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过程中,缺位现象与越位现象并存,课程理念落实尚不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被“真正”有效地调动起来。我们的课堂还不是高效课堂,低效甚至负效客观存在。在现行的课改中,要实现高效课堂教学,亟需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一、界定教师作用。
在课改的过程中,也许是对传统“满堂灌”的深恶痛疾,有些教育者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对学生的能力做了不切实际的估计,认为学生完全能够自学,教师完全可以放手:学习目标由学生确定,学习过程让学生主持,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归纳,教师就是一甩手掌柜。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学生的聪明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会最大程度地激发潜能,生成能力。这些,是过多的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甚至贬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会贻害无穷。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还是激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价者。高效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无可替代!只有学生的主动学习不等于教学,课堂教学的结果和成效主要还是由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决定的。“那种夸大学生自主选择、判断能力,淡化甚至否定教师领导、引导和规约作用的倾向,是教育上的冒险和不负责任。”教学是教师主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否定教学中老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了整个教学。
二、转变教学观念。
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就是“智育至上”。 不管是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是学校的校长、老师以及家长和社会舆论,鉴别一堂课的好坏,评价一位教师水平的高低,衡量一所学校的优劣,都是拿分数说事。只要有分数的课堂,高效不高效都是分数说了算,情感、价值、成长等都是副产品。早在2006年,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就对语文课堂做过这样的描述:“日常课堂总体上仍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仍是以训练为主,簡单、机械的训练逼仄着学生的思维,个性化阅读还处于边缘;课堂仍比较封闭,学生的视野还是被限制在书本里和教室里。”其实用这样的描述来形容我们当今大量的日常课堂仍不为过,甚至高效课堂的提出,也没有淡化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分数”思想。
因此,要想推行课堂改革,自领导而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唯分数论观念,“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如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改变观念,那么改革的力度就会增大,如果校长真心认同,那么课堂改革就会较好地得以落实,如果教师确实希望改变自己的课堂,那么课堂的变化就会比较明显。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高效课堂不是单纯追求“唯高效”的课堂教学,而是既不降低传统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又能让学生获得更多能力培养的课堂;是能够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享受学习乐趣的课堂;是师生都充满活力的课堂。高效课堂自然要讲究课堂效率,但它更加关注学生学得多么主动,它的核心是精彩的学习过程。如果课改不能触及到学生的学习层面,不把课堂还给学生,不管投入多大的人力、物力、材力,也不能使课堂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三、改革课堂模式。
什么是理想的教育?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任何一种教育教学的模式都是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一终极目标服务的。亚里士多德说过:教育就是播种美好。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的的教学改革是值得借鉴的,但必须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真谛。
新模式体现最先进的价值追求,“高效课堂”的模式教学各有千秋,特别是其“学生自主、问题解决、学习中心”体现了课改十年的重要成果。但我们也不能画地为牢,进行生吞活剥的解读,而应以学生的体验与发展是否达成为准绳。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也认为,“模式不是万能的,最好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学情是课堂上最大的实际,只有真正把握了学情,教学才有目标,才有方向,才有方法。我们的课堂,一切都从学生开始。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的个人标准,就是“国家课标”的校本化,让校本教研走进课堂,灵活调整教学,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课堂才能是高效课堂。
二、创新评价机制。
从教育理念来说,教育当以尊重个人自主性及其独特价值为前提,发觉个性优势潜能。许多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能力的提升,不是一堂“高效课”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细致、耐心和充分的爱的教育过程!温立三曾指出:“评价改革跟不上,已成为制约课程发展的‘瓶颈’。”
因而,我们需要改变评价标准,缓解学生的升学压力,形成“顺应天性、呵护个性、舒展灵性、植养品性”的宽松环境。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出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注重学生平时学习时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过程;注重学生学习时主动学习的全过程。这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打破单纯以某次考试成绩的好坏评价学生优劣的传统做法,更好地促进学生平时学习的落实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同时,在改变评价标准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整合和新增教学资源,广化师资覆盖面,适当增加培养人才需要的教学设备。让每个学生拥有轻松美好的心境,找到学习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和成长。只有改变评价机制,才能获取真正的“高效”。
