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乡坐落在桂中山区,那里山高河小,村庄稀疏,人口不多。故而过端午节,规模小,缺少恢宏气势。可是,它小而热闹,小而有情,于情深处把过节时的细节一一拎提出来,仔细品鉴,竟也大体上契合流传千年的习俗,稍微差异处则别具地方特色。
家乡过端午节,准备期长达五个月。
在家乡,过完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把大红灯笼从厅堂上取下,将社坛的花灯烧掉,忙碌的一年才真正开始。这时,每户人家就赶集买回鸭苗鹅苗精心饲养,名叫“养五月节头牲”。到二月,荆竹笋拱出地面,人们折取回来,剥去皮壳,水煮沥干,晒成笋干待用。与此同时,人们上山下田劳作,还留意收集各种无毒的野生菌及野生木耳晒干储存。母亲没进城前,采集最多的是松树菌、香菌、水鸡枞、黑木耳、白木耳等。
时间来到端午节的前一天,男人上街采买菜蔬,女人在家做各种吃食。记得母亲通常用两只无耳的平头木桶分别浸泡籼米和糯米。两种米都是午夜浸泡,天微明用插箕捞起沥干水。籼米挑到磨房,一勺一勺地舀到磨眼磨成米浆,米浆提回来加入泡打粉和糖,静止个把小时待其发酵后,舀进托盆架进铛里燃旺大火猛蒸,米浆就变成黄色或者白色的发糕。糯米则分成三份,一份包粽子,一份送碾米房打成粉做叶包糍,一份倒进甑子蒸成糯米饭,糯米饭再挑到碓房,趁热分数次倒进碓臼舂细,捏成团粑。团粑是舶来品,是隔壁阿哥娶了一个云南布依族女子为妻,那女子教村中人做的。粽子也不一样。大部分人家包的还是绿豆猪肉馅的状如拱桥的本地粽,娶了广东女子为妻的人家包的是三角粽、碱水粽。村子不大,从这些端午吃食,却窥见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情在这里融合、绽放。
端午节这天,一大早,村庄里便开始宰头牲。不用多久,村脚下的小河两边陆陆续续地摆满桶和盆,里边满满地装着拔掉了毛的鸡鸭鹅。人们一边劳作,一边谈论谁家宰的头牲最多,时不时还抄起网兜捞捉成群结队赶来抢吃碎肉的小鱼。
个把小时后,整理好的头牲及猪肉一并搁铛里煮,煮熟后端到厅堂摆到八仙桌上,焚香祭祀祖宗,旁边还有一大碗泡制好的雄黄酒一块供奉。仪式走完,烧掉金银纸钱,各家的女人就用手指蘸点雄黄酒在自家孩子的额头上画“王”字,以借虎威来避邪。“王”字画好,孩子们哈哈大笑一哄而散。做母亲的也笑了,一边笑一边端了雄黄酒回去,逐间屋子逐间屋子地用柚子叶蘸酒挥洒。我问过母亲,为什么要洒雄黄酒?母亲说,防止蛇“落屋”(方言:进屋的意思)。母亲目不识丁,她肯定不知道,我国早在南北朝时就有“雄黄驱蛇”的说法。我闻言微微颔首一笑,继续问母亲是怎么知道雄黄酒能防蛇的?母亲用一个反问句来回答我——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行路?的确,对于传统文化,不一定非要读书才能继承,耳濡目染也能代代相传。
接下来的仪式是在门框边上插艾叶和菖蒲。《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以为人,悬于门户上,可禳除毒气。”古人认为,端午节位于春夏之交,是整个热天的开端,这时五毒活跃,鬼魅也开始猖獗。故人们在这一天特別注意消灾防毒。在乡间,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民谚流传。除了插艾叶和菖蒲,有婴儿的人家还要加插茅草。我们这里把茅草叫作“鬼的绳索”,认为茅草能缚鬼,所以第一次背孩子回娘家,或者第一次背孩子走夜路,都要扯上几根茅草插在背篼上避鬼,以保孩子平安。可想而知,端午节插茅草,当然也是出于避邪祟的目的了。
一切祭祀、避邪的程序行完,家家开始做菜,烟囱里徐徐喷出的炊烟在无风的村庄上空站成一道道竖排的古体诗。
中午一过,四方亲友如约而至,宴席如期在庭院里开饮,村庄里热闹非凡。
