事和英雄神话。在这些视点关照下,美军骁勇善战、出生入死的拯救经历简直就是一次“印第安那·琼斯”式的辉煌冒险。
在导演斯皮尔伯格眼里,战争是痛苦的。因此,他摒弃了传统战争题材电影里的英雄主义手法,转而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关注着这个非常年代中的个体生命。电影没有把任何一个人物塑造成钢筋铁骨般的英雄形象,而是展现着这些士兵们最真实也最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厌恶战争,觉得战争是一个没有秩序的罪恶游戏,而自己不过是其中的一粒微小棋子。因此,在电影里,每当宣布出发的时候,长官没有激情澎湃的言辞,士兵也没有视死如归的斗志,那种不能自我控制命运的悲凉感让银幕上呈现出一片沉闷而低调的气氛。而与此相对的是,斯皮尔伯格又常常用高调来表现战火中的兄弟情谊,让观看电影的人们充分感受到人类那渴望交流的情感本能。哪怕是在随时都可能丧失性命的战场上,连天的炮火也不能剥夺人们渴望友谊的权利。因此,有人评价说,《兄弟连》没有用英雄式的手法来塑造人物,而是把每一个角色都当做真实的生命个体来看待,最终成就了一批流光溢彩的银幕人物,也成就了影片自己。
最英勇 《冲出亚马逊》——中国特种兵的辉煌与梦想
简介:
我军两名特种兵王晖、胡小龙在1999年参加国际“猎人学校”组织的特种兵训练的经历。这两名中国军人承受了超出生理和心理极限的训练,经受了艰苦卓绝的生死考验,最终获得了胜利。
电影评述:
影片开始,在“猎人学校”,罗斯校长向来自世界各国军队的特种兵宣布:”从现在开始,你们将没有姓名,没有军衔,有的只是服从、代号和敌人,谁要是脱离训练48小时,将被视为自动退出,必须降下你们的国旗。”
艰苦紧张的训练开始了。学员们一会攀高梯,一会爬网墙,一会匍匐前进通过铁丝网,一会又要穿越真枪实弹的封锁线……学员们还要经历饥饿训练,每顿饭一个窝头一碗汤,这样的生活要持续一个月。对于中国人来说更寺人不能忍受的是要生吃一千克生牛肉。可这些困难鄙没有吓倒他们。在一次缉捕贩毒分子的战斗中,他们表现英勇,胜利的完成了任务。可是在战斗中,王晖不幸受伤,住进医院。按学校的规定,如果脱离训练48小时,将被视为自动退出。在这种情况下,王晖冒着锯掉一条腿的危险,继续参加更残酷的训练,经受着更严峻的考验。
在解救罗斯校长的女儿丽娜的战斗中,他们机智勇敢地同敌人周旋。敌人乘直升机慌忙逃走,王晖紧紧抓住直升机的轮子,来到了敌人占据的轮船上。在紧急关头,王晖从敌人手中夺过遥控器,引爆炸药,把敌人全部消灭,并成功地救出罗斯校长的女儿丽娜。三个月的训练结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依然在“猎人学校”上空高高飘扬。毕业典礼上,罗斯校长亲手将一枚“勇士勋章”授予中国学员王晖,这是军人的最高荣誉。
《冲出亚马逊》是一部很写实、又很类型化的动作片。它的成功主要是影片所拥有的能让观众热血沸腾的冲击力,特别是那种人所期待的尊严与光荣的诞生。影片传达了一种让现实的中国人仰慕与渴望的铁血精神。尽管影片有着真实的原型依据,但它仍然是一部全新的军事题材动作片,关键还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王晖、胡小龙这两个人物。影片经由这两个人物的个性或个性差异,也通过受训过程中的磨难、冲突、乃至对生命极限的挑战与生死荣辱的考验,展现了中国铁血男儿的不屈精神及抗争到底的意志力。正是“任何完备的武装都比不上无坚不摧的意志,任何美妙的动作都比不上真枪实弹地去干”。
最人性 《拯救大兵瑞恩》——战争废墟上盛开的人性之花
简介:
美国依阿华州瑞恩太太的3个儿子先后在战争中为国捐躯,小儿子瑞恩在前线又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下落不明,为了防止后方人民产生厌战情绪,美军决定派遣一支由上尉约翰米勒(汤姆·汉克斯饰)率领的特种分队深入敌后寻找瑞恩。8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一个不知生死的人,迎接他们的将是战火的洗礼和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
电影评述:
无可否认,这场以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为背景的(拯救大兵瑞恩)佑佛是一部战地记者实地拍摄的纪录片,片首大约40分钟的血腥、残忍的抢滩登陆戏,一下子把观众攫到战争本体之中。血肉横飞枪林弹雨的战斗,未被过滤粉饰的厮杀,战士面对死亡随时降临的惊恐,不断累高的尸体,殷红的海水……排山倒海般填满观众的眼睛。连导演斯皮尔伯格自己都劝告大家:“放映此片时,女士最好有男士陪伴观看!”