轰轰烈烈的课改在我们面前迅速发展壮大,不能被新课改下教师位置的尴尬所牵绊,要理性、客观地梳理我们课改的成与败,在教学中追求高效,在追求中体会成长,在成长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感悟升华,在升华后更加高效,从而在高效中获得新课改的成功。
一、界定教师作用。
在课改的过程中,也许是对传统“满堂灌”的深恶痛疾,有些教育者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对学生的能力做了不切实际的估计,认为学生完全能够自学,教师完全可以放手:学习目标由学生确定,学习过程让学生主持,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归纳,教师就是一甩手掌柜。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学生的聪明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会最大程度地激发潜能,生成能力。这些,是过多的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甚至贬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会贻害无穷。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还是激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价者。高效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无可替代!只有学生的主动学习不等于教学,课堂教学的结果和成效主要还是由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决定的。“那种夸大学生自主选择、判断能力,淡化甚至否定教师领导、引导和规约作用的倾向,是教育上的冒险和不负责任。”教学是教师主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否定教学中老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了整个教学。
二、转变教学观念。
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就是“智育至上”。 不管是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是学校的校长、老师以及家长和社会舆论,鉴别一堂课的好坏,评价一位教师水平的高低,衡量一所学校的优劣,都是拿分数说事。只要有分数的课堂,高效不高效都是分数说了算,情感、价值、成长等都是副产品。早在2006年,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就对语文课堂做过这样的描述:“日常课堂总体上仍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仍是以训练为主,簡单、机械的训练逼仄着学生的思维,个性化阅读还处于边缘;课堂仍比较封闭,学生的视野还是被限制在书本里和教室里。”其实用这样的描述来形容我们当今大量的日常课堂仍不为过,甚至高效课堂的提出,也没有淡化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分数”思想。
因此,要想推行课堂改革,自领导而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唯分数论观念,“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如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改变观念,那么改革的力度就会增大,如果校长真心认同,那么课堂改革就会较好地得以落实,如果教师确实希望改变自己的课堂,那么课堂的变化就会比较明显。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高效课堂不是单纯追求“唯高效”的课堂教学,而是既不降低传统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又能让学生获得更多能力培养的课堂;是能够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享受学习乐趣的课堂;是师生都充满活力的课堂。高效课堂自然要讲究课堂效率,但它更加关注学生学得多么主动,它的核心是精彩的学习过程。如果课改不能触及到学生的学习层面,不把课堂还给学生,不管投入多大的人力、物力、材力,也不能使课堂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三、改革课堂模式。
什么是理想的教育?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任何一种教育教学的模式都是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一终极目标服务的。亚里士多德说过:教育就是播种美好。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的的教学改革是值得借鉴的,但必须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真谛。
新模式体现最先进的价值追求,“高效课堂”的模式教学各有千秋,特别是其“学生自主、问题解决、学习中心”体现了课改十年的重要成果。但我们也不能画地为牢,进行生吞活剥的解读,而应以学生的体验与发展是否达成为准绳。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也认为,“模式不是万能的,最好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学情是课堂上最大的实际,只有真正把握了学情,教学才有目标,才有方向,才有方法。我们的课堂,一切都从学生开始。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的个人标准,就是“国家课标”的校本化,让校本教研走进课堂,灵活调整教学,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课堂才能是高效课堂。
二、创新评价机制。
从教育理念来说,教育当以尊重个人自主性及其独特价值为前提,发觉个性优势潜能。许多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能力的提升,不是一堂“高效课”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细致、耐心和充分的爱的教育过程!温立三曾指出:“评价改革跟不上,已成为制约课程发展的‘瓶颈’。”
因而,我们需要改变评价标准,缓解学生的升学压力,形成“顺应天性、呵护个性、舒展灵性、植养品性”的宽松环境。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出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注重学生平时学习时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过程;注重学生学习时主动学习的全过程。这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打破单纯以某次考试成绩的好坏评价学生优劣的传统做法,更好地促进学生平时学习的落实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同时,在改变评价标准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整合和新增教学资源,广化师资覆盖面,适当增加培养人才需要的教学设备。让每个学生拥有轻松美好的心境,找到学习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和成长。只有改变评价机制,才能获取真正的“高效”。
轰轰烈烈的课改在我们面前迅速发展壮大,不能被新课改下教师位置的尴尬所牵绊,要理性、客观地梳理我们课改的成与败,在教学中追求高效,在追求中体会成长,在成长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感悟升华,在升华后更加高效,从而在高效中获得新课改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