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快捷支付时代,电子支付结算方式已经是现代人消费的重要模式。中国已经普及电子网银转账交易或者用其办理自助业务。电子网银改变了传统银行柜台办理业务模式,人们逐步改变选择,开始用电子网银办理转账业务或者自助业务。目前我国村镇银行电子网银已开展地方推广工作,而电子网银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相关的营销问题。文章从国内村镇银行电子网银营销大环境入手,针对当前电子网银产品相关的热议话题,浅析村镇银行电子网银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希望能改善电子网银交易结构,提高电子网银的交易量,建立村镇银行的品牌优势,对村镇银行的电子网银营销工作有所助力。
关键词:个人网银;营销模式;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电子网银营销业务概述
村镇银行电子网银业务简介
电子网银业务是电子数据通信技术与金融业务相结合的产品。村镇银行的电子网银U盾是具有支付交易、汇款转账等功能的,有特制U盘端口的塑料或合金载体,是村镇银行向个人或企业单位发行的官方电子平台交易介质。村镇银行电子网银U盾通常是正面印有发卡银行名称、U盾编号、使用有效期、行徽图案等内容;背面有签名栏、防伪加密数字的标识。人们可以用过电子网银向对私账户汇款转账、对公账户汇款转账、理财投资、定期储蓄等等。电子网银业务是按银行账户性质分类,主要分为对私个人网银业务、对公企业网银业务两类。大部分村镇银行电子网银业务的主要收入来自办盾手续费、汇款转账手续费、中间平台代理业务手续费等等。
电子网银的核心功能分为汇款转账、理财投资两种,其他功能基本是为这两个功能保驾护航。目前村镇银行电子网银营销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电子网银营销的起点是个人或单位对汇款或投资有电子化交易需求;其次,电子网银营销的核心是资金电子平台流动交换;还有电子网银营销的手段是整体营销、广泛宣传;以及电子网银营销的目的是使顾客、商户满意。
村镇银行电子网银业务发展历史
村镇银行电子网银业务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85年至1993年,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四大国有银行为主力,推进发展电子网银业务,为未来的电子网银业务奠定了系统的、夯实的基础。1994年至1999年,我国村镇银行电子网银业务高速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金融产业。各大村镇银行纷纷迈入电子网银市场,开展多样化、特色化、功能化的电子网银业务,并且各自建立专属的零售条线,为广大客户提供快捷服务,把电子网银业务作为村镇银行营销业务的重要产业之一。2000年左右,各行各业开始电子化平台搭建、电子化建设开始起步。各大村镇银行也不例外,搭建自己的电子平台,电子网银业务开始常规化运营。2004年开始,我国村镇银行电子网银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状态,各大村镇银行急于实现电子网银盈利,加大营销力度,促进电子网银交易量提高,各种电子网银回馈活动猛增。2010年至今,已有多家村镇银行陆续进入电子网银业务盈利的阶段,并且逐年提高。
村镇银行电子网银营销的未来发展趋势
2018年网络通讯技术在全国基本已经完全覆盖,电子平台发展壮大,云数据广泛使用并参考,这些都对金融业务的深化发展和全球化金融浪潮有巨大影响。未来,村镇银行在电子网银业务在广度上、深度上必然很大发展,可能呈现出新特点和几方面的发展趋势。首先,电子网银营销呈现全民化发展趋势;其次,电子网银营销呈现个性化、专属化发展趋势;还有电子网银营销呈现渠道专业化、高端定制化发展趋势。我国互联网技术目前是全球领跑者,电子产业蓬勃发展,网络金融服务技术也日趋成熟。以跨境汇款、国际结算交易为代表的电子网银业务是村镇银行未来重点发展方向。电子网银业务的国际化趋势是村镇银行对市场资源激烈竞争的结果,也是村镇银行提升运营水平的动力,同时还能体现村镇银行对其客户的人文关怀。村镇银行专注于打造专属品牌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是电村镇银行电子网银。
营销存在的问题
市场定位不明确
很多村镇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时间较短,发展规模处于初期,社会认知度较低,消费者及商户对其信用卡业务还没有全面了解。有些村镇银行电子网银技术不过硬、电子网银交易率低、交易码发送延迟、相关应用软件升级不配套,严重影响消费者使用电子网银的积极性。另外,新闻媒体曾经报道过,消费者在使用电子网银时出现卡上显示有存款却无法转账,而收到转账短信提示或微信提示时,显示已经付款。消费者为了追回付款金额,奔波于银行与商家之间。原本快捷的电子银行,此时却给该消费者带来不便,在社会上产生了声誉风险。电子银行业务这种快捷金融业务虽然逐渐被广大客户接受,但还存在使用环境不如人意,社会认知度不高的现象。
