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鞭挞者“米格-23”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li164958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格-23”战斗机这一象征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最强大时代空中力量的代表,被西方和北约称为“鞭挞者”(Flogger)。曾经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被我们视为北方的空中威胁,费尽心思地搞来样机和资料进行研究。尽管与同时代的西方战斗机相比,“米格-23”在系统和功能上有一定差距,其出口型“米格-23”(性能比正式型号差,被一些军事爱好者戏称为“猴版”)仍被一些国家视为向美国和以色列空中霸权挑战的利器。在“米格-23”逐渐退出各国空军的今天,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一代名机。
  
  “米格-23”的问世
  
  越南战争中战斗机的使用经验使苏联决策者意识到,苏联和华约空军迫切需要一种综合作战平台,而不是“苏-15”那样单纯用于拦截作战的平台,以取代火力和航程都很不理想的“米格-21”。苏联的战斗机指定设计单位——莫斯科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今米格-莫斯科飞机科研生产联合体)接受了设计任务,总设计师是A·I·米高扬和R·A·别里亚科夫,主管设计师是A·A·安德烈耶夫、V·A·拉夫罗夫和G·A·谢多夫。这也是米高扬最后一次参加设计工作。
  1967年6月10日,机号为231的首架“米格-23”变后掠翼原型机(设计局编号23-11)由米格设计局首席试飞员A·V·费多托夫首飞,后掠翼被固定在16°的起飞状态。同年7月9日苏联航空节期间在莫斯科图西诺空军机场,试飞员展示了后掠翼的三种不同角度。试飞是如此成功,以至于试飞员在他的试飞日志上大书:“从16°角飞到72°角!乌拉!”。在第三次试飞,费多托夫以后掠翼成72°角的飞行状态,进行了1.2马赫超音速飞行。根据在试飞中发现的问题,重新设计了机翼,增大了机翼面积。
  改良后的原型机试飞了97次,极为成功。1968年11月6日,米高扬签发了试飞总结报告,该机迅速通过国家鉴定,由莫斯科劳动旗帜工厂(今米格-莫斯科飞机科研生产联合体)和伊尔库茨克工厂(今伊尔库茨克飞机科研联合体)批量生产,次年装备苏联空军歼击-轰炸航空兵。到1984年停产时,“米格-23”家族累计生产数量超过6000架(其中莫斯科工厂生产了4278架),超过美国F-4“鬼怪II”系列的5195架,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第3代战斗机(按俄罗斯标准来界定)。
  
  “米格-23”的主要型号
  
  “米格-23”历经了3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也就有3种主要的型号:S、M、ML。
  S型即最初生产型,内部编号为23-11S,北约编号“鞭挞者-A”。装备了比原型推力更大的图曼斯基R-27-F2M-300发动机(静推力68.04千牛、加力推力97.84千牛)、火控计算机、红外传感器等。新的雷达当时还没研制好,配备的是“米格-21”Bis上用的S-21老式雷达,只能挂R-3R近程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或R-3S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其他武备有内装23毫米双管机炮等。机身后部有4块减速板,并在垂尾根部装有减速伞舱。腹鳍是折叠式的,与原型机不同的是垂尾后移。此型仅于1969年中~1970年底期间量产,共生产了50架。其中有一种是安装4个外部挂架的“米格-23SM”改型。