饮毕,村子前边有一个大水潭,村中小孩、走亲戚的孩子都汇集到这里来,剥光衣服跳进潭中去。大人们也尾随而至,在潭边把堆积在岸上晾晒的水桶粗的松木丢进水里让孩子们游戏。孩子们分组骑在木头上从潭的这边划向那边比赛快慢。一时间,浪遏飞舟,水花四溅,欢笑声、呐喊声在水潭上空不绝于耳。这或许就是山里人家最简约的赛龙舟了。
在远离城市十多公里的乡野,人们只粗略知道端午节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却不知道泱泱中华历来就是“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孝女曹娥者于端午节为救溺水老父而投江。浙江地区多祭之。《清嘉录》中记载: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节祭伍子胥之旧习。那具体到家乡,赛龙舟的习俗到底是为了纪念谁?想想,这真的不必去考究,我们只需知道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就够了。
太阳西下,酒足饭饱,客人归去,男人们把熟鸡熟鸭持刀劈了,一家亲戚搭上半只,女人们忙着把发糕、糍粑、粽子、米花等吃食装在袋子里挂上亲友的扁担。脱不开身、没来过节的亲友,人们一样不少地让同路的人帮捎带,实在没人捎带的,那就亲自挑着担子送去。因而,端午节的夜晚,常常能看见火把或者手电筒发出的亮光在山路上走动。
只有路上的亮光熄灭,再也没有脚步在行走,端午节才算真正地落幕。
作者简介:罗仁通,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广西文学》《百花园》《天池》《红豆》《小小说月刊》《故事会》《南宁日报》等。小小说《一碗姜糖水》入选《201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小小说《赶猪》入选《2019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家乡过端午节,准备期长达五个月。
在家乡,过完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把大红灯笼从厅堂上取下,将社坛的花灯烧掉,忙碌的一年才真正开始。这时,每户人家就赶集买回鸭苗鹅苗精心饲养,名叫“养五月节头牲”。到二月,荆竹笋拱出地面,人们折取回来,剥去皮壳,水煮沥干,晒成笋干待用。与此同时,人们上山下田劳作,还留意收集各种无毒的野生菌及野生木耳晒干储存。母亲没进城前,采集最多的是松树菌、香菌、水鸡枞、黑木耳、白木耳等。
时间来到端午节的前一天,男人上街采买菜蔬,女人在家做各种吃食。记得母亲通常用两只无耳的平头木桶分别浸泡籼米和糯米。两种米都是午夜浸泡,天微明用插箕捞起沥干水。籼米挑到磨房,一勺一勺地舀到磨眼磨成米浆,米浆提回来加入泡打粉和糖,静止个把小时待其发酵后,舀进托盆架进铛里燃旺大火猛蒸,米浆就变成黄色或者白色的发糕。糯米则分成三份,一份包粽子,一份送碾米房打成粉做叶包糍,一份倒进甑子蒸成糯米饭,糯米饭再挑到碓房,趁热分数次倒进碓臼舂细,捏成团粑。团粑是舶来品,是隔壁阿哥娶了一个云南布依族女子为妻,那女子教村中人做的。粽子也不一样。大部分人家包的还是绿豆猪肉馅的状如拱桥的本地粽,娶了广东女子为妻的人家包的是三角粽、碱水粽。村子不大,从这些端午吃食,却窥见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情在这里融合、绽放。
端午节这天,一大早,村庄里便开始宰头牲。不用多久,村脚下的小河两边陆陆续续地摆满桶和盆,里边满满地装着拔掉了毛的鸡鸭鹅。人们一边劳作,一边谈论谁家宰的头牲最多,时不时还抄起网兜捞捉成群结队赶来抢吃碎肉的小鱼。
