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美国拥有众多的世界名校,是无可争议的第一教育强国。而国内的高校与美国名校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本文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访问学习经历为基础,过旁听以及对部分学生的调查等方式详细了解那里的教学资源、课程设计以及课堂的具体情况。再结合自己的国内教学经历,分析美国名校与国内高校学生的差异及其原因,并提出一些改进国内高校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方式的想法。
关键词:高校教学;实践;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132-03
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出炉的2012—2013年世界大学排名,世界排名前10的大学有7所在美国,而排名前50的高校美国就有30所,可以说美国是当今世界无可争议的第一教育强国。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名校的学生与国内高校学生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又是什么样原因导致了这种差异呢?笔者有幸于2012—2013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以下简称宾大),位于美国东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市,是世界著名大学排名前十的私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八所常青藤盟校之一。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建筑与工程教育都处于领先地位,在美国名校中十分具有代表性。
通过旁听以及对部分学生的调查等方式让我详细的了解了宾大的教学资源、课程设计以及课堂的具体情况。再结合自己的国内教学经历,我想对上面的两个问题提一点自己的看法,希望从中能汲取一些有益于国内高校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方式。
一、国内外高校教学及学生的差异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这些资源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还包括强大的师资力量,这里有4500名教授,而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大体相当,都在一万人左右,每个学生可以享受到的资源比较多。这一点与国内重点高校差别还是比较明显,国内重点高校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庞大,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就非常少了。当然这是国情差异,需要时间去改善。在这里我们不想论及此类问题。本文想谈论的重点主要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上。
首先,从课程选择上来看,在宾大除了专业必修课外,其他大部分课都是全校公选课,也有很多学生选修了自己专业之外的课程。在我旁听的一门人类学系的pottery and Archaeology课程中就有沃顿商学院的学生。而这个学生告诉我,他们老师要求至少要选一门人类学或者艺术史的课程,而大部分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专业课之外的课程,这样既可以拓展自己视野,也可以感受不同学科的差异;国内高校的学生除了政治和英语外,其他的课程大都是与专业相关的,基本上局限在某一领域中。
其次,从课程数量上看,宾大学生每学期选择课程不会超过5门,很多学生都选大约3~4门课程。虽然课程数量不多,但是因为每门课程都有大量的文献要阅读,都有各种作业要交,而且都要准备课堂主题发言,这将耗费他们大量的课外时间和精力,再加上期中和期末考试,每个学生都非常的繁忙。可以说他们一学期根本无法顺利完成超过5门的课程;而国内高校学生每学期的课程要多得多,很多学生最多时会一学期选修10门以上的课程。这样国内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耗在课堂听课上。而课外的时间较少,但因为大部分国内课程是没有必须的阅读文献、日常作业和课堂主题发言,所以学生课外的时间相对轻松。
再次,在宾大的课堂上,教授讲课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包括三个重要部分,第一个就是每个学生的主题发言,这个类似于国内的报告,发言时间大都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在每个学期初,授课教师就会把与课程相关的主题派发给每个学生,而学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收集和整理材料,发言结束后,一般会以此为基础提交一篇学科论文;第二,针对文献资料的学生发言,这个内容基本上类似于文章的述价,每个学生都会被要求从课后阅读文献中选择2~3篇,在课堂上介绍文章的内容、评价作者的写作方法及结论,针对每篇文章的发言时间大致在10分钟左右;最后一部分内容,实际上就是针对主题发言和文献资料发言的讨论,学生和老师都可以自由提问,也都可以畅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三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重要的,课堂上的这些表现与期中期末考试以及课程结业论文都是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还有一种叫seminar class的研究生课程,一般学生很少,我所参加的“Silk Road and Empires”就属于这种课程,基本上讨论部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有将近一半;国内高校的大部分课堂仍然是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导,很少或者没有学生的课堂发言,结课成绩是由学生课堂出席率及期末考试成绩组成,有部分选修课可能需要学生在结课后提交一篇作业。学生在课堂上要做的主要就是听讲和记笔记,因为没有课堂发言,大部分学生也很少阅读老师提供的参考文献。而到学期结束时花点时间来复习知识点就足以应对期末考试。
