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进入高中后,部分学生成绩上不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数学基础不够扎实,对数学的特点认识不足,学习方法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上等等,但我认为不良的学习心态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如何培养学生最佳的学习心态。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所谓最佳学习心态,就是学生在具备学习高中数学所必须的最基本的认识水平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和满足,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内驱力,从而使他们学习数学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
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心态,促使学生知难而进,转变学习态度,改变学习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自己的教学体会。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晓之以理,帮助学生主动调控学习心理
经过中考后,高一年级的学生有的思想开始松懈。一部分在初中时学习成绩好,思维活跃,灵气十足的学生产生了优越感,他们往往满足现状,满足一知半解。尤其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的同学,甚至错误的认为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而高中数学的难度远非初中数学能比,需要三年的艰苦努力,加上高考的内容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具有很强的选拨性,想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其缺漏的很多知识是非常难完成的。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使学生明了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尽量不使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高中的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形语言等。高一年级的学生一开始的思维梯度太大,以至集合、映射、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我在教学中尽量以多应用理论联系实际降低思维难度,循序渐进地培养训练学生。以形象、通俗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互相转化,提升学生的语言“悟”性。如果学生对一开始学的第一章集合和第二章函数就被弄得“云里来。雾里去”的,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畏惧。甚至厌学心理。我特别关注这段时间他们学习数学的心态,通过作业,谈心等了解他们对这两章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的特别困难的学生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谈话鼓励和个别辅导。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由于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确定了常见的思维套路。因此,形成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是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我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应用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的、依赖心理重的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这就需要我们在上课过程中,提出学习要求并及时检查督促。对于学生作业一定要做好作业反馈工作。
二、动之以情,师生和谐,以情促行
老师对学生要有“亲和力”,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温暖,使师生情感相通,教师的要求就会成为学生的行动。
1.对后进生要热情相待
由于他们基础差,成绩差,学习上遇到困难,受到批评也比别人多,因此自卑情绪严重,心情压抑,形成心理障碍。他们缺乏应有的学习动机和意志毅力,缺乏持之以恒下苦功夫的决心。但是他们也有一颗争取上进的心。因此,对于这类学生必须热情相待,主动接近,多方关心,引导他们多向老师提问,老师对他们讲解也需特别耐心、细心。提出问题浅一点,让他们听得懂,答得上,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体会到老师诚心扶他们上马,诚心与他们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只有当师生情感相融时,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要求并付之于行动,且会逐步爱上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
2.对于尖子生要使之更上一层楼
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如果感到教得太浅,教学进度太慢,他们就会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从而就会降低数学学习兴趣。为了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致,除了喜欢他们外,也注意促进他们“运动”,鼓励他们参加数学竞赛辅导,介绍他们订阅杂志书籍,与他们探讨较深层次的问题(包括数学竞赛题)。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认真对待,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使他们心悦诚服。在平时教学中促使他们记笔记,写单元小结,优解问题,让他们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使他们得到表现的机会。并在这过程中及时表扬,促进相近水平的同学互相竞赛,使班级逐步营造成一个学习数学的良好风气。这样做明显地促进了整个班级学习数学的风气。
三、培养学生善于联想,勇于探索的精神,稳定“乐学”情绪
师生情感相融,学生认知达到了能不断再发展的程度之后。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保持持续不断的学习主动性,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有稳定的“乐学”情绪。比如巧设“课饵”,创立“新境”,引发疑惑、联想、探索心理,巩固兴奋心态。吸引人的谜语谁都想猜一猜。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构设“谜题”以引发学生探索心理。
例如在上第一课立体几何时,先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些火柴,让学生用6根火柴拼出4个正三角形来。开始学生们只在桌面上把火柴移来移去老是拼不成,然后我就提醒他们要打破平面几何的思维方式,是否可以把有的火柴“立”起来再试试,终于有的学生拼出了一个正四面体来了。我告诉他们这就是从平面到空间的一个飞跃。又如在学习公理一(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时。我让学生用3个手指去顶住自己的数学书(使书的重心在三指为顶点的三角形之内),然后逐渐使3个指头移到一条直线上,这时,书掉了下来。我就问学生,这是为什么?有些学生说是重心关系,有的说是手势不好,这时我指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物理性质,而在于几何性质: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不能确定一个平面。于是,他们就对公理一有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我深刻体会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心态。老师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法。