  M型是主要的生产型,内部编号为23-11M,北约编号“鞭挞者-B”,也是生产装备数目最多的“米格-23”型号。该型改用了图曼斯基R-29-300发动机(静推力81.83千牛、加力推力113.84千牛);头部重新设计以容纳新雷达;可同时挂不同的对地攻击武器,包括半主动雷达/红外制导的空空导弹,典型外挂是机翼下的挂点挂2枚中程空空导弹,进气道下的2个挂点用复合挂架来挂4枚近距格斗导弹;机内燃油总量4700升,加外挂3个790升副油箱。
  “米格-23M”的出口型为MF或MS型,北约编号“鞭挞者-E”,换装了较老的雷达火控电子设备和较差的发动机,就是和西方战斗机进行过实战较量的“猴版”“米格-23”。MF型包括向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东德、波兰、匈牙利和罗马利亚等华约国家出口的23-11A,只是敌我识别器和电台不同;出口叙利亚、古巴和印度的是23-11B,只能发射R-3M空空导弹,不能发射R-60导弹。
  MS型则更低档,内部编号为23-11MS,是为了防止受援国把飞机转给潜在的敌对国家泄漏机密而特别研制的。其特征是雷达整流罩很小,采用的是加力推力100千牛的图曼斯基R-27F2M—300涡轮喷气发动机,用较差的“木鸟”火控雷达(“米格-21”所使用的“木鸟”雷达的发展型)代替了“米格-23M”的Saphir-23D-Sh“高空云雀”,未安装红外搜索和跟踪系统或多普勒导航系统。该机先后向叙利亚提供了54架、伊拉克18架、埃及8架。而埃及的“米格-23MS”在1974年装备部队4年后,大部分转让给了美国做评估用。
  而正宗的“米格-23M”“鞭挞者-B”是第一个生产型系列。该型使用的是101千牛加力推力的R-29-300涡轮喷气发动机。由于使用了这种更轻的发动机,机翼相应地前移0,61米。其他变化包括加大可动机翼段的弦长、缩短后机身、减小背鳍。该型号1972年装备苏联部队,从1974年起装备苏联驻东德的第16航空集团军,到1976年装备了33个中队;到1979年最少装备了39个中队共500架“米格-23M”,对北约形成优势。每个航空团有1个中队的“米格-23”具有核打击能力,在西方没装备F-15A前,这是一个很恐怖的力量。
  1978年,作为“米格-23M”的补充,出现了“米格-23ML”“鞭挞者-G”。这是一种改进的较轻型飞机。从外表上看,它和前几型不同之处只是垂尾面积减小;实际上内部几乎所有主要装备都被更新了,整机性能提高不少。首先换装了新发动机,推力加大;安装新型前起落架;换装了新的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和重量较轻的Sphir-23ML雷达,机头下装有TP-23M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吊舱;去掉了一个机身内的油箱,整机重量亦有所减轻。该型在1976~1981年量产。因为此时苏联已经开发出了拉明系列(即“苏-27”和“米格-29”)的新一代战斗机,“米格-23”的技术已经不是很先进了,可以大量出口。
  1985年苏联空军使用的“鞭挞者-B”和“鞭挞者-G”截击机约有2000多架,而目前,上述改型机仍是俄罗斯截击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米格-23UB”(内部编号23-5)是“米格-23”家族中的惟一双座型,用于教练但保留格斗能力。第1架以S型为基础改装(1969年5月首飞),后续机则在M型基础上发展,因此也称“米格-23UM”。该型生产从1970年持续到 1978年,总共生产了769架。
  “米格-23A”是“米格-23”家族中惟一的舰载型。原来是为苏联1972年完成预先设计的1160型航母发展的,后由于1160项目取消而改为舰载战斗机试验机;1980年开始在乌克兰的基地进行斜板滑跃起飞技术的试验,其成果后用于“苏-33”和“米格-29K”。
  “米格-23P”(MLA)内部编号23-14,是1977年开始在ML型基础上为国土防空军研制的截击型,1979年首飞,其内部电子设备比最初服役的“苏-27”还要高级。“米格-23MLD”内部编号23-18,是“米格-23”最后一种改型,在1984年后改进。