另外,在宾大校内各种报告数量非常多,这些报告也大致分三种。第一种是每个系的常规专题报告,通常在每学期初就会贴出海报,学生可以根据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去听。这种报告主讲人大都是请来的外校教授或博士,当然有时也有本校的教授,一般是每周一次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举行。例如宾大人类学系专题报告是在每周一的中午,而艺术史系则安排在每周五的下午。第二种是学期中临时安排的学者讲座,这种报告数量相对较少,时间也并不固定。最后一种是学生的讨论会,基本上是各系研究生组织的,内容比较丰富,既有学生介绍自己的近期学习研究成果,也有就某一专业的主题讨论,还有就是要去参加学术会议并发言的研究生进行报告预演,让其他学生针对发言提出问题和建议;国内高校现在的学术报告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但以第二种居多,很少有学校有第一种那样的常规专题报告。学术报告中报告人通常都是选取自己最擅长领域或者是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发言内容,这是扩展学生学术视野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国内基本不见第三种的学生讨论会,而这种方式更加自由开放,既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以上列出了部分宾大和国内高校的一些差别,实际上二者最根本的差异就是,宾大是将学生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放在首位。这里培养的学生都会读书、会讨论,有很强提问和发言能力。在宾大,我接触到的学生主要来自东亚系、近东系、人类学系、艺术史系以及沃顿商学院等院系,给我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大部分学生都非常自信和健谈。而国内高校虽然也倡导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在具体实施上却没有给学生太多能力锻炼的机会,课堂上依然主要是知识的讲授,大部分学生还是在背知识点,在概括、评价和发言能力上都有所欠缺,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会提问、不善言辞的学生太多,而且自信心严重不足。
二、学生能力培养的可行性措施
中国和美国的国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方面是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国力间的差异。美国地大物博,但人口却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高,这在教学资源上体现的也非常的明显。而且美国学生从小就接受各种实践课程,宾大的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每天都会接待大量中小学学生的集体参观,在参观过程中,老师会和学生们组织互动,这种参观也是他们正常教学所包含的重要内容。所以说美国学生的能力培养从小就开始了。虽然我们无法照抄美国模式,但也并不代表我们无法在大学教育中采取措施缩小与世界名校的差距,实际上可以在中国现有国情基础上进行一些教学改革,来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标。
首先,大学教育中可以适当减少课程,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但是在具体课程安排上却没有给学生能力培养提供足够的空间。大量的课程导致学生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阅读和实践,也没有时间去做思考。同样对于任课老师也无法布置阅读和课堂发言内容,因为你不可能指望一周五天都在课堂上的学生们会用晚上和周末有限的课余时间去阅读。更何况国内学生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外语。所以应该尽可能的减少部分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课外时间。但减少课程并不代表给学生减压,只是把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转移到了课后。学生有了足够的课外时间,老师就可以让他们多阅读,准备课堂发言等。但是减少课程数量,保证足够的课后时间是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条件。
其次,课堂教学内容中要尽可能多样。除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之外,课程设计中还应该加大学生发言和课堂讨论的比重。可布置阅读材料让学生概括内容、分析论证过程和提出问题,然后整理后在课堂发言。如果是10人左右的小班授课,每个人都要做准备课堂发言,都要参与讨论;而如果课堂人数较多,我们可以分组准备发言,一步步改善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同时分组发言也可以加强学生间的协作沟通。最后要将发言内容整理成论文提交,作为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会有人对此产生疑虑,缩短教师讲授时间会不会使学生了解的知识变少呢?我个人认为不会,目前的讲授和考试方式使得很多学生在期末之后对一学期的课程内容基本都遗忘殆尽,所以我们只需要让学生记住最核心的知识点,其余的详细内容让学生知道需要的时候去哪里找得到就可以了。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阅读和发言能力的培养上。
另外,倡导学生们在课外积极参与学术讨论,目前在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存在这样的学生讨论的学术沙龙,经常会邀请老师就某一问题进行专题讨论,这种学术沙龙气氛相对轻松,学生们在提问和讨论过程中可以无拘无束,实际上在这里的收获甚至要比课堂上大得多。广大教师也应该加大对这种沙龙的支持,积极参与其中,这样不仅对学生们是一种鼓励,对自身的提高也非常有益。学校也需要对这种活动提供更多的支持,可以设置一些小的讨论室,学生学习小组可以申请使用。在宾大的图书馆和一些院系都有这样专门的讨论室,我每次经过的时候从外面透明的玻璃就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学生在那里学习讨论。其实这些所有的措施都是希望能够改变传统而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而注重学生思考、提问和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笔者一年来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习过程中对中外高校教育差异的一些感受,中国高校的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迅速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但是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在点滴中寻求改变,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当然这更需要学校和政府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大力推广。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中国高校才可能在世界上崛起。而有一天我们的学生把新的学习方式当成一种习惯时,那他们与世界名校的学生差距也就已经很小了!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了国家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邵会秋,辽宁人,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副教授。