我国村镇银行电子网银市场初步进行了细分,但是很多村镇银行对自己的电子网银市场定位并不明确。例如:把具有共同特征的消费客户群体单独分类,为他们推荐快捷电子网银业务的同时,却没有把整个的客户群体按照类别进行细分。这种电子网银市场的单一定位,无疑造成其业务处理效率较慢、电子交易量较低的现象。村镇银行在进行市场定位时,常规的进行客户群体分类,把高、中、低档客户全部揽入怀中,并且零售条线在研发新型电子网银时只停留在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却忽视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北地区,因地理环境不同而产生的经济落差。实行营销策略的后果,往往是村镇银行无法有效的实施自己制定的营销方案。如果无法优先占领电子网银市场,客户很可能对该行研发的产品印象模糊,最终导致营销效果的不理想。
忽视电子网银知识的普及
大多数村镇银行在营销电子网银方面增加营销手段、不断推出各种优惠活动、加强新闻媒体宣传。希望推进电子交易量、提高电子交易率,却不能很好的对对私客户和对公客户在电子网银知识的普及进行推动。例如:办理电子网银需要哪些手续、电子网银使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电子诈骗信息辨别、电子网银汇款转账和理财投资功能、电子网银证书更新失败的后果等等。虽然村镇銀行在各自的官网上对其的电子网银产品的种类和功能做出了详细的介绍,但是由于电子渠道单一,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对电子网银的申请、使用、证书更新一知半解。有些人甚至还认为电子网银是年轻人的专利产品。多起电子网银跨境汇款诈骗案,其原因就是消费者不了解电子网银知识,认为申请办理电子网银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因此相信中介公司代办汇款的宣传,给个人带来了财产损失。很多电子网银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一味地强调电子网银的汇款功能、理财功能、回馈赠礼等等。但中国人历来地传统消费习惯是现金结算,所以还是有消费者不接受这种电子交易理念。这些都是忽视电子网银知识普及而出现的情况。 业内竞争力激烈
村镇银行电子网银业务竞争日趋激烈,很多村镇银行陆续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很多村镇银行内部业务结构不够合理均衡,导致自身业内竞争力较弱,影响整体对抗金融周期波动风险的能力,在业界面临盈利下滑的局面。事实上传统现金支付业务仍占优势,电子网银业务占比较低。村镇银行如果想将盈利依托在电子网银业务上,困难还是较大。主要原因有:对私客户对电子银行持观望态度、中小型对公客户交易手续费收入不理想、资金与市场互动不够活跃等等。但是目前还是有很多村镇银行,在电子网银业务盈利方面保持稳定增长状态,电子网银交易量保持稳定增长。
对于电子网银这个大市场来说,未来有无限可能。拓展交易量只是拓展市场初期时一个手段,拓大大额交易量、增加市场份额,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优惠活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营销途径,例:首次办网银U盾不收年费、办理网银U盾赠送礼品、电子网银理财投资专享高息、跨境汇款免手续费等等。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很多村镇银行降低办理电子网银的门槛,程序逐步简单化、快捷化。对私客户填一张表格、提交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等就可以办理电子网银。对公客户通过提交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印鉴卡片就可以办理电子网银。很多村镇银行迫于业绩压力,往往以电子网银新增交易量作为衡量员工业绩的标准之一。这种情况下,在其工作的员工不得不把周围的资源都调动起来,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纷纷办理该项业务,压力可见巨大。
产品创新动力不足
村镇银行零售部门向电子网银营销这一方向倾斜是普遍现象。对于村镇银行整体来讲,研发新功能是电子网银业务发展的核心。现在很多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产品信息在传递环节出现信息失真和准确率低的现象。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电子网银可以与投资平台捆绑,例如:捆绑股票账户、捆绑基金账户、捆绑信托账户等等。电子网银的设计应该有针对性。高端客户量身提高交易额度、年轻客户开通理财渠道、女性客户制定网购渠道等等不同的种类。但是目前市场上这类创新电子网银业务类型少之又少。