当然,导演的自然主义手法并非有意宣扬暴力,恰恰相反,他憎恶任何使暴力看上去有趣或者把暴力描绘成游戏的主观渲染。当镜头最后落在了一具尸体上,死者俯卧在地,背包上一个名字——彼得·瑞恩。原来这个姓瑞恩的家庭,4个兄弟中已有3个在48小时内相继阵亡,工作人员立即将这个情况向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作了汇报,看着这三纸阵亡通知书,将军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为了不再让这位英雄母亲承受丧子之痛,将军下守:派一组特种部队去将瑞恩一家唯一的希望詹姆斯·瑞恩找到,并把他从那里安全地带回来。
米勒上尉接到上级给他的这个任务后,他无法高兴,在他看来完成这项任务难如大海捞针,而要他率领一支特种部队冒死去救一个列兵的意义何在?特种小分队带着这个困惑极不情愿地上路了。诚然,被拯救的对象只有一人,但这不是简单的八比一算术问题,就算只有一人去拯救“瑞恩”,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他也会产生“值”或“不值”的疑惑,这就是人性。作家梁晓声曾经就此提出:“人的生命价值是同等的,这平等不会因人数比例的倾斜而产生孰重孰轻的偏差。探讨八个人救助一个人是否值得的问题是不道德的,而产生这样疑问的人必定具有冰冷的理念。”
当这些士兵深入到敌人的阵地,遭遇到了各种危险的情况,两个战友在与德国小股溃军的遭遇战中相继牺牲,剩下的队员开始更加疑问为什么瑞恩的生命要比他们的更有价值,尽管怨声载道,但米勒队长却始终坚持服从着上级的命令继续寻找瑞恩。
大兵瑞恩终于在一个叫雷蒙的地方被找到了,瑞恩所在的小分队在登陆前被空投到此地去保护一座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大桥。当得知兄弟战死沙场的消息后,瑞恩悲痛万分,米勒队长又向瑞恩说明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可他没想到瑞恩却说“我的兄弟没有死,他们正在和我一起在前线并肩作战,战争胜利后我会跟他们一起回家。”
电影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在真实的战争中,单个人的生命只是一个符号,是集体炮灰里的分子而已。所有人的生命都赢弱不堪,并随时可能被战争的机器碾得粉碎。战争,彰显人性中的卑鄙与崇高,懦弱与勇敢。看过本片的人可能会更多地关注那个百发百中的狙击手和他每次出击前的那个习惯动作:亲吻一下胸前的十字架。在战争废墟上,这也许是他杀人前的人性之花瞬间绽放吧。
最艰难 《太阳之泪》——如果太阳有泪
简介:
如果太阳有泪,那么这滴泪水将会洒向哪里?我想,它会为苦难的非洲大陆留下泪水。影片反映尼日利亚内战失控,军阀武装屠杀平民。主角沃特斯(布鲁斯·威利斯饰)说过的一句话:上帝已经遗弃了非洲。
但由于有一名支援当地医疗工作的美籍志愿医生莱娜还留在上帝遗忘之地,美军派出精锐的海军特种部队“海豹”突击队秘密潜入这片非洲丛林中营救她。这支小分队顺利地找到了莱娜,但莱娜坚持除非把她照看下的70位难民一起带出边境,否则她誓死也不会离开这里。特种部队士兵在接受训练的那一天起就得学会以任务为重的处事原则,而现在则可能要带上一批与任务无关甚至会妨碍顺利完成任务的人。这些特种兵注定要在军人的天职和道德之间做出选择。
电影评述:
当沃特斯率一支“海豹”分队按照命守营救美国医生莱娜回国时,莱娜坚持要把正在她照看下的70位难民一起带出边境,否则她誓死也不会离开这里。看着坚定地选择了和自己的病人生死与共的女医生,沃特斯不得不面对他军人生涯中第一次命令和良心的冲突,是奉命强行带走莱娜医生一个人去复命?还是让自己的部队带着这几十个老老少少身染疾病的难民走出这充满种种危险的原始丛林?沃特斯决定冒着违抗命令和违反交战法则的风险拯救难民,于是他们要穿过丛林到达喀麦隆边境才能获得拯救行动的成功,而后面又有一队全副武装的叛军为了追杀前总统的儿子而穷追猛打,步步紧逼。最后在“海豹”特种分队的浴血奋战下,女医生、总统之子以及大部分难民终于在喀麦隆的边境线上得救。