  苏联解体后,为使仍然在各国服役的“米格-23”系列能继续使用,俄罗斯飞机生产股份公司(RSK)在1998年还提出了“米格-23”-98系列改进方案,目的是使现有的“米格-23”能用到2010年。
  
  “米格-23”的主要特点
  
  “米格-23”是苏联继“苏-17”(北约称“装配匠B”)后的第2种变后掠翼超音速战斗轰炸机。它在气动上参照了美国F-111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也借鉴了F-111最初的多用途设计思想,要求具有宽泛的飞行速度范围、较大的航程和作战半径、良好的起降性能并突出中低空机动性能。在气动布局上的主要反映,便是以变后掠上单翼布局取代了“米格”战斗机传统的中单翼结构形式。机翼有3种可用前缘后掠角,其中,18°40′的后掠角用于起降、转场巡航和巡逻待机,74°40′的后掠角用于超音速和低空大表速飞行,47°40′的后掠角则用于空中格斗。这3档后掠角在飞行员操纵手柄上对应的标示值分别为16°/45°/72°,不过,该操纵手柄事实上可使机翼停留在最大和最小后掠角之间的任意位置。
  推进系统设计主要包括进排气系统设计和发动机选择。“米格-23”以两侧进气方式取代了“米格”战斗机传统的机头进气方式,同时采用大推力的新型发动机。用于外部压缩(空气进入进气道前即被压缩)的两侧矩形进气道的设计,直接参照了美国的F-4。
  “米格-23”使用了几种不同型别的涡喷发动机,为莫斯科图曼斯基设计局(今俄罗斯航空发动机科技联合体,产品标识为R)或莫斯科留里卡设计局(今留里卡-土星联合股份公司,产品标识为AL)的产品。最主要的3种是R-27F2M-300(用于S/SM/UB)、R-29-300(用于M/MS/MF)、和R-35-300(用于ML/P/MLD)。由于采用多用途设计思想和变后掠翼设计,“米格-23”的起降性能和续航能力比“米格-21”有明显进步。
  不论是正版的“米格-23”还是“猴版”的“米格-23MS”,航电设备大多采用电子管和晶体管混合元件,导致设备体积大、重量大和耗电量大,这也是苏制飞机一直落后于美国的地方;但是这些设备毕竟整合到了飞机上并实现了应有的功能,成为比较成功的作战平台,这说明苏联设计师很善于进行系统综合。
  在机载武器系统方面,“米格-23”的固定武器是1门GSh-23L双管23毫米航炮,重52千克,备弹200发,总重约34.8千克。“米格-23”可使用的空空导弹包括R-3(美国编号AA-2,北约命名“环礁”)、R-23/24(AA-7,“尖顶”)和R-60(AA-8,“蚜虫”);“米格-23MLD”和“米格-23”-98(方案)还可使用R-27(AA-10,“白杨”)和R-73(AA-11,“射手”),后者还可使用R-77(AA-12,“蝰蛇”)。大多数型别可同时携带6枚空空导弹(每个机翼固定段挂架挂1枚、每个进气道下APU-60/2型挂架挂2枚),配置通常为2+4(近距空战时指半主动雷达弹+红外弹,拦射时指拦射弹+格斗弹);而SM/MS型只能挂4枚(进气道下每个挂架只能挂1枚),配置通常为2+2。
  在对地攻击方面,1969年,苏联空军要求设计局设计一种价格低廉、可大量生产的强击机。为省钱省时间,决定用“米格-23”来改装,因为“米格-23”拥有耐用的机体、强有力的起落架、大功率的发动机和可变几何形机翼,极适合改装或用于执行战斗轰炸机的任务。可变后掠角的机翼可以使它有很好的高速直线性能,也可以赋与它极好的低速操纵特性、转弯性能和短距起降性能。
