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前奏。它犹如一台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的任务,近几年来,笔者就课堂导入这个环节进行了一些探索,现将一些浅显的做法与同行交流,以便大家指正。
1 问题导入法:开门见山,以疑设问,以问启迪
案例1 在对《声音》一章进行新课引入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声音,世界将会怎样?是有趣的?阴冷的?安静的?还是……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声音整个世界在宁静的宇宙中有何意义呢?通过设疑,“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思绪带回到声音的世界。老师再趁热打铁:那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靠什么传播的?它有什么性质?人耳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以问题为伏笔,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案例2 在讲完《平面镜》后,老师提问:学校北侧的拐弯口,挂了一面镜子,同学们天天经过那个路口,那是一个什么形状的镜子呢?学生开始交头接耳:圆的,中间还有点鼓。老師:那是平面镜吗?如果不是,那个镜子叫什么呢?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用平面镜来代替它吗?这一系列问题之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新授知识之间架起了一架桥梁,将思维激活,将动机激发,为完成新课《球面镜》的学习任务开了一个好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带着问题去学习,思维就会启动,有了灵动的思维,学习中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 演示导入法:直观形象,激发兴趣,诱发思考
案例1 在讲授《光的色散和物体的颜色》时,老师安排实验引入,在教室外,让束太阳光穿过狭逢,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看到一条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七彩光带,由太阳光变成眩目的光带,学生一脸惊奇,兴奋的看着老师,新课伊始,学生就置身于情绪高、求知旺、兴趣浓的学习氛围中,这是物理区别于其它学科,并能经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案例2 在讲授《大气压强》时,老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试管,大水管中放置水,小试管漂浮在水里,先问学生:当两个试管一起倒置时,大试管中的小试管是否下落呢?学生毫不犹豫的说:“当然要掉下来”,但实际演示的结果却正好相反,随着大试管中的水徐徐流出,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来,反而上升到大试管中去了,一下子,学生被这惊奇的现象紧紧的吸引住,这时散师趁热打铁,将话题引入新课,指明这是大气压强的作用,可谓是妙不可言。
3 设“陷”导入法:以反辩正,辩清异同,辩真知
案例1 在《电功率计算》习题课引入时,老师先设置这样一道题:将分别标有“3 V 3W”“3 V 1 W”的两个电灯串联在6 V的电路中,求此时两个电灯的实际消耗的电功率是多少?常规来看,很容易得到此时两个电灯的电功率分别是0。75 W和2。25 W,老师用投影出示两个电灯串联,接在6 V电压下的动画效果,第二个电灯烧坏了,第一个电灯也随之熄灭了,为什么呢?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很快知道:“3 V 1 W”的电灯,不能承受2。25 W的电功率,将严重超负而烧坏,所以两个电灯的电功率都是0。这样的设“陷”,能有效的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为本课知识的全面掌握开了一个好头。这种引入方法在学习课最为常用。
案例2 在《热量的计算》习题课引入时,引入这样一道陷阱题:质量为1 kg初温15 ℃水,吸收3。78×105 J的热量后,水的温度将升高多少?通过热量公式,学生很快解得水的温度将升高90 ℃,老师提示:水的最终温度将变成多少?学生:105 ℃,已超过了沸点,是不可能的。此时,水已经沸腾,部分水吸收了热量变成了水蒸气,水的温度只能保持在沸点不变,正确答案是85 ℃,这样的习题引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转化,促进其思维的深化。
4 故事导入法:寓意深刻,幽默风趣,意境深远
案例1 老师可通过讲述“马隆巧设磁石阵”来引入《简单的磁现象》,可以考虑投影一个视频:西晋军刚换上犀甲,树机能的部队就已赶到了。勇犯的鲜卑族士兵“哇哇”地冲了过来。可是当他们进入那条窄路后,一个个都被两旁的石头吸住动弹不得,“汉人有妖术,汉人有妖术。”鲜卑兵大叫着。马隆士兵冲杀过去,却畅行无阻,一下子砍倒了几千鲜卑兵。最后镜头定格在马隆用铜制成的武器上。学生观看后,对怪石和马隆部下清一色的铜制刀枪产生了兴趣,老师:这种怪石,怪在何处?今天我们就要解开这个谜,由此引入新课,学生一定会乐此不疲。