尽管你也许厌倦了布鲁斯·威利斯那严肃得像结了冰一样的表情,尽管这部电影是粉饰美国“世界警察”的高大形象的作品,可它还是让人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触动。片尾有一段话大意是“许多惨绝人寰的事情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善良人们的不作为”也正是本片所要表达的思想。
影片另一看点就是小分队在最后撤退时使用的“地狱火”(Hell Fire)战术。“地狱火”是美军特种部队侦察小队最常用的脱逃战术,当侦察小队突然遭遇到敌人时,首先发现敌人的队员会马上向敌人方向全自动扫射,打光弹匣后马上向相反方向脱离:最接近他的队员在他开火时也指向射击方向,打光弹匣后又马上脱离;紧接着另一名离他最近的队员也在做同样的事,就这样如此轮流开火和撤退,在敌人还没有从震惊中清醒过来之前逃到敌人看不到的地方。正如“海豹”队员自己的评价:“前30秒内,就像是上帝庇佑一样,世界上没有任何部队能够挡得住这种火力与震撼力;在30秒后,上帝庇佑人多枪多的一方。”
电影里面出现了许多目前“海豹”突击队所使用的装备,包括M4A1突击步枪、AN/PAQ-4激光指示器、M25猖击步枪、MK43 MOD0机枪(M6OE4)、M249伞兵型轻机枪以及其他一些武器装备。片中主要武2S的列表如下。
最强悍 《第一滴血》——一个人的战争
简介:
兰博(史泰龙饰)是后越南战争背景下的一个退伍军人,尽管在战场上是英雄,但在社会体制中却是一个有些畸形的危险分子,所以他难以被社会大众接受。他前往俄勒冈州的乡下探访战友,遭到在当地以山大王自居的乡巴佬警长布莱思的无理压迫,只好逃到山上,以他擅长的军中作战方式对警察展开一人军队式的对抗。
电影评述:
社会不容许兰博按自己的方式生存,对于他来说,家就是战场,回到丛林就算是回到了家。导演特德·科特切夫声称:“那是人们内心情绪的一种释放,因为我们可以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观看影片中的‘英雄’独自浴血奋战。”
兰博厌倦了战场,忍受了失去好友亲人的痛苦,他最大的愿望是想找一个普通的工作然后过平静的生活,以他在越南战争中负责管理上百万美元的武器装备来看,洗车实在是微不足道的要求,但就是这样一个要求他却始终没有得到。
他先是受到小镇警察的无理骚扰与侮辱,然后是肉体折磨与刑讯,直至被逼上荒山,无奈他开始了一场注定只能是失败的战斗:被杀或对抗,最后他选择了后者,开始了他一个人的战争。除此以外,该片还有很强的娱乐性,片中史泰龙敏捷的身手,惊险的场面,尤其是特种部队丛林作战手法的使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野外生存、自救、格斗、隐蔽……兰博将特种兵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最残酷 《第九突击队》——苏联历史伤口上坚硬的痂
简介:
1987~1989年,在阿富汗苏联部队损兵折将,近15000名苏联士兵伤亡,苏联特别成立了“第九突击队”协助前线战斗。其中6名来自西伯利亚的小伙子接受了严格的训练,1987年末这支奇兵被派往阿富汗海拔3234米高地的战争中心,以掩护苏联士兵撤退,迎接他们的,除了“第九突击队”的前辈,还有生死茫茫的战场。
电影评述:
真实的第345空降团第九突击队的历史是这样的:1987年底,为了配合在阿富汗边境举行的“打通大动脉”战役,第九突击队从驻地费尔干纳跨过边境,被调往阿富汗霍斯特省最高的一座隘口,即影片中的3234高地,以保证苏军运输线路的畅通。由于第九突击队远离大部队,因此它不得不独自承担这一艰巨的战斗任务。整个战斗持续了两个白天和半个晚上,阿富汗人一度逼近主阵地只有60米,甚至更近。在附近苏军炮兵阵地的炮火支援下,第九突击队成功地守住了阵地,阿富汗人最后丢下了几百人的尸体退走,而坚守阵地的第九突击队39人只有6人战死、23人受伤。当然,在电影(第九突击队)中,为了表现苏联勇士们的气概,除了一名士兵幸存外,整个连队的其他人全部战死,但这在真实的阿富汗战场上是从没有发生过的事。