关键词:高校教学;实践;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132-03
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出炉的2012—2013年世界大学排名,世界排名前10的大学有7所在美国,而排名前50的高校美国就有30所,可以说美国是当今世界无可争议的第一教育强国。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名校的学生与国内高校学生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又是什么样原因导致了这种差异呢?笔者有幸于2012—2013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以下简称宾大),位于美国东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市,是世界著名大学排名前十的私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八所常青藤盟校之一。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建筑与工程教育都处于领先地位,在美国名校中十分具有代表性。
通过旁听以及对部分学生的调查等方式让我详细的了解了宾大的教学资源、课程设计以及课堂的具体情况。再结合自己的国内教学经历,我想对上面的两个问题提一点自己的看法,希望从中能汲取一些有益于国内高校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方式。
一、国内外高校教学及学生的差异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这些资源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还包括强大的师资力量,这里有4500名教授,而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大体相当,都在一万人左右,每个学生可以享受到的资源比较多。这一点与国内重点高校差别还是比较明显,国内重点高校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庞大,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就非常少了。当然这是国情差异,需要时间去改善。在这里我们不想论及此类问题。本文想谈论的重点主要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上。
首先,从课程选择上来看,在宾大除了专业必修课外,其他大部分课都是全校公选课,也有很多学生选修了自己专业之外的课程。在我旁听的一门人类学系的pottery and Archaeology课程中就有沃顿商学院的学生。而这个学生告诉我,他们老师要求至少要选一门人类学或者艺术史的课程,而大部分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专业课之外的课程,这样既可以拓展自己视野,也可以感受不同学科的差异;国内高校的学生除了政治和英语外,其他的课程大都是与专业相关的,基本上局限在某一领域中。
其次,从课程数量上看,宾大学生每学期选择课程不会超过5门,很多学生都选大约3~4门课程。虽然课程数量不多,但是因为每门课程都有大量的文献要阅读,都有各种作业要交,而且都要准备课堂主题发言,这将耗费他们大量的课外时间和精力,再加上期中和期末考试,每个学生都非常的繁忙。可以说他们一学期根本无法顺利完成超过5门的课程;而国内高校学生每学期的课程要多得多,很多学生最多时会一学期选修10门以上的课程。这样国内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耗在课堂听课上。而课外的时间较少,但因为大部分国内课程是没有必须的阅读文献、日常作业和课堂主题发言,所以学生课外的时间相对轻松。
再次,在宾大的课堂上,教授讲课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包括三个重要部分,第一个就是每个学生的主题发言,这个类似于国内的报告,发言时间大都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在每个学期初,授课教师就会把与课程相关的主题派发给每个学生,而学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收集和整理材料,发言结束后,一般会以此为基础提交一篇学科论文;第二,针对文献资料的学生发言,这个内容基本上类似于文章的述价,每个学生都会被要求从课后阅读文献中选择2~3篇,在课堂上介绍文章的内容、评价作者的写作方法及结论,针对每篇文章的发言时间大致在10分钟左右;最后一部分内容,实际上就是针对主题发言和文献资料发言的讨论,学生和老师都可以自由提问,也都可以畅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三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重要的,课堂上的这些表现与期中期末考试以及课程结业论文都是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还有一种叫seminar class的研究生课程,一般学生很少,我所参加的“Silk Road and Empires”就属于这种课程,基本上讨论部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有将近一半;国内高校的大部分课堂仍然是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导,很少或者没有学生的课堂发言,结课成绩是由学生课堂出席率及期末考试成绩组成,有部分选修课可能需要学生在结课后提交一篇作业。学生在课堂上要做的主要就是听讲和记笔记,因为没有课堂发言,大部分学生也很少阅读老师提供的参考文献。而到学期结束时花点时间来复习知识点就足以应对期末考试。
