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以问题为抓手,精心设计个性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努力做到“以问导读,以问促思”,使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这应当是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但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设计出富有价值的问题并非一件简单的事,优质问题的设计是检验教师能力、备课组教研能力的重要方面。结合我的教学经历,对问题设计谈谈我以下的几点体会:
一、问题设计的文本性原则
文本是问题设计的源泉,一切的问题设计应当以文本为依据,问题设计的思考探究和解答的过程应当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一旦脱离文本,问题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中首先要自己吃透文本,宏观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语文教育专家洪宗礼先生编写的母语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单元合成、整体分列”,按照这样的编排体系的要求,每册书都编写了一系列的符合该册书学生年龄特点的主题。如七年级上册安排了六个主题: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而九年级则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编写了“学会读书”系列,重在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这样的编排特点就要求每位教师在设计具体的课堂教学问题时,要宏观把握教材的单元目标,在单元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细化课文和课时目标。问题的设计就是建立在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上。
其次,把握文本设计教学问题还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编者已编出的问题。我们参与编写教材的专家在各自的课文后编写了相关的探究练习,每个单元还编写了相关的写作及活动课程,这些内容的设计,数量适当,重点突出,本身题目的安排也体现了难度的提升,应当成为我们设计问题时最好的依据和参照。洪宗礼在《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一文中谈到“探究·练习”和“活动专题”设计时指出:“整体感知题,注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创意性见解。如《为你打开一扇门》课后的探究练习中设计的第一题‘说说自己心中的文学是什么’,如此设题,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接触文学的经历,运用各具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不同体会和独到见解,这比单纯记忆文学定义、分析文学抽象道理,教育教学价值要高得多。”所以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妨以专家设计的题目为参考,提高问题本身设计的价值。
二、问题设计的生本性原则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总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生成,而教师把握这些生成,就会使课堂变得精彩起来。如我在教梁衡的《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朗读文章的基础上,说说你心中的夏是什么色彩的?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作出了丰富的答案:学生一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因为文中有“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学生二说夏天的色彩是碧绿的,因为文中有“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如果说这些回答只是对文章信息的提取,那么我在教学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时设计的“你理解父母的心指的是什么”则让学生展示了个性:有的学生说是爱孩子的心;有的学生说是父母对孩子的担心;有的学生说是对婆婆的孝心;有的学生说是送孩子的愧疚之心;还有的孩子细化为妻子对丈夫的尊重之心、丈夫对家庭的责任心……这些理解是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结果,也是学生对文本最好的个性化的解读。
三、问题设计的文体性原则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主题单元序列的编排体系,这和原先的几套教材编排体系出入较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淡化了文体教学。其实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完全可以从文体角度对学生进行一些指导。如散文文体的文章设计问题时可以抓住以下方面:梳理脉络,感知文意,概括要点;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品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态度;鉴赏作品的语言及写作技巧……小说文体的阅读则注重从以下方面设计问题:梳理情节,把握主旨,品析人物;鉴赏小说语言,品味小说艺术特色……说明文文体在设计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入手: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思路;理解说明内容,概括内容要点;辨识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议论文文体在设计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入手:把握论点,理清思路;理解内容,品味语言;分析论据类型和论证方法的辨识和运用。如我在设计鲁迅《孔乙己》的时候,围绕小说这样的题材,设计了【走进人物】,分别安排了以下环节:识其名、观其貌、听其言、察其行;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些描写语句加以赏析,从描写入手,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从而达到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语文课堂中设计出较高质量的问题是我们高效语文课堂的必由之路,这应当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共识。而设计出质量较高的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提高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和对课堂的驾控能力,更需要我们的教研组发挥集体智慧,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精彩起来!
一、问题设计的文本性原则
文本是问题设计的源泉,一切的问题设计应当以文本为依据,问题设计的思考探究和解答的过程应当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一旦脱离文本,问题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中首先要自己吃透文本,宏观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语文教育专家洪宗礼先生编写的母语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单元合成、整体分列”,按照这样的编排体系的要求,每册书都编写了一系列的符合该册书学生年龄特点的主题。如七年级上册安排了六个主题: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而九年级则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编写了“学会读书”系列,重在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这样的编排特点就要求每位教师在设计具体的课堂教学问题时,要宏观把握教材的单元目标,在单元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细化课文和课时目标。问题的设计就是建立在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上。
其次,把握文本设计教学问题还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编者已编出的问题。我们参与编写教材的专家在各自的课文后编写了相关的探究练习,每个单元还编写了相关的写作及活动课程,这些内容的设计,数量适当,重点突出,本身题目的安排也体现了难度的提升,应当成为我们设计问题时最好的依据和参照。洪宗礼在《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一文中谈到“探究·练习”和“活动专题”设计时指出:“整体感知题,注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创意性见解。如《为你打开一扇门》课后的探究练习中设计的第一题‘说说自己心中的文学是什么’,如此设题,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接触文学的经历,运用各具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不同体会和独到见解,这比单纯记忆文学定义、分析文学抽象道理,教育教学价值要高得多。”所以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妨以专家设计的题目为参考,提高问题本身设计的价值。
二、问题设计的生本性原则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总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生成,而教师把握这些生成,就会使课堂变得精彩起来。如我在教梁衡的《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朗读文章的基础上,说说你心中的夏是什么色彩的?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作出了丰富的答案:学生一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因为文中有“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学生二说夏天的色彩是碧绿的,因为文中有“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如果说这些回答只是对文章信息的提取,那么我在教学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时设计的“你理解父母的心指的是什么”则让学生展示了个性:有的学生说是爱孩子的心;有的学生说是父母对孩子的担心;有的学生说是对婆婆的孝心;有的学生说是送孩子的愧疚之心;还有的孩子细化为妻子对丈夫的尊重之心、丈夫对家庭的责任心……这些理解是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结果,也是学生对文本最好的个性化的解读。
三、问题设计的文体性原则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主题单元序列的编排体系,这和原先的几套教材编排体系出入较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淡化了文体教学。其实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完全可以从文体角度对学生进行一些指导。如散文文体的文章设计问题时可以抓住以下方面:梳理脉络,感知文意,概括要点;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品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态度;鉴赏作品的语言及写作技巧……小说文体的阅读则注重从以下方面设计问题:梳理情节,把握主旨,品析人物;鉴赏小说语言,品味小说艺术特色……说明文文体在设计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入手: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思路;理解说明内容,概括内容要点;辨识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议论文文体在设计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入手:把握论点,理清思路;理解内容,品味语言;分析论据类型和论证方法的辨识和运用。如我在设计鲁迅《孔乙己》的时候,围绕小说这样的题材,设计了【走进人物】,分别安排了以下环节:识其名、观其貌、听其言、察其行;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些描写语句加以赏析,从描写入手,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从而达到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语文课堂中设计出较高质量的问题是我们高效语文课堂的必由之路,这应当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共识。而设计出质量较高的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提高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和对课堂的驾控能力,更需要我们的教研组发挥集体智慧,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精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