(第九突击队)预算600万美元,实际成本900万美元,有1500名现役士兵参与拍摄,从准备到最后拍摄完毕总共花了6年时间,是俄罗斯少有的大制作影片。电影突破苏联时代的话语禁忌,以二十多年无人敢问津的阿富汗题材为背景,讲述1987年苏联特别成立的“第九突击队”协助前线战斗的故事,对苏联时代的政治、战争和人性作了自己的阐释。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在国防部长伊万诺夫的陪同下在莫斯科市郊总统官邸与演职员们共同观看了这部电影,并称其为“天才的影片”。
这部电影反思了苏联侵略阿富汗的荒谬,尽管电影里那些年轻的小伙子们高喊着:我们是为了国际正义而采保护阿富汗的,帮助他们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然而,只有他们的民俗教官很清楚地告诉了他们:我不善于在阿富汗作战,不管是谁,在任何时候他都不善于在阿富汗作战。
这支迷茫的特种部队,这些一腔热血的年轻人,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奔赴一个自己根本不熟悉的残酷环境作战,他们尽了自己的义务。但是他们为之奋战的国家却遗忘了他们,在战争结束后两年,庞大的苏联在经过了72年的辉煌后轰然倒地。苏联对阿富汗的战争消耗了苏联的资源,将本来强壮的苏联拖得奄奄一息。
这是一部悲剧电影,尽管最后那个刺儿头说,“我们是第九突击队,我们赢得了胜利。”是的,高地没有丢失,第九突击队胜利了。但是,代价是:第九突击队,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他所有的故事,都不再会有昔日的战友们分享,他后来所有的经历,他的同伴永远也部不会知遭了。就如主人公最后一句:“生活无情地抛弃了我们”“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伟大的军队在慌乱中遗忘了我们,把我们遗忘在那遥远的高地。”
最写实 《黑鹰坠落》——摩加迪沙上空的美国直升机
简介:
1993年10月3日,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街头。由美国陆军“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部队的120名特种精英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受命深入摩加迪沙完成双重使命:为当地群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同时捉拿艾迪德——摩加迪沙最大一支部族派系武装的头目。意外发生了,由于准备不足和情报错误,美军陷入了包围。两架运送美军的“黑鹰”直升机被索马里军队击落,其中一架“黑鹰”上的全部官兵当场死亡,另一架“黑鹰”的驾驶员陷入索马里军队控制区。被隔绝在摩加迪沙街头的美军一方面焦急地等待救援部队,一方面又要想办法解救“黑鹰”上的队友。黑夜渐渐降临。在充满敌意的城市中,这一小队美军仿佛风雨飘摇中的孤舟,随时会遭遇灭顶之灾,他们与索马里军队发生了激战,结果美军有18人阵亡,73人受伤,索马里军队有上千人阵亡。一场原本计划川、时完成的突击行动,变成了15小时的漫长煎熬。“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部队官兵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弥补了彼此之间的隔阂,领悟到战友之间生死之交的兄弟情谊,也感受到战争的真实。
电影评述:
影片取材于1993年美军在索马里的一次军事行动。从某种意义讲,(黑鹰坠落)可以说是为美国国防部定做的一部跟进美军全球化战略的军教片。一方面,美国军队用他们的大兵在世界各地展现他们如入无人之境的风采,另一方面,好莱坞的电影也乐此不疲地举着他们的摄影机,即时捕捉冲锋陷阵的美国军人的喜忧参半的所谓英雄壮举。
在正式开拍前,全体演员连同只有几个镜头的小角色都分成三拨分别在美军的“三角洲”部队、“游骑兵”部队和“黑鹰”直升机基地参加5天的军训,除学习部队生活、武器操作和团队精神外,他们还和摩加迪沙之战中阵亡者的战友和亲友交谈,对自己所扮演角色有更感性的了解。由于无法在索马里实地拍摄,全片是在摩洛哥完成的,得到了摩洛哥政府和美国国防部的全力支持,也使得这部影片能尽可能地完整再现当时的事件真相,连剧中人物的姓名除目前仍在美军服役并付有特殊使命的队员外,都 采用了真实姓名。有的影评家甚至建议历史频道用此片代替有关历史记录片,因为相比之下,《黑鹰坠落》的描述更加准确、更加翔实。
当然,电影的视角完全是美国大兵的,这种强烈的主观镜头,使得影片始终聚焦的是美国军队中的各层次军人。他们每一个士兵的死亡,都有一段英雄的故事,而且那种危难关头相濡以沫的相助精神,那种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甚至美国大兵的人情味,也得到了不失时机的表现。如一个美国大兵对指挥官说:“转告我的父母,我一直爱着他们,我的表现及格吗?”指挥官作激动状:“非常好。”而敌人——就是那些黑皮肤的被妖魔化的敌人,则是模糊不清的,没有感情,没有生命,没有思考,他们就像是电脑游戏中层出不穷的应声而倒的敌人,纷纷在美国大兵的枪口下倒毙丧命。
影片佯装站在中性立场上,也适可而止地表现了一点土人军阀们的不满,如影片中表现索马里的地方武装抱怨美匠人这是我们的内战,意思是用不着美国人插手。但在全片具有丑化倾向的镜头中,只能衬托出他们的愚昧,对救世主般的美国大兵的英雄行径视而不见,以达到好莱坞强加给他们的愚民的头衔目的。
影片中出现的美国特种部队武器有M16A2突击步枪、M727突击步枪、MP5冲锋枪、M14自动步枪、AimpointComp反射式瞄准镜、M249轻机枪、M60通用机枪、M2HB重机枪、M9手枪、M1911A1手枪等等。电影中刻意表现的一个细节,“游骑兵”只能抵右肩射击,而“三角洲”队员则左右手都能射击。俄国制的RPG-7火箭筒是索马里武装最主要的“大杀伤力武器”,索马里人发射了大量的火箭,构成严密的火网,打中了4架直升机(2架坠毁,2架返回基地迫降成功)。
如同其他好莱坞影片一样,《黑鹰坠落》成功地将美国精神与价值理念,镐嵌于影像的符号结构,并遁身于文化工业产品的形式当中,不仅向全球各地行销获利,也成功地取得关于这次战争的历史定义权。
最亲情 《史弟连》——战争寒夜中的生死亲情
简介:
1942年第二次大战期间,美军101空降部队506团E连在美国乔治亚州接受了严格的训练,这支精英步枪连在第二次大战盟军诺曼底登陆的首日早晨(1944年6月6日)跳伞进入法国,不但参加了“阿登战役”,还围剿了希特勒位于贝希特斯加登的大本营。其中许多人物原型仍健在,并被安排在每集的片头接受采访以印证片中的内容。然而,这并不能改变其内容的实质,那就是,它不可避免地是对好莱坞神话的又一次精巧重述,仍然在为当今的“美国梦”输血充电,在“反战”和伸张正义的外衣包装下,它仍然是一个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扬声器。
电影评述:
HBO剧集(兄弟连)捕捉的是二战中一个重要的历史片段,它讲述了二战爆发初期,一群自愿参军接受训练的平民百姓如何在中尉索博魔鬼般的训练下,从毫无经验的毛头小子变成了美军最精锐的部队,并在1944年6月5日登上飞机,奔赴法国参与“诺曼底登陆”这一在二战中改变了世界格局的历史事件。由于这段经历改编自二战史专家史蒂芬·安布罗斯根据老兵莱斯特的回忆录所撰写的同名故事,因此它本身就具备了极尽真实的质地。而导演斯皮尔伯格那力求再现当年场景的拍摄目的更赋予了这部电视电影纪实性的风格,把银幕前的我们也带进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每集选取一名战士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分别以他们的视点回忆E连的前史后传、冒险故事和英雄神话。在这些视点关照下,美军骁勇善战、出生入死的拯救经历简直就是一次“印第安那·琼斯”式的辉煌冒险。