另外,在宾大校内各种报告数量非常多,这些报告也大致分三种。第一种是每个系的常规专题报告,通常在每学期初就会贴出海报,学生可以根据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去听。这种报告主讲人大都是请来的外校教授或博士,当然有时也有本校的教授,一般是每周一次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举行。例如宾大人类学系专题报告是在每周一的中午,而艺术史系则安排在每周五的下午。第二种是学期中临时安排的学者讲座,这种报告数量相对较少,时间也并不固定。最后一种是学生的讨论会,基本上是各系研究生组织的,内容比较丰富,既有学生介绍自己的近期学习研究成果,也有就某一专业的主题讨论,还有就是要去参加学术会议并发言的研究生进行报告预演,让其他学生针对发言提出问题和建议;国内高校现在的学术报告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但以第二种居多,很少有学校有第一种那样的常规专题报告。学术报告中报告人通常都是选取自己最擅长领域或者是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发言内容,这是扩展学生学术视野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国内基本不见第三种的学生讨论会,而这种方式更加自由开放,既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以上列出了部分宾大和国内高校的一些差别,实际上二者最根本的差异就是,宾大是将学生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放在首位。这里培养的学生都会读书、会讨论,有很强提问和发言能力。在宾大,我接触到的学生主要来自东亚系、近东系、人类学系、艺术史系以及沃顿商学院等院系,给我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大部分学生都非常自信和健谈。而国内高校虽然也倡导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在具体实施上却没有给学生太多能力锻炼的机会,课堂上依然主要是知识的讲授,大部分学生还是在背知识点,在概括、评价和发言能力上都有所欠缺,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会提问、不善言辞的学生太多,而且自信心严重不足。
二、学生能力培养的可行性措施
中国和美国的国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方面是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国力间的差异。美国地大物博,但人口却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高,这在教学资源上体现的也非常的明显。而且美国学生从小就接受各种实践课程,宾大的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每天都会接待大量中小学学生的集体参观,在参观过程中,老师会和学生们组织互动,这种参观也是他们正常教学所包含的重要内容。所以说美国学生的能力培养从小就开始了。虽然我们无法照抄美国模式,但也并不代表我们无法在大学教育中采取措施缩小与世界名校的差距,实际上可以在中国现有国情基础上进行一些教学改革,来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标。
首先,大学教育中可以适当减少课程,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但是在具体课程安排上却没有给学生能力培养提供足够的空间。大量的课程导致学生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阅读和实践,也没有时间去做思考。同样对于任课老师也无法布置阅读和课堂发言内容,因为你不可能指望一周五天都在课堂上的学生们会用晚上和周末有限的课余时间去阅读。更何况国内学生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外语。所以应该尽可能的减少部分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课外时间。但减少课程并不代表给学生减压,只是把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转移到了课后。学生有了足够的课外时间,老师就可以让他们多阅读,准备课堂发言等。但是减少课程数量,保证足够的课后时间是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条件。
其次,课堂教学内容中要尽可能多样。除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之外,课程设计中还应该加大学生发言和课堂讨论的比重。可布置阅读材料让学生概括内容、分析论证过程和提出问题,然后整理后在课堂发言。如果是10人左右的小班授课,每个人都要做准备课堂发言,都要参与讨论;而如果课堂人数较多,我们可以分组准备发言,一步步改善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同时分组发言也可以加强学生间的协作沟通。最后要将发言内容整理成论文提交,作为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会有人对此产生疑虑,缩短教师讲授时间会不会使学生了解的知识变少呢?我个人认为不会,目前的讲授和考试方式使得很多学生在期末之后对一学期的课程内容基本都遗忘殆尽,所以我们只需要让学生记住最核心的知识点,其余的详细内容让学生知道需要的时候去哪里找得到就可以了。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阅读和发言能力的培养上。
另外,倡导学生们在课外积极参与学术讨论,目前在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存在这样的学生讨论的学术沙龙,经常会邀请老师就某一问题进行专题讨论,这种学术沙龙气氛相对轻松,学生们在提问和讨论过程中可以无拘无束,实际上在这里的收获甚至要比课堂上大得多。广大教师也应该加大对这种沙龙的支持,积极参与其中,这样不仅对学生们是一种鼓励,对自身的提高也非常有益。学校也需要对这种活动提供更多的支持,可以设置一些小的讨论室,学生学习小组可以申请使用。在宾大的图书馆和一些院系都有这样专门的讨论室,我每次经过的时候从外面透明的玻璃就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学生在那里学习讨论。其实这些所有的措施都是希望能够改变传统而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而注重学生思考、提问和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笔者一年来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习过程中对中外高校教育差异的一些感受,中国高校的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迅速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但是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在点滴中寻求改变,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当然这更需要学校和政府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大力推广。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中国高校才可能在世界上崛起。而有一天我们的学生把新的学习方式当成一种习惯时,那他们与世界名校的学生差距也就已经很小了!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了国家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邵会秋,辽宁人,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