事实上村镇银行内部的考核制度不完善,过多的考核对私日均储蓄存款量、对公存款量、贷款交易量,对电子网银指标考核占比过小。所以零售部门前进动力不足,只对完成业务量为标准,创新工作往往处于被动。村镇银行过多的注重员工考评结果,忽视了对员工的新知识和新业务方面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也是电子网银创新方面的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商村镇银行电子网银营销相应对策
系统的细分电子网银市场
很多村镇银行的零售中心对客户的年龄、性别、文化素质、职业、收入等各方面存在忽视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客户,他们对电子网银的交易需求也各不相同。现在的客户群体的需求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层次化、个性化的特点。任何村镇银行的电子网银交易功能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整个电子交易市场的全部需求,所以将客户群体作为无差异的消费群体,无疑会导致市场营销的失败。通过市场细分可以认识到消费客户群体的差别,并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采取不同营销模式。电子网银市场细分的标准很多,但是最根本的标准就是消费客户群体的需求。村镇银行系统的细分电子网银市场,对电子网银有针对性的营销,尽力满足不同消费客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对未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电子网银知识
我国村镇银行信用卡业务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很多银行已经拥有营业网点众多、营销人员充足的优势。并且近年来自助设备机器快速发展,利用ATM机、CRS机取现、查询等取现方式已经被众多银行客户接受,而这部分消费者又是银行潜在信用卡客户。因此村镇银行应该充分利用自助设备的优势,可以在ATM机、CRS机的客户凭条背面详细介绍电子网银的各项特色功能,或在营业网点大厅免费发放电子网银宣传手册。在消费者办理电子网银之前就对该行的电子网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于村镇银行来说,这几种宣传方式属于村镇银行在付出较低的成本支出,就可以为电子网银的营销工作打下良好了铺垫。
完善内部制度
总体来看,很多村镇银行电子网银管理制度主要参照同业的各项电子网银制度。内部的电子网银制度并未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及修改。由于各大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不同,如果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过多参考同业制度,村镇银行很可能面临着客户资源达不到优良标准、地域经济环境不佳、从业人员资质不全等多方面的困难。村镇银行不能仅仅要建立了电子网银收费标准明确化、客户标准评级化、风险评估具体化等方案。还应该在从业人员资质、产品优化标准、电子渠道建设、内部规章制度上完善下功夫。事实上很多村镇银行现有制定的内部制度基本上是围绕营销困难而制定,未针现有客户资源达不到优良标准、地域经济环境不佳、从业人员资质不全等问题上建立较为统一的解决方案和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同时也没有以客户净资产、财产总值、信用等级、资金实力等指标为基础,对消费客户群体进行考核,从而导致过多的电子网银证书更新失败、汇款转账失败、投资理财不理想等等情况。村镇银行完善内部制定,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才能长治久安。
实行多样化的营销组合
村镇银行在市场细分和科学定位上打下良好基础,确定了目标客户群体,对电子网银业务进行分类多条线联动营销。众多周知,电子网银业务领域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满足消费客户群体的需要。因此,在实行营销组合策略的初期,就要先做好市场调查的基础工作,以客户净资产、财产总值、信用等级、资金实力等指标为基础,对消费客户群体进行考核。村镇银行要明确电子网银营销组合策略,确定自己电子网银种类、收费标准、功能特性等。同时还要对自己的电子网银业务不断进行完善、研发,以满足不同消费客户群体的需要。村镇银行需要不断的大胆创新、不断推出新功能、不断地多条线联动营销;不斷吸收高素质人才,培养自己的研发团队;还要制定合适的年费价格、各项利息标准,考虑到多方面问题;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并加强客户服务口碑设,扩大信用卡的附加服务,打造自己的电子网银品牌。
参考文献:
[1]伍旭川,廖海勇.中小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机遇与挑战[J].中古信用卡,2016,(9).