个把小时后,整理好的头牲及猪肉一并搁铛里煮,煮熟后端到厅堂摆到八仙桌上,焚香祭祀祖宗,旁边还有一大碗泡制好的雄黄酒一块供奉。仪式走完,烧掉金银纸钱,各家的女人就用手指蘸点雄黄酒在自家孩子的额头上画“王”字,以借虎威来避邪。“王”字画好,孩子们哈哈大笑一哄而散。做母亲的也笑了,一边笑一边端了雄黄酒回去,逐间屋子逐间屋子地用柚子叶蘸酒挥洒。我问过母亲,为什么要洒雄黄酒?母亲说,防止蛇“落屋”(方言:进屋的意思)。母亲目不识丁,她肯定不知道,我国早在南北朝时就有“雄黄驱蛇”的说法。我闻言微微颔首一笑,继续问母亲是怎么知道雄黄酒能防蛇的?母亲用一个反问句来回答我——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行路?的确,对于传统文化,不一定非要读书才能继承,耳濡目染也能代代相传。
接下来的仪式是在门框边上插艾叶和菖蒲。《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以为人,悬于门户上,可禳除毒气。”古人认为,端午节位于春夏之交,是整个热天的开端,这时五毒活跃,鬼魅也开始猖獗。故人们在这一天特別注意消灾防毒。在乡间,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民谚流传。除了插艾叶和菖蒲,有婴儿的人家还要加插茅草。我们这里把茅草叫作“鬼的绳索”,认为茅草能缚鬼,所以第一次背孩子回娘家,或者第一次背孩子走夜路,都要扯上几根茅草插在背篼上避鬼,以保孩子平安。可想而知,端午节插茅草,当然也是出于避邪祟的目的了。
一切祭祀、避邪的程序行完,家家开始做菜,烟囱里徐徐喷出的炊烟在无风的村庄上空站成一道道竖排的古体诗。
中午一过,四方亲友如约而至,宴席如期在庭院里开饮,村庄里热闹非凡。
饮毕,村子前边有一个大水潭,村中小孩、走亲戚的孩子都汇集到这里来,剥光衣服跳进潭中去。大人们也尾随而至,在潭边把堆积在岸上晾晒的水桶粗的松木丢进水里让孩子们游戏。孩子们分组骑在木头上从潭的这边划向那边比赛快慢。一时间,浪遏飞舟,水花四溅,欢笑声、呐喊声在水潭上空不绝于耳。这或许就是山里人家最简约的赛龙舟了。
在远离城市十多公里的乡野,人们只粗略知道端午节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却不知道泱泱中华历来就是“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孝女曹娥者于端午节为救溺水老父而投江。浙江地区多祭之。《清嘉录》中记载: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节祭伍子胥之旧习。那具体到家乡,赛龙舟的习俗到底是为了纪念谁?想想,这真的不必去考究,我们只需知道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就够了。
太阳西下,酒足饭饱,客人归去,男人们把熟鸡熟鸭持刀劈了,一家亲戚搭上半只,女人们忙着把发糕、糍粑、粽子、米花等吃食装在袋子里挂上亲友的扁担。脱不开身、没来过节的亲友,人们一样不少地让同路的人帮捎带,实在没人捎带的,那就亲自挑着担子送去。因而,端午节的夜晚,常常能看见火把或者手电筒发出的亮光在山路上走动。
只有路上的亮光熄灭,再也没有脚步在行走,端午节才算真正地落幕。
作者简介:罗仁通,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广西文学》《百花园》《天池》《红豆》《小小说月刊》《故事会》《南宁日报》等。小小说《一碗姜糖水》入选《201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小小说《赶猪》入选《2019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