  基本的“米格-23B”(32-34)以“米格-23S”的机身为基础,但重新设计了机头以改善向前、向下的视野,在变短的后机身内装有1台112千牛的留里卡AL-21F-300发动机,但没有安装雷达。前机身两侧加有防护装甲,油箱配有惰性气体防火系统。子弹形的翼根整流罩内装有导弹照射装置和1台电视摄像机。机身内仍装双管23毫米机炮,机身及机翼上6个外挂点可挂最多3.3吨炸弹、火箭等对地攻击武器。在以低-低-低方式出航(挂4枚250千克炸弹)时,作战半径600千克,在目标区上空留空时间5分钟。皮奥特尔·奥斯塔潘科在1970年8月20日飞行了第一架原型机,1971年投入量产。在生产过程中,很快转向更新了导航/攻击系统的“米格-23BN”(32-23)。“米格-23B”和“米格-23BN”有“鞭挞者-F”的共同代号,但在使用中不尽如人意,大多被改造为“米格-23BK”(32-36)或“米格-23BM”(32-25)标准。这2种新型的战斗轰炸机发展很快,同被北约取名为“鞭挞者-H”。这种型号后来演变成“米格-27”。
  
  “米格-23”的装备与战史
  
  “米格-23”首先装备苏军的歼击-轰炸航空兵团(苏联于1956年取消强击航空兵,次年创建歼击-轰炸航空兵),在国外则首先装备驻扎在东德的苏第16航空集团军。该机的大航程使西方一直视为最大威胁的苏军前线(轰炸)航空兵在进攻时不再需要以前线机场作为中途站,大大降低了敌方的预警时间。“米格-23P”(MLA)和“米格-23MLD”还装备了苏国土防空军,并成为该军种在上个世纪80年代装备的最重要截击机之
  据我国航空史资料记载,截至1998年初,仍有约1500架的“米格-23”在26个国家服役,它们是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埃及、也门、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阿尔及利亚、苏丹、埃塞俄比亚、安哥拉,阿富汗、印度、越南、朝鲜和古巴。此外有报道称纳米比亚从安哥拉、津巴布韦从利比亚分别获得了2架和3架“米格-23”;亚美尼亚也有7架“米格-23”,但都已经无法执行任务。
  进入21世纪后,加入北约的原华约国家的“米格-23”已经全部退役,而一 些第三世界国家由于保养和维护的问题,“米格-23”也基本上停飞了。保持“米格-23”作战实力的国家还有叙利亚、朝鲜、印度和安哥拉。保加利亚的“米格-23MLD”于2002年退役,有2架转卖给了象牙海岸;乌克兰的“米格-23”机群于2001年全部退役。而伊拉克的“米格-23”,则被美军像考古挖古董一样,从沙地里挖出,作为战利品带回国。
  自从1973年参加第4次中东战争以来,“米格-23”系列参与了多次实战,包括第5次中东战争、安哥拉战争、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等。
  1982年6月6~11日以色列与叙利亚的贝卡谷地大空战,也就是最近被坊间热炒“系统的力量”全面大胜利的战例。实际上,根据俄罗斯在90年代初公开报道的结果,以色列损失数量:叙利亚损失数量是23:47(下同),其中在6月10日一天中双方损失比为10:22(这一天双方投入空战的飞机达350架),叙利亚损失的飞机包括8架“米格-23MS”、4架“米格-23MF”和10架“米格-21”Bis。俄罗斯资料称,贝卡谷地大空战中叙利亚的“米格-23”总共击落12架以军飞机,包括6架F-16A(7、8、9日各击落2架,使用武器均为R-23导弹)、4架F-4E(9日和11日各击落2架,其中11日使用R-3导弹,9日使用的武器不洋)、1架BQM-34无人机(6日击落,武器为R-23)和1架E-2C(11日,武器为R-23),“米格-21”击落5架以军飞机(包括1架F-15)。但是以色列空军宣称贝卡谷地空战结果为0:84,且在1979到1985年间没有任何以色列空军战斗机被敌机击落过,这种宣传对于80年代的中国是个震撼。
  1985年安哥拉战争中的空战。苏联在1985年为安哥拉提供了50架“米格-23ML”和2架“米格-23UB”,直接运到安哥拉由古巴派出的飞行员驾驶,与南非空军的“幻影F1”和“幻影III”作战并取得了优势。特别是1987年9月27日,南非空军3中队的2架“幻影F1”侵入安哥拉领空并一直向北飞,古巴空军的2架“米格-23ML”起飞拦截。“米格-23”编队的僚机先用R-23中程空空导弹锁定了敌机,但是长机此时却飞到了僚机的前面,错失了这一先发制人的机会。几秒钟后,“米格”和“幻影”擦肩而过,进入传统空战。在几次追逐后,尽管南非“幻影”连续发射了3枚R.550“魔术”空空导弹,但是古巴“米格”战斗机凭借飞行员高超的驾驶技术躲过了敌人的导弹,同时用R-60击中了2架“幻影”。后者摇摇摆摆地飞到纳米比亚的基地时,长机机械失灵、冲出跑道,撞毁在一块石头上;而僚机飞行员弹射跳伞时,由于伞没有打开而摔成重伤。而后,“米-23ML”又击落了1架“幻影”。从此,安哥拉南部的制空权掌握在古巴空军的手中了。