[2]奚琳琳.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顺势变革[J].中国信用卡,2016,(5).
[3]丁中伟.美国早期农场信贷系统对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启示[J].时代金融,2017,(5).
关键词:个人网银;营销模式;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电子网银营销业务概述
村镇银行电子网银业务简介
电子网银业务是电子数据通信技术与金融业务相结合的产品。村镇银行的电子网银U盾是具有支付交易、汇款转账等功能的,有特制U盘端口的塑料或合金载体,是村镇银行向个人或企业单位发行的官方电子平台交易介质。村镇银行电子网银U盾通常是正面印有发卡银行名称、U盾编号、使用有效期、行徽图案等内容;背面有签名栏、防伪加密数字的标识。人们可以用过电子网银向对私账户汇款转账、对公账户汇款转账、理财投资、定期储蓄等等。电子网银业务是按银行账户性质分类,主要分为对私个人网银业务、对公企业网银业务两类。大部分村镇银行电子网银业务的主要收入来自办盾手续费、汇款转账手续费、中间平台代理业务手续费等等。
电子网银的核心功能分为汇款转账、理财投资两种,其他功能基本是为这两个功能保驾护航。目前村镇银行电子网银营销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电子网银营销的起点是个人或单位对汇款或投资有电子化交易需求;其次,电子网银营销的核心是资金电子平台流动交换;还有电子网银营销的手段是整体营销、广泛宣传;以及电子网银营销的目的是使顾客、商户满意。
村镇银行电子网银业务发展历史
村镇银行电子网银业务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85年至1993年,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四大国有银行为主力,推进发展电子网银业务,为未来的电子网银业务奠定了系统的、夯实的基础。1994年至1999年,我国村镇银行电子网银业务高速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金融产业。各大村镇银行纷纷迈入电子网银市场,开展多样化、特色化、功能化的电子网银业务,并且各自建立专属的零售条线,为广大客户提供快捷服务,把电子网银业务作为村镇银行营销业务的重要产业之一。2000年左右,各行各业开始电子化平台搭建、电子化建设开始起步。各大村镇银行也不例外,搭建自己的电子平台,电子网银业务开始常规化运营。2004年开始,我国村镇银行电子网银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状态,各大村镇银行急于实现电子网银盈利,加大营销力度,促进电子网银交易量提高,各种电子网银回馈活动猛增。2010年至今,已有多家村镇银行陆续进入电子网银业务盈利的阶段,并且逐年提高。
村镇银行电子网银营销的未来发展趋势
2018年网络通讯技术在全国基本已经完全覆盖,电子平台发展壮大,云数据广泛使用并参考,这些都对金融业务的深化发展和全球化金融浪潮有巨大影响。未来,村镇银行在电子网银业务在广度上、深度上必然很大发展,可能呈现出新特点和几方面的发展趋势。首先,电子网银营销呈现全民化发展趋势;其次,电子网银营销呈现个性化、专属化发展趋势;还有电子网银营销呈现渠道专业化、高端定制化发展趋势。我国互联网技术目前是全球领跑者,电子产业蓬勃发展,网络金融服务技术也日趋成熟。以跨境汇款、国际结算交易为代表的电子网银业务是村镇银行未来重点发展方向。电子网银业务的国际化趋势是村镇银行对市场资源激烈竞争的结果,也是村镇银行提升运营水平的动力,同时还能体现村镇银行对其客户的人文关怀。村镇银行专注于打造专属品牌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是电村镇银行电子网银。
营销存在的问题
市场定位不明确
很多村镇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时间较短,发展规模处于初期,社会认知度较低,消费者及商户对其信用卡业务还没有全面了解。有些村镇银行电子网银技术不过硬、电子网银交易率低、交易码发送延迟、相关应用软件升级不配套,严重影响消费者使用电子网银的积极性。另外,新闻媒体曾经报道过,消费者在使用电子网银时出现卡上显示有存款却无法转账,而收到转账短信提示或微信提示时,显示已经付款。消费者为了追回付款金额,奔波于银行与商家之间。原本快捷的电子银行,此时却给该消费者带来不便,在社会上产生了声誉风险。电子银行业务这种快捷金融业务虽然逐渐被广大客户接受,但还存在使用环境不如人意,社会认知度不高的现象。
我国村镇银行电子网银市场初步进行了细分,但是很多村镇银行对自己的电子网银市场定位并不明确。例如:把具有共同特征的消费客户群体单独分类,为他们推荐快捷电子网银业务的同时,却没有把整个的客户群体按照类别进行细分。这种电子网银市场的单一定位,无疑造成其业务处理效率较慢、电子交易量较低的现象。村镇银行在进行市场定位时,常规的进行客户群体分类,把高、中、低档客户全部揽入怀中,并且零售条线在研发新型电子网银时只停留在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却忽视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北地区,因地理环境不同而产生的经济落差。实行营销策略的后果,往往是村镇银行无法有效的实施自己制定的营销方案。如果无法优先占领电子网银市场,客户很可能对该行研发的产品印象模糊,最终导致营销效果的不理想。