案例2 在讲授《惯性》这节课时,老师向学生讲述一个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故事,当一辆公交车紧急刹车时,车上的一位男士不由自主的撞到一位姑娘身上,姑娘马上生气的骂了这位男士:“瞧你那德性”,而那位男士没有生气,回应说:“这不是德性,是惯性”,结果车上的人全乐了,一场风波就此平息了。老师此时就向学生说明这位男士的聪明之处,进而引入新课的教学,幽默风趣又贴近课题,这种方法往往会创造一种强烈的引力,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既开门见山,又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5 游戏导入法:亲身体验,突出感受,寓玩于学
案例1在对《摩擦力》一节进行新课导入时,老师安排一个拔河比赛的学生互动:准备一个直径为5 cm、长1 m的木棒,一端用细线缠绕,让表面很粗糙,一端用细纱线纱平,上面擦少许食用油,上课前,先了解一下谁在班级力气最大,再安排一名小女生准备课堂游戏,让力气最大的那名男生抓住光滑的一端,女生抓住粗糙的一头,老师一声令下,比赛开始,大家都看好的男生竟然输了,女生取得了胜利,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想迫切解开这个谜,正好下个星期又是学生运动会,有一项就是班级拔河比赛,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开始了新的一课。
案例2 在讲《密度》这节课时,老师课前准备了两个一样的方形砖块(体积相当于普通砖块的三倍),一个用白色包装泡沫切成的,另一个是用石膏制成的。为了防止学生看出破绽,上面用透明纸包好,新课开始时,在班级找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同学的我一起比赛,看谁举砖块次数多一些,持续时间长?学生举的石膏制成的砖块,我举 的是用泡沫制成的。结果可想而知。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想看看你手中的砖块”,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我将手中的砖块抛向他,他来不及射避,只好接住,但他在惊慌之中也发现我能获胜的原因:体积相同的两个物体,质量却可能相差好多倍!此时,进入了《密度》新课的学习,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引入新课好比下棋中的第一着棋,一着不慎嵛盘绵输,新课引入的教学艺术是多各眵样、多姿多彩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到底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导入,应该从教学需要、教学设备、学生情况、大纲要求等多方面进行出发,适时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视听手段,努力挖掘新课引入的艺术潜能,敲好“开场锣鼓”,使学生常听常新、常见常异、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1 问题导入法:开门见山,以疑设问,以问启迪
案例1 在对《声音》一章进行新课引入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声音,世界将会怎样?是有趣的?阴冷的?安静的?还是……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声音整个世界在宁静的宇宙中有何意义呢?通过设疑,“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思绪带回到声音的世界。老师再趁热打铁:那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靠什么传播的?它有什么性质?人耳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以问题为伏笔,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案例2 在讲完《平面镜》后,老师提问:学校北侧的拐弯口,挂了一面镜子,同学们天天经过那个路口,那是一个什么形状的镜子呢?学生开始交头接耳:圆的,中间还有点鼓。老師:那是平面镜吗?如果不是,那个镜子叫什么呢?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用平面镜来代替它吗?这一系列问题之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新授知识之间架起了一架桥梁,将思维激活,将动机激发,为完成新课《球面镜》的学习任务开了一个好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带着问题去学习,思维就会启动,有了灵动的思维,学习中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 演示导入法:直观形象,激发兴趣,诱发思考
案例1 在讲授《光的色散和物体的颜色》时,老师安排实验引入,在教室外,让束太阳光穿过狭逢,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看到一条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七彩光带,由太阳光变成眩目的光带,学生一脸惊奇,兴奋的看着老师,新课伊始,学生就置身于情绪高、求知旺、兴趣浓的学习氛围中,这是物理区别于其它学科,并能经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案例2 在讲授《大气压强》时,老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试管,大水管中放置水,小试管漂浮在水里,先问学生:当两个试管一起倒置时,大试管中的小试管是否下落呢?学生毫不犹豫的说:“当然要掉下来”,但实际演示的结果却正好相反,随着大试管中的水徐徐流出,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来,反而上升到大试管中去了,一下子,学生被这惊奇的现象紧紧的吸引住,这时散师趁热打铁,将话题引入新课,指明这是大气压强的作用,可谓是妙不可言。