在导演斯皮尔伯格眼里,战争是痛苦的。因此,他摒弃了传统战争题材电影里的英雄主义手法,转而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关注着这个非常年代中的个体生命。电影没有把任何一个人物塑造成钢筋铁骨般的英雄形象,而是展现着这些士兵们最真实也最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厌恶战争,觉得战争是一个没有秩序的罪恶游戏,而自己不过是其中的一粒微小棋子。因此,在电影里,每当宣布出发的时候,长官没有激情澎湃的言辞,士兵也没有视死如归的斗志,那种不能自我控制命运的悲凉感让银幕上呈现出一片沉闷而低调的气氛。而与此相对的是,斯皮尔伯格又常常用高调来表现战火中的兄弟情谊,让观看电影的人们充分感受到人类那渴望交流的情感本能。哪怕是在随时都可能丧失性命的战场上,连天的炮火也不能剥夺人们渴望友谊的权利。因此,有人评价说,《兄弟连》没有用英雄式的手法来塑造人物,而是把每一个角色都当做真实的生命个体来看待,最终成就了一批流光溢彩的银幕人物,也成就了影片自己。
最英勇 《冲出亚马逊》——中国特种兵的辉煌与梦想
简介:
我军两名特种兵王晖、胡小龙在1999年参加国际“猎人学校”组织的特种兵训练的经历。这两名中国军人承受了超出生理和心理极限的训练,经受了艰苦卓绝的生死考验,最终获得了胜利。
电影评述:
影片开始,在“猎人学校”,罗斯校长向来自世界各国军队的特种兵宣布:”从现在开始,你们将没有姓名,没有军衔,有的只是服从、代号和敌人,谁要是脱离训练48小时,将被视为自动退出,必须降下你们的国旗。”
艰苦紧张的训练开始了。学员们一会攀高梯,一会爬网墙,一会匍匐前进通过铁丝网,一会又要穿越真枪实弹的封锁线……学员们还要经历饥饿训练,每顿饭一个窝头一碗汤,这样的生活要持续一个月。对于中国人来说更寺人不能忍受的是要生吃一千克生牛肉。可这些困难鄙没有吓倒他们。在一次缉捕贩毒分子的战斗中,他们表现英勇,胜利的完成了任务。可是在战斗中,王晖不幸受伤,住进医院。按学校的规定,如果脱离训练48小时,将被视为自动退出。在这种情况下,王晖冒着锯掉一条腿的危险,继续参加更残酷的训练,经受着更严峻的考验。
在解救罗斯校长的女儿丽娜的战斗中,他们机智勇敢地同敌人周旋。敌人乘直升机慌忙逃走,王晖紧紧抓住直升机的轮子,来到了敌人占据的轮船上。在紧急关头,王晖从敌人手中夺过遥控器,引爆炸药,把敌人全部消灭,并成功地救出罗斯校长的女儿丽娜。三个月的训练结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依然在“猎人学校”上空高高飘扬。毕业典礼上,罗斯校长亲手将一枚“勇士勋章”授予中国学员王晖,这是军人的最高荣誉。
《冲出亚马逊》是一部很写实、又很类型化的动作片。它的成功主要是影片所拥有的能让观众热血沸腾的冲击力,特别是那种人所期待的尊严与光荣的诞生。影片传达了一种让现实的中国人仰慕与渴望的铁血精神。尽管影片有着真实的原型依据,但它仍然是一部全新的军事题材动作片,关键还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王晖、胡小龙这两个人物。影片经由这两个人物的个性或个性差异,也通过受训过程中的磨难、冲突、乃至对生命极限的挑战与生死荣辱的考验,展现了中国铁血男儿的不屈精神及抗争到底的意志力。正是“任何完备的武装都比不上无坚不摧的意志,任何美妙的动作都比不上真枪实弹地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