忽视电子网银知识的普及
大多数村镇银行在营销电子网银方面增加营销手段、不断推出各种优惠活动、加强新闻媒体宣传。希望推进电子交易量、提高电子交易率,却不能很好的对对私客户和对公客户在电子网银知识的普及进行推动。例如:办理电子网银需要哪些手续、电子网银使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电子诈骗信息辨别、电子网银汇款转账和理财投资功能、电子网银证书更新失败的后果等等。虽然村镇銀行在各自的官网上对其的电子网银产品的种类和功能做出了详细的介绍,但是由于电子渠道单一,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对电子网银的申请、使用、证书更新一知半解。有些人甚至还认为电子网银是年轻人的专利产品。多起电子网银跨境汇款诈骗案,其原因就是消费者不了解电子网银知识,认为申请办理电子网银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因此相信中介公司代办汇款的宣传,给个人带来了财产损失。很多电子网银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一味地强调电子网银的汇款功能、理财功能、回馈赠礼等等。但中国人历来地传统消费习惯是现金结算,所以还是有消费者不接受这种电子交易理念。这些都是忽视电子网银知识普及而出现的情况。 业内竞争力激烈
村镇银行电子网银业务竞争日趋激烈,很多村镇银行陆续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很多村镇银行内部业务结构不够合理均衡,导致自身业内竞争力较弱,影响整体对抗金融周期波动风险的能力,在业界面临盈利下滑的局面。事实上传统现金支付业务仍占优势,电子网银业务占比较低。村镇银行如果想将盈利依托在电子网银业务上,困难还是较大。主要原因有:对私客户对电子银行持观望态度、中小型对公客户交易手续费收入不理想、资金与市场互动不够活跃等等。但是目前还是有很多村镇银行,在电子网银业务盈利方面保持稳定增长状态,电子网银交易量保持稳定增长。
对于电子网银这个大市场来说,未来有无限可能。拓展交易量只是拓展市场初期时一个手段,拓大大额交易量、增加市场份额,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优惠活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营销途径,例:首次办网银U盾不收年费、办理网银U盾赠送礼品、电子网银理财投资专享高息、跨境汇款免手续费等等。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很多村镇银行降低办理电子网银的门槛,程序逐步简单化、快捷化。对私客户填一张表格、提交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等就可以办理电子网银。对公客户通过提交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印鉴卡片就可以办理电子网银。很多村镇银行迫于业绩压力,往往以电子网银新增交易量作为衡量员工业绩的标准之一。这种情况下,在其工作的员工不得不把周围的资源都调动起来,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纷纷办理该项业务,压力可见巨大。
产品创新动力不足
村镇银行零售部门向电子网银营销这一方向倾斜是普遍现象。对于村镇银行整体来讲,研发新功能是电子网银业务发展的核心。现在很多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产品信息在传递环节出现信息失真和准确率低的现象。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电子网银可以与投资平台捆绑,例如:捆绑股票账户、捆绑基金账户、捆绑信托账户等等。电子网银的设计应该有针对性。高端客户量身提高交易额度、年轻客户开通理财渠道、女性客户制定网购渠道等等不同的种类。但是目前市场上这类创新电子网银业务类型少之又少。
事实上村镇银行内部的考核制度不完善,过多的考核对私日均储蓄存款量、对公存款量、贷款交易量,对电子网银指标考核占比过小。所以零售部门前进动力不足,只对完成业务量为标准,创新工作往往处于被动。村镇银行过多的注重员工考评结果,忽视了对员工的新知识和新业务方面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也是电子网银创新方面的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商村镇银行电子网银营销相应对策
系统的细分电子网银市场