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心态,促使学生知难而进,转变学习态度,改变学习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自己的教学体会。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晓之以理,帮助学生主动调控学习心理
经过中考后,高一年级的学生有的思想开始松懈。一部分在初中时学习成绩好,思维活跃,灵气十足的学生产生了优越感,他们往往满足现状,满足一知半解。尤其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的同学,甚至错误的认为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而高中数学的难度远非初中数学能比,需要三年的艰苦努力,加上高考的内容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具有很强的选拨性,想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其缺漏的很多知识是非常难完成的。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使学生明了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尽量不使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高中的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形语言等。高一年级的学生一开始的思维梯度太大,以至集合、映射、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我在教学中尽量以多应用理论联系实际降低思维难度,循序渐进地培养训练学生。以形象、通俗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互相转化,提升学生的语言“悟”性。如果学生对一开始学的第一章集合和第二章函数就被弄得“云里来。雾里去”的,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畏惧。甚至厌学心理。我特别关注这段时间他们学习数学的心态,通过作业,谈心等了解他们对这两章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的特别困难的学生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谈话鼓励和个别辅导。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由于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确定了常见的思维套路。因此,形成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是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我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应用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的、依赖心理重的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这就需要我们在上课过程中,提出学习要求并及时检查督促。对于学生作业一定要做好作业反馈工作。
二、动之以情,师生和谐,以情促行
老师对学生要有“亲和力”,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温暖,使师生情感相通,教师的要求就会成为学生的行动。
1.对后进生要热情相待
由于他们基础差,成绩差,学习上遇到困难,受到批评也比别人多,因此自卑情绪严重,心情压抑,形成心理障碍。他们缺乏应有的学习动机和意志毅力,缺乏持之以恒下苦功夫的决心。但是他们也有一颗争取上进的心。因此,对于这类学生必须热情相待,主动接近,多方关心,引导他们多向老师提问,老师对他们讲解也需特别耐心、细心。提出问题浅一点,让他们听得懂,答得上,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体会到老师诚心扶他们上马,诚心与他们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只有当师生情感相融时,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要求并付之于行动,且会逐步爱上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
2.对于尖子生要使之更上一层楼
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如果感到教得太浅,教学进度太慢,他们就会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从而就会降低数学学习兴趣。为了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致,除了喜欢他们外,也注意促进他们“运动”,鼓励他们参加数学竞赛辅导,介绍他们订阅杂志书籍,与他们探讨较深层次的问题(包括数学竞赛题)。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认真对待,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使他们心悦诚服。在平时教学中促使他们记笔记,写单元小结,优解问题,让他们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使他们得到表现的机会。并在这过程中及时表扬,促进相近水平的同学互相竞赛,使班级逐步营造成一个学习数学的良好风气。这样做明显地促进了整个班级学习数学的风气。
三、培养学生善于联想,勇于探索的精神,稳定“乐学”情绪
师生情感相融,学生认知达到了能不断再发展的程度之后。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保持持续不断的学习主动性,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有稳定的“乐学”情绪。比如巧设“课饵”,创立“新境”,引发疑惑、联想、探索心理,巩固兴奋心态。吸引人的谜语谁都想猜一猜。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构设“谜题”以引发学生探索心理。
例如在上第一课立体几何时,先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些火柴,让学生用6根火柴拼出4个正三角形来。开始学生们只在桌面上把火柴移来移去老是拼不成,然后我就提醒他们要打破平面几何的思维方式,是否可以把有的火柴“立”起来再试试,终于有的学生拼出了一个正四面体来了。我告诉他们这就是从平面到空间的一个飞跃。又如在学习公理一(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时。我让学生用3个手指去顶住自己的数学书(使书的重心在三指为顶点的三角形之内),然后逐渐使3个指头移到一条直线上,这时,书掉了下来。我就问学生,这是为什么?有些学生说是重心关系,有的说是手势不好,这时我指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物理性质,而在于几何性质: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不能确定一个平面。于是,他们就对公理一有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我深刻体会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心态。老师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法。