3 设“陷”导入法:以反辩正,辩清异同,辩真知
案例1 在《电功率计算》习题课引入时,老师先设置这样一道题:将分别标有“3 V 3W”“3 V 1 W”的两个电灯串联在6 V的电路中,求此时两个电灯的实际消耗的电功率是多少?常规来看,很容易得到此时两个电灯的电功率分别是0。75 W和2。25 W,老师用投影出示两个电灯串联,接在6 V电压下的动画效果,第二个电灯烧坏了,第一个电灯也随之熄灭了,为什么呢?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很快知道:“3 V 1 W”的电灯,不能承受2。25 W的电功率,将严重超负而烧坏,所以两个电灯的电功率都是0。这样的设“陷”,能有效的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为本课知识的全面掌握开了一个好头。这种引入方法在学习课最为常用。
案例2 在《热量的计算》习题课引入时,引入这样一道陷阱题:质量为1 kg初温15 ℃水,吸收3。78×105 J的热量后,水的温度将升高多少?通过热量公式,学生很快解得水的温度将升高90 ℃,老师提示:水的最终温度将变成多少?学生:105 ℃,已超过了沸点,是不可能的。此时,水已经沸腾,部分水吸收了热量变成了水蒸气,水的温度只能保持在沸点不变,正确答案是85 ℃,这样的习题引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转化,促进其思维的深化。
4 故事导入法:寓意深刻,幽默风趣,意境深远
案例1 老师可通过讲述“马隆巧设磁石阵”来引入《简单的磁现象》,可以考虑投影一个视频:西晋军刚换上犀甲,树机能的部队就已赶到了。勇犯的鲜卑族士兵“哇哇”地冲了过来。可是当他们进入那条窄路后,一个个都被两旁的石头吸住动弹不得,“汉人有妖术,汉人有妖术。”鲜卑兵大叫着。马隆士兵冲杀过去,却畅行无阻,一下子砍倒了几千鲜卑兵。最后镜头定格在马隆用铜制成的武器上。学生观看后,对怪石和马隆部下清一色的铜制刀枪产生了兴趣,老师:这种怪石,怪在何处?今天我们就要解开这个谜,由此引入新课,学生一定会乐此不疲。
案例2 在讲授《惯性》这节课时,老师向学生讲述一个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故事,当一辆公交车紧急刹车时,车上的一位男士不由自主的撞到一位姑娘身上,姑娘马上生气的骂了这位男士:“瞧你那德性”,而那位男士没有生气,回应说:“这不是德性,是惯性”,结果车上的人全乐了,一场风波就此平息了。老师此时就向学生说明这位男士的聪明之处,进而引入新课的教学,幽默风趣又贴近课题,这种方法往往会创造一种强烈的引力,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既开门见山,又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5 游戏导入法:亲身体验,突出感受,寓玩于学
案例1在对《摩擦力》一节进行新课导入时,老师安排一个拔河比赛的学生互动:准备一个直径为5 cm、长1 m的木棒,一端用细线缠绕,让表面很粗糙,一端用细纱线纱平,上面擦少许食用油,上课前,先了解一下谁在班级力气最大,再安排一名小女生准备课堂游戏,让力气最大的那名男生抓住光滑的一端,女生抓住粗糙的一头,老师一声令下,比赛开始,大家都看好的男生竟然输了,女生取得了胜利,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想迫切解开这个谜,正好下个星期又是学生运动会,有一项就是班级拔河比赛,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开始了新的一课。
案例2 在讲《密度》这节课时,老师课前准备了两个一样的方形砖块(体积相当于普通砖块的三倍),一个用白色包装泡沫切成的,另一个是用石膏制成的。为了防止学生看出破绽,上面用透明纸包好,新课开始时,在班级找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同学的我一起比赛,看谁举砖块次数多一些,持续时间长?学生举的石膏制成的砖块,我举 的是用泡沫制成的。结果可想而知。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想看看你手中的砖块”,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我将手中的砖块抛向他,他来不及射避,只好接住,但他在惊慌之中也发现我能获胜的原因:体积相同的两个物体,质量却可能相差好多倍!此时,进入了《密度》新课的学习,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引入新课好比下棋中的第一着棋,一着不慎嵛盘绵输,新课引入的教学艺术是多各眵样、多姿多彩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到底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导入,应该从教学需要、教学设备、学生情况、大纲要求等多方面进行出发,适时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视听手段,努力挖掘新课引入的艺术潜能,敲好“开场锣鼓”,使学生常听常新、常见常异、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