  对于古巴空军的“米格-23”来说,1996年2月24日,1架“米格-23U8”与2架“米格-29UB”一同击落2架“赛斯纳”型飞机。
  1980~1988年两伊战争中的空战。伊拉克统计其“米格-23”系列至少击落伊朗的7架F-4,此外还有1架AH-1J和1架F-27;而伊朗空军统计其F-14A和F-4等共击落11架伊拉克“米格-23”。
  1991年海湾战争中的空战。伊拉克的“米格-23”系列至少被美国F-15C击落6架,但是“米格-23MF至少也用R-23击落1架F-16。
  苏联空军的“米格-23”在阿富汗边界上与巴基斯坦的F-16A也发生过交战,但现有资料对当时的交战状况都没有详细说明,应该各有胜负。
  
  “米格-23”是悲剧吗?
  
  许多人在回顾“米格-23”的战史时,往往认为它是一种迟到的战斗机,其设计不太符合作战需要,以至与西方第4代战斗机(俄罗斯标准)对抗时,造成了总体上可称为悲剧的战史。即使完全根据俄罗斯资料,“米格-23”也非胜者。但是仔细分析起来,“米格-23”的战史雷同于T-72坦克的悲剧,仅仅是一些低级型号与西方精锐飞机的较量,不足以胜败论英雄。
  从设计思想上看,“米格-23”系列在当时也未必落后。“米格-23”积极向成为独立作战平台的方向演变,本身虽无精确对地攻击能力,但后续的攻击型“米格-27”原型在1970年8月20日便实现了首飞(此时距“米格-23S”首飞才1年多),并与“米格-23”一起从1973年开始投入大批量生产。
  “米格-23”战斗机对于我国也有着特别的意义。一方面,中苏关系破裂之后我国一直很关注苏联军事打击力量的发展,大航程、多用途的“米格-23”装备苏联空军后形成的威胁是促成我国新型歼击机诞生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米格-23”的大量出口又使我国获得了直接研究它的机会(尽管只是MS型),其腹鳍、差动平尾、双管航炮、机翼和尾翼后缘的蜂窝结构等数十项技术为我国所借鉴,从而使我国新一代战斗机在性能上实现了跨越,并在综合作战性能上实现了对前者的超越。
  在曾经是战场的安哥拉南部的郊外,有一面墙,歪歪地写着一行南非荷兰文“MIK23 sak van die kart”,中文就是“‘米格-23’伤了我的心”。或许这是对“米格-23”历史最好的诠释。
其他文献
选拔——岂止是百里挑一    特种部队是精锐中的精锐,因此其选拔过程十分严格,因为只有军人中的军人才能担起这个重任。  各国在选拔特种部队成员时,也有一些共同的准则:  第一是要求入选者不怕苦、不怕死、勇敢能战。  第二是要求体格强健、毅力和耐久力过人。  第三是要求具备相当程度的文化程度和学习能力。  第四是要求有部队经验,绝大多数国家是从正规军中选拔。英国特别空勤团明确规定:如果不是军人,根本
期刊
近年来,德国在不断改进主战坦克的同时,积极研制新一代装甲战车,包括“美洲狮”步兵战车和GTK装甲输送车等,以满足德国陆军转型需要。  德国人习惯用动物名称来命名战车,希望自己的战车或勇猛剽悍,疾驶如飞;或轻灵矫捷,攻守自如;或机动灵活,反应快速。德国陆军用“美洲狮”这种有“兽王”之称的动物来命名新型步兵战车,自然意义非凡。与老前辈“黄鼠狼”步兵战车相比,“美洲狮”新一代步兵战车是后起之秀,其速度更
期刊
T-62的开发经过    T-62坦克是苏联下塔吉尔设计局于上世纪50年代末,在T-55的基础上发展的新型主战坦克,代号“166工程”。尽管在当时,作为苏军王力坦克的T-54/55(装备D-54型100毫米线膛炮)在火力上对美军主力坦克M4 8(装备90毫米炮)占有优势,但极端重视坦克作战能力的苏联陆军,不仅要保持而且要扩大这种优势。因此,研制配备115毫米火炮的新型坦克,就自然地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期刊