很多村镇银行的零售中心对客户的年龄、性别、文化素质、职业、收入等各方面存在忽视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客户,他们对电子网银的交易需求也各不相同。现在的客户群体的需求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层次化、个性化的特点。任何村镇银行的电子网银交易功能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整个电子交易市场的全部需求,所以将客户群体作为无差异的消费群体,无疑会导致市场营销的失败。通过市场细分可以认识到消费客户群体的差别,并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采取不同营销模式。电子网银市场细分的标准很多,但是最根本的标准就是消费客户群体的需求。村镇银行系统的细分电子网银市场,对电子网银有针对性的营销,尽力满足不同消费客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对未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电子网银知识
我国村镇银行信用卡业务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很多银行已经拥有营业网点众多、营销人员充足的优势。并且近年来自助设备机器快速发展,利用ATM机、CRS机取现、查询等取现方式已经被众多银行客户接受,而这部分消费者又是银行潜在信用卡客户。因此村镇银行应该充分利用自助设备的优势,可以在ATM机、CRS机的客户凭条背面详细介绍电子网银的各项特色功能,或在营业网点大厅免费发放电子网银宣传手册。在消费者办理电子网银之前就对该行的电子网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于村镇银行来说,这几种宣传方式属于村镇银行在付出较低的成本支出,就可以为电子网银的营销工作打下良好了铺垫。
完善内部制度
总体来看,很多村镇银行电子网银管理制度主要参照同业的各项电子网银制度。内部的电子网银制度并未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及修改。由于各大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不同,如果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过多参考同业制度,村镇银行很可能面临着客户资源达不到优良标准、地域经济环境不佳、从业人员资质不全等多方面的困难。村镇银行不能仅仅要建立了电子网银收费标准明确化、客户标准评级化、风险评估具体化等方案。还应该在从业人员资质、产品优化标准、电子渠道建设、内部规章制度上完善下功夫。事实上很多村镇银行现有制定的内部制度基本上是围绕营销困难而制定,未针现有客户资源达不到优良标准、地域经济环境不佳、从业人员资质不全等问题上建立较为统一的解决方案和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同时也没有以客户净资产、财产总值、信用等级、资金实力等指标为基础,对消费客户群体进行考核,从而导致过多的电子网银证书更新失败、汇款转账失败、投资理财不理想等等情况。村镇银行完善内部制定,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才能长治久安。
实行多样化的营销组合
村镇银行在市场细分和科学定位上打下良好基础,确定了目标客户群体,对电子网银业务进行分类多条线联动营销。众多周知,电子网银业务领域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满足消费客户群体的需要。因此,在实行营销组合策略的初期,就要先做好市场调查的基础工作,以客户净资产、财产总值、信用等级、资金实力等指标为基础,对消费客户群体进行考核。村镇银行要明确电子网银营销组合策略,确定自己电子网银种类、收费标准、功能特性等。同时还要对自己的电子网银业务不断进行完善、研发,以满足不同消费客户群体的需要。村镇银行需要不断的大胆创新、不断推出新功能、不断地多条线联动营销;不斷吸收高素质人才,培养自己的研发团队;还要制定合适的年费价格、各项利息标准,考虑到多方面问题;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并加强客户服务口碑设,扩大信用卡的附加服务,打造自己的电子网银品牌。
参考文献:
[1]伍旭川,廖海勇.中小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机遇与挑战[J].中古信用卡,2016,(9).
[2]奚琳琳.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顺势变革[J].中国信用卡,2016,(5).
[3]丁中伟.美国早期农场信贷系统对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启示[J].时代金融,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