8月23日 海上封锁    参加“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的双方海空军部队,8月23日在山东半岛东南海域进行海上封锁作战演练。  11时许,首先演练夺取和保持局部海区制空权。中方多批先进战机飞临作战海区,以空中待战和截击行动,对海上联合机动编队实施空中掩护。随即,联合部队空军后续梯队临空,“敌”我双方围绕夺取局部海区制空权展开激战,中方发射空空导弹,拦截来袭“敌”机,有效控制作战海区的
期刊
1995年12月31日,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这个结论是依据“人类文明史上第二个一千年(1000~1999)中,何人缩小了地球,拉近了世界”的标准而产生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在40多年时间里连续发动一系列西征战争,建立起庞大的蒙古帝国,将东方和西方连为一体。“千年一人”当之无愧。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在漠北地区用战争手段统一了蒙古诸部,进而吞并周边部族,于 1
期刊
2005年8月11~14日,“2005年台北国际航天科技暨军火工业展”(TADTE2005,简称“台北航展”)在台北世贸中心举行。据主办方称,此次展览以“数字化战场仿真,科技化战力整备”为主题,结合未来作战运用构想,展示台军高科技武器及岛内军火企业的最新成果,使岛内民众了解台湾当局致力“防卫自主”的努力。但有识之士在参观后认为,经过多年发展,台军仍然是“防卫难以自主,外购仰人鼻息”。    现场模
期刊
在二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德国官兵使用的一种方头方脑的小汽车,这种小车子颇似美军的吉普车,它灵敏快捷,活跃在德军各条战线上。它便是二战中大众公司为德国军队生产的VW 82型桶车(Kube:wagen)。    桶车溯源    1933年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为了赢得公众的支持,希特勒对德国人民做出了两个承诺:其一是要让每个德国家庭的晚餐桌上都有牛排,另一个是让每个德国家庭都能拥有自己的
期刊
SA80家族简史    英国军队对小口径武器及弹药的探索,可以追述到1914年以前。到了40年代,恩菲尔德兵工厂启动了“步兵个人武器”开发计划。1950年研制成功性能出色、具有革新意义的7.11毫米口径无托结构步枪,取名EM2。但是在北约的标准化试验中,EM2步枪和7.11毫米口径没有得到重视,最后夭折。而当时的美国陆军决定采用7.2×51毫米枪弹,并开始研制M14步枪;另一方面,北约各国都采用了
期刊
现在网络游戏种类繁多,要脱颖而出吸引玩家青睐必须在创意上下工夫。如这款由韩国Mowel Soft公司开发的全新3D线上MMORPG《Blitz 1941》,宣称将让玩家开着坦克在二次大战的游戏世界中闯荡冒险,是个颇为新鲜的题材。  现在市面上的3D网络游戏大多以呈现奇幻魔法的世界为主,或者走华丽路线(如《天堂II》),或者走可爱风格(如《仙境传说RO》),以真实世界尤其是二次大战为题材的MMORP
期刊
近日,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争端升温。日本经济产业相中川昭一在8月10日的内阁会议后会见记者时表示,有迹象显示中国开始在东海铺设管道开采春晓天然气田,日方已在8月9日通过外交渠道,要求中方证实有关消息并停止开采活动。今年5月,中日双方在北京有关东海争议油气田的第二轮司长级谈判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不过双方同意举行进一步磋商。  与此同时,日本九州经济产业局局长松井哲夫在8月9日的记者会上宣布,被授予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